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Kindergarten Green,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2022年的第一个现象级话题,是露营。露营已经火了,无需我们再赘述一番。既然已经有这么多关于露营的研究和报道,我们为什么还要写露营?
是好奇心的驱使 -
我们想知道,露营借势起风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别国走过的路,我们没走?
我们想理解,露营已经形成了扎实的产业链和政策支撑,还是更像个「被赶上架」的鸭子?
我们想发问,谁在露营,他们消费多少?他们会给这个产业带去什么?
我们想探寻,露营只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短时替代,还是成为一种长期可能?
我们当然最想知道,怎样的能力数值,可以支撑一家露营企业「做大做强」?
我们提出问题,并努力寻找答案。
传统露营是一种户外运动,兴起于欧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发展,最初,它和大部分户外运动一样,代表着人类对于自然的对抗和挑战。
传统露营运动更多由徒步爱好者组成,他们喜欢穿着冲锋衣、携带功能属性强的系列装备,组成一个小团体,走入偏远山区,观赏极致景观。
「精致露营」的概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让我们把时钟拨回1908年的英国。这一年,一位名叫Thomas Hiram Holding的英国人写下了第一本露营之书The Camper's Handbook,并创立了自行车露营者协会,即英国非营利组织「露营和旅行车俱乐部」的前身。多年以后,人们将他称为「英国现代露营之父」。他也正式提出了Recreational Camping(休闲露营)的概念。休闲露营就是精致露营的前身。
真正的精致露营(Glamping)一词出现,是在2005年的英国,并于2016年被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精致露营彻底重构了原有的人、货、场,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对抗变为融合,人们终于能以更舒适、充满仪式感的沉浸式体验,来感受自然的美好。它也把人们从偏远的山区,拉回近郊甚至城市公园,它不再硬核,并带上了更多温度。
不可否认,疫情是精致露营大放异彩的催化剂。但在那之前,一些萌芽也有迹可循。2015-2017年,从中央到地方机构,都发布过和露营有关的政策。2017年2月,国务院《“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自驾车、房车营地,鼓励规划建设一批航空飞行营地、汽车综合营地、山地户外营地和徒步骑行服务站”;2017年10月,上海市旅游局《经营性帐篷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规定了经营性帐篷营地的基本条件、营地建设、营地服务、配套服务和综合管理等。这些支持性政策和行业规范让精致露营的种子生根发芽,并带动了一线城市的部分中产人群。
露营是少数受益于疫情的产业。对此,我们分享几个核心行业观察:
1.根据头豹研究院的研究报告,露营热度增速非常高,在户外运动里排名第一,达304%。相较于其他运动,它门槛更低,对大众友好;
2.根据企查查的数据,露营相关企业的注册量,在2019年只有3,041家,这一数字在2022年5月已经到达了惊人的98,127家。露营成了旅游业寒冰期中从业人员能够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境外游、境内游、民宿产业的从业者都纷纷投身露营赛道,并努力为自己打call;
3.许多业内人士均提到,以小红书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是催化剂,KOL分享成为很多露营地火爆的主要原因;
