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下的全球零售业

关注
全球零售业无不在通胀的影响之中。

图片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灵兽(ID:lingshouke),作者:十里 ,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全球零售业在通胀压力下

一位TikTok博主近期发布了一段视频,对比了2022年与现在的购物成本:在美国沃尔玛购买45件生活用品,去年仅需125美元,如今却要花费415美元。这个直观的对比揭示了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即商品价格随时间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

美国的通胀压力不仅影响国内经济,还波及全球供应链,导致物流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波动,进一步增加全球零售业的运营成本。今年以来,许多零售企业因此陷入了困境。

以7-Eleven为例,上周Seven & i Holdings宣布计划关闭北美444家业绩不佳的门店。由于通胀压力,7-Eleven的业务增长放缓。

根据财报,2024财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为2.73万亿日元(约合1329亿元),仅实现3%的温和增长;实现营业利润593亿日元(约合28.8亿元),同比下降28%;净利润为214亿日元(约合10.3亿元),同比下降49%,几乎腰斩。

图片

与此同时,北美门店的客流量持续负增长,8月份下降了7.3%,香烟需求也有所下滑。

面对这一局面,7-Eleven下调了今年在美国的利润预期,并表示将关闭表现较差的门店。预计此举将带来3000万美元的营业收入收益,并提升年化运营效率1.1亿美元。

在全球通胀背景下,7-Eleven的困境只是整个零售业的一个缩影。

宜家首席执行官林格所言:“今年,全球消费者都受到了通胀的影响,每个人都为住房、食品和能源支付了更多费用。”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并推动需求,宜家在全球范围内将产品价格降低了约10%,这是公司历史上最大幅度的年度降价。

他坦言:“许多消费者不得不将更多的预算用于生活必需品,因此,我们必须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商品。”

尽管降价举措吸引了更多客流,但未能扭转宜家扩张放缓的趋势。

2024财年财报显示,截至8月31日,宜家全球零售总额为451亿欧元(约合3489亿人民币),同比下降5.3%。新店开业数量也从去年的60家缩减至41家。尽管母公司英卡集团计划在2025财年全球新开58家门店,但当前的经济环境迫使宜家放慢了扩张步伐。

图片

实际上,宜家的降价并非个例。过去几年,全球供应链中断和人力成本上升迫使零售商大幅提价,而当时消费者的购买力尚能支撑这些涨价。然而,随着经济放缓以及消费者对非必需品需求的下降,零售商不得不在缩小的市场中争夺份额。

甚至不久前,轰动行业的永辉易主事件,其前投资方牛奶国际的母公司香港怡和集团认为,“高利率、通胀压力及中国大陆更广泛的经济放缓”将对其业务增长产生较大影响,从而产生了转移投资的意愿。

全球零售业无不在通胀的影响之中。

国内通胀还是通缩?

反观国内,每次数据的出炉,都会引发业内对于通胀和通缩的讨论。

《灵兽》此前分析指出,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零售企业都可能面临挑战。适度的通胀或许能带来价格上涨和利润增加,但过度通胀会侵蚀消费者的购买力。而通缩则通常意味着需求疲软,企业利润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9月CPI同比增速+0.4%(市场预期+0.6%),环比+0.0%;PPI同比增速-2.8%(市场预期-2.5%),环比-0.6%。

尽管9月份CPI略有回升,PPI和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的跌幅也有所收窄,但整体来看,物价水平依然低迷。这种低增长的CPI和负增长的PPI,显现出经济中存在一定的通缩压力。

回顾今年一季度,通胀数据CPI连续三个月下跌,业内对此的表述是:结构性通缩。言下之意,某些商品价格上涨,另一些商品价格下跌的现象,例如,大宗商品价格依然坚挺,而房价已经出现大幅度下滑。

但想要改变结构性通缩拉升到通胀,采取的方法有目共睹,通过成本传导到物价的上涨,形成了典型的“成本推动型通胀”。

比如,4月开始,多个领域的价格相继上涨:

4月份,许多城市宣布水电燃气等公共服务涨价;5月份,高铁票价上调20%;6月份,猪肉价格上涨18.1%;7月份,中药价格普遍上涨,部分品种涨幅高达50%;8月份,蔬菜价格上涨66%。9月份,钢筋水泥天然气,原材料整体上涨。

