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远川科技评论(kechuangych),作者:何律衡,编辑:陈彬,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人工智能刚刚火了一年,各家的“AI手机”已经打得不可开交。
今年一月,三星率先打出了“Galaxy AI is Coming”的slogan,配合视频中酷炫的功能演示,昭示了想要抱住AI大腿的决心,把以为三星早已退出中国市场的围观群众吓了一跳。
春节期间,魅族也搞了个大新闻,宣布停止“传统智能手机”开发,誓要死磕AI。伴随大模型陆续装进终端,手机厂商们纷纷撸起袖子,准备跑步跨入新时代。
智能手机行业,这种“厂传厂”现象并不新鲜。
过去几年,手机厂商围绕全面屏、折叠屏、快充等技术疯狂内卷。但始终无法改变停滞的市场增长,和消费者越来越长的换机周期。
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来到十年来最低谷,突然冒头的生成式AI,仿佛成了又粗又壮的救命稻草[1]。
AI一定是手机进化的核心方向,也是所有手机品牌研发开支的主要流向。但迫不及待的把“传统智能手机”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恐怕有点操之过急。
冷饭新炒
事实上,如果以AI的功能体验作为评判标准,我们现在使用的智能手机,已经可以叫“AI手机”了。
除了少数经典的钉子户机型,市场上大部分手机,都继承了大量的AI功能。
最典型的例子是苹果在2019年推出的AI照片处理技术Deep Fusion:
当使用者按下快门键时,iPhone其实在短时间内连拍了9张照片,然后根据内置算法,在不到1秒的时间里,选出9张照片里最好的部分,使用“像素对像素”技术将这些部分进行精确叠合,最终合成一张最优质照片[2]。
Deep Fusion
换句话说,我们拍摄的照片,实际上是算法用9张照片拼起来的。早几年手机品牌主打的“拍月亮”功能,实际上就离不开AI算法的应用,甚至闹出过不少笑话。
手机中的导航也是一个典型的AI功能。在规划行经路线时,iPhone会利用算法和实时数据提供一个最优解。
实现这些功能的关键,是iPhone从2017年A11芯片开始采用的NPU。
NPU(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即神经网络处理器,对应着当时主流的人工智能技术路线“神经网络”。NPU诞生的背景,就是用一个单独的功能模块,应付越来越庞大的AI计算量。
A11中首次出现的NPU
A11处理器推出后,高通和联发科迅速跟进,也在自家SoC上集成了专门的NPU。
只要不是太老的手机,基本都拥有从软件到硬件完整的AI功能,无论是淘宝的千人千面,还是抖音的算法推荐,都离不开芯片算力和AI算法。
因此,“AI手机”并不是一个新物种。
当今市场上绝大多数的中高端智能手机,都搭载了AI加速器与一众AI功能,都可以归于“AI手机”的行列。
而当下的众多“AI手机”,最大的变化是搭载了最新的大模型,比如三星就集成了谷歌的Gemini Pro(国内版是文心一言)。
三星Galaxy S24 Ultra主推的AI应用,主要是翻译通话内容、智能修图建议、图片搜索、写作助手等功能。这也暴露了“AI手机”的一个硬伤:更多只是对现有AI功能的优化和完善。
翻译更方便、修图更简单固然是进步,但里真正的“革命性”相去尚远。
三星AI手机的圈图搜索功能
反映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自然也缺乏吸引力。同一时期在社交媒体刷屏的,反而是看上去跟AI关系不大的Vision Pro。
不怪手机厂商当牛顿的决心不坚定,实在是巨人的肩膀已经足够高。从90分到95分的进步,对手机厂商寻找增量的目标来说有点杯水车薪。
想让消费者提前换机,支付溢价,可能还是得靠足够颠覆式的体验。
那么何谓颠覆式体验?“隔壁造车的特斯拉已经打好了样。
颠覆式体验
2021年底,特斯拉在北美上线FSD(完全自动驾驶)服务,售价12000美元。
在这之前,除了少数鸡贼公司把远程解锁开空调当订阅服务卖,还从来没有汽车公司把单纯的软件功能做成增值服务。大部分“选装”都是以倒车影像为主的硬件功能。
但特斯拉不仅做了,马斯克还放话,卖车可以少赚一点,反正软件能把利润挣回来。
马斯克从不吹没有底气的牛,他的预言也很快成为了现实。
截止至2022年第四季度,有28.5万北美车主已经购买了FSD Beta版本[3]。期间特斯拉的FSD服务还涨过一次价,如今高达15000美元,已经可以买辆新车了。
汽车行业,28.5万的销量不是个小数字,很多新势力一年下来,车都卖不到这个水平。
FSD成功的理由很简单:它带来了传统燃油车无法实现的颠覆式体验。
一个体验够不够“颠覆式”,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但它也有一个可以量化的衡量标准:消费者愿不愿意为它花钱。
知名分析师Gene Munster预测,FSD服务有望为特斯拉带来每年200亿美元的收入。作为对比,特斯拉2023年全年营收为967.73亿美元。
凭借大量真实体验和网络小视频,独立的辅助驾驶服务已经被大众逐渐接受,并开始给车企源源不断的贡献现金流。
特斯拉FSD
小鹏汽车的XPILOT 3.0版本,最初售价3.6万元人民币,到2021年3月累计付费率达到25%。
后来,小鹏将智驾功能集成到高配的MAX版本中。按照创始人何小鹏的说法,车主在购买X9以及G9\G6等车型时,选购MAX版本的人数高达7-8成,智驾能力成为最大的卖点[4]。
问界M9的智驾包预计也将单独收费,价格大约为2.6万元人民币。
以车为鉴,目前市场上的“AI手机”,其功能体验可能确实还谈不上“颠覆式”。iPhone 4火遍全球不是因为苹果四处嚷嚷自己是“智能手机”,而是消费者真的很想玩水果忍者和愤怒的小鸟。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革命性的大模型技术,手机厂商为何用不好?是不想吗?