4.露营火爆与露营装备的销量上升有直接关系,20-21年露营野餐赛道天猫增速为户外装备类第一名,同比增速约为34%,高于攀岩和垂钓,但整体规模仍不如垂钓。
从时间维度看,我们在专家访谈和消费者调研中探寻到露营人群画像的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人、货、场的升级。
传统露营最主要的人群是户外爱好者和硬核OG,他们真正热爱户外、喜欢挑战自然,这群人的组成和欧美国家的露营人群画像类似,但这群人在中国的基数并不大,因此并未出圈。他们喜欢选择野外作为露营场地,露营设备以功能性驱动,并不特别追求体验和美观。
18年开始,宁夏、云南、赣南等地的帐篷酒店和野奢在目的地旅行中的兴起,让部分喜欢尝鲜的中产新贵们开始接触露营。这类场景下,帐篷酒店的设施可以比肩酒店,人们可以获得相对精致的住宿环境。
20年真正带火精致露营的,是大量新手用户的涌入。他们主要以年轻的女性为主,把露营的「场所」搬到离自己更近的城市里,同时衍生出以露营为场景的各类餐厅,这充分满足了该人群的社交需求和社交媒体分享欲。
根据马蜂窝的数据,从地理上看,主力露营玩家主要集中在一线、新一线城市。
作为主导力量的女孩们不仅是参与露营的人群,也是购买时露营装备、决定去露营的主要决策者。
在装备的购买上呈现两极化的趋势,性价比玩家和装备玩家的增速在2020-2021年的增速最快,绝大多数的玩家选择1-3天的短途游。
我们根据玩家分享,整理出这份高端玩家和性价比玩家的「花钱指南」(仅代表个人意见):
想开始一次「搬家式露营」,一般都需要睡眠系统、休息设备、照明系统、收纳搬运和餐饮工具。从在不同系统的花钱分布上,高端玩家会在睡眠系统和休闲设备上花钱最多,且两个类型不相上下,餐饮工具其次;整体花费约在20,000-25,000元;性价比玩家花钱占比最高的是睡眠系统、第二是休闲设备,最后是餐饮类,整体花费约在5,000-8,000元。
从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精致露营行业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我们认为,一方面是疫情重新定义了安全社交距离,电影院、剧本杀、桌游等强社交属性的活动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出境游、国内长途旅游同样受到疫情反复「折磨」。
所以,露营成为了两者的最佳替代,并进一步催生了以露营为场景的野餐、短途出游。消费者在社交需求得到较好满足的同时,也获得了交往距离上的安全感。
1.基于核心人群的场景融合--露营+「X」:
未来露营从小众需求转向大众常态,结合更多的体验场景,打造露营+X的场景升级体验,如露营餐饮、露营剧本杀、居家露营等。
2.露营装备轻量化、颜值化:
随着露营的玩法更为多元,户外品牌不断进行材质的革新,研发易收纳便携以及简化搭建的设计,轻量化将成为未来露营设备的趋势。同时,供给端更多新兴玩家的进入,以及国民审美的提升,和精致露营已有的社交属性,将使高颜值成为露营装备的发展趋势。
3.行业规范及配套的完善:
未来,在国家、地区层面或有更多行业政策规范陆续出台,特别是在营地板块。行业规范的完善将使得营地建设更加有序。提高消费者露营体验的同时,将有更多的营地主加入露营生态。
4.产业链整合升级:
在营地端,当前营地呈现分散现象,缺乏连锁品牌及标准产品。标准露营地UE(Unit Economics)模型搭建、连锁露营地品牌的快速拓张是明确趋势。在设备端,未来的国产露营设备或将从Made in China的性价比产品变成Design by China的原创品牌,这也赖于工业技术和美学复合型人才的同步培养。整体来看,中游设备供应商或将入股/自建上游工厂,解决产能不足等问题,中游设备供应商入股/自建下游营地,实现渠道落地、场景闭环。
5.板块轮动下的新玩家入局:
伴随着户外运动大赛道的快速发展、户外运动热度的轮替(飞盘、滑雪、露营、攀岩、冲浪等),以及户外各赛道人群画像的重合度提升,不少装备企业也在做品类的横向拓展。比如,原来主营滑雪板和滑雪服饰的Nobaday推出了露营系列,开始售卖露营炊具、简易帐篷等。
