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永来:十年内,太空经济产业规模将达20到30万亿

关注
节点
四川社区社交
建立国内第一的资源社交市场。
最近融资:|2014-07-01
我要联系
对标SpaceX冲击万亿级市场

12月13-14日,2023创业邦100未来独角兽大会暨创业邦年会在上海举行。大会始于2009年,已连续举办15年。众多优秀的上市公司、独角兽、未来独角兽企业、投资机构、政府及学界代表年底相聚,守望前行。每年大会现场隆重发布“创业邦100未来独角兽榜单”,聚合创投圈最耀眼的未来新商业领袖。过往14年共评选出1093家高成长企业(去重),根据睿兽分析数据显示,目前87家公司已经成功上市,65家企业被并购,143家独角兽企业。

本届大会以 “向新而行〞为主题,继续揭晓 “2023创业邦100末来独角兽榜单”“2023年度创投人物”,并首次发布 “2023硬科技创变者榜单〞。大会通过主题演讲、焦点对话、颁奖典礼、企业对接会、交流宴会、创新成果展览等多种形式,碰撞思维、激发合作!

在2023创业邦100未来独角兽大会暨创业邦年会,天兵科技创始人兼火箭总师、董事长康永来,获颁创业邦“2023 年度创业者”,在题为“中国商业航天浪潮”的演讲中,精彩观点如下:

1. 目前卫星互联网,特别是商业航天,已经进入商业闭环模式,Space X估值

1500亿美金,已经实现了90亿的收入,并且实现了年度盈利。

2. 从2019年到2023年,我们每年都有行业的利好政策出台。现在商业航天是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在未来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价值和作用。

3. 我们的火箭产品型谱,是公司成立的时候就规划好的,现在严格按照时间节点、产品序列去做,这也是我们走的比较稳、跑的比较快的根本原因。

image.png

以下为演讲内容,由创业邦整理:

通信、导航遥感领域对卫星需求巨大

非常荣幸代表商业航天企业获得奖项,也代表天兵科技全体员工感谢创业邦和创投界的朋友们对天兵科技的关注和厚爱。

我今天讲的主题是中国商业航天的浪潮,在座很多人,可能觉得航天非常高大上和神秘,在过去,航天确确实实代表了中国最核心的一股力量,证明了中国在国际和军事上的地位。今天的商业航天,可能大家也不陌生,大家日常讨论的话题里面都有马斯克和SpaceX,他就是我们对标的对象。

全球商业航天现在风起云涌,从2017年开始,整个火箭的发射,包括卫星的入轨数量呈指数型的上升,近5年来发射的总量是过去人类60年发射量的总和,现在在轨运行的数量达到8000多颗。

信息技术的摩尔定律同样适用于航天,特别是在卫星制造领域,从2000年到2020年,整个通信带宽、制造成本都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通信带宽提升了1000倍,制造成本降低了50倍,整个火箭和卫星的性价比大幅度提升。

卫星的应用应用无外乎是通信、导航、遥感,耳熟能详包括华为Mate 60 Pro手机直联其实是解决通信的问题。现在低轨通信面临爆发的前夜,低轨通信卫星离地面距离比较近,现在华为Mate 60 Pro用的卫星,距离我们36000公里。如果我们大批量发射轨道高度在2000公里以下的卫星,带来的好处是,离地面的通信距离更近,通信的延迟更小,另外,可以多星部署实现宽覆盖、大容量和高冗余度,从而带来车载、船载、机载,甚至在荒漠和海洋上都能够全时全域的高速通信。

世界电信联盟定义未来的6G,主要是基于卫星互联网的全球通信,大家出门以后都可以拿手机直连卫星,在沙漠、海洋、船舶、高速行驶的火车和飞机上实现数百兆带宽的通信。SpaceX已经规划了42000颗,我国也规划了数万颗,整个通信行业的市场份额会达到6万亿人民币。

第二个是导航领域,我们过去手机上装的导航,都是依据北斗、GPS或者欧洲的伽利略,也是在高轨上运行的卫星,未来低轨的导航卫星将会更多,运动速度更快,几何变化率更高,带来的效果,就是导航定位的精度更高。

过去的GPS,如果不做差分处理的话,基本上是15米的精度,差分以后可能到1米,但是低轨的导航,就会将定位精度提升到厘米级甚至以下,如此就可以真正实现不基于摄像头的自动驾驶,所有外场运行车辆等设备都可以无人驾驶。这样可以解决未来工业化、自动化跟机器人和场景的结合。我们国内也正在建设大规模的低轨导航星座。中国市场,仅北斗一项就具备5000亿市场规模,未来也会达到万亿级。

关于遥感卫星,我们认为现在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市场领域。遥感卫星真正的价值是可以实现多光谱的、红外的、可见光的对地球实时全透明的可见。有云层下雨没有关系,晚上白天都没有关系。现在国外已经建立了大规模的星座,中国的航天科工也提出了一个300颗卫星的发射计划,将会解决未来分钟级的快速重访,想看自己家里,想看自己的工厂,打开手机随时可看。

