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作者:金梅,编辑:平凡,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啪!”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秦英林的脸上。
“你把老秦家的脸都丢尽了。”秦英林的父亲想不明白,自己勒紧裤腰带供他读书,好不容易老师帮他争取了保送河南大学的机会,他却想去学养猪。
消息传开后,秦英林成了一个笑话。村里的人都指指点点,“读书有啥用,最后不还是要去养猪。”
父亲受不了别人的指指点点,连出门办事都只敢走小路,生怕碰见人。
但秦英林心意已决。
没有人想到,20年后他就是靠养猪身价超过2000亿,问鼎河南首富。养猪不但让他创办的企业牧原股份获得“猪茅”(猪企中的茅台)的称号,还令他将一个不受资本市场看好的行业变成市场风口。
不过此后质疑声伴随着掌声一起袭来,有关牧原股份高存高贷、财务造假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
“猪茅”“猪毛”哪一个才是真实的牧原?
1 养猪的执念
1965年4月,秦英林出生在河南省内乡县马山口镇河西村,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那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一家人生活得很是困苦。
即便天天啃红薯,父母还是东挪西凑地供秦英林读书。做农民太苦了,他们希望孩子不要再走自己的老路。可父母最看重的儿子秦英林似乎并不是学习的料,初中了连除法都学不会。老师跟父亲说,孩子脑子这么笨,还是退学务农吧。
父亲不肯放弃,恳求老师让秦英林办理了留级。结果,一留级秦英林突然开了窍,开始奋起直追,成绩也上来了。期末拿到成绩那天,父亲破天荒地提回来一壶酒,半盘花生米,二斤白面。父亲端着酒杯老泪纵横,老秦家有指望了。
秦英林一边起早贪黑地读书,一边帮家里干农活。可眼看父母的脊背越来越弯,家里的日子却还是一天不如一天。
1979年,时代变了,中国出现了第一个靠养猪致富的万元户。三年后,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河西村,刚上高中的秦英林也鼓动父亲养猪致富。没想到他的建议,却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当时父亲用三九天挖莲蓬积攒下的800元血汗钱,建了一个养猪场,买了20头小猪,开始期待以后大口吃白面的日子。谁料这些猪仔一夜间死于一场瘟疫,只留下一只长白猪。
父亲搓着手背,唉声叹气。秦英林的心揪成了一团。本想让家里出人头地,却害得家里阴云密布,秦英林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好在他高中成绩优异,高考前老师费尽周折帮他争取到了保送河南大学的机会。这个消息,让愁云惨淡的父亲也扬眉吐气了一下。
可谁料秦英林却斩钉截铁地回绝了这个让人梦寐以求的机会:“我要上农大,要去学畜牧养殖技术,将来要养猪。”
老师被他的拒绝弄懵了。
父亲更是感觉自己多年的心血,如那一夜间死去的19只小猪一样,白瞎了。于是出现了开篇的那一幕。但秦英林铁了心要学养猪,在报志愿时他毅然决然地填下了“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
