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教父去世:从45万元起家,到年入3000亿

2024-07-02
沙钢集团创始人 沈文荣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邱处机(ID:qiuchuji_1993),作者:邱鑫浩,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又一位初代民营企业家大佬离我们远去了。

2024年6月30日晚间,沙钢集团发布讣告,其董事局主席沈文荣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6月30日凌晨2时10分逝世,享年78岁。

从45万元起家,过去四十多年,沈文荣把一家小型轧钢车间发展成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集团,堪称传奇。他也因此获得“钢铁沙皇”、“中国卡耐基”等称号。

和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一样,沈文荣身上也具备很多初代民营企业家的特质。

他雷厉风行、作风强硬,曾经力排众议带领沙钢进军窗框钢和螺纹钢,从一众作坊式钢铁厂中脱颖而出;他生活朴素,出差坐飞机从不买公务舱;他勤奋不知疲倦,即使退居幕后,但在生命最后几年,只要身体允许,仍然会起早贪黑,到工厂车间视察。

沈文荣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沙钢做大做强。“一个人,吃喝玩乐混日子是几十年,而尽可能为国家效力也是几十年。这个几十年,等到闭上眼睛的时候,要觉得没有遗憾才行。”

据公开数据,沙钢集团2023年实现营收4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15亿元)、利润5.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9.3亿元),位列世界500强第348位。

在钢铁产能上,沙钢2023年以4054万吨粗钢产量名列全球第六,在国内仅次于中国宝武、鞍钢集团与河钢集团三家国企,继续稳坐中国最大民营钢铁企业之位。

以这个成绩完成人生的谢幕,沈文荣应该是没有什么遗憾了。

一、嗅觉敏锐,雷厉风行

1946年,沈文荣出生在江苏沙洲县(现张家港市)的一个贫寒家庭。由于父亲早亡,全家都靠沈文荣的母亲一人操持,过得非常煎熬。

从沙洲县锦丰棉花加工学校中专毕业后,沈文荣进入沙洲县锦丰轧花厂担任钳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一路晋升到厂党委副书记的职位。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内钢铁产量稀缺,在计划经济下,沙洲县统配的钢材更是少得可怜。为了发展工业,在沙洲县领导的建议下,锦丰轧花厂就自筹45万元在长江边建了一座小型轧钢车间,次年改名为沙洲县钢铁厂,沈文荣就是建设者之一。

图片

彼时像沙钢这样年产量还不到1万吨的小钢铁厂,在苏南大地到处都是,直到1983年才起了变化。这一年沙钢从母厂轧花厂脱离,独立经营;这一年沈文荣被任命为沙钢的副厂长,并在次年被扶正。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中国民营企业家,沈文荣以其敏锐的市场眼光和雷厉风行、敢想敢干的行事风格著称。

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掌权后的沈文荣决定砍掉沙钢的七八种产品,主攻当时“大企业不屑做,小企业无法上规模”的窗框钢。

不少人对此表示反对,“有确定性的生意干嘛不做,而且窗框钢到底能不能做出来,还是未知数。”

在沈文荣看来,沙钢当时企业规模小,不可能同时做好多个产品,只能选择一个最有可能突出重围的项目,这就是战略上的聚焦。

在沈文荣的坚持下,沙钢通过技术攻关,仅用五年时间就建立起4条窗框钢专业化生产线,产量达到13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成为了国内品种最全、产销量最高的窗框钢生产基地。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窗框钢的价格,沙钢说一声,没有还价的。”沙钢也凭此从苏南一众小钢厂中脱颖而出,到1988年底积累了1亿多元的资金。

“居安思危、自我革新”,是成为一名优秀企业家的必备素质。很多人都说沙钢可以凭借窗框钢“坐吃十年”,但沈文荣并不满足。

随着市场上出现铝合金和塑钢窗等竞争产品,钢窗料在外型、重量方面已不再具备优势,沈文荣意识到这点,决定放弃窗框钢的生产,带领沙钢进行二次转型。

沈文荣这次看中的是建筑用的螺纹钢。为此,他投入大部分家底,从英国比兹顿钢厂买下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

尽管再次遭到反对,但沈文荣还是力排众议。“就是设备买来了运行不了,也要放在那里办成个展览馆,我自己在门口卖票,5分钱一张,让同行都来学习沈文荣的教训。”

沈文荣的赌注又赢了。1992年,在这套生产线投产不久,南巡讲话让中国迎来基建投资热,沙钢生产的螺纹钢再次热销,不到三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

冶金部领导对沙钢当时的成绩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甚至还屡屡对国内其他钢厂强调:

“你们要搞通什么是冶金的第三次革命,不必到国外乱跑,去看沙钢就行了!”

