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作者:青翎,编辑:杜仲,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当“钻石大王”戴比尔斯在75年前编出这句广告语时,或许还未曾料到,这个广告会跟他的钻石一样流传至今,以至于钻石还被安上了“20世纪最大的营销骗局”的称号。
如今,天然钻与培育钻在珠宝世界里狭路相逢,谁更坚硬尚不得知,只是钻石市场没那么“硬气”了。
当李鬼无限逼近于李逵,李逵便打不死李鬼了。
以爱为名
“男士一生仅能定制一枚”。
长袖善舞的DR钻戒,在营销策略上利用男女对爱情忠贞的执念,只用了十余年就将“迪阿股份”送上市。
钻石学名金刚石,由于在天然矿物中硬度最高,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层面,比如勘探煤矿使用的钻头便是金刚石,除此之外,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半导体等行业中对高难度材料的打磨加工也离不开钻石。
从工业品变成受人追捧的消费品,钻石的华丽转身离不开它与爱情的深度绑定。
1867年以后,南非发现了冲积砂矿床和大量原生金伯利岩筒。1905年,在南非阿扎氏亚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金伯利岩岩筒—普列米尔岩筒,并在此发现最大的钻石(库利南钻石)。
南非钻石的发现,让不少西方资本家闻风而来,其中便有戴尔比斯的创始人塞西尔·约翰·罗兹。
1888年塞西尔成立了钻石矿业公司戴尔比斯,之后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将其他钻石开采公司收归旗下,短短几年内便在钻石源头形成垄断,巅峰时期的戴尔比斯,市占率一度高达90%。
由于钻石的稀缺性,此前欧洲王室贵族不允许民间流通,法王路易九世甚至下令,禁止所有女性佩戴钻石。不过皇权专享反倒赋予了钻石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为其成为奢侈品铺垫好了基础。
为了在民间兜售钻石,戴比尔斯公司打出了那句闻名于世的广告语“A diamond lasts forever”,即“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从此,坚硬的钻石便成为了爱情坚不可摧的代表。
之后,钻石更是多次出现在经典电影中:1953年《绅士喜爱金发女郎》中,玛丽莲·梦露戴着一身钻石,唱了一首《钻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情归阿巴拉马》中,多金的市长公子在蒂芙尼大厅向女主求婚;《泰坦尼克号》中的“海洋之心”更是被意大利珠宝DAMIANI以其为概念,推出价值6800万元的“泰坦尼克号项链”。
钻石成于爱情,如今却正在走出爱情。
据观研报告网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钻石用途中,用于订婚及表达爱意的占比合计达58%,买来自己佩戴的占比27%。即便结婚率已连续9年下降,但钻石的销售额在连年攀升。
终端旺盛的消费力给了钻石品牌机会,即便迪阿股份把钻石生意做成了“一生一世,一枚钻戒”的一锤子买卖,但它上市当年的营收较去年翻了一倍。
此外,80后到00后们对钻石的喜爱程度都远超于黄金、铂金。于年轻人而言,婚庆“三金”更多是沿袭老一辈习俗,钻石更受他们喜爱。
数据统计,从2015年-2021年,除2020年外,其余年份钻石珠宝首饰的零售额都在上涨,2020年同比下滑6.1%,但2021年又大幅上涨25.1%,突破1000亿元。
全球市场的钻石消费也在攀升,贝恩发布的全球钻石行业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钻石珠宝零售额840亿美元,同比增长29%,其中美国市场同比增长28%,中国增长19%,欧洲增长18%。
面对旺盛的需求,上游的钻矿巨头也在加速开采,但依然追不上消费的速度。从开采商埃罗莎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全年钻石产量3240万克拉,同比增长13%,销量4550万克拉,同比增长42%。
供不应求的结果便是涨价。今年一月,戴比尔斯在2022年的第一场交易会中将原钻价格上调了约8%,此前,2021年1月、2月、6月、7月的看货会上,戴比尔斯几度上调了钻石原石的销售价格。
尽管钻石价格一涨再涨,但阻碍不了钻戒成为低频却刚需的消费品。对年轻人而言,即便疫情降低了收入预期,但为了爱情,也会为此付费。
连根拔起
如果钻石仅绑定了爱情,那还不能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营销骗局”。
早在1910年,戴比尔斯集团主席奥本海默曾颇有远见地指出:“常识教会我们提升钻石价值的唯一方法就是使它们变得稀缺,就是减少产量。”