在介绍了露营的基础情况之后,我们希望带领大家去探寻一下露营的产业链,看看产业链上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环节,这些环节关键的能力值在哪里,这也有助于我们从产业的角度理解赛道的逻辑。
上游主要以代工厂和零部件供应商为主。大型代工厂主要为欧美、日韩等成熟企业代工。零部件供应商里,纺织品类国内供应商较多,杆材等如需优质材料,通常依赖进口。
受益于多年海外代工经验,中国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江浙。我们通过公开资料查看了三家相对具规模的代工厂,其出口比例均超8成。国内大量新品牌由于体量小、毛利低、议价能力弱,面临优质产能不足的问题。
帐篷的零部件基本在国内可以完成生产闭环,但如需寻找高质量的零部件,如特定材质的杆材、特定材质的尼龙布料等,则仍需依赖海外进口。而受制于疫情,进口产品入关后需静置消杀,极大延长了生产周期,因此企业也在积极寻找国产替代。
资料来源:专家访谈,公开信息整理
产业中游以露营设备供应商为主,包含国内外品牌。这里我们没有专门列出户外服饰类品牌,但其实这类企业的发展也很迅速,主要是受到多种户外运动兴起而产生的叠加效应。
1、海外品牌
硬核玩家和高端玩家依然是海外品牌的受众。我们的观察发现:国外部分品牌曾经在2010s尝试进入中国市场,但彼时精致露营尚未兴起,都以失败告终,但它们起到了教育市场的作用。本轮露营热,这些品牌反应速度偏慢,且受到此前经验主义的影响,都仅通过渠道代理售卖,未形成销售规模。
另外,疫情影响下,货运周期更长、还需要静止消杀,拉长了本来就不短的订货及交付周期。这些也使得更熟悉国内土壤的国内品牌有了发展的机会。
但海外品牌也逐渐开始希望施展拳脚,据悉,今年开始,Snow Peak已经成立了国内分公司,并计划开设直营店。预计未来更多国外品牌会开始直营模式。
资料来源:专家访谈,公开信息整理、天猫
2、国内品牌
国内品牌仍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已经有头部玩家跑出,但兼具品牌价值、规模及设计美学的成熟品牌仍稀缺。借鉴此前和从业者的交流,我们比较简单地将国内企业根据其特点划分为四个类型:
(1)传统户外玩家
代表企业:探险者、原始人、火枫、牧高笛等
这些品牌拥有多年的户外基因,有比较强的品牌资产、相对成熟的供应链和稳定的客源,有些也构建了自有线下渠道。
例如成立于2003年的牧高笛,其定位中端户外露营装备品牌,2017年就在上交所上市。牧高笛拥有相当扎实的供应链能力,分别于2004、2007年在衢州建生产基地,在孟加拉、越南等地均有自有工厂。旗下产品线「大牧」主打露营设备供应,「小牧」做户外鞋服,目前自有店铺数量超过200家。2021年,牧高笛收入超过9.2亿元,其中大牧(帐篷设备品牌)约为2.2亿元。
火枫是国内知名的炉具生产商。它还孵化了露营装备品牌「黑鹿」,实现双品牌策略。
(2)工厂转型
代表企业:三只小驴、红旗妈妈/Vidalido等
它们由海外品牌代工厂转型做自营品牌,依托自有工厂,实现高性价比的产品和稳定的产能保证。
(3)电商基因品牌
代表品牌:挪客、黑狗(挪客孵化新品牌)
作为一家深耕户外赛道12年的公司,挪客最初做户外用品相关的外贸生意,并代理了部分国外品牌的线上销售。2013年,自有品牌「挪客」成立,主营产品为露营装备。2016年,挪客开启品牌全球化。而国内业务在疫情后,由于:1)全品类覆盖,对新手友好,方便「一揽子购买」;2)上新速度较快;3)性价比高;4)流量打法成熟,营销能力强,实现了较快的线上增长,并于今年获得了钟鼎资本的过亿元融资。
黑狗则是挪客孵化的新品牌,主打黑系装备,依托挪客供应链和有效的线上流量获取,实现了相当快速的线上增长,已经进入618天猫户外露营装备预售榜前三名。
(4)设计师品牌
代表品牌:自由之魂、什良商店、有鬼等
品牌主理人是设计师,有自主研发设计能力。自由之魂的主理人王吉刚老师是一名帐篷设计师,拥有多年帐篷设计经验,自由之魂也是国内极少具有高端定价权的露营装备品牌。自由之魂深耕少量SKU,强调帐篷的手工制作,坚持原创和对产品品质的严苛要求。
当然,以上的概括并不绝对。比如,传统户外玩家也很重视线上营销和销售:牧高笛早就建立了自己的工厂,挪客也有多年的户外经验。
根据第三方数据源,天猫线上以国产品牌为主,帐篷、烧烤炉、户外桌椅占比最高,营地车、灯架增速最快。