那19只小猪的芒刺在他心里扎得实在太深。到了大学,秦英林天天泡在图书馆看养猪的书,图书馆关门了,又跑到教室通宵看,就连国外养猪杂志他也不放过。大三那年,他还拿到了学校“解剖学”课程自创建以来的最高分——92分。
1989年大学毕业后,秦英林被分配到南阳国营肉联厂工作,端上了铁饭碗,羡煞了旁人,秦家人也终于在村民中挽回了面子。1990年,他跟妻子钱瑛结婚,过起了悠闲的城里人生活。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他的妻子也是学兽医的。
虽然进了国企,但他养猪的执念并没有消散。
秦英林的宿舍在顶楼,夏天屋子热得像火烤,椅子都烫屁股,他就铺条毛巾被坐着看书。晚上蚊子太多,他就穿上长衣长裤和胶鞋,让蚊子咬不透。就这样,他把南阳市所有的书店里关于养猪的书都看完了。
城边的白河是纳凉好去处,但工作了三年,他却只去过两次,一次是父亲进城,陪着老人家去散步,一次是晚上停电没办法看书。
在此期间,秦英林还为南阳的几个朋友设计猪舍、调配饲料,亲身实践的机会让他兴奋不已。1992年,中国兴起了“下海潮”,他按捺不住,怂恿妻子一起辞职回家养猪。
当他们回到老家马山口镇后,村子里又沸腾了,这次的闲言碎语并不比秦英林考大学那次少。村民们都等着看这个大学生的笑话。
虽然秦英林夫妇想大干一场,但他们回来时只有262块钱,借了一圈也只借了不到5000块钱。最后秦英林的哥哥把压箱底的钱,弟弟把结婚的彩礼钱都贡献了出来,就这样一共帮他们凑了3.1万。秦英林勉强可以着手盖猪圈了。
要盖一个现代化的猪圈至少需要几十万。钱不够,秦英林就自己动手,重新设计出砖拱结构的猪舍,使造价降低了90%。为了省钱,他白天黑夜都住在工地旁边用玉米秆搭起的小窝棚里。打井、架电线、建水塔,样样都自己来。
但即便如此,养猪场盖到一半钱就不够了。各种精打细算后,还需要一万块钱才能完工,但老秦家再也拿不出钱了,秦英林急得上蹿下跳。实在没办法,哥哥劝他,“你把猪场卖掉吧,能卖的都卖了,把砖也卖给别人,我们兄弟一场,借给你的钱不用你还了,你回去上班吧。”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秦英林6天往信用社跑了12趟,终于拿到了1万块贷款。1993年6月,猪圈盖好了,秦英林从郑州和南阳买来22头良种猪。他的养猪梦终于照进了现实。
之所以如此大费周折,是因为秦英林决定不用农民的传统养殖方式,而是要用现代化的管理、科学化的手段、规模化的方式来养猪。
2 付出总有回报
虽然书看了很多,但实操起来秦英林还是个新手。为了观察猪的生长习性,他几乎整天都泡在猪圈,有时候甚至干脆直接睡在猪圈。有的猪排便困难,他甚至用手帮猪把粪便掏出来。
眼看这22头小猪慢慢长大,结果一场传染病,小猪死了个精光。
他没时间伤心。猪舍、水塔已经投入了很多钱,除了继续,秦英林别无选择。他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又借钱买回了一批新猪。
1994年,他的养猪场规模扩大到2000头,但好日子总是短暂的,1995年的一天,3头小猪在吃饱喝足后睡去,就再也没醒过来。秦英林和妻子赶紧解剖了死去的小猪,他们翻遍了所有的书籍,也没找出问题所在。
俩人正一头雾水时,工人急急忙忙跑来说,又死了4头小猪。
秦英林慌了,他赶紧给母校的老师写信求救。信迟迟没有收到回复,小猪一头头地死,一共死了70头。3天后,老师的回信终于来了,判断是“伪狂犬病”。他赶紧从河南省畜牧局买了疫苗,避免了2000多头猪再次全军覆没。知识的重要,再次深深烙在了秦英林的心里。
