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迈特:“人工智能+”浪潮里,国产BI到了关键时刻

关注
“人工智能+”的新航线上,这艘“企业号”找到了国产BI新大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松果财经(ID:songguocaijing1),作者 :Manjusaka,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作为首个“AI程序员”,Devin最近参与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在人力资源外包平台Upwork完成编程工作;潜入一家明星创业公司内部群交流,为公司CTO调整代码方案等。这让整个软件工程行业大受震撼,程序员留言“刷屏”。

“AI拥有资深码农水平”这一事实,证明人工智能的进步速度超出预料,AI正在深入实际工作中辅助人类,进而引发一场名为“人工智能+”的变革。

软件工程行业首当其冲。随着AI“智能涌现”,软件开发范式发生变化。AI带来的开发效率提升,让应用生态更加繁荣,行业新一轮发展热潮涌现。而在这轮热潮中,“人工智能+”应用将大规模落地,推动更多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降本增效。

以BI(商业智能)软件领域为例,过去,企业用数据驱动决策,需要数据分析师先打开BI进行可视化操作,因而数据行业人才储备也成为企业数字化的一大门槛。所谓数据驱动业务决策,更是高度依赖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的高效协作。

如今,人工智能+BI,正在改变这一数字化范式,为企业降本增效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AI+BI,见证企业效率之变

“人工智能+”,在B端应用如何发力?

相较于C端应用,B端用户需求明确,AI应用只要在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方面起到作用,即产能提升大于成本投入,就有望实现商业化。

因此,微软、谷歌、Adobe、Salesforce等全球知名软件公司纷纷拥抱“人工智能+”,用AI大模型重写产品。对此,华金证券表示,AI应用正在进入大爆发时代,B端应用将全面进入商业化。

资料来源:华金证券

而当视线来到国内B端应用生态,数字经济发展以降本增效为核心,实现数据驱动的决策效率提升仍然是首要任务。因此,帮助企业进行数据分析的BI软件,是释放数字技术所形成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也是“人工智能+”展现业务价值的第一战线。

首先,AI+BI正在让数据分析工作变成对话问答的形式,从而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

过去,经营决策时往往需要数据分析师提前操作软件汇总数据,导致时效性差,而生成式AI技术为人机交互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

以思迈特软件Smartbi为例,基于公司自然语言分析(NLA)发明专利,Smartbi重磅发布对话式分析大模型版本。在大模型的助力下,BI可以准确理解用户提问,并依靠多模态生成能力返回数据图、文字分析等多形态的数据分析结果。这让我们看到了“人人都能成为数据分析师”的未来一角。

除了降低使用门槛,AI+BI的业务价值还体现在效率层面。

一方面,在AI加持下,BI可以与用户展开多轮对话,并输出连贯的数据分析结果,实现层层归因、排查问题,提升用户业务决策效率。

在实际经营中,很多问题藏在更深层的数据中。比如,互联网企业降本增效过程中,管理者往往需要考虑“本”到底在哪里,企业成本构成是什么样的,成本是多少,主要花在哪些环节,花的是否合理,该如何优化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这一场景,松果财经以运营数据为研究样本,使用Smartbi对话式分析大模型版本,进行递进式的提问,找到了影响成本的关键数据。这一过程中,AI生成一个分析图表的用时只有几秒时间,效率显著超过人工分析。

另一方面,当AI+BI与指标管理结合,还能打通数据孤岛,加快专属数字工具的搭建过程,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经营效率。

信息化发展十年,“数据孤岛”问题仍然在跨部门、企业内外协作等方面十分突出。近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李晓东表示,根据有关统计,我国数据资源的拥有量位居全球第二,占全球近10%。但是“数据孤岛”现象仍然非常严重,联通“数据孤岛”,弥合“数据鸿沟”是非常严峻的工作。

注:企业信息化常见问题

针对这一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由BI平台搭建一套参考的管理指标体系,让企业用户与AI大模型对话删减指标,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指标体系。也就是让AI充当“软件工程师”生成BI,企业可以通过向AI提需求拥有一套专属BI系统。而当用户需要数据分析时,也可以通过对话式分析调取一致可信的数据。

注:向导式简单操作方式,实现指标的智能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既需要“人工智能+”的赋能,也离不开软件服务公司自身的行业know-how沉淀。因此,要求BI公司客户服务经验足够多、生态足够开放。

无论如何,从使用门槛到工作效率,从单个用户到企业整体,AI+BI展示了其赋能企业降本增效的业务价值,既反映出智能BI时代到来的必然性,也展示出AI“重写”软件应用生态的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脉搏中,“人工智能+”广阔的应用空间才刚刚显露一角,这场创新浪潮正在给千行百业带来跃迁的生产力。

持续打造颠覆式产品力,“人工智能+”释放创新动能

“人工智能+”这一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在今年两会后更加为人熟知:新质生产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 +”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标志着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而人工智能+应用是软件公司在实践经验下必然的选择。

B端应用实践为王。AI+BI,是思迈特在解决垂直领域企业数据应用需求,经历了传统BI、自助BI两个“时代版本”,步入智能BI后,再一次的进化。

以金融行业为例,大部分金融行业从业者文化水平较高,但是在数据利用率、价值释放、业务赋能推广等方面,企业仍然会面临传统BI工具操作门槛的问题。因此,过去一段时间内,思迈特探索基于BI系统本身具备的一体化的数据建模能力,降低用户上手难度,强化业务部门参与自助分析,让各级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成为数据消费者,助推客户沉淀更丰富的数据资产。

但是,自助BI仍然有其使用门槛。我们将目光投向整个数据应用市场,大部分企业员工构成更是多样化。从具备编程能力的“高手”到只会“拖拉拽”的普通员工,自助BI产品也很难让数据驱动科学的业务决策覆盖所有用户。

如今,随着国内一系列基于大模型的应用爆发,思迈特有了新的解题思路。Smartbi对话式分析大模型版本,让企业可以实现从“一把手”自上而下推动,到各级员工思想意识、文化理念和行为方式上调整的深度数字化。

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扮演着数字化工具从1到100推广和复用的关键角色,软件公司通过打造颠覆性的产品力,推动客户企业摆脱传统增长路径,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一场生产力革命。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人工智能+”的探索,也将让软件公司在市场更具竞争力。2023年8月,Gartner发布《2023年中国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Smartbi凭借不断融合BI和AI增强型大数据分析产品,再次入选为增强数据分析代表厂商与自助分析代表厂商,这也是Smartbi连续四年入选“Gartner增强数据分析代表厂商”。

从思迈特产品“AI+”升级中,我们不难看见国内软件公司革新软件应用价值的雄心。而随着数字技术向传统产业加速渗透,信创产业的巨大市场潜能将持续释放。

展望未来,来自千行百业的企业拥抱“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应用前景才刚刚揭开一角。

我国数字经济产业不断壮大,数字经济规模连续数年位居世界第二,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已经被打通。但是,原来没有AIGC,没有指标体系的时候,数字工具使用门槛高、交付周期长、成本高,很多传统产业尚未被数字技术渗透,软件应用的腰部市场也没有完全打开。

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软件应用,正在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未来有望为全球经济创造数万亿美元的价值,属于“人工智能+”的长期机遇正在形成。

与时偕行,方有未来。率先驶入“人工智能+”未知边界的软件企业,正在成为冲锋在前的“企业号”,不断沉淀行业know-how,找到高质量发展的新航线,帮助积极拥抱AI应用的企业踏上降本增效的新大陆。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