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CFO成了CEO?

关注
阿里巴巴
浙江电子商务
综合互联网公司
最近融资:二次上市|880.00亿港元|1999-09-09
我要联系
CFO为何更容易成为CEO?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商隐社(ID:shangyinshecj),作者:商隐社,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近年来,CFO(首席财务官)接替CEO(首席执行官)正成为趋势。

  • 2022年4月,华为宣布CFO孟晚舟成为轮值董事长。
  • 2023年5月,京东提拔CFO许冉接替徐雷成为CEO。
  • 2023年6月,阿里宣布蔡崇信成为集团董事会主席。值得一提的是,蔡崇信是阿里十八罗汉中最早的CFO。而阿里前CEO张勇,也曾是CFO。

这不是中国商业圈独有的现象,有数据显示,《财富》500强有35%-40%的CEO出身于CFO。

为什么CFO成为CEO的现象越来越普遍?CFO有哪些独特的优势?众多CFO成为CEO说明了什么?

商隐社采访了两位前上市公司CFO,试图给出一些回答。

01 阿里最早的CFO

1999年末,蔡崇信来到杭州,与马云在湖畔花园谈完事后,一起泛舟西湖。

在船上,蔡崇信突然对马云说:“你要成立公司,要融资,我懂财务和法律,我可以加入公司帮你做。”

马云听到差点掉到湖里:“你再想一想,我付不起你那么高的薪水,我这里一个月只有500块工资。”

蔡崇信那时年薪580万,不夸张地说,可以买下十几个当时的阿里。

蔡崇信被阿里早期的创业氛围打动,第一次参观阿里,他看到黑压压坐着20多人,地上满是床单,一群着了魔一样的年轻人在那里喊叫着、欢笑着,仿佛一个吃大锅饭的大家庭。

他很坚定:“我已经想好了,我就是想加入创业公司,跟这一批人共事。”

就这样,这位耶鲁法学院的高材生,风投界的精英,脱下名牌西装,挽起袖子,加入了这个草根创业团队,成为阿里最早的CFO。

若以现在资本市场的标准看,那时的阿里可以用“一片荒芜”来形容,没有制度,没有标准,甚至还没有进行工商注册。

蔡崇信加入后,把阿里创始的“十八罗汉”召集在一起,在杭州湿热的夏夜里,拿着一块小白板,从最基本的“股份”“股东权益”开始教起。

蔡崇信后来提及:“创业初期的粗放式管理,已经不适合步入正轨阶段的阿里巴巴。我开始着手准备公司注册审批工作,并为十八个创始人各自编制了一份英文合同,详细明确了股权和义务。

大家拿着合同都傻眼了,即使能看懂合同里的英文,也看不懂合同里的法律和财务方面的专业术语。但看到马云二话没说,提笔就签了,大家也毫不犹豫都签了。

“从公司成立的那一天起,我的想法就是阿里巴巴一定要成为在财务方面透明,可以放到阳光下的公司。所以尽管公司还在创业初期,我们每年都会请PWC(普华永道)来给我们做审计。”

从这一刻开始,阿里这家“公司”,才有了最粗略的雏形。

紧接着,这位CFO迎来了最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帮马云找钱。

蔡崇信加入前,马云进行过37次融资尝试,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外界不相信马云的梦想,更不相信马云这个人。

马云早期筹资的50万元几乎耗尽,连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公司陷入绝境。

蔡崇信一共帮马云做过4次重要增资,每一次都让阿里脱胎换骨。

第一次增资是在1999年8月。蔡崇信有位台湾好友刚好是高盛香港地区的投资经理,正要对中国大陆互联网行业进行一次尝试性投资。蔡崇信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说服这个好友投资阿里。

这次融资于当年10月敲定,高盛领衔一众机构向阿里投资500万美元,既让阿里有了继续发展的资金,也得到了投行巨头高盛的背书。

第二次增资是2000年,也是难度最高的一次。阿里巴巴要增资2500万美元。当时正值网络泡沫,网络公司血流成河,不知倒了多少家,阿里的状况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一次,蔡崇信找上了日本软银的孙正义。

孙正义听了马云6分钟的演讲,在完全没有对阿里进行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就决定向阿里巴巴注资一亿美金。

