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逼近前三,距离上海还有多远?

靠传统产业杀出重围?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杨弃非,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伴随各市2023年工业数据陆续出炉,工业塔尖城市格局再次发生剧烈变化。

从规上工业总产值来看,深圳继续以预计突破4.8万亿元的数据稳居全国第一,苏州则以4.43万亿元超过了3.94万亿元的上海,佛山首次突破3万亿元,不仅将与重庆的差距拉大至3000余亿元,更是与上海来到同一“梯队”,使工业超3万亿城市局面从“三足鼎立”迈向“四强争锋”之势。

图片

若细看此次实现反超的苏州和佛山两市,不难发现诸多共同之处:两市均是以地级市的“地位”、凭借强劲工业实力突破“天花板”的典范;又都拥有最强工业“载体”,继昆山2021年成为全国首个工业总产值破万亿的县级市后,顺德今年进一步成为全国首个工业总产值破万亿的市辖区。

长期以来,苏州和佛山是互相学习借鉴的对象,过去几年,佛山更是多次组织党政代表团前往苏州学习交流发展经验。如今,苏州工业已然完成对上海的赶超,佛山则正开启对上海的新一轮追赶。一系列问题有待回答:佛山工业是否可能完成对上海的赶超?对比苏州,佛山又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进一步补齐?

01

在展望下一步之前,首先要厘清的是,佛山实现工业持续增长、进而挺进新位次的优势何在?

根据已公布的数据,去年,佛山全市规上制造业完成增加值6027.00亿元,增长6.4%,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6.2个百分点。

34个行业大类中,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3.2%、13.0%、11.6%。与此同时,先进制造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278.27亿元,增长7.6%。

总的来看,传统产业仍是佛山工业增长的关键。这一点从不久前佛山政府工作报告透露的经济数据中也能窥见一斑:除去新型储能、工业机器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带来的新增量,家电、陶瓷、家具等传统产业依然扮演着关键角色。

在上海、深圳和苏州等一众新兴产业已渐成气候的城市面前,佛山可以凭借传统产业一路过关斩将,显得颇为“特立独行”。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过去几年受内外环境多重影响,佛山传统产业仍然扛住下行压力,表现出足够的韧性。

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731123

佛山为什么能?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城叔分析佛山工业增长的动力来源时指出,一是相对来说,佛山走在改革开放前沿,工业与海外市场接轨更密切。二是处于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完善,是世界工厂的主场。三是邻近香港、深圳、广州等资金密集区,本身又有广东金融高新区,跟资本联系紧密。

市场熏陶下,佛山传统产业很早就表现出善于革新的一面。以当地发达的家电产业为例,龙头企业美的屡次先于同行推进渠道转型,走上家电业营收第一的位置;在传统家电业零售额下降的大趋势下,小熊等企业仍能审时度势、找到小家电这条新路,在行业红海中打开新局面。

而在企业市场行为外的一条暗线则是,佛山政府因势利导,以“技改”作为杀手锏,推动佛山传统产业通过创新保持突出身位。

有数据显示,佛山工业技改投入总量长期处于广东全省前列。2021年,佛山更是发布“百亿政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制造业数转智改。

这被外界认为拉开了佛山新一轮技改的序幕,其特点是大量中小企业也被纳入技改当中。到2022年,佛山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8700家,传统产业企业约占80%;去年,佛山规上工业企业总数预计突破1万家。

技改投资也是佛山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数据显示,去年,佛山工业投资增长31.8%,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3.7%,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9.0个百分点。

02

依靠市场直觉和积极布局,佛山正步入全发展新方位。在佛山之前,多年争夺“工业第一城”的深圳、上海、苏州三市已“近在眼前”,与三座城市的工业总产值相比,佛山亦有了晋位的可能。

但要在竞争的“三角结构”中再加入一角并非易事。从数据上看,去年佛山工业总产值刚破万亿,但上海、苏州早在2010年、2013年就已进入3万工业城市的行列,最晚的深圳也在2017年“过线”,并在4年后实现了向4万亿的跨越。

往更深层次看,三座城市的竞争早已进入新兴产业领域。电子信息制造业,深圳2022年以2.48万亿元的产值占据全国1/6的比重,苏州则以1.27万亿元紧随其后,两市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均超千亿;上海是汽车制造领域的佼佼者,2021年总产值为7452.7亿元,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值实现高速增长。