9个月后,秦英林的第一批生猪终于出栏了。本以为自己要苦尽甘来,谁料命运又跟他开了个玩笑。当时生猪收购价每公斤才1元,卖掉猪,他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沉迷养猪这么多年,现实这一记响亮的巴掌告诉他,光会养猪是远远不够的。养猪还要懂市场,懂猪价的周期性。
不过养猪的这个流程秦英林毕竟跑通了。1996年的夏天,秦英林跑遍15个县后,敲定了长白、杜洛克两个品种的猪,并贷款150万引进1万多头,开始大规模养殖。
秦英林建立了一套隔离和防疫制度,一般人不能接近猪舍。过万的猪仔一天的饲料用量惊人,他用自己学过的营养学理论配制饲料,让猪一天能长1公斤肉,提升饲料的使用效率。
他还到美国、法国、巴西等国的养猪场、兽医站和实验室,学习改进自己的养殖以及经营方式。回来后还给饲养员开了一百多期培训班。
2000年7月13日,秦英林成立了内乡县牧原养殖有限公司,正式将养猪进行公司化运营。
当年,一个猪贩子找到秦英林,要给他提供瘦肉精:“仪器检测不出来的,出了问题我来担,你一头多赚好几十元!”彼时,瘦肉精养猪是行业潜规则,用了这东西秦英林一年至少多赚200万元。
“仪器检测不出来,我的良心能检测出来!”秦英林一口堵住了这个财路。饲养员都觉得秦英林傻。“谁用,我开除谁!”他对饲养员说:“我们养的是猪,要给自己爹妈吃,给自己的孩子吃,给天下老百姓吃的。养猪一定要先养良心,只有良心养好了,你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秦英林这么做,绝不是财大气粗。那时候他在银行的贷款已经累积到了2540万。产业扩张新建猪舍,让牧原资金一直非常紧张,还贷都非常艰难。可秦英林却不肯赚瘦肉精的钱。
正在牧原股份的资金捉襟见肘时,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来。
那一年,国家打包处理企业银行贷款(金融危机后国家支持企业的政策),允许一些企业走流程后,对银行贷款进行减免。有银行副总觉得牧原符合政策,劝秦英林赶紧走流程,这样银行和牧原都能早日脱离苦海。
但秦英林不肯,“企业不还钱,这不是好的风气,别人咱管不了,但牧原要还。”牧原的副总急得直掉眼泪:“我们养猪12年,都没有挣这么多的钱。”“我们总会有一年挣到2000万的,你要相信。”秦英林的傻劲又犯了。
但他后来真的一笔笔地还完了2000多万银行贷款。在此之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银行开始排着队给秦英林送钱,甚至还有行长带着职员、捧着鲜花,列队为他接机。
“首先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农业发展银行,先给我们3000万,又给8000万,再给3个亿。我说我没有那么多的抵押物。银行说,给你信用!”秦英林回忆道。后来农业银行也来了,没有抵押物,银行居然提出用猪抵押的解决方案。都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但银行却为牧原打破了行规。
“担起那1%,那是属于自己的1%,也许会更小,但是会成就自己的100%。”秦英林感慨道。
资金的问题解决了,但不用瘦肉精,猪肉的口感如何保证?秦英林只好费尽心思,用一些土办法——他把养殖场建在清澈的水源旁边,让猪能喝到纯净泉水,让猪吃当地的优质小麦、豆粕,提升猪肉的口感。
2002年,牧原猪肉售价超过了瘦肉精猪肉。2006年,上海爆发了瘦肉精事件,坚持不放瘦肉精的牧原生猪从此声名鹊起,大客户接踵而至,牧原走出了河南,走进了全国千家万户。
2007年,牧原的猪肉开始出口到食品检测极严格的日本,随后,美国、法国等国家客户接踵而至。很快,牧原成为生猪出口全国第一的企业。
