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深氪新消费 (ID:xinshangye2016),作者:宝璐,编辑:黄晓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一组扎心的数据,来自美国农业部网站:2020年8月,终端市场上,全美牛奶平均价格约为0.92美元/L,而国内最普通的纯牛奶,大约为10元/L。中国牛奶为什么会这么贵,到底是哪些个昧了良心的奶农还是乳企赚了国民的大钱?恰恰相反,在牛奶零售这件事上面,我国的奶农和乳企都是被挣钱的,大家喝的牛奶为什么这么贵,不少钱其实都付给了牛奶盒。国产乳制品的江湖,可以说是喝牛奶的和做牛奶的都在给卖牛奶盒的打工。牛奶越来越贵的共识,并非空穴来风。根据浦银国际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内液态奶的零售价一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且纯奶与酸奶零售价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都在4%—5%以上,高于我国整体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速。也就是说,奶价的涨幅超过了自然的通货膨胀,是实实在在的涨价了。奶价的上涨原因,除了原奶价格变动之外,不起眼的牛奶包装反而偷走了不菲的利润。
个利润微薄,且被外资垄断的市场
以 2021 年国内无菌包装消耗量 1100 亿包计,国内需要采用无菌包装的液态奶占比接近七成 ,是一个属于绝对刚需的庞大市场。而乳制品的包装成本有多高,可以从近几年伊利股份年报的数据统计中窥得一二。以市面上最常见的250ML包装规格的液体奶为例,2021年伊利的平均出厂价为2.27元/250ML,结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国内原奶价格数据(原奶采购价格约4.29元/千克)计算后可知,在这2.27元里,除去一块多的原奶成本,还有着至少不低于0.23元的平均包装成本。液态奶的包装成本居高不下,一直是国内所有乳企都难以优化的桎梏。很不幸,因为在乳品包装这个行业里,中国市场一直是被外资巨头牵着鼻子走的,外资企业的垄断,是包装成本高企的重要原因。利乐(Tetra Park),这家来自瑞典的包装公司,是中国乳业市场内拥有着最强大话语权的角色,早期市场里,巅峰时期的利乐曾经垄断了国内乳企95%的包装份额。这些都是利乐包
以2000年为分界线开始,使用利乐包装的常温奶在市场上急速扩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低温奶的市场份额挤压到了35%以下,只因国内尚未能攻克常温奶无菌包装的技术,乳制品包装这道工序上下游近乎全部被利乐把持。作为垄断市场的巨头,利乐所扮演的角色,类似于美国淘金热里卖铲子和牛仔裤的商家,淘金者没赚到钱,而前者却赚的盆满钵满。据利乐官网显示,2012年,利乐公司共生产了1732亿件包装,销售收入约为111.55亿欧元,其中,超过1/3的收入“贡献”来源于中国,这个收入体量已经接近中国三大乳业集团伊利、蒙牛、光明在该年营业额的总和。对比这个“卖铲子”的利乐,作为“淘金者”们的国内乳企,完全成了被挤奶的奶牛——彼时同期的利乐公司,利润率高达20%左右,而蒙牛的净利润率却只有3.48%,盈利能力不到利乐的1/6。诚然,中国乳制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利乐,其无菌灌装技术及利乐包的引入开启了中国乳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十年”,但同时利乐也因其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成为了中国乳业的隐形支配者。很长一段时期里,利乐的包装成本一度占了每盒牛奶成本的40%,在中国,每一盒利乐包装的牛奶,利乐都会攫取其3/4的利润。除利乐外还有SIG康美、纷美、以及百利等外资品牌,也排在国内市场集中度的前列。根据202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液态奶无菌包装的前三名为,利乐、纷美、以及SIG康美,市场占有率分别为61.1%、12%、11.3%,将近85%的份额都握在外资品牌手里。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牛奶包装,基本都来自这些品牌。例如蒙牛旗下的真果粒所使用的的包装是康美包、安慕希所使用的是利乐冠、早餐奶使用的是利乐枕;光明旗下的莫斯利安所使用的包装是利乐钻、其他制品所用的软袋则是百利袋等;特仑苏更多使用的利乐砖等……2021年,利乐、SIG集团、纷美的无菌包材销量分别约为1920亿包、480亿包、210亿包,国产品牌望尘莫及。
产突破“卡脖子”
好在国产“平替”们已经在奋起直追。曾经起诉利乐反垄断案的主角——新巨丰包装,中国最大内资控股无菌包装企业,以性价比优势切入,作为利乐枕包的“平替”版绑定伊利,已经追赶到了市场第四的位置。背靠伊利,新巨丰业绩增长非常惊人,营收规模从2015年4.55亿元增至2021年17.28亿元,复合年增速为24.9%;以9.6%的市占率,一年销售86.74亿包无菌包材。2022 年前三季度,新巨丰的总营业收入为 11.2 亿元,同比增长 30.1%;归母净利润为 1.22 亿元,同比增长 4.0%,实现毛利率 20.1%、净利率 10.9%,达到了国产品牌前所未有利润率。

温奶带起包材新方向
同时消费市场的审美偏好,也在带起新的包装材料,对抗着主流的纸铝包材的份额。若说乳制品市场的前二十年,是外资包装品牌所扶持下的常温奶的大获全胜,那么如今的市场便是低温奶的重新突围。近年来,伊利金典鲜牛奶、蒙牛每日鲜语、君乐宝悦鲜活、光明优倍、新希望24小时鲜牛乳等品牌,都以超越行业的增长速度在成长,随着这些头部品牌的崛起,整个低温鲜奶也成为乳业中的热门品类,销售量与销售额均呈现增长趋势。根据彭博数据显示,2017-2022年,中国低温鲜奶复合增长率13.2%,2022年同比增长14.4%,低温鲜奶在乳品的各品类中,增长遥遥突出。

参考文献:
1.液态食品包装机械行业专题研究:自下而上探寻细分领域增长机会|未来智库
2.全球瓶级PET行业产能产销及发展趋势变化分析
3.低温鲜奶一路“狂飙”,破局的关键是啥?探秘领导品牌的三板斧
4.利乐包装中国垄断路:攫取每盒牛奶利润3/4 |时代周报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