当经济危机袭来,本应为保营收对钻石实行降价销售,但奥本海默却强硬地贯彻他的“钻石价值理论”。
1930年,戴比尔斯宣布关闭旗下矿场,停止生产钻石,以此保护目前市场上钻石的价格。此后三年,国际市场上的钻石产量从年产2200万克拉降到1.4万克拉。
但随着全球的钻石矿越挖越多,直接垄断钻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于是戴比尔斯另觅他路,搞出了一套4C标准(重量、净度、颜色、切工)来评定钻石的价值,而所谓的钻石评定机构是谁的影子,可想而知。
直到培育钻石出现,钻石市场开始真正动摇。
天然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天然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而培育钻石,则是通过从天然钻石上刮下的薄片作为钻石种子,将其置入培育舱内,利用设备培育得出。
培育钻石并非这一两年的技术。早在1953年,瑞典电气公司就率先合成出了40颗小粒钻石。但由于工艺不成熟,无法去除氮、铁等杂质,导致培育钻石色泽不一。多年来,90%的培育钻石都被用在了工业领域,并未对消费领域产生影响。
随着技术的发展,培育钻石的品质有了大幅提升,甚至比天然钻石杂质更少、纯度更高。如今的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就好比“河里的冰”和“冰箱里的冰”。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毛河光曾用一周时间培育了一颗2克拉的人造钻石,他让学生拿到GIA估价,专家给这枚培育钻石定价20万美元。
面对来势汹汹的培育钻石,戴比尔斯又将广告改成“Real is Rare,Real is Diamond”,即“天然的才是钻石”。另外,虽然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修改了钻石的定义,删除了原来的“天然”一词,但仍然规定钻石在使用中如无明确表述,仍然仅指代天然钻石。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曾在《南方周末》评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天然钻石有证书,但值钱的不是证书,而是品质。当人工钻石与天然钻石从品质上无法分辨的时候,证书还有什么意义?”
据贝恩咨询《2020年全球钻石行业报告》显示,2016 年培育钻石成品零售价格约为天然钻石成品的80%,至2020年,培育钻石成品零售价格已下降至约为天然钻石成品的35%。
一头是难分伯仲的品质,一头是天壤之别的价格,消费者没有理由在两个“答案”都对的情况下,偏要选择那个贵的。
伴随着技术的迭代和供应链的成熟,曾经龟缩在工业领域的人造钻,冲向了消费市场。而在这一股股要将钻石垄断格局“连根拔起”的势力中,冲在最前面的,要属中国河南。
提及我国的培育钻石,就绕不开河南。
1959年,中苏交恶,原本依赖苏联进口的金刚石断供了,技术人员也没了。为了摆脱对国外的依赖,开启了自主研发培育钻石之路,这个任务落在了河南郑州的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简称“三磨所”)。
我国人造金刚石行业的奠基者之一王光祖曾感慨:“我们的战斗是十万火急的,研发进程越短越好,一万年太久,我们要只争朝夕。”
1963年底,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钻面世,又过了2年,三磨所研发出我国第一台制金刚石的设备——六面顶压机。
当时一克拉人造金刚石市场价30元,六面顶压机一天就能生产300多克拉,折合一万多元。行业内曾流传“压机一响,黄金万两”,这也标志着人造金刚石步入产业化阶段。
但多年来,国内培育钻石厂商一直在工业领域打转。CARAXY凯丽希创始人郭升在2015年便入局培育钻石赛道,他曾提到,刚入行时,国内的企业只能做碎石颗粒大小的钻石,货源(毛胚)都是从国外进口,“当时培育钻石面临的现状是行业不认,消费者不知,两边都不讨好。”
到了2016年,国际合成钻石协会在美国成立,官方开始认可培育钻石,国内的豫金刚石、黄河旋风、力量钻石等企业才躬身入局培育钻石。
随着技术日趋成熟,以及天然钻石越来越高的价格,培育钻石以及相关厂商近年来获得了前有未有的关注。
过去一年,黄河旋风的股价涨了2倍;上市仅3个月左右的力量钻石股价涨了近13倍。据浙商证券研报,中兵红箭、黄河旋风、力量钻石三家企业供应我国超75%的培育钻石原石。
如今,中国的人造钻已经占领了全球的半壁江山。预估2022年,全球培育钻石的毛坯总产量将达到2300万克拉,其中中国将生产1400万克拉,河南更是独揽了中国80%的培育钻生产。
钻石之都
在培育钻石这块版图上,世界看中国,中国看河南,河南看柘城。
据媒体报道,柘城每年的培育钻石产量达到400万克拉,此外,柘城年产金刚石微粉60亿克拉,其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到中国的70%和50%。