答案是不能,至少暂时还不能。
什么困住了AI手机?
挡在手机厂商面前的,共有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叫功耗。
智能手机是一个对便携性要求很高的移动设备。一来不能像PC一样长期插电使用,电池电量又十分有限,所以功耗不能太高,否则耗电速度太快;二来手机体积小,散热差,对发热极其敏感。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英伟达的RTX4090峰值功耗可以达到450W,而搭载地表最强处理器的iPhone 15Pro,最高也只能跑到14W。
这就在物理层面上把手机的功耗在卡死了。
而无论是特斯拉的FSD,还是ChatGPT堪比“百科全书”的本事,背后依托的都是千亿,甚至万亿参数量的大模型。
ChatGPT所搭载的GPT-3.5,参数量达到1750亿。运行这样一个模型,大约需要30000块A100芯片[5]。
然而,光是由8颗A100组成的服务器,最大功耗就有6500W——这显然不是智能手机可以触碰的领域。
为大模型提供算力的数据中心规模
第二座大山叫内存。
模型越大,参数越多,运行时需要存储的数据也越多,因此内存大小决定模型上限。
Meta所推出的Llama,是当前主流的开源大模型之一,其最小的型号是70亿参数。若想在端侧运行Llama,最低限度也需要至少14GB的内存。
而iPhone目前的最高端机型iPhone 15 Pro Max,内存仅为8GB。
因此,手机厂商引入个10亿参数级别的模型,都能大吹特吹。然而,遥遥突出了一整年的GPT-4,其参数量有1.8万亿。
一些科学家已经断言:GPT-4永远不可能在手机端侧运行。
当然,大模型不必非得上端,也可以将手机将数据传输至云端,完成计算后再传输回来。ChatGPT与文心一言的App,都是如此。但这又会产生隐私问题:数据在手机上,还是自己的;如果传输到云端,那就不好说了。
而第三座大山,是缺少下游应用。
当年,iPhone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除了惊艳的硬件设计之外,也离不开“愤怒的小鸟们”。当下,大模型落地仍在探索阶段,仍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杀手级应用。
由此可见,未来真正能塑造AI手机的,从来都不是手机厂商。
尾声
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近十年首次同比下跌,自此结束了黄金时代。
市场饱和、换机速度放缓、消费者越来越挑剔,成为了手机厂商难以攻破的课题。而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出货量又迎新低,手机行业再一次跌落谷底。
过去几年,手机厂商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将智能手机的每一个零部件、每一项功能,都尽可能卷到了极致——他们太想让大家换手机了。
手机厂商的焦虑,其实完全可以理解。
OPPO高级副总裁刘作虎说,大模型的车,再不上就没戏了[6]。横空出世的大模型,确实将重塑智能手机这个物种。只是在当下,“AI手机”的面貌还很模糊。
不过也没必要过多苛责手机品牌的产品和宣发部门,毕竟大家都有KPI,大家都要还房贷。
参考文章:
[1] Apple Grabs the Top Spot in the Smartphone Market in 2023,IDC
[2] 搞机小弟,iOS13.2为iPhone11带来AI照片处理技术:这7件事你需要知道
[3] What's the Value of Tesla FSD?FallacyAlarm
[4] 小鹏吹响了反攻的号角,华尔街见闻
[5] ChatGPT运行需要3万块A100显卡,英伟达可从OpenAI赚取3亿美元,TrendForce
[6] OPPO刘作虎:再不布局大模型就没戏了,解趣商业
[7] on Device AI Double-edged Sword,Semianalysis
[8] 为什么内存子系统在AI推理芯片中至关重要,EET-China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