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上市三问:谁受益?谁挣钱?谁买单?

关注
10 月 24 日,地平线正式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作者:孙越 ,编辑:308 ,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成立将近 10 年的地平线,终于上市了。

10 月 24 日,地平线正式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9660」,它的每股定价 3.99 港元,共发行 13.55 亿股股份。 开盘价格为 5.12 港元,盘中涨幅一度超过 30%。

在上市仪式中,地平线创始人兼 CEO 余凯博士表示:

地平线成立于 2015 年,是首家也是目前最大规模量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中国公司。经过九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成为众多车企品牌在中国布局智能化的首选合作伙伴,也是汽车智能化变革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此次香港上市的完成,标志着我们面向国际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

对于地平线来说,上市本身确实是值得庆贺的一个重要节点。

但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这个节点本身,可以看做地平线在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是它在未来走向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新起点——而地平线作为一家智驾科技企业的商业逻辑,依旧值得关注。

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地平线该如何进一步超越自己,实现一个更加长远的商业正循环?

一个难得的基本面

作为一家智驾科技企业,地平线选择走向港交所场的时机,确实是难得的——这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实际业务表现上,也体现在它在招股书中披露的一连串财务数据中。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地平线在智能驾驶领域确实已经有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按 2023 年及 2024 年上半年解决方案总装机量计算,地平线在中国所有全球高级辅助驾驶和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四,市场份额分别为 9.3 % 及 15.4%。

截至目前,公司的软硬一体解决方案已获得 27 家 OEM(原始设备制造商)、42个 OEM 品牌采用,装备于 290 款车型——其中,中国十大 OEM 均已选择地平线的智驾解决方案。

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客户认可度提升,与之相应的,营收也在翻倍。

2021 年至 2023 年,地平线的营收分别约为 4.67 亿元、9.06 亿元、15.52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82.3%;2024 年上半年的营收约为 9.35 亿元,同比增长 151.6%。

不过,在招股书中,也有一项极为刺眼的数据:2021 年、2022 年、2023 年以及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止六个月分别产生期内亏损人民币 20.64 、87.20、67.39、50.98 亿元。

营收翻倍,亏损仍在继续。原因在招股书中也有体现:

于往绩记录期,我们的有关亏损主要是由于,需要大量前期投资;规模经济效应尚还没有释放;采用权益法入账的分占投资业绩;优先股及其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

不过,尽管一直在亏损,资本对于地平线很有耐心。

招股书显示,地平线自成立以来,先后获得 11 轮融资,投资者阵容涵盖汽车行业上下游以及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包括上汽、广汽、比亚迪、英特尔、红杉资本、高瓴、黑石、SK Hynix、宁德时代、立讯精密、星宇股份、舜宇光学等。

在此次 IPO 中,也有多家知名机构投资者加入——地平线引入 4 位基石投资人,其中包括阿里巴巴、百度各认购 5000 万美元,法国达飞集团 CMA CGM 控股认购 990 万美元、JSC(宁波甬宁高芯 SP)认购 3000 万美元。

为了不辜负资本、市场、客户的期待,地平线的解题思路是,全力投注 Horizon Superdrive,向高端市场进军以期早日摆脱亏损现状,站稳国内市场,遥望海外市场。

今年 4 月份,在 2024 智驾科技产品发布会上,地平线表示 Horizon Superdrive 将于 2025 年第三季度实现首款量产合作车型交付。

因此,或许明年此时,才是衡量地平线能否开启新一轮增长曲线的关键时刻。

从征程 1 到 Horizon Superdrive

地平线能够成就今天的地位,与它多年来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布局密不可分。

2015 年,地平线成立之初,就瞄准了自动驾驶领域,但它的着力点不仅仅是芯片本身,而是也考虑到软件和算法。2016 年 3 月,地平线发布了第一代 BPU 架构。2 年过后,地平线便拿着 1 TOPS、L2 级别的 ADAS 征程 1 芯片,向车圈投石问路。

随着技术迭代以及下游市场的需求情况,地平线在 2019、2020 年分别推出了车规级芯片征程 2(>4TOPS),高效能车载智能芯片征程 3(5TOPS),专注于座舱交互和 L2+ 辅助驾驶,获得多个传统车企的青睐。