我们一些有意思的观察包括:
1.帐篷、烧烤炉、户外桌椅构成露营的核心刚需装备,三大品类占比超过67%,而传统露营三件套的之一的防潮垫因不过夜人群的增加失去top 3 「席位」;
2.营地车以超高的增长速度从百万级别进入千万级别品类。一家叫「亚德赛」的品牌依靠营地车实现爆品突围,年GMV约为1200万元,2020-2021增速约为5900%;
3.挪客在除烧烤炉之外的所有品类里均进入了前五,其全品类策略成效显著。
露营装备企业早期的玩家很多都是代工起家,并通过出海扩大规模。即使到今天,代工依然占据头部企业相当大的营收规模,而国内露营赛道的爆发增长帮助企业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在线上各个细分赛道都呈现红海态势的今天,露营装备可能是少数还在维持高增长的赛道(天猫行业大盘20-21实现34%的增速),头部企业年对年线上增速仍可超过100%。这与大量新手玩家涌入有直接关系——他们希望获得高性价比的一揽子套餐,并习惯网上购买。
短期来看,多SKU发展、有营销能力的露营装备企业可实现快速突围。另外,由于当前市场供小于求,我们发现大量品牌存在缺货、断货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上游大型工厂海外订单充足,客户成熟,毛利稳定,很多并不想接国内订单。因此,有自有工厂或是有供应链整合能力的玩家可以实现「有货为王」,特别是B端的充足供应也将享受营地快速增长的采购红利。
但从长期而言,露营装备仍需提升研发及设计能力、建设自有渠道,并真正形成品牌护城河。我们见到了太多因势而起的品牌,因为护城河搭建的不够深,而在后续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最终一切消费品的护城河都是「品牌」二字。
产业链下游可粗略分成渠道和露营地两部分。渠道端分为线上和线下,随着新手用户的增加,线上占比逐渐提升;露营地目前还在发展初期,发展速度很快。国内市场非常分散,缺乏连锁化品牌,同时从业者也面临着土地政策、设施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验。
渠道端包括电商平台、团购/营地采购、以及生活方式集合店、户外用品集合店、品牌专卖店等。由于线下渠道建立的门槛较高,耗时较久,国产新品牌通常会以电商平台作为突破口。以天猫为例,其2021年露营板块GMV达到33.2亿元,同比增长34%;同时,通过KOL进行团购集采也是品牌线上分销的有效手段,一般品牌会给予KOL5-7折左右的批发价格。根据我们的访谈,一些新品牌的团购订单量甚至可以达到接近50%的销售额。
线下渠道早期以户外用品集合店为主,代表企业为三夫户外。根据2021年中报,三夫户外拥有39家直营连锁店,2家联营店,代理品牌超过400个。同时,部分大型品牌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品牌专卖店,如牧高笛。2021年,牧高笛直营店约30家,加盟店达196家。随着精致露营的兴起,更具生活方式美学、拓展餐饮场景的生活方式集合店越来越多,代表企业包括ABC Camping、Outland、GOGOGO等。同时,由于露营地的井喷,营地B端采购也成为一个主要的销售渠道,一些大型品牌,如挪客、牧高笛因此受益。
在露营地端,营地数量在近年急剧增长。根据企查查数据,营地注册企业数量从2019年的3,041家增至2021年的14,414家,年均增长率达117.7%。
与营地数量增长形成对比的是,优质营地的相对稀缺。营地经营者层次不齐 ,大量农家乐经营者转型做营地。个体工商户缺乏对营地文化的了解,也无法提供优质的营地内容。另外,营地经营者还面临土地政策不明朗(土地性质复杂,农业用地、林地、集体用地等)、谈判对象复杂(农民、村政府、开发商等等)及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包括水、电、洗浴、网络等等,缺乏完善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等挑战。
以运营投入及地理位置划分,露营地可分为目的地酒店、城市辐射圈及市内露营点三类,在运营模式和优缺点上各有不同。