所以,未来通、导、遥的大规模市场催生了巨型的星座,这也得益于火箭成本的降低,卫星制造成本的降低。

这里边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巨型的星座,照理说卫星会越来越小,但是现在的发展趋势是卫星越来越大,马斯克的星链卫星2019年大概200多公斤,今年所有星链卫星都涨到了790公斤,明年将会直接涨到1250公斤。我们国家的星链网络卫星直接从500公斤起步,未来也将会到两吨的规模。为什么?是因为通信带宽要持续加大,它的天线尺寸要持续加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手机跟卫星的直连。星链的卫星,最初只有60平米的天线面积,今年发射的已经到了120平米,后年、明年要达到240平米,这样就可以做到大天线、小功率,实现跟手机的直连。

巨型的星座和单星重量的迅速提升,需要更大运力的火箭。世界各国开发的各型大运力火箭,包括美国的SLS,还有欧盟的阿里安、俄罗斯安加拉,以及日本的H2、H3,还有我们中国的长征七号、五号、九号,以及天兵科技开发的天龙三号。

政策、市场利好的万亿级市场

另外,目前卫星互联网,特别是商业航天,已经进入商业闭环模式,Space X现在的估值1500亿美金,已经实现了90亿的收入,并且实现了年度盈利。它自己的开销也很大,今年是第一次盈利,明年就会实现150亿美元的收入,计划在2025年上市。

应该说,亿万太空经济的背后,其实是人类财富传承这一根本逻辑。

我们在大航海时代发现新大陆,蒸汽机时代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开辟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革命变革,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催生了特斯拉、蔚小理、比亚迪新型的产业。未来的产业往哪发展?

今天大家更多聚焦的是AI和大数据、大模型,另一个发展方向我觉得是无穷大的,那就是太空经济。繁荣的太空经济背后缺的是火箭,因为所有物品进入太空,都要实现每秒7公里以上的速度。我们现在进入太空最有效的手段、甚至唯一的手段就是靠火箭,从0米每秒加速到7公里每秒。现在大规模的星座和较大的卫星重量对火箭运力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在拼命去做大运力、低成本并且可以大规模发射的火箭。现在全球世界各国的发射量加起来还不如Space X一家大,这是一个广阔的空间,也是我们这个行业最大的痛点。

关于中国商业航天的情况。周二政府开了一次很重要的会,我非常乐观。这次会议把商业航天定义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对我们的定义是国家新基建。

为什么非常乐观?因为除了周二的这个说法之外,从2019年到2023年,我们每年都有行业的利好政策出台。从鼓励有序的发展,到全力发展,从把我们定义成有益补充,到目前定义成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所以商业航天在未来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将会发挥不可或缺的价值和作用。特别是从2021年、2022年、2023年,出台了一系列国家级的政策,规划了白皮书,二十大里面,把我们界定成一个重要的产业力量。

特别是在今年北京、上海、重庆、深圳、成都、合肥、武汉、浙江、海南和河南,都相继出台了全力支持商业航天快速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五年行动计划或者十年行动计划,不约而同成立了百亿级的基金。特别是重庆,组建成立了1000亿的母基金,要全力打造中国商业航天快速发展的态势。上海更是落到了实处,在三年之内,要实现每年发射50发火箭、600颗卫星入轨。现在全国一年也就这个水平,并且我们的卫星数量远远不够。而上海市在长三角地带,就要形成50发火箭和600颗卫星入轨的能力,更不用说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带。所以这是重大的行业利好,是给我们的强心针。

那么商业航天企业怎么做呢?国网、G60、银河航天都提出了大规模组网发射的计划,并且已经申报了国际电信联盟,这些在十年之内都要发射,十年之内我们总入轨质量计划是1.3万吨。按照我们现在火箭发射的收费标准,现在是每公斤75000,这是最低的价格。我们认为,未来十年成本继续降低,以每公斤3万来计算,发射费用就会达到3900亿人民币。而整个火箭发射费用在太空经济的规模盘子里面只占2%,按照这个去折算,未来十年之内,太空经济的产业规模将会达到20万亿,甚至30万亿,折合到每年,基本上都是2万亿到3万亿的水平,这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极。

火箭企业也在拼命往前冲。从1970年中国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了首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入轨之后,火箭行业蓬勃发展,但是到2015年,这45年间我们只发射了18种火箭。而2015年到今年,商业航天发展的这8年,共发射了22种火箭,我们这个行业确实迎来了一个蓬勃的发展期。

对标SpaceX创新不停步

回到天兵科技,作为商业航天的头部企业,我们是怎么做的?

