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化进入“深水区”,先行者如何讲出新故事?

关注
in
浙江社区社交
女性时尚图片分享社交应用,主打”我的生活in记“
最近融资:|2010-09-13
我要联系
推动“全链路数字化”,让数字化转型落到实处

图片

12月28日,2022数字化发展峰会成功举办。

本次峰会旨在通过分享优秀的数字化案例,给行业带来重构未来的启发与思索,并以此为契机,让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业务自由交流对接,发现并推动新生力量成长。

会上,阿里钉钉副总裁李智勇、中建科技CIO贾宁、智联招聘CTO王昊以《当数字化进入“深水区”,先行者如何讲出新故事?》为题,展开了深度交流,创业邦记者于玮琳担任圆桌主持。

犀利观点如下:

1. 无论是钉钉还是钉钉平台的客户,我们都需要“韧性”。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成功穿越成长的周期,是每一个企业追求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是最大的一个确定性。

2.数字化的核心不是在数字。数字化转型,一定是发于技、兴于业、强于管。

3.数字化并不改变企业本身的业务模式,一家企业的业务模式是由他自己的业务场景决定的,数字化并不是说另起炉灶,重新开一个业务。数字化在整个企业的项目流程中,是无处不在的。

主持人:即将过去的2022年,大家过得怎么样?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会是什么?

李智勇: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2022,我会用“韧性”。无论是钉钉还是钉钉平台的客户,我们都需要“韧性”。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成功穿越成长的周期,是每一个企业追求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是最大的一个确定性。

我们很高兴看到这样的一个趋势:基于钉钉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去发展自己数字“韧性”的一个关键选择。

贾宁:大环境的改变之下,对企业而言,如何应对“变化”至关重要。

首先是需要企业具有快速的“应变”的能力,要通过数字化手段准确、及时地把控住这种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第二,我们还需要有效的“应变”,当发生了相应的风险之后,企业必须有一套很强的应急处理能力,借助钉钉这样的软件系统,来快速的提高我们的管理和业务执行力;第三,还要主动的“求变”,需要把我们的数字化新技术融入到企业的业务和管理以及生态的模式中,创造出更加具有高附加值的数字化属性的产品来应对市场的变化。

我们对2022年总结的话就是“向变而生”,这也是我们企业发展的主旋律。

王昊:回顾2022,我觉得是挑战和机遇共存。挑战是大家都能看到的,2022年因为疫情的存在,很多的企业运营和员工工作需要居家,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运营好一家企业,同时让计划内的开发工作和生产工作不受影响,这是一个挺大的挑战,需要借助企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包括企业内部的生产工具和相应的条件,全部准备好来应对。

2022年也催生了很多机会。如在智联所在的人力招聘业务里,面临一些面试无法线下进行的情况,如何克服这个难题,推进企业招聘的工作,使正常的生产经营不受到影响?怎么抓住疫情所带来的新的机遇?这是我觉得2022年我能想到的两方面的内容。

主持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贾宁:目前,中国的经济正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所谓高质量,不是某一个方面的高质量,而是全方位、全链条、多层次的高质量。包括了运营管理的高质量、产品研发的高质量、人才的高质量、资源配置的高质量等等。目前整个的数字化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引擎。

这个时候,我们最关注的就是:数字化的整体赋能如何能够支撑我们这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李智勇:在我和企业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仍聚焦在办公数字化、组织数字化和业务数字化这几个方面。

和之前相比也有了几个变化:第一,企业越来越务实,希望通过数字化降本增效;第二,企业都希望通过数字化实现创新,寻求业务增长;第三,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有一定的主导权,厂商更加开放和友好。

这里特别介绍一下钉钉的低代码开发平台,无论是从降本增效的角度,还是业务创新的角度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快速上手,也拉低了开发的门槛,降低了开发费用,从几十万降到万元级别,并覆盖了大部分的应用场景。

我们的PaaS平台和低代码平台搭建了一个开放的正循环生态系统,到九月底,应用数量超过了500万,开发者数量超过了380万,我们的合作伙伴,也已经超过了4000家。

主持人:作为钉钉的客户,智联和中建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钉钉颇具突出性的地方?

王昊:钉钉在智联内部,不只是办公的沟通平台,它串联起了整个生产和办公环节。举个例子,我们以钉钉为载体,把我们内部的合同立项审批全部串起来。

此外,智联内部的产研以就是以钉钉为载体,串起了整个产品的开发流程,在因为疫情不得不居家办公的情况下,借助钉钉,全公司的开发效率能够达到跟在办公室办公一样的程度。

贾宁:我们是钉钉的忠实粉丝。我们内部一直用钉钉进行创新,挖掘技术产品的潜能。

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通过钉钉搭建属于我们中建科技的数字化的运营管控平台,能够满足我们科技型企业文明生态的管理要求,把20多项的管理制度、100多条管理流程都固化到钉钉上来实现企业标准化的运营管理。

第二,今年以来,我们更多地用到了钉钉的即时通讯功能,进行员工和虚拟机器人之间的交互,打造了我们的信保员工的机器人,主要用于内部和外部数据的收集,信息的比对。把日常业务过程中,这种重复性、低附加值、标准化的工作,全部交由机器人来进行。钉钉将成为我们整个的机器人运营的中央处理中心。

主持人:近两年钉钉一直在强调一个词——全链路数字化,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词?怎么才能做到全链路数字化呢?

