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棱”起来的东北,正在走向分化?

谁掉队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肖纯,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关于“东北经济支棱起来”的声音,这两年在网上很火,背后是对东北振兴的美好祝愿。

可随着2024上半年各省份经济数据全部出炉,情况似乎有点尴尬。

黑龙江以1.5%的GDP增速位列全国倒数第二。

这与另两个兄弟省份的势头泾渭分明:吉林GDP增速5.7%,位列全国第八;辽宁以5.0%的增速跑平全国大盘。

图片

种种迹象表明,东北三省内部正在出现分化。

人口回流,缺黑龙江

黑龙江的表现,既意外又不意外。

说意外,是因为今年一开年,冰雪经济持续升温,让黑龙江成为国内最引人瞩目的地方。省会哈尔滨更喜提2024年第一座网红城市

说不意外,是因为去年黑龙江就以2.6%的GDP增速,位列全国倒数第一。

但同期辽宁和吉林的增速分别为5.3%和6.3%,双双跑赢全国大盘。

图片

无论从地理、文化、还是感情上,东北三省都是牢不可破的整体。也因此有人说,如果三省中有一个省增速持续低位徘徊,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东北支棱起来”。

东北分化的情况,并不只体现在经济方面。

2023年,吉林人口净流入4.34万人,为近13年首次净流入;辽宁人口净流入8.6万人,扭转了自2012年以来的净流出局面。

当时有很多网友兴奋地表示:“东北回暖了,人口回流了。”

不过,辽宁、吉林回暖了,黑龙江呢?

今年6月11日,《2023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终于姗姗来迟,黑龙江成为全国发布公报的最晚的省份。

过去,黑龙江的公报通常在3-4月发布。除了发布时间推迟了3个月,公报发布的位置也不像往年置于黑龙江省统计局官网首页,而是放在一个需要多级导航才能抵达的子页面。

此外,公报未公布黑龙江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这三项人口指标。在2022年的公报中,黑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1‰,全国垫底。

黑龙江统计局相关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解释:

此次《公报》发布日期确实有所延迟,主要原因是《公报》的发布需要层层审批,统计部门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对于《公报》位置的变化,对方称是由于网页改版所致。关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未公布的原因,对方表示今年对《公报》作了“结构调整”,但可以通过提交信息公开申请获取。

2023年末,黑龙江常住总人口为3062万人,较上一年减少了37万人。

图片

由于官方未公布黑龙江出现人口回流的信息,也缺乏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数据,外界难以评估减少的37万人中,自然增长(出生与死亡因素)与迁移(人口迁入与迁出)所占的比例。

想振兴,关键看工业

在黑龙江上半年的数据中,有两个指标格外刺眼——

第二产业增速-4%,规上工业增速-5.6%。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上半年辽宁二产增速4.4%,吉林二产增速更是达到7.5%。

工业是经济的“晴雨表”,辽宁和吉林再次证明了这点。而这两省的逆势突围,也给同为老工业基地的黑龙江,提供了镜鉴。

此前东北三省长期面临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状态,且产业结构偏传统。

为摆脱窘境,三省都试图调整产业结构,其中吉林步伐最大。

图片图片来源:摄图网501768783

吉林省会长春是汽车制造业重镇,中国汽车工业摇篮——一汽就诞生在这里。今年一季度,一汽实现整车销量74.3万辆,国内销量达71.7万辆,销量全国第一。

面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大势,长春并未满足于传统汽车制造业,而是努力依托一汽实现产业转型。

今年1月,一汽奥迪新能源汽车项目启动预批量生产,项目总投资358亿元,是奥迪在中国首个基于PPE(Premium Platform Electric)平台、专门生产纯电动车型的生产基地,设计年产能15万辆。东北首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一期项目,也于今年一季度投产。与此同时,一汽旗下纯电高端轿车红旗EH7上市,在北京车展一鸣惊人。

吉林布局新能源产业,除了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也不可小觑。

图片图片来源: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

吉林地处“十四五”国家九大清洁能源基地——松辽基地核心地带,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吉林充分发挥优势,顺势启动了“陆上风光三峡”工程:预计到2025年实现新能源装机3000万千瓦、年发电量800亿千瓦时,将超过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

此外,吉林还完成了祥云大数据中心三期建设,建成世界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由于上半年详细经济数据尚未公布,单看一季度,吉林全省信息产业、冶金建材、纺织工业、医药产业、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2.4%、16.3%、11.5%、10.3%、10.1%。工业品产量快速增长,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同比增长76.3%,动车组产量增长57.1%,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产量增长16.2%。

