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苏敏
编辑丨房煜
图片|摄图网
香薰精油、褪黑素、蒸汽眼罩、降噪耳塞、助眠枕、睡眠监测app……熬最晚的夜、看最早的日出,失眠的人为了睡个好觉,使出了浑身解数。
据《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当下中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问题。这些失眠患者以及追求优质睡眠的人群,正在撑起一个规模超千亿元的“睡眠经济”市场。
从细分领域来看,近年来出现的各种“助眠神器”背后,都有不少创业公司涌现,也受到资本不同程度的青睐。早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就被发明出来的床垫,则通过科技化和智能化迎来了“第二春”。不仅有慕思、喜临门、梦百合等传统床垫企业逐步加码,小米这样的科技公司也将目光投向智能床垫。
近日,慕思股份在深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身后站着几位大股东——红杉中国、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欧派家居。虽然是国内床垫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国产床垫品牌,但慕思更愿意将自己的产业概括为“健康睡眠概念”。
再往前推,小米生态链下的趣睡科技也在冲刺IPO,拟登陆创业板。趣睡科技的股东中也有不少明星资本,除了雷军系的顺为资本和小米科技,还有京东系的京东数科和千树资本,以及喜临门、海泉基金和篮球明星易建联等。
这些企业和资本期待的是,失眠者愿意为“睡个好觉”买单。但是,所谓的“智能床垫”,到底是真有效还是在卖概念?
健康睡眠的生意
1870年,Mr. Zalmon G. Simmons在美国创立了 Simmmons 品牌,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张弹簧床垫。进入中国后,“席梦思”一度成为弹簧床垫的代名词。
在慕思将自己包装成洋品牌的这些年,是否有碰瓷席梦思的想法,我们无从得知。不过,极具辨识度的“洋老头”广告形象,以及“源自法国设计师”的品牌宣传,都将其国际化的定位成功打入消费者心中。
慕思品牌创始人王炳坤曾在采访中提到,在创业初期,他就意识到家居用品行业已经十分拥挤,巨头云集。要想打出知名度,只有创新是不够的,还要有差异化的定位。
于是,王炳坤不仅为慕思树立了“高端国际品牌”的人设,更声称慕思“专注于打造健康睡眠系统”。
可以说,在2004年左右,慕思对于“睡眠健康”的定位是比较超前的。直到十几年后,国内才真正迎来了睡眠经济的爆发。
依靠成功的品牌建设,慕思的床垫动辄上万元,有些甚至高达10万元。毛利率也不低,在50%左右,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慕思不差钱,直到IPO前的2020年12月,才进行了第一次增资,获得了红星美凯龙、红杉璟瑜、华联综艺、欧派投资、龙袖咨询等的5.8亿元资金。其中,红杉璟瑜是红杉中国旗下的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华联综艺实控人为居然之家董事长汪林朋;欧派投资的大股东是欧派家居。
主打睡眠科技的寝具产品公司趣睡科技,比慕思更早提交IPO申请,主要产品为8H床垫,同样将自己定位为睡眠产品和睡眠改善方案提供商。
趣睡科技属于小米生态链,成立仅一年就获得了顺为资本、京东科技、千树资本的千万级天使轮融资。知名篮球运动员易建联为其产品代言后,在趣睡科技Pre-IPO时,还认缴了6万元突击入股。
盯上床垫市场的,还有多家一线投资机构,比如高瓴。2021年8月,知名PE安宏资本宣布将爱梦集团(AI Dream)的控股权出售给了高瓴。
爱梦集团在中国经营Serta(舒达)和KINGKOIL(金可儿)两大高端床垫品牌,旗下还拥有德国睡眠产品制造商卢浮百登(RUF Betten)。据彭博社报道,除高瓴之外,黑石、KKR、太盟投资、贝恩资本等都曾有意向竞标爱梦集团。
而爱梦集团的自我定位,也不是一家床垫公司,而是高端睡眠解决方案提供商。高瓴合伙人曹伟曾表示,随着消费者对美好生活体验需求的日益增长,高品质睡眠产品市场未来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可以看出,大家都在卖床垫,但都不满足于只提供产品,而是希望能够往睡眠健康领域延伸自己的业务。
“智商税”还是真有用?
在具体的产品方面,慕思推出了T10智能床垫,价格在3万元左右;喜临门推出了Smart 1智能床垫,价格在6万元左右;主打“零压床垫”的梦百合,也推出了音乐理疗床垫和零压智能枕。
从功能来看,目前智能床垫基本都安装有芯片组成的数据监测带,通过AI检测人体数据,然后匹配睡眠参数,自动调节出适配人体体征的床垫软硬度,还可以自动适应不同体型、不同睡姿等。
这些功能背后,一方面迎合了人们对睡眠的焦虑;另一方面,从投资角度看,在去年以来大消费赛道投资遇冷后,科技相关的投资仍是香饽饽,床垫+科技,或许是一个值得投资的项目。
不过,商家的描述再怎么天花乱坠,智能床垫到底有多智能,还得打上一个问号。
在电商平台搜索“智能床垫”,可以看到,大部分产品并不是真正的智能床垫,可能是用到了黑科技材料,也可能只是可调节高度的电动床。
半日闲是一个成立于2020年的DTC床垫品牌,其创始人曾默翰告诉创业邦,半日闲在创立时,考虑到床垫是唯一可以做出品牌的家居品类,自我定位还是家居品牌而非睡眠品牌。
在他看来,睡眠本身就很复杂,属于人类大脑的问题,目前科学界对入睡过程、失眠机制等都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现在的智能床垫,更多体现在睡眠监测和智能调节方面,呼应了普通消费者对睡眠焦虑的情绪,但能否真正帮助失眠的人入睡或者睡得更好还缺乏技术支撑。
此外,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人均床垫消费水平依然较低,床垫行业渗透率仅有 60%左右。
曾默翰也提到,在整个床垫行业的集中度和渗透率都较低的情况下,智能床垫市场太小,甚至可以说不存在,“智能床垫做概念没问题,但最难的不是产品,而是交付环节,智能床垫控制单元很多,怎么组装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跟家具安装师傅肯定不是一波人。”
在他看来,普通床垫和智能床垫的发展可以是两条平行线,而不是升级或者取代的关系。
在目前国内大量消费者还没有睡过弹簧床垫的情况下,曾默翰认为,应该先把基础性的功能做好,比如床垫的支撑、调节、舒适度等等,再去延伸更多的功能,做出性价比高的好床垫,满足普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对于床垫消费升级的需求。
而对于床垫智能化,通过睡眠大数据的积累、算法和传感器的不断优化,消费者也可以跳过普通床垫,直接购买智能床垫。真正的睡眠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适宜的湿度、温度、光照、气味,再加上舒适的床具,包括枕头、被子、床垫等,且床垫在其中占据的权重比较高。
“投资人当然会期待更加跨时代的产品,但在真正创新的时候,做阶段性的创新,解决不同的问题,可以为未来实现跨越式提升打下基础。”曾默翰说道。
不止是智能床垫,在目前整体的睡眠经济市场,都面临着“叫座不叫好”的窘境,产品噱头不少,但缺乏临床研究证据支撑,常被消费者吐槽是“智商税”。
“在市场竞争下,企业不宣传,产品就卖不动,但如果夸大效果,又要踩红线,如何把握尺度,也特别难。”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执行会长汪光亮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睡眠经济行业当前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