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作者:土哥涅夫,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最近,四川甘孜州稻城县的文旅部门颇为忙碌。
一方面七八月份本来就是当地的旅游旺季,另一方面由浙江余杭区对口支援工作队牵头发起的系列文创工作,包括以当地三怙主神山为主题的文创杯子,以及将县内寺庙及官寨古壁画数字化保存和文创画册的开发等,都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
其中,三怙主系列文创杯根据稻城亚丁景区三座神山各自对应神祇(观音、文殊、金刚手)的特征而设计,比如金刚手菩萨代表力量,对应的杯子就比较硬朗一点。
而古壁画文创则是基于本地扎朗寺、次登寺、自麦经堂、帕仓吐司官寨经堂等寺庙及古寨的壁画,通过数字化扫描、编印文创作品册等方式,加以保护式开发。
目前,三怙主系列文创杯正在设计优化中,对于古壁画的现场采集、图像拼接以及色彩调整等工作已初步完成,相关编辑工作即将展开。预计到10月份,《稻城县内寺庙及官寨古壁画》一书就将面世,而对各壁画数字作品进行国版链的版权存证、版权登记等工作,也将同步进行。
作为近年来新崛起的一座热点旅游城市,稻城之所以如此看重文创,除了当地可用以文创的内容题材实在太多,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文创+,来推动旅游+,拓展本地旅游经济的辐射面,进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县域治理。
用余杭援川工作队负责人、稻城县常委副县长沈华强的话来说,只有拓宽产业面、发展经济才能改善民生,推动县域治理现代化,从而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这也是过去三年,他们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重心和目标。
少数民族地区究竟该如何实现治理现代化?
对口支援工作又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重要作用?
经过结对帮扶,稻城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县域治理取得了哪些成果,其中哪些经验、做法值得借鉴复制?
为了一探究竟,最近我特地赶赴当地,进行了一番深入探访。
俗话说“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治理的水平既关乎百姓幸福,也干系国家稳定,至关重要又极其复杂。对于这点,早在1940年代中央就有清醒认知,并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方针。
本世纪以来,伴随着城市化的狂飙突进,全国人民都从中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的红利。不过相较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偏僻、经济落后、民族关系复杂等因素,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县域治理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当然,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别的地方不具备的独到优势,比如自然风光普遍比较秀美,民族特色的建筑、美食、风俗众多,这些都对外地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适合通过开发旅游业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而国家针对民族地区出台的诸多优惠帮扶政策,像组织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更是为它们带来了发展所亟需的产业、资金和人才,大大加速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以稻城为例,这个面积比上海还大,人口仅有区区3.3万的川西藏乡,天生就自带网红基因。比如飞机降落当地的第一站——稻城亚丁机场,便是一处知名网红打卡点。4411米的位置,使它成为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民航机场,比拉萨机场还要高出761米。
离开机场驾车自北往南,红草湿地、色拉花海、万亩青杨林、皮洛遗址……每一处都是摄影出片的绝佳背景。特别是著名的亚丁景区,早在1928年,就曾吸引美籍奥地利探险家洛克两度深入、探访科考。其所撰写的报告《贡嘎岭的香巴拉,世外桃源圣地》,直接启发了从未踏足过中国的詹姆斯·希尔顿创作出经典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并由此成就了风靡全球长达百年的香格里拉传奇。
|1931年7月国家地理杂志首篇文章—《贡嘎日松贡布:化外之地(匪徒)的圣山》封面、第1页
经过多年打造,目前稻城亚丁已成为四川文旅的又一新地标。
但单纯的旅游产业毕竟是有发展上限的,而且受经济、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甚深。为了避免旅游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形,延伸产业链条,很多地方都提出了“旅游+”战略。
