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赵晓晓
编辑丨信陵
过去半年多,发生在香港豪门三代郑志刚身上的财富故事不断,但有喜有忧。
商场上,郑志刚屡有斩获、战绩喜人,忧的是他的“接班人”地位有所动摇。
9月29日,郑志刚担任CEO的新世界发展(简称新世界)公布年报,虽然企业的负债仍在高位,但地产和零售业务都有大幅回升,其中,郑志刚一手创办的购物艺术中心K11的增长最为亮眼。
11月中旬,速食及快速烹饪品牌日日煮在纽交所IPO,K11的投资部门K11 Investment为最大机构投资方。更早时候,郑志刚牵头的资产管理公司C资本完成第三轮基金募资。创业邦旗下的睿兽分析数据显示,C资本的投资组合中,35%的项目估值超过10亿美元(数据截止8月底),全球最大的独角兽之一SHEIN赫然在列。
也是这段时间,郑志刚的父亲郑家纯接受了媒体采访,他说,过去几年,自己一直是郑裕彤(2016年去世)家族的主要决策人。同时表示很难找到合适的家庭成员作为家族接班人,并暗示可能会对外招聘。
在此之前,香港公众已经默认家族的接班人是郑家纯的长子、今年44岁的郑志刚。
在2023年福布斯香港排行榜上,郑家纯及家族以289亿美元的身家位居第三。家族的生意包括地产(新世界发展0017.HK)、周大福珠宝(1929.HK),经营货柜和保险业务的新创建集团(0659.HK),以及大陆的新世界百货(0825.HK)等。
77岁的郑家纯目前担任新世界和周大福董事会主席,郑志刚则是新世界执行副主席/CEO和周大福执行董事,家族的其它生意由第三代其它成员打理。
传承历来是华人家族的难题。郑裕彤家族后代庞大、繁复,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从商业格局、眼光和才干论,作为富三代的郑志刚,表现堪称家族出类拔萃之辈,甚至被媒体认为是香港新一代的商业领袖。
2008年,郑志刚在香港创办K11,把艺术融入商业,让商场的消费者产生了逛艺术博物馆的感觉,不仅让实体店经受住了电商的挑战,同时物业的艺术气质也提升了家族拥有的写字楼的租金。近几年,郑志刚把K11模式复制到了大陆,成长非常迅速。
2017年,郑志刚成立C资本,专注于科技、消费、传媒等领域的投资。过去6年,C资本投了60多个项目,SHEIN之外,还有小鹏、蔚来、商汤、小红书和货拉拉等众多大陆的明星项目,给传统的家族生意增加了新的亮点。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他操盘的家族旗舰上市公司新世界安然度过了香港的地产低谷、逆流而上,不仅没有撤资,反而持续布局大湾区,深受地方政府的欢迎,为家族和郑志刚本人的未来创造了不小的想象空间。
K11的秘密
郑志刚长着一张娃娃脸、常年戴着一副眼镜、喜欢留络腮胡子。他痴迷歌剧、历史和艺术,也深谙时尚和设计之道。他性格开放、活泼,前不久周杰伦演唱会上,他还和周杰伦合唱。
郑志刚祖籍是广东顺德,生于1979年,这一年,香港的GDP是深圳的400多倍。家族生意从祖父郑裕彤开始,郑裕彤在1956年从岳父手里接手了周大福金行,并在几年内把周大福做成了香港珠宝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1970年,郑裕彤创办了新世界,开始涉足地产,两年后新世界IPO。
往后数10年,是香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阶段,尤其是金融、保险、地产、商业服务等行业,造就了郭得胜、李兆基、李嘉诚、郑裕彤四大家族,江湖地位延续至今。
郑志刚13岁赴美留学,17岁考上哈佛,主修东亚文化。后来他又去日本京都研究文化、哲学与艺术。和众多家族后代一样,离开大学之后的郑志刚在瑞银和高盛等顶级投资银行工作了三年。
2007年,郑志刚开始介入家族业务,主导了新世界的“复兴”计划。
在一次调研中,郑志刚发现,一方面很多人抱怨购物中心高度趋同,但同时,新一代消费消费者更注重体验,包括商场的空间设计,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气质。
郑志刚的解决方案是:艺术。他相信,这是一个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很快,他就拿出了希望打造一个全新的购物中心品牌K11的方案,并获得了家族掌门人郑裕彤的认可。郑志刚也一战成名。
2009年9月,第一家实验性的K11商场在香港尖沙咀亮相。这家集自然、文化和商业于一体的革命性商业体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艺术购物中心”。
在K11,人们除购物,还可以做很多事情,逛展览、看表演、聆听大师、学习烘焙、逛市集、淘礼品等。
艺术是表象,零售才是内核。据香港媒体报道,尖沙咀K11开业满第二年就获得了三倍投资回报,月客流量能稳定在100万人次。
超级自信的郑志刚认为香港只是大本营和试验田,内地才是主战场。2010年,郑志刚力排众议,斥资4亿元,将上海淮海中路的新世界大厦改为K11 Art Mall。
2013年,内地第一家K11开业,面积只有3.8万平米,当年就打破了尖沙咀店(11万平米)100万人次的纪录,并从此成为上海潮人的聚集地。
此后,K11陆续进驻北京、天津、广州、香港、沈阳、武汉和杭州(即将开业),俨然作为颠覆传统商业体的存在,成了商业地产界争相参观考察的对象。
在经营K11的同时,郑志刚还在公众号上用文字描述K11的生活方式、传递思想、输出价值观,已经写了几百篇文章,粉丝上百万。这些文章,让他与很多的K11消费者产生了情感连接,每一篇文章也都让读者对K11充满向往。
为什么K11展览源源不断?K11的艺术引流模式能复制吗?
