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零售商业评论(ID:xinlingshou1001),作者:考拉是只鹿,编辑:葛伟炜,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2023年的年末,王家卫带着他的首部电视剧作品——《繁花》来到了观众面前。
胡歌、唐嫣、郑恺……一众当打之年的沪籍演员配上爷叔游本昌等老戏骨,为观众奉上了一个灯红酒绿却又商战涌动的上世纪金碧辉煌的夜上海。
对于《繁花》的评价走了两个极端。喜欢的人不停夸赞王家卫的胶片质感,腔调够浓;不喜欢的人则认定《繁花》和现实中90年代的上海相去甚远,王家卫拍的不过是他心目中哈利·波特式的上海,甚至香港而已。
但无论如何,王导的确缔造出了又一部现象级电视剧。人们见证了宝总和汪小姐吃排骨年糕的革命友谊;看到了魏老板一晚上点了88只“霸王别姬”的盛况;也认识了上海外滩附近那条如今依然徜徉着的著名马路——黄河路。
事实上,作为剧中的出名担当,举沪上所有繁华于一身的黄河路,如今早已过了气。倒是仰仗着《繁花》的热映,这条曾经的美食之路又成了人们的打卡圣地,却让人一眼看尽回光返照后的终将平静。
黄河路从十里洋场中的顶流走向落寞的故事里,不只藏着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变迁,也写满了这条老牌网红马路的过气与无奈。
01
忆往昔峥嵘岁月
在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眼中,《繁花》确实过于繁华了。
当年的饭店老板娘不至于穿着一身华丽皮草和大露背;当年的商界名人也不是一进餐厅大门就有一大帮人前呼后拥,记者和摄像机长枪短跑的围绕;当年的黄河路虽然店招林立,但霓虹灯也不至于如此梦幻璀璨。
不过,这并不表示,剧中黄河路的热闹景象并非没有真实发生过。相反,正是因为当年独有的地位,使其和周遭乃至整个上海滩的餐饮形成了强烈对比,也才有了彼时人们对于“大上海”的感慨与艳羡之情。
黄河路算不上长,甚至可以说很短,全长不过755米。
黄河路的一端从以蝴蝶酥著称的国际饭店开始,剧中至真园的原型——苔圣园就坐落于此。黄河路的不远处是上海最大的公园之一,也是以相亲角出名的人民公园。简单两句话便能说明黄河路的交通要塞地位,左手人民广场,右手南京路步行街,身处如此绝佳的地理位置,想不被人瞩目到,恐怕都不容易。
至真园原型苔圣园
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并不同今日这般商业区遍布全市,所谓的闹市区集中于老上海人口中的“上只角”。包括黄河路所处的黄浦区在内,旧上海时期的法新租界和上海公共租界西区属于“上只角”;而华界以及其他城郊结合部则属于“下只角”。
黄河路的对面矗立着长江公寓,这座现在看上去有些古早甚至破旧的老公房,过去被人称作“卡尔登公寓”,张爱玲曾经居住于此。长江公寓再往前走就能看到长江剧场,和公寓楼一样,它也有一个曾用名叫作“卡尔登大戏院”。
除此之外,老字号影院大光明电影院也是黄河路的标志性建筑。黄河路以北被各色饭店包圆,成为了名声大噪的美食一条街。除却杏花楼、信德祥等国营饭店,民营餐厅也占据了半壁江山,黄河路上的美食主打海派和弄堂美食,以上海本帮菜为主,另外还有江浙菜、粤菜以及川菜等其他地方菜系。
煌煌大时代,人人争上游。黄河路的鼎盛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年春节期间,黄河路燃放鞭炮的花费就高达数百万元。殊不知,当霓虹灯闪烁到极致的时候,黄河路的繁华却在不知不觉中滋生出隐忧。
02
改革中的潮起潮落
在《繁花》里,李李所开的至真园是一个信息交流场,这当然也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在大哥大和BB机都不算普及的日子里,人们的信息来源和沟通并不顺畅。你要打听一个消息,付出的成本远大于如今。如果能靠一顿饭解决问题,何乐而不为呢?老板们纷至沓来至真园,菜品自然只在其次,重要的是为了“打探消息”或者“做成大买卖”。
说到底,李李的至真园赚的是信息差的钱。
20世纪90年代恰逢改革开放初期,时代的春风吹进了千家万户,也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
外滩27号的汪小姐是第一代做外贸生意的女白领,当时的白领是名副其实的中产阶级。从那时起,外贸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而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出口增速更是可以用腾飞来形容。随着外贸事业的如火如荼,人们开始用起了越来越多的洋玩意儿。