李智勇:所谓“全链路”指的是企业的价值链环节,数字化的核心是要把每一个环节的数据都做到即时在线,并且这些数据能够最大化程度地去支持业务的决策、推动业务的成长。

钉钉作为一个超级入口,可以把过往分散的一些系统以及应用集成到这个平台上来。面对不同的部门或者角色,实现千人千面,提高整体协同办公的效率。

以我们客户上海三菱电梯为例,作为中国最大的电梯制造和销售企业。他们有一个苦恼,就是这个行业过往都是师傅带徒弟,很多知识的传承不能数字化,都是纸质文档。通过跟钉钉的合作,现在我们实现了一些传感器芯片和客户自己开发的平台深度打通,一旦出现产品的一些维修问题,可以自动触发相关的流程,到达指定的人。通过钉钉的知识库的能力,每一次的维修都会沉淀下来,那么新人也好,或者是对这个情况不熟悉的人也好,可以快速的通过机器人得到这样的回复。通过这些,使得他整个的维修周期,从过去的两个星期缩短到三天。

主持人:数字化转型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相较于以往,在需求端会有哪些变化?

王昊:举一个真实的应用场景,普通人找工作的时候都希望不要遇到虚假企业。工作除了要好之外,“真”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智联给面试者提供的企业,真实性是需要得到充分保证的。

刚才李总也说了,中国专精特新里面有一大部分的企业都用钉钉。钉钉的客户毋庸置疑是可靠的招聘企业。

那我们能不能把钉钉的企业带给我们的用户呢?基于此,我们在跟钉钉合作上有一个更深入的合作,就是我们智联给钉钉的企业提供专业的招聘服务,然后智联把钉钉的企业引入给我们的面试的求职者,这项合作应该是这一周就能上线。让企业数字化不只是停留在办公和通信领域,而是引入到真正的生产领域里面来。

李智勇:新的需求源源不断产生,但最终的解决方案还是要通过技术的创新去满足客户新的需求。今年,我们推出了一个新的应用“酷应用”。

它是新一代的应用形态,企业应用中,有高频的、也有低频的。比如说聊天、视频会议,这一定属于高频;但工资的发放,可能一个月只会做一次。

我们希望,把低频的应用放到高频的群聊里,用户在处理业务的时候呢,不需要跳离这个聊天窗口,不需要切换,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流程。

以我们的客户“百丽时尚集团”为例,他们在合作中提到了一个场景——补货。在零售行业,补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景,特别是一些畅销的品类,在一个时间段、在某一个区域可能都会出现脱销这种情况。

过去他们传统的流程,可能需要三天才能调货,但现在改变了这种模式,而是通过钉钉来用文字、报表的方式,在“场景群”中一键发起,那这个数据就自动、透明地能够传递到所有相关的人。所有的相关的审批缩短到只有两个小时。

主持人:现在,几乎没有企业会不谈数字化,但很多时候这种数字化转型往往沦为了一句口号,数字化转型获得了成功的企业只有20%。数字化在今天它该有一个什么新的定义?什么才是真数字化?

贾宁:我认为数字化的核心不是在数字。

数字化转型,一定是发于技、兴于业、强于管的,数字化在应用过程中,技术是占了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它不是决定了数字化应用成败的唯一的指标。

相较之下呢,如何更好的与业务结合,如何更好的去支撑这个管理,是我们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阵地,我从近两年使用钉钉平台的经验来看,好的数字化转型必须有相应好的数字化产品来进行支撑。

王昊:我觉得数字化其实并不改变企业本身的业务模式,它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的业务模式、加速企业的业务模式。一家企业的业务模式本身是由他自己的业务场景决定的,数字化并不是说另起炉灶,重新开一个业务。

数字化在整个企业的项目流程中,是无处不在的,这是它的一个逻辑,而不是说数字化新诞生的某一个场景才叫数字化。比如说我们数字化不只是办公的沟通、合同的立项审批。他是全流程的,真正介入我们的日常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景。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常工作中,数字化能发挥更大的价值,甚至比现在我们看到场景更深入一点

李智勇:数字化是企业的核心战略,对于钉钉来说,我们敬畏每一个行业,要满足客户的数字化需求,是第一位的;其次,要看到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差别,信息化更像是把过往的业务流程自动化,但数字化,是要去驱动业务,不只是流程、效率,它是能给业务带来增值的。

第三,对于钉钉来说,我们提供一种“连接力”,连接人和人、人和组织,系统和系统、设备和设备,让这些都能在平台体系下充分流动。这样企业才能有我们需要的“韧性”在。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