首先、郑志刚真懂艺术,他是世界顶级收藏家。在行业权威刊物Art Review评选的世界100TOP收藏家榜单上,郑志刚位居第12。
其次,郑志刚是基于商业逻辑做艺术。
2010年,郑志刚成立艺术基金会,形成艺术家、画廊和策展人的三位一体。以扶持艺术家为例,基金会发掘有潜力的艺术家,为尚未成名的年轻人提供住房(家里由地产公司),以及在多个城市的免费展览空间。由此,K11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展览资源,粘住了喜欢艺术和展览的消费群体。K11俨然成了一个堪比专业美术馆和展览馆的艺术展示重镇。
反观其它的商场,为了吸引人流,不仅需要花钱购买IP展览,同时为了扩大人流,在付出不菲的版权费之外,不得不低价甚至免费开放给消费者。而K11, 由于有了忠实的消费者,许多展览为了进驻,不得不支付高昂的租金。据了解,上海K11的展览空间,租金一度达到4万元一天。而其它的商场,基本都是免费提供展览空间。
即便是购买IP主题展,由于K11消费群体的购买力,它办展览还能够挣钱。特展行业(指相对于Trade Show行业展)的一个知名案例就是2014年K11举办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票价100元不打折,一共卖了7万张,而支付的版权费不到300万元。
一位特展行业的专家说,K11的引进的IP主题展览多数是盈利的。郑志刚的团队选择展览有非常清晰的商业逻辑和决策框架,其中大众趣味占40%、艺术含量30%,和K11品牌的关联占30%。
当年,郑志刚说服家族投资的理由是:K11能够复制。但对同行来说,复制K11谈何容易。行业普遍认为,与K11神似的商场,目前只有北京的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但后者迄今为止没有开出第二家,而其创办人黄建华先生已与2017年意外去世。
由于K11的出色的业绩(提升了零售+写字楼租金),很多分析师甚至认为K11能单独分拆,是能支撑一个新的上市公司的业务板块。2012年,郑志刚成为新世界执行董事/联席总经理。2015年,成为执行副主席/联席总经理。2017年父亲郑家纯中风,郑志刚被提拔为执行副主席/CEO,成为公司台面上的掌门人。这一年,郑志刚37岁。
截至2023年6月,郑志刚已经打造了18个K11系列项目(包括K11、K11 MUSEA 和k11Select等)。三年后,K11将达到38个,大陆是当然的主战场。
拓宽家族生意边界
80年代以来,香港一直以金融、地产生意为主,互联网世纪初的泡沫让香港各界对于投入其中变得谨慎,几乎错过了整个互联网时代。大陆则抓住互联网机遇,在短时间内打开了各个细分领域的机会。
香港四大家族则利用自身的资本优势,用投资的方式参与到这个行业里,来扩宽家族的产业边界。郑志刚是其中的佼佼者。
2017年,郑志刚联合投资人伍长宁及郑彦斌成立了C Capital(前身为C Ventures,2022年改名为C Capital),定位全球家族的投资俱乐部,专注于科技、新型消费、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
过去6年,C资本投出了一张版图,消费行业包括3C电子Nothing、户外家居Outer、健身品牌Fiture、低度酒贝瑞甜心、五爷拌面、海伦司等。科技行业有新能源汽车动力解决方案的臻驱科技、休闲餐饮供应链服务商鲜沐科技、鸿钧微电子、晶片设计企业壁仞科技、商汤科技、链游独角兽Animoca Brands、地平线机器人等。物流技术行业有满帮、京东物流等。社交电商方向有小红书、日日煮、叮咚买菜、美团等。
睿兽分析数据显示,C资本迄今已经投出60多个案例,截至今年8月31日最新融资估值,组合中约35%的公司已达到独角兽地位,其中包括Casetify、小鹏汽车、蔚来汽车、商汤科技、SHEIN、思灵机器人、货拉拉等。
郑志刚出手风格很鲜明,紧跟热点,密切关注新兴产业和硬科技企业,从以上信息来看,国内比较热门的科技项目,背后几乎都有C资本身影。其次,被投企业要能与新世界集团战略布局相契合,投资组合中,消费品、电商、社交、物流等领域都与新世界产业经营有业务融合的可能。