问题是,实现“旅游+”也是有条件的。像稻城这样的民族地区,生态脆弱、产业薄弱、经济落后、理念滞后、人才缺乏,即便是作为文旅业支柱的亚丁景区,也存在单纯依赖自然风光的问题。而作为本地特产的虫草、松茸,甚至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藏香猪,则因为缺乏销售渠道,始终没能走出甘孜州,导致好产品卖不出好价格,好收成无法转化为好收入。
| 夏诺多吉雪山,下图为洛克所拍旧照
所以,尽管早在2019年4月,稻城县就以“贫困发生率、漏评率、错退率均为0,群众认可度99.79%”的评估结果,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成功退出贫困县之列,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2021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004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000万元,而来自上级的补助收入则高达105945万元。
这种情况下,光靠稻城自己努力是很难实现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必须得有外来的力量帮一把、推一下。恰在此时,中央召开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并启动了新一轮发达省(市)对口支援四省藏区工作。而跟稻城结对的,是来自千里之外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回顾稻城经济社会,尤其是文旅产业这些年的发展,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晓娜姆直言,2021年是个重要的分水岭。
这一年,皮洛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将人类登上青藏高原东南麓的历史提前到至少13万年前,同时也改变了稻城单纯依赖自然风光的旅游格局。加之全国唯一大天文观测集群地的建设,稻城由此集齐了“天地人”三大资源。城市Slogan也从“最后的香格里拉”,变为“雪山星河旧石器,一眼看尽十万年”。
也是在同一年,根据中央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安排,以“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圣地”闻名的杭州市余杭区,与“香格里拉之魂”稻城县开展结对。
关于对口支援,中央明确有五大重点任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保障和改善民生、产业支援促进就业、智力支援、文化教育支援。这些话听起来可能有点虚,用大白话讲就是发达省市你得发挥自己所长,想尽各种办法帮助、推动对口支援的民族地区尽快实现现代化。这不仅是我们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回顾过去几年各地的对口支援工作,可谓八仙过海、亮点纷呈。有的地方在本地与结对城市共建“飞地”产业园,将园区企业所缴税收留存地方部分的50%返给后者,使其获得长期血源;有的地方利用自己“快递之乡”的便利条件,助力特色农产品出川入浙;而余杭则充分发挥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区”的资源优势,通过产业+,数字+,文化+,消费+等手段,给予稻城全方位的赋能。
比如针对稻城农牧产业还处于较为原始粗放的状态,规模化养殖程度低、缺乏深加工等问题,工作队选择将位于木拉乡卡龙村的藏香猪产业基地(二期)作为余杭接受对口支援后的第一个开工项目。
另外,又筹措资金,对桑堆河谷红草湿地的生态及设施进行全方位改造,提标改造热光水厂,以满足稻城民宿业、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需求,此谓产业+。
稻城旅游资源丰富,余杭就联系相关企业、机构,开发了上面提到的古壁画、三怙主杯子等文创产品;还携手它一同在上海举办“相约亚运 嗨游余杭”——2023杭州余杭·甘孜稻城文化旅游(上海)推广大会;余杭的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也与稻城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良渚遗址与皮洛遗址的学术研究、遗产保护、文旅融合、互访交流与人才合作,此谓文化+。
稻城出产虫草、松茸等农牧特产,工作队就找到余杭一家电商公司的负责人叶刚,由其开发运营甘孜州第一个县级商城平台“亚丁集市”。今年7月3日,稻城特产线下实体店也在余杭良渚物流中心开张。
鉴于稻城网红扎堆,工作队又联系了余杭的一些MCN机构,向他们推荐本地网红,由其进行专业化包装推广,同时还在稻城香格里拉镇建设“中华网红直播民族团结示范基地”,由此实现了线上线下、行商坐商、电商与直播的结合,此谓消费+。
除了上线“亚丁集市”,工作队还为稻城打造了甘孜州首个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预警全覆盖项目(简称“高原CT”),推动稻城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成为甘孜州县(市)层面唯一的全省“十四五”数字档案馆建设试点,以及发行了全国首个涉及乡村振兴系列主题的版权品头像——“稻城藏香猪”数字藏品,上线了“一键游稻城”数字文旅平台等,此谓数字+。
