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吴林静,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2月20日,广东一口气发布了五个都市圈的规划,分别是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此番着手培育发展五大都市圈,其目的就是为了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增强大中小城市发展合力,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新优势。
按照广东省发改委的解读,这是“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这5个“圈”的带头城市,要么是一线城市,要么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在研究区域发展的专家看来,广东通过培育壮大不同区域的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发展,由都市圈互动促进整个区域实现更高水平的协调发展,是一条适合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01差异化定位
“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这是对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经典概括。
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上述5个都市圈的基础条件也能窥见一二。
数据来源:根据各都市圈发展规划整理
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在2022年的经济体量分别达到4.46万亿和4.9万亿水平,经济密度也达到2亿元/平方公里与3亿元/平方公里。
相比之下,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GDP只有1.3万亿,汕潮揭、湛茂都市圈的GDP更是不足万亿。
往前追溯,广州、深圳都市圈更早之前被称为“广佛肇”与“深莞惠”,是广东省内协同发展相对成熟的区域。直到2020年5月,广东出台《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这才将省内的都市圈个数从2个增至5个,还重新命名。
“广佛肇”被缩小为“广州”,“深莞惠”改称“深圳”,两座常住人口逼近2000万大关的超大城市,在都市圈内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
三个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分别被分配了一个都市圈,珠海、汕头、湛江升级为“半个”带头大哥。之所以说“半个”,是因为相关都市圈是以“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这种组团形式来命名。
图片来源:《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公示读本
按照都市圈的定义,2019年2月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一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二是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
很显然,珠海、汕头、湛江算不上“大”。
三座副中心城市的经济体量,虽然达到了3000-4000亿元的水平,但它们在省内的经济集中度非常低。
在其他省份,想要成为副中心城市,GDP占全省的比重至少也在6%及以上的水平。从2022年数据来看,诸如江西赣州、云南曲靖、湖北襄阳等集中度都在10%以上,贵州遵义甚至高达21%左右,同处东部地区的江苏徐州、安徽芜湖占比也有6.88%、9.99%。
反观珠海、湛江、汕头,2022年经济体量分别只有广东全省的3.13%、2.88%和2.34%,且在全省排在第6、第9和第11的位置。
很明显,五个都市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立足各都市圈的发展实际,差异化确定目标、定位。”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解读,广州、深圳都市圈以广州、深圳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城市加快发展,培育成为代表广东乃至全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现代化超大城市型都市圈。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由经济体量相当、经济联系较紧密、一体化同城化趋势明显的若干城市构成,以珠海、汕头、湛江为中心分别带动珠江口西岸和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加快发展,培育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02圈内与圈外
上述5个都市圈,从提出概念到尘埃落定,用了大概3年半时间。这期间,都市圈的范围经历了增增减减的过程。
图片来源: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
从12月20日公布的范围来看,5个“圈”共计覆盖人口1.08亿,占全省比重85.41%;覆盖土地面积9.2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51.5%;地区生产总值12.08万亿元,占全省比重93.57%;涉及17个城市,其中14个为全域纳入,广东全省21城,被收录大半。
2022年,广东一共有7座GDP在千亿元级别的地级市,其中阳江被划入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潮州被划入汕潮揭都市圈,梅州都市区是汕潮揭都市圈的联动发展区。从规划文件来看,韶关、汕尾、河源、云浮四座城市不在五个“圈”的范围内。
“不要觉得我被划进‘圈’里或者没有在‘圈’里就怎么样了,也不要觉得我被划进了这个‘圈’就不跟那个‘圈’合作了。”广州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梁琦想破除“圈内、圈外”的误解。
梁琦谈到,划定都市圈是广东省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一个抓手,先让更有基础的区域带头作出榜样,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但这并不代表这些“都市圈范围”就限制了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同。一方面,全省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打造并不以行政区来划分;另一方面,广东也需要继续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
画“圈”,是以都市圈作为突破口,让圈内城市融合成一个整体,让经济要素流通、互动。既通过都市圈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又兼顾区域平衡让中小城市都能“上车”,从而实现整个区域更高水平的协调发展。
这种期望以点带面的逻辑,可以在五个都市圈的总体发展格局规划中得到印证。
汕潮揭都市圈规划的是“一心两极、三环五射”的格局。汕头主中心和潮州、揭阳两个重要增长极,领下了将自己做大做强的任务。“三环五射”说的则是对外的格局,依托高速公路、城际铁路、高铁网等通道,汕潮揭都市圈与汕尾、河源等省内城市,与粤港澳大湾区,与粤闽浙沿海城市都会推进不同主题的“协作轴”。
湛茂都市圈的对外链接更加明显。湛茂是“一体化发展”,湛茂与粤港澳大湾区是“联动发展”,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高质量合作发展”,与海南自由贸易港是“相向而行”,在桂黔川渝地区、桂湘鄂地区会拓展“海运货源和旅游客源腹地”。
“广东的海岸线很长,我们是面向大海去思考、去发展,这样都市圈的发展视野就更加开阔。”广东省体制改革委员会执行会长彭澎如是说道。
03融合与协同
兔年首个工作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振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矢志“再造一个新广东”。按照广东省发改委的解读,培育发展五大都市圈是“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画完“圈”后,关键是实现圈内城市的融合、协同。
广州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图片来源:《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曾谈到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时四个“非同不可”的领域,需要各个城市间严格接轨、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协同。分别是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建立、环保治理工作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共享。从规划文件来看,5个都市圈都需要补课。
都市圈有一个标志性的判断标准,就是“一小时通勤圈”。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五份规划文件中都排在了首要的位置。
广佛同城之下,广佛线(佛山地铁1号线),早在2010年11月3日就开通了运营。之后又有佛山地铁2号线与广州地铁7号线。未来还有广州地铁11号线。
相比之下,深圳都市圈的联通性和密度似乎一直未有实质性推进。直到今年,深圳与东莞、与惠州之间的地铁,才相继有了明确的进展。
深圳都市圈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图片来源:《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
不仅圈内要协同,圈外也要融合。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都市圈都提到要与对方“深度融合”,“携手建成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实现珠三角城市群深度一体化发展”。
协同,是都市圈发展的题中之意,但也是最硬的骨头。范恒山此前就谈到都市圈同城化两个很现实的障碍。
一个来自行政区的利益和相关管理的制约,“各有各的行政区,各有各的板块利益,各个城市也会从自己特定区域利益考量出发,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另一个来自主体间的发展落差,“经济好的地方不愿推进同城化,担心被分掉一杯羹,经济落后的地区也不愿推进同城化,担心最后一点儿肥水流到别人田里去”。
眼下5个圈已经画好,奔着破解区域协调发展的难题而来,朝着形成全省高质量发展新支撑的目标而去,既需要核心城市拿出胸怀,发挥外溢、辐射效应,又需要照顾现实基础,寻找区域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