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吧CEO负债10亿,创业者被谁逼入窘境?

关注
阿里巴巴
浙江电子商务
综合互联网公司
最近融资:二次上市|880.00亿港元|1999-09-09
我要联系
关闭公司是创业的一部分,但对创始人来说,这个决心很难下。

图片

作者丨谢璇

编辑丨房煜

图源丨摄图网

“过去几个月的调整阵痛期,我们每个月的现金流缺口都在一个亿左右。”

6月29日下午,在线职业教育平台“开课吧”创始人、CEO 方业昌在其发布的全员信中表示,其正在通过各种办法积极拯救公司业务。从 2021 年 8 月开始,方业昌通过个人信用借款、个人投资抵押以及个人资产抵押等方式已经负债 10 个多亿(包括他个人借给公司的4个亿,个人回购公司早期股东到期老股 4 个亿以及相关利息2亿),甚至已经把老婆孩子以及爸妈的资产也都抵押了出去。

方业昌表示,未来开课吧要继续最大化降低成本让公司持续运营下去,未来三个月不敢保证留下来的同事薪水都足额准时发放。

作为在双减政策的阴霾下,职业教育逆势增长的典型。开课吧曾在2021年7月,拿下过6亿元融资,并在短短一年内,团队人数从1000余人增长到3500多人,2021年上半年的营收规模同比增长3.5倍。这样的大起大落,距今不过短短一年。

事实上,从创立慧科集团到开课吧,方业昌的每一步,都走在了移动互联网、技术革新与教育体系变革的风口之上,甚至躲开了双减的政策影响。但在疫情黑天鹅的冲击,以及盲目扩张的策略误区夹击下,开课吧仍然难以独善其身。

而在喊出“不希望是给开课吧最后一个关门的人”背后,方业昌个人及其家庭所背负的巨大风险,或许远不止欠债10亿这么简单。

“战略上并没有问题,但是战术上出了重大问题”

2010年8月,在美国刚刚通过博士学位答辩的方业昌连毕业典礼都没来得及参加,就马不停蹄地回了国。

因为,他嗅到了机会。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通过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方业昌意识到,高等教育的供给和市场的需求产生脱节,需要新的供给端出现。

归国后的方业昌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时任联想集团乐Phone核心项目负责人的岳喜伟,共同成立了慧科集团。2010年9月,北航与慧科共建专业的第一批近百名移动云计算专业研究生入学,随后,2011年-2013年相继签约了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985高校。

2013年,慧科共建专业的第一批学生正式毕业,毕业学生平均月薪超过1.5万元,其中10%月薪超过3万元,在职班学生年薪最高可达100万元以上。

这一成功经验,奠定了慧科的业务模式基础。通过985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向211高校、二本三本院校的本科教育,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的专科教育延伸。

经历了4轮总额超过10亿元的融资,2020年8月,慧科教育以70亿元估值位列《苏州高新区·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第351位。

图片

图片来源:企查查

此外,2016年成立的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慧科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慧科为该公司的主要控股股东,该公司目前已投资了极客邦、馒头商学院等15家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生态链企业。

图片

图片来源:睿兽分析

而作为在慧科教育基础上延展出来的在线教育平台,“开课吧”的发展过程,本就经历了数次变更、调整和纠错。

2012年7月,“开课吧”慧科在内部上线;2013年8月正式上线运营,并逐渐孵化出大学生智慧学习平台“高校邦”。

2015年8月,上线运营两年的“开课吧”,被拆分为面对高校的智慧学习平台“高校邦”,以及面向大学生和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平台“开课吧”。

另一方面,慧科与高校合作的发展模式逐渐成熟后,便希望通过并购的方式,探索职业教育业务。

慧科在2016年前半年内快速收购了无限互联、莱茵教育、美好学院三家职业教育机构,并组建职业教育事业群,业务规模的扩大,也将慧科推向了新的高峰。

在2016年10月完成的C轮融资中,该公司的估值超过了50亿元人民币。

但这种通过并购实现的瞬间膨胀,只是看上去很美好。三家公司在业务模式上,与高教业务的协同性越来越差,无法产生核心竞争力。

为此,2016年底,方业昌收购三家公司的全部剩余股份,将三家业务统一装入“开课吧”,三合一,由此也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理念、文化、商业模式和人事各项融合的“阵痛期”。

