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须给中国创投的退出“正名”

2024-06-28
“耐心资本”正从上到下成为投资圈的共识。

作者:张一系恒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募集支持创业投资的资金,承担巨大风险投资给初创公司,伴随创业者一同成长壮大,到最终收获回报。“募投管退”,这是创业投资行业与生俱来的发展逻辑,缺一不可。

近两年来,伴随着全球宏观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不少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处于低谷。最近,高层政策密集出台,从中央鼓励“耐心资本”到国办出台“创投17条”,将创业投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助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央对创业投资的认可让创业者和投资人信心倍增。但与此同时,大众舆论对创业投资似乎依然停留在“割韭菜”的错误认知上,导致投资人该投的行业“不敢投”,该退的项目“不能退”,给创业者和投资人的正常商业行为带来不必要的干扰。

在一些带节奏的自媒体笔下,创投机构的退出被描绘成另一副模样:从“大撤退”到“割韭菜”,从“清仓式套现”到“不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甚至机构退出的时点被强行和某个事件进行关联,从而营造一种获得“小道消息”后“逃顶”的观感,诸如此类。一个个负面标签被强行贴到创投机构身上,似乎机构股东的退出成为股市疲软、股民赔钱、经济下行的原罪之一。

退出本来是创投资本“募投管退”的重要一环,甚至是核心一环。创投机构没有优秀的退出业绩,就无法给LP创造回报,LP就更不会成为“耐心资本”去长期持续支持创业公司的发展。而无法持续支持更多创业公司的发展并提供源头活水,整个行业的正循环就会沦为纸上谈兵。

“耐心资本”正从上到下成为投资圈的共识。但耐心资本不是“不退出资本”,更不是“不获利资本”。耐心资本的本义,一是对风险有较高的承受能力,不因高风险而打退堂鼓;二是不急于搞短期获利,对行业前景和投资回报有较为长期的展望。创投机构的一只基金,存续期短则8年,长则10年,超过10年的已经堪称“耐心资本”,特别适合如今一些技术门槛高、发展周期长、需要长期陪伴的企业。可以说,创投资本是最符合“耐心资本”要求的资本类型之一。

因此,如果不能大大方方地退出,何谈兢兢业业地投资?在目前的舆论场上,很多人只看到了投资机构在企业上市后收获退出时的风光,却不了解在投资时的“九死一生”和多年的耐心蛰伏;当风险投资人完成他的使命,从当年投资得来的公司董事会席位上卸任,很多时候不仅收获不了掌声,甚至还被曲解为“不看好公司未来,信心不足”等。殊不知,这不仅是全球投资行业的惯例,也是上市公司进一步迈向成熟治理的需要。

所以,如果任由这种舆论肆意抹黑,将会给创投行业的信心带来极大打击;如果这种风气不去纠正,势必会影响整个创投生态,不仅给需要资金发展的中小企业带来掣肘,更会给中国科技产业的技术创新带来持续的负面影响,所谓“一级市场已死”的论调也会成为笼罩在更多创业投资者心头的乌云。

资本的“耐心”不是没有条件的,只有退出渠道多样且通畅,才能给耐心资本吃上一颗定心丸,更安心也更有信心地“投早、投小”。

相比成熟的创业投资市场,我国目前私募市场上以IPO退出为主的结构亟待转型,需要实现IPO、并购、S基金等多种退出方式均衡发展,且并购退出占主导地位的新结构,才能较好地保证退出收益的稳定,为“耐心资本”提供更有确定性的投资收益前景。

因此,从政策机制、法律法规到公众舆论,中国创投的“退出”亟须一次“正名”,特别是在经济承压、市场信心偏弱的状态下,那些依然坚持在一线进行创业投资的机构和投资者,他们的声誉需要得到保护,他们的权利需要得到保障。监管机构应该结合现在的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加大对网络舆论环境的引导和治理,为创业投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否则,寒蝉效应下,“寒意”会持续不断地传递,让信心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届时,机构躺平,创业者躺平,整个创投生态将积重难返。

由此可见,丰富退出渠道,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是优化创投生态,提升投资效率的必由之路。让商业的归商业,给外界传递出明确且积极的信号,只有创投机构正常合理的退出需求得到满足,资本才能足够活跃、足够有信心、足够有耐心。

来源:张一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