总的来看,经过两年多有针对性地对口支援,稻城的经济社会发生了不小的改变。特别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点,我在稻城走访期间感触最深。
比如来自余杭的电商公司里,各族的员工都有,而从小接受的双语教学使他们可以和我们无障碍交流,甚至还主动聊到家族里那些嫁到汉地的亲戚,并强调“婚姻自由、不分民族”。这和谐的画面,不禁让我想起《消失的地平线》创作的那个年代。
虽然小说描写得很美,但其实,那时的稻城遍地土匪,洛克进一趟亚丁,还得由木里王出面做保,否则性命安全都成问题,本地老百姓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反观现今,在中央政策、地方努力和对口城市倾力支援的共同作用下,稻城逐步变为群众拥有满满获得感的“香格里拉”,反差之大,恍如隔世。
虽然这些变化并非全部是由援川工作队带来的,但确实跟对口支援工作紧密关联。这种成就感或许也是对口支援工作尽管艰苦,工作队成员却干劲十足、甘之如饴等原因。
用其中一位的话讲,参与对口支援,越到后面越觉得除了现实利益的考量,那种对历史责任的自觉担当以及躬身入局的道德勇气,才是真正驱使自己干好工作的动力源泉。“不仅是我个人,这种观念已经深深融入我们全体援建干部的日常工作和言行举止中。”
事实上,就在当地忙着研发文创产品、筹建网红直播基地之际,贵州台江、榕江等地也因举办“村BA”“村超”而成功出圈,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
少数民族地区之所以屡屡上热搜,源于这些地方大多地处边陲,其县域治理的好坏关乎民族团结、边疆安定以及共同富裕理想的实践,意义之重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只是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并不容易。
过去,一些群众相信通过转山可以净化身心,祈得风调雨顺,但实践表明,转山转不出美好生活,要想真正让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靠自身埋头发展,二靠外部对口支援。
当然,地方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口支援也需要因地制宜。根据目前的形势和要求,政府发展要转身,而对口支援助“力”也需转变,要有针对性,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一味地拨资金、搞基建。
事实上,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民族地区的道路和基建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改善。像219国道这样纵贯整个西北、西南沿边地区的伟大工程就不说了,仅就我在稻城的所见,当地人均住房面积、公路里程恐怕也已超过很多东部地区。
对于这些民族地区的人民来说,更高的收入、更好的政务服务以及更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这也是为何中央在对口支援五大任务中明确包含“智力支援”“促进就业”等内容。
针对稻城当地存在的缺乏技术人才、发展理念滞后等问题,余杭区先后选派了具有先进经验和工作做法的10名行政专业技术人才、12名老师、14名医生到稻城挂职锻炼,区财政还额外拿出每年100万元的干部人才培训交流经费,开展了余杭-稻城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班3期、人才培训班15期。
此外,还举办了两场余杭-稻城招聘会,达成赴浙就业意向300余人;组织开展就业培训班11期,培训农村劳动力700余人次,其中脱贫人口400余人次。
同时,为了帮助本地培养各类现代化建设人才,早在“亚丁集市”开发之初,工作队就明确要求,该项目不能由杭州公司代为运营,对方必须在稻城另外成立新公司,并招聘本地人。
此后,政府部门又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余杭电商团队与本地唯一的大专院校——甘孜职业学院电商专业的合作,批量培育本土电商人才和主播。然后借助网红直播基地这一平台,孵化少数民族小网红,待得有些名气后,再推荐给余杭的MCN机构加以深度包装,以“藏族网红”的名头进一步推向全国。
通过这些措施,稻城得以突破县域治理的局限,在更大的平台范围内获得现代化所需的理念、技术、资源和人才,从而逐渐积累起本地的电商团队和网红梯队,对进一步吸引大学生返乡就业和各地人员来稻城创业形成了示范效应。
当然,对口支援是项长期工作,推动民族地区县域治理和现代化更是非一日之功。“稻城样本”或许并不能解答所有问题,但在当地一周的走访,我却真切地看到了三怙主神山脚下这片美丽土地的嬗变。
虽然很多方面目前还处于量变积累阶段,但相信通过当地干部群众和对口支援工作队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坚持努力,最终一定能实现质变,不仅解开困扰藏地千年的“亚丁密码”,曾经“消失的地平线”也将变身看得见的香格里拉。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