其中,真正让地平线获得业务重大突破的,是它与理想汽车的合作。

2021 年,征程 3 芯片理想 ONE 车型上实现首发量产,这让地平线成为了国内首家前装量产供应商,也由此开启了地平线在国内智驾市场的飞跃路线。

毫无疑问,这是地平线发展道路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时刻。

2021 年到 2022 年,摸爬滚打了 6 年的地平线又完成了新一轮阶段性的「厚积薄发」。

2021 年 7 月,地平线发布了 128 TOPS 算力、功耗 30W 的征程 5 芯片,它定位于车规级整车智能中央计算芯片,既可以用于自动驾驶也能够驱动智能座舱以及车内交互。

除此之外,地平线还打造了整车智能开发平台、AI 开发套件、Matrix 5 域控参考平台、AI 软件栈、天工开物 AI 芯片工具链以及艾迪 AI 开发平台等等。它们能够满足 OEM 与生态伙伴的不同开发需求,从而使得在地平线的芯片上快速部署自动驾驶应用,并且降低开发适配和应用部署的成本。

到了 2022 年,地平线征程 5 方案成功搭载在理想 L8 车型中,为理想汽车的 AD Pro 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算力支撑。不仅如此,理想汽车也在后续的 L 系列 Pro 版车型中,继续采用地平线征程 5 方案。

而除了理想汽车之外,传统车企一如既往地下了订单,新势力朋友圈也越拓越宽,包括哪吒,岚图在内的车企,也都加入了征程 5 的阵营。

不过,到了征程 6 时代,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地平线不仅仅推出了一系列算力芯片,也基于自家的算力平台推出了面向于高阶智能驾驶的一整套方案,也就是 SuperDrive。

2024 年 4 月,Horizon SuperDrive 的发布,无疑让地平线智能解决方案再上一个台阶。其基于征程 6 系列最高阶的计算平台 J6P 开发,算力最高达 560 TOPS,定位于全场景城市 NOA,也就是所有城市、高速公路和泊车场景。

自此,地平线形成了以下业务图谱:Horizon 系列组成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由算法、专用处理器架构 BPU、开发工具链 “天工开物”、嵌入式中间件 「踏歌」,以及软件开发平台「艾迪」构成技术支撑。

同时,地平线也采取了更为灵活的销售模式。招股书中写道:

我们的客户能够在我们从算法到软件和开发工具,再到处理硬件的全栈产品中选择任何解决方案或组件的任何组合,这种灵活性帮助我们不断获得新客户并扩大市场份额。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安装量计,地平线为中国 OEM 提供 ADAS 解决方案的市场份额由 2023 年的 21.3% 增加至 2024 年上半年的 35.9%。

但市场份额的增加,也有降价的因素在。

在招股书里,地平线提到其战略性地降低了 Horizon Mono 的定价,以在高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市场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Horizon Mono 的平均售价,由 2021 年的人民币 185 元下降至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止六个月的 142 元。先前一度涨价的 Horizon Pilot,也渐渐走向了性价比路线。其平均售价由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止六个月的 754 元减少至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的 636 元。

在这种情况下,Horizon SuperDrive 的市场表现和价值提升,对于地平线下一步的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

必须要摊薄的研发投入

从业务上来说,地平线一路而来,确实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殊为不易;而从财务上来说,地平线的营收逻辑更加复杂一些。

先来看看:地平线的钱是如何赚到的?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地平线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汽车解决方案,今年上半年收入占比甚至高达 97.7%。

而汽车解决方案,又分为产品解决方案和授权及服务业务,主要是由 OEM、一级供应商买单。解决方案我们上面已经介绍过,而授权及服务业务,简单来说就是花钱买地平线的技术产品、服务团队打造专属于自己的产品。

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特定的 OEM 厂商最早是希望和它学点技术,学着学着就买了现成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趋势,原因有二。