但蔡崇信拒绝了。后来调整为4000万美元,蔡崇信说NO,降到3000万美元之后,蔡崇信又说了一次NO,最终让孙正义同意只投2000万美元。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有钱是好事,但有太多钱未必是一件好事。如果那时候要一亿美元,阿里的股份会被稀释更多。

软银的资金到位后没多久,美国科技股就因网络泡沫,从高点崩落,许多电商公司都在这波熊市中灭顶,惟独资金在手的阿里,裁撤了大部分海外业务,将重心放回中国,有惊无险挺过这场世纪风暴。

后来,蔡崇信帮阿里拿到软银、富达投资、GGV共计8200万美元的投资,收购雅虎中国,坐稳中国第一大电子商务的宝座,并顺利将阿里送上市。

马云曾经在《赢在中国》节目中这样夸赞蔡崇信:“像蔡崇信这样的人不可能在公司内部培养出来,只能从公司外部找。但多半公司找的时候已经是快要上市了,他们来的目的就是准备上市。而前期创业者把该犯的错误已全部犯过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些投资上的错误根本不可逆。”

02 CFO为何更容易成为CEO?

正如马云所言,像蔡崇信这种从公司创立伊始就陪伴公司成长的CFO还比较罕见,CFO一般被视为上市的助推器,多数公司都是在筹备上市阶段才会请一位CFO来坐镇。

某国内上市公司前CFO钟洁就有这样的经历。此前她在会计师事务所做了十多年注册会计师。

“原来民营企业对财务不是特别重视,大部分都是老板娘管财务。后来要上市了才发现对财务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财务这条线牵头去做。我就是这时候被挖过来主持公司上市的所有工作。”钟洁告诉商隐社。

此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比较灵活,甚至只要赚钱的业务都会去做,对国家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不熟悉,会有不合理的地方。就需要CFO重新对业务进行梳理和规范。

“比如说同业竞争。在企业没有上市之前,老板为了业务方便,开了一堆公司,今天在这里开票,明天在那里开票。从财务上来讲,就要考虑是否会构成同业竞争,以及利益输送等方面的问题。

还有些老板会把个人的费用开支跟公司的费用开支搅在一块,比如报销自己开车的油费、年检费、停车费等。其实公司的和个人的是一定要分开的。”钟洁向商隐社解释道。

此外还有税收的问题。民营企业过去向国家纳税的意识不足,总想着怎么合理避税,但钟洁表示:“避税怎么会有合理的?避税肯定要去钻国家税法的漏洞。那么公司上市前还需要补齐前三年的税收。”

钟洁花了八年时间才把公司送上市,筹备上市阶段她主要跟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辅导企业上市的中介机构打交道,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监管部门的审核。

因此,企业抱着上市目的请来的CFO多数来自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

“在跑马圈地时期,企业要借助资本运作实现快速扩张,CFO的主要职责是对外融资、资本运作等事务,投行背景的CFO有更多资源和经验,因此会更受欢迎。”中茂梁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知凡叶茂主理人,前华为海外CFO何绍茂向商隐社解释道。

而且,很多职业CFO在完成一个公司的IPO之后不久,又会跳槽到下一个项目去完成新一个IPO,或者像钟洁一样退隐。

这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对CFO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何绍茂说:“传统的CFO可能只是局限于财务的‘一亩三分地’,更多是从合规性和控制的角度看业务。

现在的CFO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支撑业务,需要平衡好扩张与控制、效率与效益、短期活下来与中长期活得好之间的关系。”

所以,CFO不仅要懂财务,还要懂业务、懂战略。懂财务,才能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和解决方案,支撑决策;懂业务才能制定与业务相适配的财务政策,为业务保驾护航;懂战略,才能承接公司战略,保障战略落地。

任正非曾说:“为什么我们的项目不能盈利?其实是我们的项目CEO根本没好好算过账,‘财大马虎’,他的目的是给客户交付,没想过自己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盈利。

我们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但是我们自己的利益要从我们有效的管理中产生。现在的管理不够有效,项目CEO不懂财务,项目CFO不懂业务。”

何绍茂对此总结道,“CFO也应当以客户为中心。不能帮助客户成功的CFO不是好CFO,不能支撑业务打胜仗的CFO也不是好CFO。”

此外,现在处于增量经济进入存量结构调整的大变局时期:一方面企业的融资渠道拓宽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内部要利润、向运营要效益。