二、要么吞并别人,要么被别人吞并

与汽车一样,国内钢铁行业早期缩短和世界水平差距的方法,就是购买他们的先进生产线,沈文荣对此乐此不疲。

自生产螺纹钢尝到甜头后,沙钢又陆续从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引入各种先进设备,将产钢量突破到100万吨。

到了2002年,沙钢更是用16亿元从欧洲最大钢铁公司蒂森克虏伯公司(又名凤凰)手中,买下其子公司霍施钢厂。

“25万吨设备,40吨文件。”这次购买,被英国金融时报称为“欧洲战后历史上最大的工业搬迁”。最后,沈文荣只用150亿元的投入,就建成了一个按行业惯例至少需要投入450亿的年产650万吨的炼铁、炼钢、连铸、连轧项目。

沙钢凭此不但实现了1000万吨产能,还通过消化德国生产线,大幅提高技术水平,成功跻身国内一线钢厂行列。

图片

但沈文荣并未就此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初心,就是希望祖国强大。一辈子从事钢铁行业,我希望能把这个行业做到世界最强。”

另外从客观上讲,钢铁是规模经济的典型代表,世界钢铁的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部并购史。“你不强大起来收购别人,就会等着被别人收购。”沈文荣曾经提到。

因此有人把钢铁行业形容成,一个根本停不下来的行业。

2004年,沙钢完成国企改革,以沈文荣为首的管理层和职工成为沙钢新的主人,沙钢激进的并购由此拉开帷幕。

并购对象主要是一些效率低下、规模不够、已经不能适应竞争的国有钢铁公司:2006年并购了江苏淮钢特钢;2007年并购了河南安阳永兴钢铁;2008年接连并购了江苏鑫瑞特钢、江苏永钢集团;2010年并购了无锡锡兴钢铁;2017年并购了东北特钢……

接二连三的并购,推动沙钢成为国内最大的钢铁民营企业,并在2009年首次登上世界五百强的榜单。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入世界五百强之前,沙钢的发展全靠自由资金的滚动和部分银行借贷。这在钢铁行业创造了一个世界记录:沙钢是人类钢铁史上唯一不靠国家投入或上市融资,就建成千万吨产能的钢厂

““只要沙钢有米塔尔(世界最大钢铁企业)1/2宽松的国际融资条件,我仅在中国收购,年产量就能达到1亿吨。”沈文荣曾经表示,如果沙钢融资渠道更通畅,他的收购动作会更大。

但有时候,钱并不是万能的。去年,沈文荣一度有机会拿下南京钢联的控制权,进一步做大特钢业务,并将沙钢集团的钢铁产能推高至国内第二。

为促成这笔交易落地,沙钢集团向复星集团抛出了近136亿元的交易报价。但后来中信股份介入此次并购,成功截胡南京钢联的交易。

沈文荣对此心有不甘,将复星集团告上法庭,执意完成并购南京钢联。最终在法院的调解下,双方以和解收场,沙钢集团在获得赔偿金后,自愿退出了交易。

三、同行集体亏钱时,他还能赚钱

沙钢让同行艳羡和敬畏的,不仅是它在世界五百强排位上的不断攀升,更是因为它的赚钱能力。

2015年中钢协会员企业亏损面高达50.5%,亏损总额超过645亿元,但沈文荣的沙钢依然获得了18.9亿元的净利润。2016年,沙钢既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40亿元,但最终实现了利润50.51亿元。

行业集体亏损时,沙钢还能赚钱,要得益于沈文荣的“抠门”。

在沙钢员工眼中,他们的老板是个节俭到不能再节俭的老总,比如出国考察坐飞机,沈文荣从来不买公务舱的票,而如果是国内出差,只要是在上海、南京等周边地区,无论多晚都要赶回沙钢,然后回家。

图片

在公司人员编制和部门设置上,沈文荣也"抠"到了极点。

一个细节是,沙钢全厂一度没有一名清洁工定员,环境卫生工作由各部门、分厂、车间、班组按区域划分,实行"三包",上班前人人动手,负责搞好包干区的清洁卫生工作。

这样的管理风格,也让沙钢一直以来在钢铁业内都以成本控制能力著称,公司的人均产钢量、吨钢综合能耗、吨钢利润、净资产利润率等指标均位列行业前茅。

"贪图享乐的不配做沙钢人,做多少事就要拿多少钱的人我绝对不要。" 沈文荣常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在他眼里,员工智商可以低一点,但一定要做事认真,一丝不苟。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