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送货、机器人搬运,以后的618可能全是AI

2024-06-26
AI能解决价格战吗?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硅NewGeek(ID:XinguiNewgeek),作者:董道力,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说是淘宝要用火箭送快递。

看到这个新闻硅基君是很纳闷的,众所周知快递是个非常苦的行业,高度同质化的竞争下,快递公司唯一的竞争力就是更低的成本和客单价。

01

永无休止的价格战是这个行业的主色调,2018年,在第一轮价格战后,快递行业呈现四通一达+顺丰的格局。

当人们以为快递行业会消停一会时,2022年背靠步步高的极兔从印尼闯入国内,带来了新一轮的价格战。顺丰也不愿放弃低价物流,成立价格更加优惠的丰网。

期间,国家邮政局等8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希望解决快递价格战损害快递员的问题。

但直到2024年,快递价格战还在继续,丝毫没有停下的样子。

持续的价格战带来的结果就是:快递公司的单票收入越来越低。

根据A股上市的四家快递公司顺丰、圆通、韵达、申通前不久披露的5月份业务情况,可以用“业务量增长、单票收入下降”进行概括。

顺丰(无丰网)在5月的业务量达到了11.21亿票,同比增长了21.9%。然而,单票收入却下降了6.6%,仅为15.25元。

另外三家在没有高端快递业务情况下,单票收入更加低。

圆通速递完成了22.84亿票的业务,但其快递产品的单票收入同比下降3.9%,降至2.23元。

韵达股份完成了20.42亿票的业务,其快递服务的单票收入下降幅度较大,同比下降16.8%,仅为2.03元。

申通快递在5月的业务量为19.46亿票,其快递服务单票收入为2.01元。

物流行业想要赚钱,就只能提升行业集中度;待寡头格局成型后,再用规模优势降本提价。

简单来说,就是巨头烧钱,烧到中小玩家退场,只剩那么几家公司,再用规模优势降本提价。

在美国和日本快递物流业发展较早的国家,类似的剧本就已经走过一遍。

美国的快递行业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两轮价格战,USPS、UPS和FedE最终活下来,占据了美国约90%的市场份额,几家公司在2002年起开始涨价。

日本市场排名第一的快递品牌“黑猫宅急便”独占近五成市场份额。

02

因此,快递行业要赚钱,就要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而在中国,电商件正是一个规模巨大并且在快速增长的领域。

快递件一般分为时效件和电商件。

时效件简单来说就是高端物流,寄合同、同城送等,在中国时效件基本上是顺丰、京东的天下。

这一赛道门槛很高,需要自建机场、车队,是一个重资产行业。而且自建机场,买飞机还需要审批,其他公司想要进入时效件领域非常困难。

电商件比较好理解,就是送一些时效性不高的电商商品。

电商件除了门槛低外,业务量远超时效件,而且还在在不断增长。

根据国家邮政局数据,今年1至5月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655.9亿件,同比增长24.4%,预计24年一整年的快递业务增速保持在8%左右。

也就是说只有电商件能满足快递对稳定规模和持续增长的需求。

因此,虽然电商和快递看起来是互相促进,但实则快递公司作只能作为电商的附庸,被迫卷价格。

03

在这种环境下,如何降低成本就成了所有快递公司唯一的命题。

这时候,“人工智能+”就成为了快递公司的救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物流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增长势头。从智能分拣、无人配送到智能客服,AI技术正在逐步重塑传统物流业的运作模式,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

技术创新是推动AI物流进步的关键动力。中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在AI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AI物流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比如,顺丰和京东等公司成功开发了基于AI的智能仓储和配送系统,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

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为AI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电商和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需求逐年增加。AI物流凭借其高效、智能的特点,满足了市场对快速、准时配送的要求。

此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为AI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包括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物流企业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通过深度合作,这些企业共同推动AI物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构建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在今年3月的英伟达GTC 2024大会上,黄仁勋展示了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

在智能驾驶和物流配送领域,英伟达宣布全球领先的交通运输公司已经采用NVIDIA DRIVE Thor™集中式车载计算平台,以支持自动驾驶和无人配送的实现。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企业在大型仓库和工厂中的规划和设计变得更加高效。

AI+物流这一应用场景,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从2018年第一届起就有很多企业展示AI+物流的产品使用。

比如在WAIC2021中,杭州宏景智驾科技有限公司的“Windbreaker 干线物流重卡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项目和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新石器无人车”项目,聚焦干线物流场景,正在解决上述的问题。

其战略和业务扩展副总裁杨武介绍称,针对在 L3、L4的高等级自动驾驶系统,目标在于打造真正的自动驾驶的干线物流重卡,解决中国大概600多万台的干线物流重卡的成本高、事故率高、利润率低,司机难招问题。

也许,在不久之后的购物节,你的宝贝从另一个城市来见你,路上不需要人力。

又比如美团在WAIC2023上展示的无人机解决方案。无人机运输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安全性。城市的低空环境复杂,高楼林立且人口密集,对无人机配送的安全稳定性要求极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团无人机设计了两种迫降方式:人为干预和AI干预。在AI干预的情况下,无人机会通过视觉定位技术,自动寻找绿化带、楼顶等风险最低的区域进行降落。

04

以上提到的都是AI与物流在硬件上的应用。

在2022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旷视科技展示了一套名为Brain++的AI生产力平台。

基于该系统,并结合视觉类传感器和执行器,通过智能摄像机、搬运机器人和机械手等设备,赋能各类工业场景。

例如,搬运机器人通过视觉感知和AI判断,实现高精度的导航。在物流领域,旷视科技还推出了托盘四向车,通过视觉导航技术,在货架上高效地搬运托盘。

在即将召开的WAIC2024上,中国船舶集团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将倾情呈现“AI赋能海洋——智能技术促进船舶产业焕新论坛”,探索人工智能创新技术促进船舶产业焕新发展新方向。

低空经济作为近年来讨论最多的新领域,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

本届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研院联袂举办以“智惠低空,畅达通航”为主题的“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产业创新论坛”,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明确的方向指引。

企业方面,连续第7年参展的西井科技将会带来智能物流机器人Well-Bot,以及全球首款智能换电无人驾驶商用车换电版Q-Truck。

西井科技研发的Qomolo®智能驾驶系列产品通过AI运力化的实现,能够串联起生产环节的各个要素,覆盖流转与经营。

为行业低碳、可持续发展带来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 换算下来,单车每年减少的碳排量,相当于植树4545棵,植树面积11.34万平米。

AI带给物流行业很多可能性,从供应链、库存管理,无人运输,无人机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等。

当AI真正在物流行业更多落地,物流公司也不用通过牺牲利润进行价格战,而是能够通过改进技术,降本增效,为消费者带来优质实惠的服务。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