一是解决方案的大部分商业化有滞后性,要等合作车型开到马路上才能坐等收钱。 二是,更多人愿意去学技术以保持自己业务的相对独立性,这也是情理之中,毕竟没有企业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这之中,有个反常的数据是,2023年 OEM 给技术、方法论交的学费突然大涨。

据招股书显示,原因是拿到了酷睿程(与大众集团合营企业)的大单,直接贡献了整体授权及服务整体业务的 46%。再加上解决方案,酷睿程总共付给地平线约 6.3 亿元,占地平线当年总收入的 40.4%。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收到这笔钱,地平线 2023 年的收入和 2022 年基本持平。

也就是说,地平线去年的营收翻倍并非是规模效应释放带来的,即投入并非正常转化为产出,所以有以上情况存在。

而在一级供应商这里,地平线总是赚钱的。一级供应商的偏好与之相反,先是更偏向于买它的产品,然后再卖给自己的客户。但今年来上课的更多了。一级供应商同样也希望自己能够把OEM的项目都包了,以期获得更多营收。

在量产车型落地之前,地平线能够凭借着自己的扎实技术和服务团队,卖一个好价钱,继续保持营收增速。

那么,地平线的钱又去哪里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地平线来说很简单——研发费用。

2023年,地平线的研发投入高达 23.6 亿元,占营收的 150%,其中 60% 用于支付研发人员的福利费用。

地平线的研发人员,的确值得如此高的薪酬。解决方案落地是需要硬件、软件、算法、服务等多个环节打配合,不光是要优化底层算法,还需要给不同客户定制不同方案,方案的验收、交付、落地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灵活解决方案背后,是更高的人力成本。

可以预见的是,在没能在市场站稳脚跟之前,地平线的研发费用不会放慢增长的脚步。

因此,通过后期技术成果的大规模落地和量产交付,来进一步摊薄前期研发投入的成本,并且最终构建出一个商业正循环,成为地平线必须要面向资本市场给出的一个答案。

谁将为 Superdrive 买单?

事实上,在招股书中,关于如何扩大营收规模并最终获取利润,地平线也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解题思路。

总的来说就是,等待合作车型的量产,吸引更多新客户、挖掘老客户,走向出海,以及走向高端化。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地平线的客户拓展进度其实已经非常可观,通过直接合作或与 Tier1 厂商达成间接合作的方式,中国市场前十大车企都已经成为其客户——出海这条路也是地平线的一个不错选择。

不过,目前在国内,除了理想,已有不少车企在英伟达、华为平台基础上,向用户成功交付了带有城区智驾功能的高阶智驾方案。

因此,结合这一背景综合来看,能够实现全场景城市 NOA 的 Horizon Superdrive,将成为地平线拓展新客户、挖掘老客户、并实现高端化的关键。

而地平线也把对Horizon Superdrive的投入拉满。

从去年 10 月开始,地平线投入了超过 1000 人的团队,专门开发基于 J6P 软硬结合的高阶方案——SuperDrive。

招股书显示,截止 2023 年底,地平线约有雇员 2066 人,这意味着地平线将近一半的精锐部队都投到了 SuperDrive 的开发上。并且据晚点报道,地平线内部针对智驾软件的研发做了战略调整。其将中阶的方案全部交由 Tier 1 合作伙伴来做,内部聚焦高阶,并且整合了原有内部中阶的团队。

在今年 4 月份的发布会上,Horizon Superdrive 将于 2025 年第三季度实现首款量产合作车型交付。目前,已有客户下单——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地平线已与约七家 OEM 及三家一级供应商就多款车型展开 Horizon SuperDrive 的合作。

某种程度上来说,Horizon Superdrive 的落地成绩,已经成为了地平线未来发展想象空间的关键衡量要素。

而这个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既取决于地平线自身的技术、成本和开发配合度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外部竞争态势。毕竟,毕竟英伟达的 DRIVE Thor 车载计算平台,也是 2025 年开始量产。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市的钟声,固然是资本市场对地平线阶段性进展的肯定,可喜可贺——但同时,以上市为节点,地平线面向高阶智能驾驶市场的向上冲击之路已经开始,这并不会是一条非常容易的路,但地平线没有选择,它只能在余凯的带领下迎难而上,爬上更高的生态位。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