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君怀夜(DoMarketing-营销智库 主笔)、来源 | DoMarketing-营销智库(ID:Domarketing-001),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7月23日,在威海的小石岛海滩,一场特殊的考试引发不少人围观。
这场名为《一场即将被淹没的考试》,是由伊利发起的一场线下艺术展:写满问题的小型课桌到高达6.8米的巨型课桌,从沙滩向浅海按照2022年到2150年的时间线排列,逐渐被海水淹没。
据悉,课桌逐渐被海水淹没象征着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类的家园也会逐渐被海水淹没。
伊利、蒙牛减碳“大作战”
当下,随着碳排放的增加,地球的未来会怎样越来越令人焦虑。在减碳这道题目上,伊利通过这场线下艺术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同时呼吁大家“用0碳 向地球作答”。
事实上,伊利启动的“0碳未来计划”,已于2012年实现碳达峰,并承诺2050年前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为实现这一目标,伊利从养牛到工厂以及产品包装盒都做出了改变。
比如,为了降低奶牛养殖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伊利创新建立奶牛营养评估体系(DNAS),培育“低碳”奶牛。同时,绿智能牧场通过青草喂养奶牛,奶牛的粪便滋养青草,实现“种养一体化”的循环发展。
同时,伊利在旗下的金典、畅轻、金领冠等系列中也推出了“碳中和牛奶”、“碳中和酸奶”、“碳中和奶粉”、“碳中和冰淇淋”等碳中和产品;伊利的许多产品都相继推出了减墨装,瓶盖用可持续再生的甘蔗原材代替普通塑料盖,将减排落到了具体的生产环节中。
伊利高调宣传减排的同时,其主要竞争对手蒙牛也铆足劲在减排方面频频布局。
就在不久前,蒙牛集团发布了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称集团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了制“GREEN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在绿色生产方面,蒙牛与全球知名智库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携手,制定了“到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蒙牛控股的中国圣牧在产业链上游打造了“‘种养加减碳’、‘农林草’固碳”双元驱动的绿色低碳生态圈,碳排放量同比下降5.7%;在产业链下游,蒙牛全线应用PCR(再生材料含量达到13%-24%)作为产品外包装薄膜,预计每年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00吨。
而且,蒙牛还先后加入乳业净零之路倡议、进入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的“商业自然联盟”,参与全球乳业减排事业。
牛羊放屁打嗝惹的祸?
在很多人印象中,牛奶属于农产品,碳排放量无法和工业相比,伊利、蒙牛等乳企为何在减排上这么拼?
事实可能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那就是牛羊放屁打嗝造成的温室气体效应并不逊色于人类工业活动。
科学研究表明,牛在放屁、打嗝时,会排放大量体内废气。这些废气成分,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这两种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温室气体。尤其是甲烷,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310倍。而一头奶牛每天排出的废气中,甲烷排放量可达500升;肉牛稍逊风骚,其甲烷排放量虽只是奶牛的1/2,但也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对于这一数据的真实性,许多报告也从侧面给与了认证。
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牲畜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便指出,粮农组织研究了其他牲畜,如羊、鸡、猪等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之后发现,全球超过10亿头牛排放的废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元凶之一。全球各地的奶牛每年会产生超过 1.5 亿吨的甲烷。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还显示,当时全球近11亿头牛放屁打嗝排放的废气所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贡献率,比汽车排放的尾气还要多。
不久前,以畜牧业作为国家经济支柱的新西兰政府宣布拟对国内牧场征收碳税,意在控制1000多万头奶牛和2600多万头羊群的甲烷排放。新西兰也将成为全球第一个要求农民为牲畜甲烷排放付费的国家。
而知名富豪比尔•盖茨也特别关注牛屁问题,他曾多次为此撰写文章,关注牛养殖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比如,比尔•盖茨在他那部写了整整10年的《如何避免气候灾难——已有的解决方案和尚需的技术突破》中将碳排放主要来源分为五大类:电力(25%)、农业(24%)、制造业(21%)、交通(14%)和建筑(6%),其他各类来源占10%。并根据数据得出结论,假如全球养殖的牛组成一个国家,它们将在所有国家碳排放中名列第三,仅次于中国、美国,比世界上所有使用燃油的交通工具的碳排放总和还高。
除了牛以外,羊、骆驼、鹿等以植物为食的反刍动物,也会通过放屁、打嗝排出大量温室气体。这是因为,反刍动物以纤维状植物为食物,胃里的微生物会帮助它们消化植物饲料,但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甲烷这样的副产品。
事实上,养牛业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不仅危急环境,甚至还可能危急生命安全。德国中部城镇拉斯多夫的一个牧场,就曾因奶牛牛舍因冬季通风不良,导致90头奶牛每日在这座牛棚中打嗝放屁排出的甲烷和氨气不断积累,引发爆炸,导致数头奶牛受伤。
环保与否影响消费决策
伊利、蒙牛等乳业巨头倾力减碳减排,还有奶牛之外的原因,那就是奶企的工厂、产品包装和运输等,可都是和碳排放密切相关的工业领域。
近年来,各消费品生产企业面对的环保压力都在日益加大。
比如,迫于环保压力,百事可乐中国今年4月宣布推出“无瓶标”百事可乐。此次改进仍保留了百事可乐经典的蓝色瓶盖,但在瓶身与瓶盖处分别去除了塑料标签和油墨打印,将商标以浮雕工艺呈现于瓶身,基础信息同样采用了激光技术打印。
基于同样的原因,星巴克用咖啡渣吸管代替了塑料吸管。通过回收咖啡渣并进一步的处理提取,星巴克用咖啡渣代替了部分PP塑料粒子,从而制作成“渣渣管”,这种吸管4个月内降解率达90%以上。
包装盒、包装瓶、吸管等会造成环保问题,同样存在于你买的每一箱牛奶上。
对此,乳企自身也明明白白。
在今年2月举行的第四届消费品论坛(CGF)中国日系列活动上,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就说过,“一杯牛奶的碳足迹,覆盖牧草种植、奶牛养殖、原奶运输、加工处理、牛奶灌装和储运销售等众多环节。全球食品行业最主要的碳排放均来自购电和自身运营之外的排放,乳业在这个领域碳排放更是达到90%以上,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按照卢敏放的说法,中国乳业需要全产业链充分协同,打造“净零碳时代”。
而且,环保越来越成为影响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也是驱动乳业不得不加大减排力度的原因。
亿欧智库研究数据显示,在我国青年群体中,“可持续消费”饮食行为的综合渗透率高达93.2%,其中产品传达的可持续理念,希望践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对可持续饮食消费的促进作用明显,分别有43.1%和39.3%的消费者因此践行。
显然,面对未来,无论是对消费者,抑或是伊利、蒙牛等乳企来说,减排减碳都是不得不做的事,而且是持续性战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