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502507158

如今的佛山,在某种意义上与20年前的苏州颇为类似。

2005年,因外向型经济而起的苏州工业,缺乏自主能力的瓶颈愈加明显,举全市之力大手笔实施“产业升级”“科技跨越”“服务业倍增”三大行动计划,已然成为必行之路。

第二年,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BioBAY)在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打下第一根桩,承载着苏州对于生物医药和纳米科技这两项新兴产业的发展期望正式“起航”。

此番远见卓识的布局中,不乏追逐先行者的努力。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当时上海张江已经深耕多时、揽入国内外不少大项目,北京、广东又各有建树。对于重新校准定位的苏州来说,一场新手和老手之间的正面较量似乎在所难免。

当地媒体提到,BioBAY诞生之初也曾面临“招不来大树”的困境,于是另辟蹊径,选择细分领域“从零开始”,瞄准生物高科技的初创公司或刚起步的公司,并明确将园区重点发展行业范围锁定在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三个方向,这才为苏州的产业“嫩芽”争取了转圜空间。

纳米科技更是一步敢为人先、前瞻布局的“妙棋”。此前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梅接受采访时曾提及苏州当初选择纳米时的考量:“它在七大新兴产业里都可以用,而且可以导入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比单一路线的产业风险小得多。”

如今看来,正是当初的长远布局,让苏州得以实现从并行到赶超的跨越。

2020年上半年,苏州工业总产值超过上海和深圳登顶全国,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增长提供重要支撑:同期医药制造业产值、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44.1%、24.9%,生物药品制造更增长600%以上。去年,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到52.7%。

03

外界看来,佛山新兴增长极尚不成熟。在去年出炉的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佛山企业仅39家入围,在广东省内不仅大幅落后于深圳(310家)、广州(126家),也不如东莞(81家)、珠海(43家)。

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谢泓曾在采访中指出,佛山产业总体仍较传统,而“小巨人”集中于新兴产业,因此较少诞生于佛山。

佛山对此了然于心。在今年的佛山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有“科技创新能力滞后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尚未成长为支柱力量,产业形态亟待优化等”的表述。

但与苏州转型的时代相比,佛山面临的是更为激烈的竞争。提升制造业已是城市发展的共识,从头部城市到后起之秀面对新兴产业均如“猛虎扑食”。若想要加入三城有关新兴产业的“群聊”,佛山更需要“无中生有”的胆识和魄力。

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502503870

在佛山的相关探索中,2022年正式开园、占全市面积1/7的佛北战新产业园俨然是“代表作”。

根据当地媒体报道,产业园被视为打破佛山路径依赖、瞄准战新产业的关键载体,去年落地的项目,包括创下佛山单个项目投资额最高纪录、投资238亿元的宁德邦普项目,以及星源材质、一汽—大众汽车新能源、瑞浦兰钧等项目,均紧紧围绕新能源产业布局。

产业园的选址也值得细品。过去佛山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南海顺德,均是紧邻广州的东部区域。在高开发强度下,这里逐渐暴露出工业不连片、产业不成带、缺乏承载大产业、新产业大平台的短板。佛山举全市之力实施“北向战略”,以空间格局的改变来倒逼产业格局的重塑,未尝不是“无中生有”另一个版本的解题思路。

据彭澎观察,近年来,佛山谋划的三龙湾、佛北战新区等片区,均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都特别强调与制造业升级、广佛肇区域对接、工业连片发展供应链、产城融合等。最近,佛山还提出与深圳对接,显示出利用“金融+高科技”的势头,并且试图发挥在珠江口西岸的龙头引擎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兴产业是佛山制造业进一步突破“天花板”的唯一选项。

到目前为止,佛山仍是全国唯一一座主要依靠传统产业跨越三万亿工业总产值门槛的城市。去年,一系列有关传统产业的“纠偏”不断向外传出,不能将传统产业简单等同于落后产业。而对于传统产业的价值,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曾分析,高技术产业的主要客户依然是传统产业,多数环节也依然需要传统产业提供的产品。

对于佛山来说,传统产业不仅仍有巨大的转型升级的潜力,同时也能充当新兴产业发展的逻辑起点。比如,美的、碧桂园等企业通过机器人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开辟了产业的新赛道。而在新材料领域,佛山是全国最大的口腔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和集散地之一,对新材料、大健康产业的落户产生了强大吸引力。

在媒体形容中,如今的佛山,一手打造新兴产业,一手抓紧传统产业。而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愈加重要的当下,佛山工业的进击,更理应为广大传统工业大市作出表率。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