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DT财经(ID:DTcaijing),作者:赵伽东,编辑:金花鼠、唐也钦,设计:郑舒雅,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前不久,一则关于“疫情文学”的话题火上热搜。
这始于豆瓣网友@K 发布的一条动态:“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小区被封了。”
这句话改写自卡夫卡代表作《变形记》的开头,并引发了网友们的仿写热潮。人们纷纷模仿经典文学作品的笔触,讲述身边的疫情故事。《挪威的森林》《百年孤独》《海边的卡夫卡》《围城》等经典作品都成了网友们的改写范本。
说起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很多人与它们的初次相遇还是在大学图书馆。的确,凭借丰富且免费的资源,大学图书馆寄存了年轻人思想的火种,也是不少人梦想开始的地方。
你在图书馆读过哪些书?如今的大学图书馆,什么书最受欢迎?我们参考了麦可思整理的多所大学图书馆借阅数据,试图总结出如今大学生的读书偏好。
#01 过去一年,中国的大学生更喜欢读这些书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过:“人应当为了快乐而读书。”根据亚马逊中国发布的《2020全民阅读报告》,90%的读者主要基于兴趣爱好或内在需求选择图书。在各大高校图书借阅榜中,这一点也得以窥见。
尽管成功学讲义、鸡汤心理故事霸占了不少商业书店的黄金区域,但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普遍对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外小说更感兴趣。
《平凡的世界》是大学生借阅最多的著作,共登上了51所高校的借阅热榜。刘慈欣的《三体》与余华的《活着》分别以36次和35次位列其后。
1986年首次出版的《平凡的世界》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它刻画了底层人民艰难曲折的一生,在三十多年后依然能够在中国年轻人中引发共鸣,是不少人成长过程中的必读书目。
排名第2的《三体》不仅摘得科幻文学最高成就雨果奖,也带动了中国科幻热潮。复旦大学文学系教授严锋曾评价作者刘慈欣,“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1992年首次发表的《活着》也是长盛三十年不衰,令一代又一代人思索生命的含义,也让作者余华“靠《活着》活着”。
(图片来源:电影《活着》)
前三甲都是中国本土小说,外国文学作品也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在最受欢迎的前20本图书中,有9本外国小说列席。其中既包括了《百年孤独》和《月亮与六便士》这样的世界名著,也有《白夜行》《追风筝的人》等畅销书。
从创作者的角度看,余华和东野圭吾分别是中外作家的“顶流”。
余华不仅仅是受人仰慕的文坛大佬,也是年轻人心中的单口相声演员。文字的冷静悲悯与生活中的诙谐幽默形成强烈反差,被读者戏称为“把痛苦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
在他的作品中,除了榜单中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文城》等著作也颇受年轻人欢迎。
日本推理大师东野圭吾也当仁不让,有4部作品登上TOP20榜单。若放眼整个图书借阅榜,以高产著称的东野圭吾足足有31本作品在多所高校被反复借阅,在所有作家中排名第一,堪称高校图书馆的扛把子。
虚构小说家点燃了大学生的借书热情,不管是2021年的新书《文城》,还是有近90年历史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无论现实、推理、科幻还是武侠类小说,都受到00后读者的青睐。
而比起作者姓甚名谁、作品来自哪个国家,年轻人可能更在意作品情节以及阅读体验。好书几十年也不嫌老,低俗无聊的“垃圾读物”只能淹没在茫茫书海中。
#02 什么类型的书籍最受欢迎?
文学作品让年轻人痴迷,也总有书被丢在一边无人问津。我们按类别总结了图书借阅榜单,发现大学生的读书热情遍布图书馆的各个角落。
可以看到,文学类作品一骑绝尘成为大学生最为青睐的图书类别,共有198本图书上榜,占总体的39%。这表明,年轻人喜欢的不仅仅只有那几本“头部作品”,也根据自身兴趣,对文学作品广泛涉猎。不论是否热门,年轻人对文学作品普遍较为关注。
在此之后是文科教体(47本)、医疗卫生(36本)和社会科学总论类(32本)书籍。
大体看来,人文社科类作品更有机会被摆上大学生的书架。此类作品阅读门槛低,受众面较为广泛,且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更容易受到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图书也受到重视,共有22本作品上榜,《毛泽东选集》在TOP20榜单中位居第10。
2021年,有人在知乎提出问题:“为何现在很多人开始读毛选?”,不到一年时间已有456 条回答。其中一条高赞回答写道:“别人写书转一两个弯,但毛选会转七八个弯,只为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复杂的道理。”
另一方面,随着建党百年的热潮与《觉醒年代》等电视剧热播,红色文化热再度兴起,这可能是不少年轻人主动学习这些作品的原因。
#03 学校不同,但爱好可能相同
既然年轻人普遍爱看小说,我们好奇,大家的读书偏好是否与学校有关?不同高校的阅读氛围有哪些不同之处?带着这个问题,DT君总结了不同类型高校的借书情况。
可以发现,各高校同学最爱借阅的书相差不大,无论你身处国内一流高校,还是普通高校,在借阅榜前10名中占大头的都是文学小说。《平凡的世界》更是以三料冠军,成为各大高校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当然,在陶冶情操、消遣时间之外,实用也是读书的另一个目的。在985高校书单中,《机器学习》就冲上同学们最爱的书籍第9名,陪不少人度过了专业课学习的漫漫长夜。
《2020全民阅读报告》指出,有44%的读者会根据工作或学习需要选择书籍。相比于综合性大学,这点在专业性突出的学校中更加明显。从借阅数据来看,专业工具书更吃香的10所大学全部是行业特色型高校。
秉承着“术业有专攻”的学习思路,这些高校同学们借的书十分“对口”,大都与自己的专业领域相关。在被借阅最多的10本书中,至少1半是专业对口的“特色书籍”。
其中,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浓度最高。借阅量前10的书籍全部都是艺术类的专业著作,被誉为编剧必读经典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辗转过最多人之手。
重庆医科大学位居第二,借阅榜中有9本都和医学专业相关。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位列其后,有8本书和本校强项专业相关。
写在最后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把我们扯入泛娱乐和碎片化的漩涡。工作的疲惫让人难以招架,通俗娱乐又以一种狡黠的方式占据了生活。
在这个时代,人们有太多选择来填充无聊时间,静下心来读书,成为一件有些奢侈的事。
但是想想,技术上的问题真的无法克服吗?答案是否定的。地铁上、午休间、睡觉前,这些时间都可以被拾掇起来串联成阅读的碎片。
毛姆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写道:“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与不幸。”
也许当人们匀出时间捧起书本,仔细理会书中意涵而不是指尖飞快的划过时,我们才有可能理解阅读带给心灵的深层次的快乐。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