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懒熊体育(ID:lanxiongsports),作者:孙裕,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特斯拉,颠覆世界汽车行业的创新者,第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净利润27.03亿美元,同比增长19.65%。但是被称为“自行车届特斯拉”的VanMoof,却在7月18日宣布破产了。
VanMoof由Taco和Ties Carlier于2009年5月创立,总部位于荷兰,2016年推出品牌第一辆电动自行车,凭借旗舰产品 S2 和 X2 迅速走红,这两款产品入围了2019年德泽恩奖(Dezeen Award)的候选名单,在上线的24小时内获得了2500份在线订单。官方数据显示公司至今已经销售了20多万辆自行车,每辆售价在几千欧元。
疫情对出行的影响,让电动自行车市场迎来了大爆发,VanMoof也受到资本关注。2020年9月VanMoof获得了4000万元投资,一年后又在由私募股权公司Hillhouse Capital领投的新一轮中筹集了1.28亿美元。
荷兰法院公布的信息,VanMoof破产的主因是公司不敌高成本的压力,财务出现问题。VanMoof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2021年VanMoof亏损近8000万欧元,2022年亏损7800万欧元。荷兰财经媒体FD对VanMoof2021年销售数据进行分析,VanMoof自行车的销售成本高于购买价格,导致毛利率亏损1190万欧元,而一年前的亏损额仅为670万欧元。VanMoof出售的产品愈多,亏损越多。
除此之外,为了配合产品维修,还将大量的人力、资金投入到了售后服务支持。在同期裁员浪潮下,VanMoof的员工还一度扩展到900多人。
VanMoof自称为“世界上资金最多的电动自行车“,它的破产虽然没有让整个产业出现崩塌,但是也引起了大家的警惕。
1 成于疫情,限于疫情
此前受疫情影响,人们减少了公共交通的使用。自行车这种可以避免人员聚集的方式成为首选,尤其在欧美等地,电动自行车的销量出现了大幅增长。
2020年5月,The Verge报道称Gocycle旗下GX系列电动自行车的销量在过去六周内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65%,美国自行车品牌Lectric eBikes自当年3月15日以来,销售额增长了140%。
但随着疫情的结束,市场对于电动自行车的需求也放缓。
除了VanMoof,这些电动自行车品牌在后疫情阶段也都处于裁员、收缩状态。北美最大的电动自行车品牌Rad Power Bikes在2021年融资了3.04亿美元,一度超过了VanMoof成为世界上融资最多的电动自行车品牌,在2021年10月估值达到16.5亿美元。但是在2021年4月,Rad裁员100人,紧接着在2022年7月裁员63人,同年12月进行了第三轮裁员,今年4月进行了第四轮裁员,7月第五次裁员,Rad CEO在LinkedIn上表示公司目前有424名职员。品牌宣布将在2024年起暂停向英国以及欧盟客户销售电动自行车。
2 国内品牌缺少门店销售渠道
当然,作为自行车大国的中国“玩家”们,不可避免也地被吸引着参与。
根据前瞻经济学人App统计,2016年-2023年我国电动自行车的融资事件达到了14起,仅在2021年和2022年就发生了8起,十方运动TENWAYS更是在3个月内获得三次融资,总金额达到上亿元,这些融资品牌中的大多数都是面向海外市场,如Onemile、VELOTEIC等。
虽然VC对电动自行车产业有所青睐,但是当前的线下消费者相比较于国外市场还是少数。
“国外市场比较成熟,但是国内的人口基数大,市场潜力也大。“Surpanda联合创始人叶捷告诉懒熊体育。“像刚开始购买电动自行车的受众基本上都是比较喜欢户外运动,偏爱潮流生活方式,我们品牌现在也是先发展一线城市市场。”他表示,当前欧美、日韩等市场电动自行车的渗透率已有20-30%左右,而国内仅有1%。
Surpanda成立于2021年,2022年完成了百万级天使轮融资,据透露今年即将完成千万级融资,至今推出了Urban Latte城市拿铁系列产品,包括UL-1、UL100以及UL100 pro三种车型,售价5980元起。
在疫情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电动自行车产业都处于较为空白的状态,市场中主要以雅迪、小牛、九号等品牌推出的各类双轮电动车产品为主。2018年5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也称新国标)颁布,电动自行车符合要求后才能办理车牌,一大批的产品因此不能出现在国内市场。
到2021年以及2022年,大轮电动自行车品牌开始活跃,VC投资也增多,但由于供应链以及推广渠道等都受到疫情冲击较大,这些品牌选择“蛰伏”,直到今年才开始有了更多的运营与宣传。“我们2021年成立,但是其实直到今年才开始有一些展会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参加,包括向海外开拓我们的市场也是从今年才开始的。” 叶捷表示。
不过,即便出现一些线下展会,但是对于国内的电动自行车品牌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门店销售渠道有限。叶捷提到:“现在国内大多数电动自行车都是线上渠道,消费者缺少去了解产品的线下渠道,而且现在国内认知中对于电动自行车与电动车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区分。”
而在线上渠道,由于国内自行车供应链的发展较为完善,天津、江苏、浙江等地都分布有大量的工厂,因此进入电动自行车的门槛较低,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导致整个产业的售后率也相应的极高。根据叶捷提供的观察,“淘宝的产品售后率达到了20%-30%,少点也差不多要有10%。”
3 核心还是渠道
电动自行车在海外市场深受欢迎的另一原因是出于环保的考虑,很多政府为鼓励公民对电动自行车的使用推出购车补贴政策或者推行一些其他举措。
2022年丹佛就推出了电动自行车补贴计划,每购买一辆电动自行车市政府就会补贴300美元。还有华盛顿特区也在拟议对电动自行车做出补贴。除了补贴,为了减少城市中对汽车的使用,政府也尝试直接在公共空间中投放共享电动自行车。像惠灵顿市议会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委员会在近日批准了试行公共电动自行车共享计划,从明年年初开始在惠灵顿街道上提供150辆电动自行车,方便居民和游客使用。
而除了日常出行,在海外电动自行车更为广泛的使用场景是在景区进行租赁。
巴厘岛萨努尔海滩地区在2022年12月就开设了第一家电动自行车出租店,每辆电动自行车每小时35000印尼盾,天气较好的时间,平均每辆电动自行车的租用时间为5小时。据RadarBali.com报道,每辆电动自行车的价格在500万印尼盾到700万印尼盾之间。如果以每天租用5小时计算,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回本。
但是当前的国内不可能出现像海外一样在街区上大面积的投放电动自行车来开展租赁服务,也缺少在大量的景区进行投放的机会,一方面没有官方的扶持,另一方面租赁的投放也需要渠道的打通。
对于国内还处于萌芽的电动自行车行业,无论是售卖还是租赁等模式的探索,核心绕不开开拓渠道。“对于国内品牌来说,整个市场还是蓄势待发的状态,最关键的还是渠道。”叶捷表示。
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出行的工具,大多数的用户都要经过体验后才能消费。缺少足够的线下门店渠道能够让更多消费者去了解和体验产品必然是不利于市场的打开。
除了市场的渠道没有搭建起来外,在整个行业缺少独角兽的状态下,市场鱼龙混杂,缺少更多的监管。打铁还需自身硬,在等待机会的过程中,沉淀下来专注产品研发,精进质量才能逐渐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感受,让整个行业也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