时年36岁的方业昌曾这样反思他们曾经遇到过的问题:“现在想来当时战略上并没有问题,但是战术上出了重大问题,并购太密集太快。”

放手,有时是明智的

一位了解相关情况的投资人表示,开课吧遇到的情况,屡见不鲜。其中有文化背景方面的因素,包括中国创业者的特质。

在创业文化上,比如,美国创业环境,比较包容失败。创业者的压力较小。失败的创业者可以去打工,也可以从头再来,没有人会在意。“一些欧美创业者,年纪轻轻的,特别喜欢说自己失败多少次,有失败越多越光荣的感觉”,一位投资人告诉创业邦。

但在中国,社会普遍认为失败,尤其是屡屡失败是一件耻辱的事,创业者的心理负担比较重,决定创业似乎就要“不成功便成仁”。

这位投资人见过一位创业者,在决定下海创业时,把原本带在身边的家人相册都烧掉了,理由是“不让自己分心,成功之前不能儿女情长”。

再比如,一些创业者对投资人有一种特别的“责任感”。觉得人家投了那么多钱,自己无论如何背负身家性命也要赌一把。其实,明智的、专业投资人不会盲目施压,让CEO个人不计代价救公司。遇到困难,他们只是希望CEO穷尽一切可能而已。“创业者不需要那么悲壮,也不要怕让人失望。”

这位投资人看来,创业者这一群体的特质,也让他们容易面临更多风险。创业者是天生的乐观派,有时会盲目乐观,再加上不熟悉相关法律责任,很容易不计后果的下重注。

图片

上海锦天城(天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谢天宇表示,虽然有部分高风险机构会更加青睐那些高杠杆、负债率比较高的公司,但这对创业者来说,这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此时,投资机构一定会要求企业签署一系列苛刻的投资协议:首先,要求更高比例的股权;第二,签对赌协议,一旦对赌失败,则要求支付极高的资金使用成本;第三,一旦出现风险,就要求快速、低成本的,将其股权以现金的方式折价退出。

并且,机构所投资的资金,也不是想花就花的。机构的投资款往往都放在监管账户中,需要公司负责人和机构的双方同意,才可以支取。

而另一方面,所有的投资机构都是在为未来下注。在企业发展需要大额资金时,机构基本都不会掣肘。但是如果企业的负债率过高,机构也没有义务,对创业者进行提醒。因为,即便公司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机构也利用投资协议中的风险监管条款,在风险出现时,首先退出。

实际上,申请破产的代价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谢天宇介绍,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只要满足资不抵债的条件,就可以申请破产了。所谓“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在出资范围内承担有限责任,所以只要在认缴的股权比例内出资,就意味着承担了相应责任。

在他所办理的案件中,曾遇到过不少因为盲目扩张,所导致的严重资产损失的案例。某公司创始人为了筹措资金用于企业发展,将其名下两个关联公司做了连带责任保证,并将公司名下的两套商住房进行了抵押。不仅如此,该创始人还将两个儿女名下的房产,全部做了连带责任保证。但是由于资金断裂,这些房产全部遭到了法院的查封。

面对创业的巨大风险,前述投资人对创业者提出了4点建议:

1.放手有时是明智的

创业失败是常态,成功是例外。关闭公司,不留隐患,才有可能在下一次出发时,轻装上阵。

2.考虑关闭时,要预留现金

预先留出公司关门的钱。另外,关闭公司通常比你想象的时间要长,要有心理和经济准备。尽可能不欠员工的薪水。它带来的后遗症会超过你的想象。

3.请教外部专家

关闭公司有时比开办公司往往更复杂,建议请教外部专业人士。专业人士的意见非常重要。比如变卖资产,CEO通常只考虑处理有形资产,不太懂IP等无形资产的处理。

4.如何解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压方法。建议转变思维方式:即看淡自己,别以为地球离了你不转。你的公司倒闭了,客户可以换一家供应商,员工会找新东家(也许工资更高),投资人继续寻找新的创业者,你有啥焦虑的?

阿里巴巴是马云的第五次创业,这也说明,他在成功之前,肯定不止一次关闭过公司。设想一下,如果马云每次创业都欠一身债,恐怕也不会有今天的阿里帝国。

不知道这些建议,开课吧的创始人现在是否还能听到?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