我们成立于2019年,时至今日,四年多的时间,我们融资了三十多个亿,目前有178项发明专利,我们在北京、西安和张家港以及郑州,都有生产制造和测试发射的基地。我们的火箭型谱,是公司成立的时候就规划好的,现在严格按照这样的时间节点,按照这个产品序列去做,这也是我们走的比较稳、跑的比较快的根本原因。我们开发了四款产品,天龙二号于今年4月2号首飞成功,它是中国商业航天目前性价比最高的火箭。

天龙三号这款火箭,是中国目前运载能力第二大运载火箭,第一大是长征五号。天龙三号已经完成了两年多的研制,产品陆续生产完毕,我们计划在明年6月份完成首次发射。第三款天龙三号重型火箭,也是我们未来重点要打造的,解决大规模组网、大型星座入轨发射的需求,运载能力达到了68吨。

最后一款天龙三号载人火箭,这是十年之内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商业航天本轮最有价值的,是在最后这一款上,前三款还是在延续过去航天送货的刚性需求。天龙三号载人火箭,其实是未来更加灵活、更加高效、更加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让航天技术实现了ToC,面向大众提供航天服务。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到1925年实现真正商业化,只用了20年的时间,但是航天从1943年发明一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面向C端,所以,ToC的商业航天,我觉得是未来最有意思、也最值得大家期待的地方。

火箭里面最核心、成本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知识产权点最多的,就是发动机。中国的商业航天都是自己造发动机,天兵科技造了3款,有中国航天最先进的上面级发动机,有高压补燃的发动机,还有现在已经大批量投产的高性能、低成本发动机。

2023年4月,天龙二号首飞,是全球首款、首家民营航天液体运载火箭首飞即成功入轨,马斯克的首飞也飞败了,所以天兵确实是替中国人争了口气。

另外,天龙二号是全球首款烧煤的火箭,我们过去的煤油都是石油基航天煤油,中国只有克拉玛依油田能够产,但是现在我们全部改成煤制航天煤油,把航天煤油的价格一下子降了3到4倍,这样就可以实现未来大批量的发射。天龙二号也是首款全部采用3D打印做发动机的火箭,将中国3D打印的技术往前推进了一大截。我们刚开始用的时候,中国3D打印机器,特别是铺粉的工艺,只能做450mm口径。在我们牵引下,到了650mm,后来做到1.5m,现在我们正在牵引大家做2m口径,把中国3D打印技术全面推向高端装备制造业。

我们推出的天火十二发动机,对标的是SpaceX的猎鹰九号梅林发动机。相比后者,天火十二的推力提升了26%,成本降低了22%。中国商业航天超越SpaceX,还是有希望的。

我们做的火箭,整体来说,在不重复使用的情况下,比SpaceX重复使用的成本还要低。我们计划再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彻底的重复使用,我们的成本将进一步下压。得益于我们的性价比,明年,我们将响应我们的用户,发射两发一箭36星的火箭,首飞在海南文昌,也欢迎各位届时去观摩。

天兵科技的产业布局,是在北京做火箭研发,在西安做发动机研发,在郑州,我们建了四个测试点火工位,做火箭以及发动机的综合实验。在张家港,已经交付6.12万平米,建设亚洲最大的单体火箭总装厂房,能够同时完成30发火箭和500台发动机的生产。今年6月,国家领导人给我们批了在酒泉建设天龙三号的专用发射工位。

成立四年多,天兵科技现在成长为头部企业,估值基本上接近第一的水平,得益于四个方面:第一,技术团队强大;第二,是首飞型号取得了成功;第三,我们现在拿到了商业航天最大单;第四,是我们的综合保障能力,无论是生产、制造、测试,还是发射服务保障,都有专门的生产试验设施和团队。

商业航天产业迎来中国的时代机遇,这里面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太空基础设施是人类必须要抢占的制高点,也是各国竞争的制高点。所以火箭发射也是为国、为民、为人类,我们行业为此做出了贡献。

第二,航天技术过去相对封闭,现在要跟21世纪的工业技术相结合,就能够产生新的动能。

第三,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会继续赋能航天,特别是商业航天的制造领域,AI领域、大模型领域也将会继续提升性能和降低成本。

传统航天和新型的举国体制的航天是一脉相承的,未来也会相互辅佐,共筑中国航天的盛世。

商业航天科技创新是永不停步的,我们要学习马斯克,除了应用第一性原理之外,在航天领域创造了很多奇迹,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当然天兵也走到了这一步。马斯克就做了三款火箭,成本要从每公斤1万美金降到1000美金,降到100美金,后面两个是目标,他现在的成本是3000美金,所以我们还有能力胜过他。但是如果他真做到1000美金,我们就必须靠重复使用战胜他,如果降到100美金,其实我们现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要靠两级复用才能实现。马斯克提高了重复使用次数,过去谁也没有想到火箭是能够复用的,他做到了,本来规划15次,最后做到17次、18次,星链直接奔的目标就是100次,重复使用次数越多,ToC的业务就越来越容易做。

另外就是发动机的推力,同一款发动机重量不变,尺寸不变,推力从30吨涨到100吨,又提升到300吨。马斯克现在已经把传统火箭的可靠性从0.9提升到了0.99,要到星舰,还要提高到0.9999,到这个级别,就可以面向大众提供服务了。所以,持续改进设计,是航天业同仁们这辈子永无止境的一条路。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