CFO从主要对外的资本运作转变为内外兼顾,往内部的财务管理倾斜,这叫“打铁还需自身硬”。

何绍茂向商隐社提及:“我有个客户的CFO是投行出身,过去3年为公司融了很多钱,董事会也非常认可他的工作。今年初,他主动找我给他们高管团队训战赋能,主题是‘1号位懂经营’。

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他的工作中心,要转移到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上来,抓好自身经营。自身经营好了,可以自己造血,账上自然有钱,外部融资时也更有底气,上市是水到渠成的事。”

因此,能否内外兼修,做好融资的同时,做好战略管理、资源配置、业财融合、价值评价、风险控制等,成为衡量CFO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财务会计标准才慢慢跟国际标准对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传统财务还是跟后勤、行政一样,属于职能部门。比如这个月卖了多少东西,什么价格,成本是多少,赚了多少钱,财务需要被动地将这些销售数据编制出来。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财务的职能已经从单纯的会计核算一步步升级到财务管理。很多公司尤其是大公司的CFO,除了承担其基础的包括财务计划、预算、预测、决策、控制、分析、风控与资本运作等财务管理职责外,还就企业的机会、增长、投入、回报、效率和风险等决策提供支撑。

CFO全程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到执行,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也就更容易成为统领全局的CEO。

03 决定CFO成为CEO的两个关键因素

即便CFO能对公司战略、业务和财务都有更全面的视角,但要真正成为内部竞争极为激烈的CEO,有两点必不可少:一是信任,二是战功。

马云曾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做CEO。”这主要是因为,首席财务官的职业是检查、控制,所以财务官出身的CEO容易导向收缩。但不管是蔡崇信还是张勇,都是CFO出身。显然,马云“违背了自己的诺言”。

蔡崇信靠的是最早跟马云创业建立起来的深度信任,以及多次救阿里于水火之中的能力。马云自己说过,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最感谢4个人:孙正义、杨致远、金庸、蔡崇信,如果非得选一个最感谢的,那就是蔡崇信。

张勇则主要靠战功上位。来淘宝的第二年,张勇就开始管业务了,不久还兼任了COO,参与设计了淘宝网的商业模式,并成功推动淘宝于2009年底首次实现盈利。

后来他说:“我最大的幸运就是(马云)没有定义CFO该干嘛不该干嘛。如果定义好CFO只能干嘛,基本上很多机会你也没法尝试。”

2008年淘宝网成立商城事业部(天猫前身),前期在集团并不被重视,并伴随着剧烈人事变动,到年底就只剩下20多个人。

面对当时这个“爹不疼妈不爱”的业务,张勇主动请缨挂帅,在2009年3月接手淘宝商城。到2010年11月,淘宝商城域名独立。当年全年的销售额为300亿人民币,已领跑国内B2C电商。

2012年年初,淘宝商城更名为“天猫”,这一年的双十一交易额191亿元,其中天猫成交额132亿,占比将近70%,曾经边缘化的B2C逐步成长为淘系电商的最重要板块,为阿里贡献了最大比例营收。

后来,张勇转任集团COO,在移动浪潮到来之际指挥淘宝转型,在淘系急速膨胀的同时完成PC端到移动端的无缝切换;2015年张勇成为集团CEO之后,阿里巴巴继续高速增长,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领域取得突出地位。

成功带领阿里打下数次关键性的硬仗,终将张勇带到了阿里集团“掌门人”位置上。2015年5月7日,马云宣布任命张勇为新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同时宣布一批“老阿里”集体退出一线。

而华为的孟晚舟既深得父亲任正非的信任,又曾领导过华为财务系统的构建和数字化变革,在CFO任上有着赫赫战功。

从2003年起,孟晚舟先是建立起全球统一的华为财经组织架构、流程、制度和IT平台,后来又推行IFS(集成财经服务)变革,助力华为财经成为世界突出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财经组织,为公司打造了坚实可靠的经营底座,助力公司在新时代下的战略实现。

财经系统建立的意义在于,用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运转起这个庞大帝国的吞吐。

去年8月份,任正非的《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讲话稿在网上疯传,蕴含了任正非对未来几年发展局势的判断。文中提到“2023年甚至到2025年,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未来几年内不能产生价值和利润的业务应该缩减或关闭”。

从这个角度来考量,作为财务出身的孟晚舟,不仅比任何人都能更深刻了解华为目前的财务状况,以及财务流水之间隐藏的困难与挑战,准确判断各项业务该如何修剪。更重要的是,作为任正非信任的人,也能真正将其对局势的判断与指示贯彻执行下去。

03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CFO成为CEO?