牧原能快速发展,还与农户之间建立的良性互动,直接相关。
2009年麦收时节,内乡县和周边几个县市阴雨连绵,粮食都发芽了。百姓愁,政府忧。“这芽麦我收,我全收!”秦英林跟县委书记打了保票。困难时刻,他觉得担起农民的损失是他的责任。
没有场地,公司自己租赁;资金不足,秦英林找银行贷了2亿多;价格按正常小麦收购价,现收现结。秦英林把内乡和周边县市老百姓的芽麦全收了。
但收购芽麦做的饲料,猪只吃了3天就不吃了。
“如果猪真不吃,足以让公司倒闭啊!”秦英林蹲在猪舍里一天一夜没吃饭没合眼。他观察发现,猪不吃是因为芽麦做的饲料太黏,于是他改用烘干的颗粒饲料解决了难题。
第二年,全国饲料价格大涨,秦英林反而从中受益了。
随着牧原成为河南省的知名企业,很多人拿着大把的钱想跟秦英林合作,想让他一起养鸡、做食品深加工、做熟食。但无论谁来劝说,秦英林都只做养猪这一件事。因为他知道,跟国外比,牧原在养猪上还差很多。
中国人多地少资源薄弱,但养猪是个高耗能的产业。“到底什么样的猪舍是好猪舍,这是20年来我心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秦英林说。因为只有不断地做猪舍升级,才能让牧原股份养猪的效率不断提升。
通过猪舍的不断升级,如今牧原每头猪产出的污水量在全国同行业中最少。牧原还将猪的粪尿进行干湿分离,干物质制成有机肥,液体进行沼气发酵,沼液免费给农民浇施农田。牧原不仅变粪为宝,还跟农民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互动关系。这也令牧原在饲料成本端,有着全行业最低的成本。
3 开发“猪芯片”,叫板猪周期
一直以来,国内的养猪水平跟国外差距较大,曾经秦英林也同其他企业一样花大价钱引进国外的种猪,但随着国人消费能力的提高,他发现这些种猪身上的问题很多。
比如,不同国家对肉质风味的要求不同,美国人喜欢吃那种干巴巴的肉,但中国人喜欢吃软糯香软的肉,所以国际种猪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国人的口味需求。而且,引进的大白猪的种猪在“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的死循环里,中国的“猪芯片”(种猪)一直被外国人卡着脖子。
口感不好,还要受制于人,何必呢?2000年,牧原养殖成立之后,秦英林就痛下决心,把引进来的种猪全部赶出去。他曾经花了大价钱把它引进来,又要用基因技术,把这些外国猪一对一对地挑出去。要知道剔除国外种猪的投资,是买种的10倍不止。
但秦英林心意已决。因为混进来外国基因后,他的猪一头比之前少卖20多元。多年努力之下,如今牧原的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约24,虽然跟丹麦的30,美国的28还有差距,但比行业平均水平15还是高出很多。而且不用被人掐着“猪芯片”的脖子分走丰厚的利润,自己产出“猪芯片”供自用和销售,而且做适合中国的优良种猪对牧原而言意义非凡。
牧原的自育、自繁、自养模式虽然开始不容易,但随着规模的慢慢提升,以及育种、饲料配方、疫苗、猪舍建造等多个环节提升效率,成本差异慢慢显现,其养猪成本一直远低于竞争对手。连温氏、新希望这样的明星企业,也要从牧原买种猪。
而且,一体化养殖和科技赋能下,对疫病检测、防控、饲料安全的精准把控,让牧原的猪不再那么容易受到各种疫病的影响。秦英林让养猪的确定性变得越来越高。
2014年,年销售额20亿、净利润几千万的牧原上市了。可被投资者普遍看好的牧原股份,一上市就开始亏本。证监会叫秦英林过去谈话:“网上说你们是变脸王,一上市就亏本,你们是不是有猫腻?”