无论是河南还是柘城,它们在培育钻石领域的崛起,都离不开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的形成。
改革开放后,三磨所的技术人员、工人陆续进入市场,他们将三磨所的培育钻石技术带向了河南各地,孕育出了后来的中兵红箭、黄河旋风、力量钻石等培育钻石企业。
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掌握金刚石制造技术的工程师冯金章创立邵园金刚石厂,这家工厂里便有力量钻石创始人邵增明之父邵大勇。
在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麟牧看来,某种意义上,三磨所实际上和当地产业共享了科研成果,“因为人才通过跳槽等方式外溢,带来技术外溢,最终的结果是当地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集群。”
产业化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以柘城为例,早在2009年,当地政府便开始兴建金刚石产业园,多年来柘城政府还与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三磨所等多家高校、研究所合作。
柘城2022年半年度报告中提到,目标培育500亿级超硬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全球培育钻石加工、销售基地。
柘城是河南的缩影。据证券时报报道,近年来河南为支持培育钻石行业发展,各地政府、产业园陆续在税费减免、招商规划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河南省出台的《2022年补短板“982”工程实施方案》中,便有6个纯培育钻石生产项目。
更重要的是,从商业价值来看,培育钻石比工业领域的金刚石单晶、金刚石微粉等业务更加值钱。力量钻石2022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培育钻石毛利率为83.44%,金刚石单晶和金刚石微粉分别为57.94%和52.40%。
从产业链来看,培育钻石可分为上游原石制造、中游加工打磨和下游终端零售。在利润分配上,培育钻石产业是典型的“微笑曲线”:上中下游的毛利率分别为60%-80%、10%-15%、60%-70%。
按产业带划分,上游原石制造主要集中在中国,其中河南是核心地区;中游的加工打磨以印度为核心,其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下游终端零售80%的消费市场集中在美国。
据柘城培育钻石厂家透露,国内做培育钻石的工厂,95%的单子做出口,其中又有90%出口到印度,剩下的货则是一些国内的品牌商、零售商来收。
不过随着上游生产商的崛起,下游也开始冒出了点点星火,原有的“一头大,一头小”的产业格局开始松动。
尽管入行时,行业尚不成熟,但郭升笃定培育钻石“是个好产品”:高性价比;是消费者的全新选择;环保;有社会价值。
在CARAXY凯丽希创始人郭升看来,钻石是非常重情感意义的品类,钻石可差异化的点在于情感价值。因此在品牌定位上,CARAXY凯丽希主张“让爱成长”,聚焦“有一定经济收入,理性且有积极婚恋观的人群”。
同样重视情感价值的还有迪阿股份,其不惜用身份证作为筹码,硬生生地堵死了复购的可能性,只为践行“一生只能定制一枚”的爱情理念。
但随着消费场景多样化,钻石品牌们也开始讲述爱情之外的故事。在新锐培育钻石品牌Light Mark小白光的四大产品矩阵中,除了传统的婚戒,还有主打通勤场景的基本款Neo、设计夸张的Unique系列以及以礼物场景为主的The Day系列。
ANOTA则将品牌内涵定义为“生长主义”,在创始人浦奕柳看来,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都要向上生长。除了理念新颖,在产品选材上,浦奕柳也十分前卫地采用了航天航空材料,将时尚、珠宝与科技融合。
传统的珠宝品牌也陆续下场,周大福、豫园股份、潮宏基先后宣布入局培育钻石,国际巨头潘多拉甚至高调宣布“弃用天然钻石”。
技术在迭代,理念在更新,商业的步伐便不会停止。
尽管郭升曾直言还未感受到中国需求端的爆发,但他并不悲观,“亚洲的传统文化对天然、自然还是有崇拜,转变会比较慢。但如今全球是一体化的,信息互通有无。中国年轻一代受传统思想影响越来越小,未来一定会加速接轨。”
参考资料
《培育钻石:渗透率低,原石龙头成长空间大》 浙商证券
《河南县城的钻石生意:价格仅为天然钻石的35%》 时代周报
《这个河南小城,何以成为“钻石之都”》 中国新闻周刊
《掘金“培育钻”:玩家等待拐点》 经济观察报
《实探培育钻石之都河南柘城:政府扶持 产能快速扩张》 证券时报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