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市值观察(ID:shizhiguancha),作者:徐风,编辑:小市妹,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近年来,已稳坐空调制冷领域老大位置的缪双大,又开启了人生第二创业曲线,意欲在光伏赛道上一展宏图。目前双良节能手握900亿硅片订单,长协采购订单超1500亿,黑马态势尽显,成为行业最强“搅局”者。
已是古稀之年的缪双大,正迎来事业的辉煌时刻。而这出光伏大戏,才刚刚开始。
01 “虎背”上的创业英雄
“说干就干,不想一辈子这样”。
1982年,改革春风吹遍全国。三十而立的缪双大毅然放弃了铁饭碗,攥着8000块钱说服了三个兄弟和6个“泥腿子”老乡同他一起到上海创业。
“父亲身上有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值得我用一辈子去学习。”缪双大之子缪文彬回忆道。
创业之初,缪双大糊过水泥袋,办过砖窑厂,但都没有太多起色,他一直在想办法搞个更大的生意。机会很快就来了,缪双大听闻做空调安装的利润很高,便一门心思展开研究。很快他们就在上海滩走街串巷安装空调,也慢慢站稳了脚跟。
在开始的前3年缪双大赚了超过6万美元,在当时已经是笔天文数字了,但他并不满足。
如果要问缪双大身上最明显的特质是什么,那一定是敢想敢干。
缪双大觉察到,中央空调市场几乎被国外所垄断,造中国人“自己的空调”这个机会绝对不能放过。
1985年4月,缪双大毅然回到江阴,创办了江阴溴化锂制冷机厂(双良集团前身),但技术问题却成了老大难。
没有技术就去请懂技术的来。缪双大不惜花血本从上海一家制冷研究所买来图纸,聘请了上海“星期天工程师”,也就是兼职专家,把家里饭桌当做设计台。就这样,这家“科技”民企总算开张了。
7月,厂子的第一台溴冷机宣告出产。有了产品,剩下的就是开拓客户,得知上海蓝天宾馆制冷机组年老失修,缪双大亲自上门拜访,但却因为乡镇企业的产品得不到信任吃了闭门羹。
“先用我们的机组,运转正常后再付款”。
缪双大的自信许诺让客户的疑虑逐渐打消,最终他拿下了公司的第一笔订单。此后,厂子的产品顺利打入上海市场并逐步走向全国。
1990年,工厂初具规模,但要发展壮大,只靠兼职专家并不可行,还需要一位总工程师坐镇。缪双大盯上了原上海第一冷冻机厂厂长曹渊明,他“三顾茅庐”费了好大的劲,终于把曹厂子请了进来,当时一度震惊了全国工商界。
而为了维持必要的科研投入,1991年,缪双大以高达5分的利息向供销社借入资金,建立了企业第一个测试台,但产品仍被客户认定为存在技术缺陷。厂子上下都认为应当按合同正常发货,他却执意吞下超千万的损失,并去改进技术缺陷。
“损失一点钱事小,丢了名声事就大了。”
1993年,缪双大正式成立江苏双良集团有限公司,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03年双良在溴化锂制冷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60%,并于年内上市。
在一次采访中,缪文彬这样评价父亲:“他是骑在虎背上的创业英雄。”
02 绿色版图
“转型既有市场外部压力,也有企业自身的提升发展需求”、“公司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正确的,短期内会造成不小的损失,但长远看是必须的”。
2000年到2004年,双良4年时间净利润仅增长了42.53%。2005年又因中央空调市场需求下降,导致净利下滑超60%。
面对行业天花板,缪双大不停地审视自己,审视企业。如果要在节能减排领域有更大作为,换来更大的发展机会,就要主动改变,更不能在乎短期的得失。
回顾双良的发展史,多次并购展现了缪双大勇于试错的决心。整体来看,他围绕主业的多元化探索其实是很成功的。
2005年,缪双大决定成立换热器事业部,与瑞士高效换热器制造商Calorifer合作,切入换热器领域,并逐步站稳行业第一的位置。
2006年又进军电站空冷器领域。缪双大带领科研团队耗时3年研发出了发电厂的节水产品——空冷岛,一举打破国外垄断。使得空冷设备的设计费用从过去的3000多万元降到了500多万。