秦英林不慌不忙掏出了一张表。这张表是这么多年来牧原的利润表,而四年一个周期,是中国猪肉市场的常态。从开始养猪,秦英林已经走过了不低于五个猪周期。这也是他第一次一块钱亏本卖猪后得到的启发。
中国2600万养猪场户中,99%是年出栏500头以下的中小场户。所以他们很容易随着猪肉价格的波动,进入和退出行业,从而导致供给侧的数量变化,引起价格波动。所以秦英林告诉证监会,养猪这个生意跟证监会接触的其他生意之间是有区别的。果真,到了2015、2016年,牧原的利润就翻了倍。
2018年8月,一场来路不明的非洲猪瘟进入中国。依靠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的全国猪企龙头温氏股份,因为种猪引进和农户粗放养殖,抗病毒能力弱,损失惨重,丢掉了龙头宝座。而牧原股份的一体化、工业化养殖的生产方式,让他不仅没有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而且在猪肉价格一飞冲天时捞得盆满钵满。
2020年,牧原的肉猪完全成本仅为14-15/公斤,温氏股份在22-23元/公斤,其他上市公司如正邦科技等约在19-20.9元/公斤,散养户则比规模养殖更高。所以无论“猪周期”如何,即使全行业亏损,牧原也会是最后亏的那一家。
2020年以来,生猪价格大幅回落,小麦、玉米、豆粕等价格持续上升,生猪养殖行业整体盈利不断被压缩。2021年,情况继续恶化,新希望、温氏股份、正邦科技等养猪龙头企业均出现巨额亏损,而牧原股份2021年上半年只是出现净利润下滑,实现净利润95亿元。
牧原长期稳健的经营业绩,引来了资本市场的兴奋,过去3年,其市值从500多亿涨到最高4000多亿,7年里,股价涨幅超过33倍,也因此落下了“猪茅”(养猪行业茅台)的名头。截至最近一个交易日,牧原股份的市值仍然超过2500亿人民币。
不过,2021年坚挺的牧原却在第三季度开始出现亏损,当季其归母净利润亏损8.2亿元。进入2022年,猪价下跌的影响仍在继续,牧原股份一季度又巨亏51.8亿元。
4 “猪茅”变“猪毛”?
牧原股份完全自产自销、不依靠农户的一体化养猪的好处肉眼可见,但跟农民在自家院里养猪相比,秦英林的猪舍造价在不断创出新高。这也是近年来牧原股份从资本市场融资数百亿的主要原因。
2018年后市场行情很好,牧原每年的在建猪舍工程都在以100%以上的速度增长。2020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负债分别为296亿元、397亿元。但财报显示其货币资金分别为145亿元和99亿元。既然公司有这么多存款,为什么还要这么多贷款呢?
市场对牧原财务造假的质疑声开始出现。
2021年11月30日,牧原股份32家子公司商业承兑汇票付款逾期,金额6947.14万元。
有些股民觉得牧原财务造假有了新的“证据”。
其实牧原的财务一直是这样,但关于财务造假的传言是从其亏损,导致股价下跌后愈演愈烈的。
到底是牧原财务造假,还是投资者面对如今市场和股价的低迷不够镇定,我们不得知。但目前看,秦英林并不存在财务造假的动机。
财务造假的虚假繁荣无非是为了拉高公司股价,高位套现。但至今秦英林并没有跟家族进行大规模减持。并且他的儿子也在公司担任要职。牧原是他的企业的名字,也是他儿子秦牧原的名字。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在用养儿子的心,来做养猪这件事。
如果真的财务造假,这个河南首富身败名裂之后,必然会牵连儿子。赌上家里两代人的前程,远不如让儿子远离这摊“烂泥”,来得更加保险。
猪周期带来的悲观情绪一直存在,牧原刚上市就遇上过,但牧原都挺过来了。我们没有办法确定牧原的财务百分百没问题,但比起瞬息万变的财务数字,公司创始人的眼界、格局、使命、愿景是更容易把握的东西。
回顾秦英林此前走过的路,从学养猪、辞去铁饭碗、再到筚路蓝缕的创业路、拒绝瘦肉精、研发“猪芯片”……能看出这是一个有追求的人。
在养猪市场二十多年的他也一定知道,单靠一时作弊,是没办法成就伟业。而且我们也能看到,即便如今他还仍在不断地加大投入,期待赶超国外养猪企业。
猪肉市场的波动,股价的起伏震荡无可避免,只要秦英林能保持初心,相信他会在养猪市场开拓出更大一片新天地。
踏踏实实,安安分分,认认真真做事的企业,不论是资本市场,还是社会,终究也会给予他们应有的回报。
(本文只做企业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