图片

这些价格上涨并非由需求拉动,而是由于成本上升所致。生产企业面临的原材料、能源、运输等成本大幅增加,不得不将这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推动了部分商品的价格上涨。

但消费者的购买力并未同步提升,导致需求端疲软。换句话说,当前的CPI上涨主要是由成本上升推动的,而非需求增加所致。

这就产生了一些通缩的现象。通缩是指物价水平持续性的上涨。如果其他多个领域也持续出现涨价情况,那么通胀风险将进一步增大。同时,市场对于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有一定预期。

实际上,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中国对粮食、能源等资源的进口依赖度较高,输入型通胀难以避免。特别是美国的通胀压力通过全球供应链传导,加之人民币贬值,进一步推高了国内的进口成本。这使得国内商品价格在全球通胀压力下不可避免地上涨。

图片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可以预测,未来的生活成本显著增加,而工资水平并未同步上升,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生活。

毕竟,在全球产业链背景之下,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但从最新数据看,一些国家的通胀率有下降的趋势。

中国零售业通缩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灵兽》表示,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呈现通胀与通缩共存,也即以政府直接控制的计划体系内通胀和纯市场调节的市场化通缩状态。但由于零售业处于市场体系,且处于产业链末端,因此对于零售业而言市场状态更倾向于通缩而不是通胀。

在通缩环境下,消费需求减弱,或者是推迟购买,期待价格进一步下降,导致零售商超的销售下降。这种心理预期导致消费需求的整体减弱,直接影响零售业的销售额。

这在大润发、永辉超市以及人人乐的财报中都提到过,当消费者预计未来价格还会继续下降时,他们会倾向于减少当前的购买量。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到了日常消费品的销售,还特别影响了耐用品的销售业绩。

图片

而由于通缩导致的价格下降,会可能导致库存积压,增加仓储成本和资金占用,以及零售商超的利润空间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由于对未来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零售商超可能会减少投资和扩张计划。

在宏观层面,中国零售企业面临的是整个经济预期的下行和消费不振的大环境。

在此种情况下,零售企业销售上不去,但包括租金和人力等在内的总成本却在上升,零售企业要维持企业正常运营必须保持一定的业绩增速,才能够可持续生存。如何维持生存和实现企业业绩增长等都是很大难题。

柏文喜表示,其一,零售企业可以通过提升供应链效率和降低成本,来抵消价格下降带来的压力。

自有品牌也成为国内各大零售商都在重点发力的方向和差异化突破口,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数量、销售占比等都在提升。

发力自有品牌,一方面是当前消费者需求所致,倒逼商超在供应链做出升级,通过自有品牌,缩短中间环节,简化供应链,掌握定价主动权,有更多的利润空间,同时能更好的与消费者产生粘性;另一方面,打造高性价比、差异化的商品,进而建立竞争优势。

其二,多元化产品线:提供更多性价比高的产品,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价格战过去曾一度成为互联网零售突破传统零售的武器,也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更激发了行业内的“鲇鱼效应”。现在各方都在进行“折扣化”变革,让消费者感知到它们的商品更具价格竞争力。只是,仅靠打“价格战”并非长久之计。要在竞争中立足,商超必须依靠大规模采购和精细化的供应链管理,持续压低采购成本,并将这些优势转化为低售价,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其三,增加线上销售渠道:拓展线上销售,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增加销售渠道和覆盖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

永辉超市在2024年半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永辉实现营业收入377.79亿元,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虽然销售额受市场消费疲软影响,同比下滑,但永辉通过主动闭店和系统性改革,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达2.75亿元。

图片

同时,线上减亏明显。线上业务方面,永辉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8.4亿元,占当期公司总体营业收入的20.8%。

而红旗连锁也表示,持续加强与线上平台的合作,在夯实线下门店客户基础上,持续开拓线上引流、落地门店的功能,上半年通过线上,引流客户535万人次到店,线上销售近 5 亿元。

总之,零售企业在应对无论是通缩还是通胀的经济环境时,需要通过供应链优化、自有品牌打造、线上渠道拓展等多种手段,灵活调整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并保持竞争力。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