比如,K11通过投资新兴社交媒体品牌,打通线上线下,与潮流年轻人群实现多维度深入沟通,打造了一个K11独有的生态圈。2017年7月,郑志刚先后领投了美食生活方式品牌日日煮和美国时尚在线购物平台Moda Operandi,帮助国际品牌探索和拓展国内市场;2018年,郑志刚又跟投小红书,之后又和潮流文化平台YOHO!确立战略合作、和腾讯联手打造海外首家腾讯众创空间。
这些投资都和K11有极高的契合度,把品牌当作内容来运营,营造一个融合文化创意、人文情怀、艺术策展的空间,打造了一个‘不太商业的商业体’,有自己的品牌灵魂,尤其能读懂Z时代。
投资轮次上,早期偏多,中后期也经常参与,比如参与投资蔚来汽车的D轮、小鹏汽车的B轮、母婴护理品牌圣贝拉C++轮、臻驱科技的D轮、鲜沐科技的C轮等。
海外的投资版图主要集中在巴西、德国、意大利、美国,覆盖互联网、金融、医药健康、软件技术开发、PaaS、个性化树脂解决方案等领域。根据官网资料,巴西是C资本重点投资的市场,展示的15个案例中,至少有4家都来自巴西的项目。
今年9月,C资本完成第三轮私募股权基金募资,投资者来自亚太、中东、欧洲及其他地区的组合型基金、金融机构及知名家族办公室,总投资额超过2.5亿美元,是公司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
继续重仓大陆
新世界是最早投资大陆的港商之一,也是香港为数不多的继续众仓大陆的家族。这个意义上,郑志刚已经是个旗帜性人物。
1980年,新世界开始在内地投资房地产市场,首个项目是广州的五星级中国大酒店。1982年,新世界进军内地基建,参与建设广州北环高速公路、北京珠海快速公路等。1992年小平南巡,内地进一步开放,新世界开始内地大量投资,业务涉及地产、通信、百货等项目。
在随后的几年,香港的一些家族先后从大陆撤资或者优先考虑海外,但郑家两次逆势而上,增资内地。
一次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很多外来投资者对中国内地的投资却步,新世界“力排众议”投资广州,包括如今的广州城市地标周大福金融中心(东塔)也是那次的投资产物。
另一次是在2016年,当时众多香港房企扎堆抛售内地项目,收缩“战线”。新世界却开始向粤港澳大湾区进军,在深圳、广州两地多次拿地,投资开发集聚商业、办公、住宅、基建及酒店的城市综合体。
2021年初,郑志刚把新世界中国总部从香港搬到了广州,打破了内地与香港的投资“边界”。在前不久的粤商大会上,郑志刚说,新世界一直看好大湾区的巨大潜力,集团4000亿的内地投资,超过一半在珠三角地区。
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土地储备总面积477万方,其中核心项目占比 85%(位于广州、深圳、佛山、武汉、上海、宁波、杭州、北京、沈阳等城市),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55%。值得一提的是,新世界旗下的新创建公司在内地总计投资了15条高速公路。
相应的,未来回报最多的也是在内地。根据最新年报,2023年财年,新世界收入952.1亿港元,公司在大陆地区的销售规模164亿港元,其中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贡献了94%的销售额。
创办K11、做风险投资、重仓大陆、都是郑志刚让家族产业“老树开新花”的有效手段。在郑志刚的理想“新世界”里,未来集团能触达一切业态,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投资、前沿科技等,把产业装进城市,实现人、产业、城市的共融。
这一计划里,还包括围绕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巨大生态。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