目的地酒店的代表包括诺尔丹营地等,在满足游客户外体验的同时,兼具舒适感。通常这类营地的前期投入超千万,一般会建设在景观极致的地方,对玩家有相对较高的门槛要求。同时,这类营地的运营成本高,回报周期不稳定,在疫情下风险偏高。
城市辐射圈的露营地主要代表有液态熊、Treeline、大热荒野的部分营地等。这类露营地通常距离城市1-3小时左右,正在逐渐替代传统农家乐,成为城市用户周末出游的最佳选择之一。在运营方式上,可以自建营地,也可以与地方合作,仅投入设备成本,采取分成的方式减少对现金流的挤占。
城市内也有不少露营景点,如以「早安露营」为代表的城市露营综合体验空间、公园露营点等。这类营地前期投入较少、可复制性高,但由于经营者门槛低,同质化程度偏高。目前,部分商场向露营品牌提供免租优惠,邀请它们进驻为场地引流,并以分成的模式赚取利润。同时,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寻求和具备运营能力的露营地品牌合作,搭建公园内以野餐场景为主的轻量化露营地。
渠道端,生活方式集合店是兴起较快的线下渠道,他们更多地将渠道作为在城市中和用户交互的一种方式,是聚集核心用户、开展线下活动和社群运营的有效锚点。但集合店也面临一些困境,如相对偏低的坪效,同时受困于店内以海外品牌居多,毛利相对偏低,且订货周期较长,对现金流有比较大的挤占。从事渠道品牌的创业者,应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手段提升坪效,如增加餐饮板块、结合设备租赁、提升自有品牌占比。同时应尽可能地将用户精细化运营起来,以俱乐部/社群等形式增强用户黏度和活跃度。
露营地方面,对于创业者来说面临的挑战并不少。在发展初期,选址、构建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和通过营销获客是比较重要的。在经营走上规模化的道路后,则要开始打造标准化、可复制的产品,计算UE模型和投入产出比。
如「大热荒野」借助其创始团队在黄包车所积累的互联网打法和旅游行业的经验,从海南起步,先与酒店合作推出相对轻量化的拎包入住套餐,后开始自建营地。目前公司已实现相对快速的扩张,并顺利完成了两轮融资。
同时,因为露营板块热度激增,个体经营主呈现井喷式增长。一些专门为B端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应运而生。我们观察到,「早安露营」就借助其专业团队和多年从业经验在赋能小经营主。
然而,标准化的产品能力和营销能力只是辅助手段。露营地最终是与人产生连接的场所,人们在其中是否能够获得更好的体验决定了露营地的口碑和复购。长期来看,如果营地没有丰富、独特的内容供给能力和运营能力,就只能成为人们尝鲜的一种手段。想要获得相对长的生命周期和稳定的客群,营地主应静心来打磨有特色的产品,追求极致用户体验。
最后,露营产业链还包括终端和一些相关配套服务。产业链终端可以分为to C和to B两块,C端指真正的消费者,B端则是有采购需求和活动、营销需求的企业主。配套服务包括设备租赁、垂直媒体、活动内容公司和垂直APP等。
露营行业研究「上篇」在此告一段落。我们回顾了露营的「前世今生」、精致露营在疫情催化下的爆火,也系统梳理了中国露营行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情况。在「下篇」中,我们将以问答形式呈现自己的思考:
露营在中国的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短时替代,还是成为一种长期可能?
露营是一门可以做大做强的生意吗?
Snow Peak的成功对我们有哪些借鉴意义?
中国真的能做出自己的原创露营装备品牌吗?
如果你正在进行露营或是任何户外运动领域的创业,或者是有这方面的创业计划,欢迎通过findyou@mtventures.com.cn联系我们,或者在公众号留下你的联系方式。我们会从一个投资机构的角度给予最真诚和中肯的建议。
希望Kindergarten Green可以成为本真热爱、梦想远大的你奔赴梦想的第一站,和你一起创造开阔人心的连结,等着你!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