于是,老百姓逐渐用起了手机,发起了短信;再然后,互联网的到来彻底颠覆了所有人的生活。互联网时代里,人们早就没有了信息差,黄河路的商用价值也自然大打折扣了。
90年代的黄河路美食街
真正让黄河路洗尽铅华的当属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老板们都忙于解决手头的经营之困,既无金钱也无精力再来做额外的消费。结果,当街拉客的“壮举”在黄河路上演,由于拉客有“人头费”,一些不是饭店员工的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干起了业余拉客的活。以高大上著称的黄河路居然不分青红皂白地抢客,使得人们不再敢轻易涉足。
掉了份儿的黄河路在2003年的非典再遭当头棒喝,许多商家只能关张大吉。黄河路上的门店数量减少到二三十家,且大多由小吃店勉强“撑门面”。
不少自有产权的业主迫于生计只得将门面分割处置,分别租给多人,结果导致黄河路上许多餐饮店的产权复杂、业态凌乱,营商环境进一步恶化。如此种种,黄河路的衰败也悄然按下了确认键。
一个人的命运既要考虑个人的奋斗,也要参考历史的进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属于黄河路的时代翻篇了。
03
总有人正年轻
黄河路的衰败,只是一个缩影。
这个缩影里隐藏着新中国改革的变迁史诗,也书写着上海商业的起承转合。
伴随着改革春风吹满地,人们不只用起了手机,玩起了电脑,吃的喝的也比从前上了几个档次。生猛海鲜、鲍鱼翅肚,不再是稀有产物,更非黄河路专属。好吃的饭店遍布上海各区,五湖四海的味蕾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杯茶。黄河路变得不那么好吃了,也不那么贵了。
一边是黄河路的稀缺性正在其他餐饮店的崛起中慢慢丧失;另一边则是水涨船高的房租、人力成本,黄河路的商家们已然嗅到了危机的气息。
时代变了,消费者也变了。
黄河路的曾经看起来“满街尽带黄金甲”的气势如今俨然变得陈旧不堪,管你是名噪一时的苔圣园还是粤味馆,年轻人对这样的古早风显然并不感冒。
而黄河路身为美食街的单一属性现在则成了缺陷,人们更愿意去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大型商场享受一站式体验。又有多少人愿意前往如今看来“不怎么好看、不怎么好吃、不怎么好玩”的黄河路来消费呢?
黄河路的无奈,其他的餐饮店和网红路又何尝不曾体验?
餐饮界对网红餐厅有一句总结评价“一年红火,两年稳中有降,三年就撑不下去”。餐饮几乎已经成了红海中的黑海,从原材料到营销手段,再到菜品口味,很难有哪家存在很高的商业壁垒。“一炮而红,一下就死”早已成了行规。
为了建立差异化,餐饮企业更多地以大零售产业依附性的业态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中。
从商业模式来看,当前上海地标性的餐饮场景几乎都富有娱乐属性和观赏价值,玩乐重于吃喝已经是目前商业的主流趋势。
例如去年走火的蟠龙天地就将现代商业融入到了江南古镇式的人文环境中;而迪士尼的存在也使得周围一众餐饮企业能在口味并不出彩的情况下躺着数钱。
蟠龙天地,新零售商业评论摄
除此以外,黄河路上这样只做午餐和晚餐两顿饭的传统经营模式店在行业内的占比也在逐步减少。正餐+档口型的餐饮店取而代之,比例不断攀升。门面做堂食正餐,档口做外带,外加外卖的不停歇服务,使得一店能形成全业态、全场景、全时段的覆盖面,一定程度上也摊薄了人力和物料成本,从而达到提升门店坪效和利润的效果。而档口零售的单品通常以低单价、高性价比为主,也更符合当下消费者追求极致性价比的诉求。
撇开黄河路以北的热闹景象,黄河路的另一端,是不起眼的另一番场景。和苔圣园、粤味馆、金八仙一起保留下来的还有上海的老式弄堂和石库门。它们目睹着上海的沧桑变幻,自己却驻足在了永远的90年代里,活成了人们记忆中的模样。
我们其实无需为黄河路叹息,黄河路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一条马路的由盛转衰,这是城市化变革中的必经之路。
时代收回了过往赋予黄河路的优势。一同被收回的还有同为美食街的乍浦路、曾经上海最大的服装市场七浦路批发市场,等等。
南京东路对视着身边的南京西路,同样也能感受到奔流的岁月和与之相伴的压力。
阿宝对李李说:“花无百日红。”
还好,人总会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