辽宁也不甘落后,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城市沈阳、大连你追我赶,携手共进。

沈阳是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生产基地,继2022年铁西工厂里达厂区投产后,2023年宝马全新动力电池、亿纬锂能新能源电池等重大项目接连开工,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渐成势。

2023年,沈阳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2.99万辆,完成产值38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4%和25%,占整车产量比重增至16.1%。

大连则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产业取得突破,吸引了包括硅谷在内的国际高科技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解筱文认为,吉林和辽宁两省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吉林省在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而辽宁省则重点发展了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年辽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全省经济增速十年来首次超过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年少有的良好局面”。

农业,亦有想象空间

黑龙江的亮眼表现,除了文旅,主要来自第一产业。

粮食自给率600%的黑龙江,是我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三大指标位居全国首位。

图片

仅哈尔滨一市,2022年粮食总产量就达254.3亿斤,在全国所有地市中高居第一。哈尔滨所产的粮食,用载重量20吨的大卡车来装,可以装63万辆大卡车。

2023年,黑龙江全面完成稳粮稳豆任务,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总产量1557.6亿斤,占全国产量的11.2%,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

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全国人民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

不仅产量大,而且品种多,除了水稻,黑龙江还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其他粮食。不仅品种多,而且质量高,享誉全国的“五常大米”,就产自黑龙江。

图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般人认为,第一产业附加值不高,所以才要倚重第二、第三产业。但对黑龙江来说,一产还远没到天花板。

去年9月8日,最高层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强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赋能,优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

为延长产业链,黑龙江建立“链主”机制,省、市、县根据产业规模,在各自区域内为重点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确定1-2家企业为“链主”,建立长效沟通议事、协商会商机制,鼓励“链主”企业牵头推进产业补链延链升链。对链主企业在融资、物流、财政奖励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而且农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工商业相互影响,甚至能决定城镇空间分布与市场结构。

黑龙江大学一位学者指出:

“东北是大农业,与关内的农业模式、农村生存状态很不一样。最大差别是东北没有自己的乡镇经济——辽宁中南部可能还有一点,黑龙江就谈不上。相比之下,长三角、大湾区都形成了发达的乡镇经济,可以离土不离乡,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

如果一个区域的城镇、市场体系完整而密实,那么该区域头部的大城市也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像森林和盆栽的区别:前者能自发生长,后者依赖外力干预。

文旅,把流量变希望

2024年开年,黑龙江接住了“泼天富贵”

图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黑龙江省文旅厅统计,2024年一季度,黑龙江接待游客数量7372.9万人次,同比增长113.3%;实现旅游收入1048亿元,同比增长303.2%,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黑龙江甚至整个东北,正把文旅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突破口。

经济越发达,产业越集聚,城市对旅游业的依赖度就越低。成都、重庆、西安、长沙等城市虽然文旅火热,但主导产业都不是文旅。以它们庞大的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文旅产业再繁荣也不可能撑起整座城市。

但对东北城市来说,正是因为它们今时今日体量相对较小,文旅能不能“支棱”起来,就可能是影响地方经济的关键变量。

黑龙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的重点工作包括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加强文旅产业市场化运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智慧化赋能,不断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量。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长山认为:“冰雪文化是哈尔滨的重要标志,但不是唯一标志。基于哈尔滨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交融,旅游业具有两季旺盛、四季皆宜的特点,尚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吸引力。”

中国整体上是一个冬夏长、春秋短的国家,大多数地方夏季炎热。但东北的夏天凉爽宜人,应该在冰雪季之后,把“东北之夏”的品牌声势打出来。

提高文旅附加值,需要相应的高端酒店等配套。前期投入如果只靠一季,显然回本困难,价格也必然离谱。只有相对熨平波峰波谷,文旅才会成为当地经济的有力支柱。

图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除了游客,数字游民等新兴群体也是东北应该全力争取的。

数字游民在全球范围内工作和生活,他们可能是工程师、码农、设计师、编剧、网络小说写手,远程为大城市的雇主服务。他们大部分选择租金低廉的青年公寓以及专门的数字游民公社,云南大理、浙江安吉是他们目前聚居的地方。

东北是中国连接俄罗斯、东北亚的重要枢纽,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基建配套完善,物价低廉。而且作为老工业基地,东北有海量厂房、宿舍等工业遗存空间。以此改造升级,配上运营与服务,或许能重新唤醒老工业基地的魅力。

尤为重要的是,上一个冬天,我们看到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城市,官方时刻关注呼声,快速采纳建议,工作务实且创新,服务真诚,充满人性化,市民积极配合。

把文旅作为打造服务型政府、改善营商环境的新起点,这比“泼天流量”更宝贵。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