2014年,缪双大主导完成了对德国CBT公司空冷器业务的收购。在随后的发展中该业务营收一度超过溴冷机,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
与此同时,他继续复制主业优势,进军了的海水淡化设备领域。自此,缪双大绘制的绿色版图基本成型。
尽管转型之路时有坎坷,但他的果断止损又让双良快速回归正常轨道。
典型的就如对士德化工的收购。2005年双良节能取得了士德化工控股权,切入建筑节能上游化工业务,但并没有产生预期效果。
在收购后的近10年间,双良的化工业务毛利率极为不稳定,2014年的大幅亏损使缪双大下决心对该项业务进行剥离。
另外在2015年,缪双大还尝试对环保的多元化转型。上市公司耗资2亿收购了商达环保,并签下“对赌协议”。遗憾的是,所列条项均未达标。最终将所持商达环保股权出售给了大股东双良集团。同样的结局还发生在双良跨界布局互联网医疗业务。
自2014年来双良的营收一直在40亿以下徘徊,尽管转型多次遇阻也并未阻挡缪双大转型的决心,他越挫越勇,终于在光伏这条赛道上开了花。
对光伏的转型是基于此前对多晶硅还原炉的布局,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当前双良在该领域的市占率已经超过了65%。
但缪双大并不仅满足于此。出于对光伏行业的预判,2021年缪双大决定延展光伏产业链,进军硅片和组件。
03 “二次创业”,光伏事业新征程
2021年是双良的重要转折点。但不同于此前对换热器、空冷器等领域的多元化,进军光伏产业链几乎等同于“二次创业”。
对此缪双大态度十分审慎:“光伏是一个伟大的事业,也代表着双良的奋斗方向。”“要清醒的认识到,双良是光伏‘新兵’,要虚心向同行‘老大哥’学习。”
而对于光伏产业的布局,缪双大的行动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快。
“快速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快速提高操作技能”。进军硅片则展现了缪双大的超强执行力。
从2021年2月宣布成立双良硅材料,到10月与润阳、爱旭达成销售协议,短短8个月就完成了场地建设、原料供应、融资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如此神速,直追当年创业时第一台溴冷机的出厂效率。
同时,光伏业务的发展已经产生回报。2021年双良节能的硅片业务就实现营收2.35亿。2022年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3.2-3.9亿,同比大增超212%。
缪双大大举进军硅片的决心与世界光伏产业格局密不可分。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大陆硅片产量约226.6GW,占全球硅片产量的97.3%。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5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规模将达到270-330GW,较2021年170GW增长空间依然较大。
中环隆基等龙头接连上调报价也说明行业竞争态势依然相对良好。
很显然,双良的硅片业务已成黑马之势。在包头二期项目年内投产后,双良硅片产能将达40GW,直追晶科,硅片行业竞争格局再度生变。
除了硅片,缪双大还将目光投向了中游组件。众所周知,组件领域毛利率低,竞争十分激烈。对此缪双大更看重电力客户资源与组件业务的协同效应。
在投资上,他同样是大手笔。
硅片一二期的132亿总投资外加组件的50亿,前后共计182亿。如果再加上硅料超过1500亿的长协采购订单,如此大规模投资用全面转型形容仍不为过。
押中风口回报无疑是巨大的。
事实证明,进军光伏再次验证了缪双大的判断。在光伏行业的高景气度下,硅料价格飙涨,当下已经突破30万/吨,相较于2021年年初的8万/吨涨价接近4倍,并带动硅片组件产业链涨价。
当前,站在时代潮头上的缪双大,正在上演一部关于转型的经典教科书式案例。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