越来越多CFO出身的CEO,侧面说明行业已进入到低增长的存量经济时代。

在一个有很大增量的经济环境中,机会大于风险,因此更多企业会选择扩张,向增量要利润。

而一旦增速放缓、增量变少甚至成为存量竞争,外部的机会没那么多了,蛋糕就那么大,企业就会开始向内部要增长、要效益、要利润,开始重视降本增效。这时,内部的精细化管理、全面预算、风险控制就会显得愈发重要。

因此,以前的经济环境比较粗放,需要创始人非常有胆识和魄力。但现在经济收缩,增速放缓,到了精打细算守江山的时候了。

对于现在的CEO来说,最难的不是业务上开疆拓土,而是要做好平衡。

“财务出身的,一般都很谨慎的。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习惯。比如同样一项业务,销售主要考虑怎么占领市场。而财务则考虑怎么能保本,不要亏。盈亏平衡点这个东西,在财务的脑海里面是时时刻刻都存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自觉会运用。”钟洁向商隐社坦言。

这种现象在互联网行业更为明显。毕竟此前,互联网行业更青睐技术出身的掌门人。

比如李彦宏、刘强东、马化腾、雷军等,都曾负责过公司内部重要产品的研发,对公司的技术实力和各产品的研发进度非常了解。

但现在到了CFO救场的时候了。

首先是因为互联网红利逐步消失,市场增量越来越小。当公司所在市场份额已经接近饱和,增长率下降,或者公司的销售收入接近天花板时,为保持公司的健康成长,需要实施规模效应向管理效应转变的转型,由CFO接任CEO来操盘公司的运营管理更加合乎事物发展的逻辑。

CFO也是能够执行创始人意志的不二人选。比如对于京东来说,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决策上,刘强东都是最终拍板的那个人。

刘强东回归后给定的方向,就是回归低价。许冉需要做的是从财务、业务的视角给到一线足够的资源支撑,并且要同时平衡资本市场的影响。

相比业务出身的CEO,有着财务背景的CEO更清楚公司到底能调动的资源在哪,公司的资源所能支撑的业务边界在哪。

其次是互联网企业更需要资本运作。互联网公司往往会分拆单独的业务或子公司上市,这需要CEO具有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

许冉在担任京东CFO期间主导了多起并购,包括对达达集团、德邦物流、中国物流地产等多家公司的并购,且参与了京东二次上市、京东健康、京东物流、京东工业等融资交易。

而且,互联网公司往往会对各种新兴行业进行各类风险投资,需要一定的财务基础对投资项目做出专业的判断,并对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与隔离。

因此,要在京东内找出一个能够对京东财务如数家珍,并且对京东组织认知如此深入的这么一个人物,恐怕非许冉莫属。

最后是因为流量是互联网企业的重要资源。大数据时代,数据融合本质其实是业财融合。而业财融合,就是让财务融入业务,业务了解财务,不轻易舍弃机会,又有风险的底线思维,发挥财务的最大价值。

CFO拥有价值链的全流程数据,拥有数据资产这个“核武器”,可以协调各领域的利益关系人。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

在CFO接班方面,阿里走在整个互联网行业前面。但近期阿里的变革似乎表明,情况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尽管CFO出身的张勇,在稳住大盘、降本增效方面尽显掌舵者本色,带领阿里稳步驶离深水。

但时代更迭,面临持续的增长乏力、强劲对手与低迷股价,阿里亟需再次回到“创业时代”。

如马云在内部会上所说,“阿里过去那些赖以成功的方法论可能都不适用了,应该迅速改掉。”

十几年前,张勇刚刚转去管理业务没多久,很多人问他:做财务和做业务最大不同是什么?

张勇回答:“最大的不同是你要敢于做不完美的决定。到哪天我从这个位置退下来,我做了10个大的决策,6个是对的,4个是错的,我已经很高兴了。”

不输,便是赢,这是财务的逻辑。但创业的逻辑是,不能输,只能赢。

(*文中钟洁为化名)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