撺掇老板瞎折腾,苦的还是打工人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心理按摩”,用时髦的说法就是“情绪价值”。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怪盗团,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上个周末,一位财经顶流大V(名字就不点了,防举报)又举行了他著名的年度演讲,现场坐的还比较满,网上直播人气也还不错。我的一位朋友感叹说,这位大V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给民企老板提供心理按摩”。我一开始没听懂什么意思,仔细琢磨了一下,才发现说得太对了!而且,经济环境越是复杂,民企老板就越是需要心理按摩。这就可以解释为何过去三年,这位大V的行情一直看涨,似乎完全超越了地心引力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心理按摩”,用时髦的说法就是“情绪价值”。但是,老板需要的“心理按摩”与一般人不同,更多是事业层面的:我怎么能保住现有的一切,还赚到更多的钱,乃至实现人生价值?其实,绝大部分老板很清楚,自己的成功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时代的馈赠”往往大于“个人的努力”。因此,一旦时代变化,他们就会心里没底,越是聪明的人越是心里没底。为他们提供“心理按摩”,于是成为了一门技术活,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 第一是宏观层面,即高屋建瓴地为他们打气,告诉他们“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西方不亮东方亮”,“长期主义总能结成硕果”。如果还能跟孔子、老子、曾国藩、王阳明等传统文化偶像结合起来,则按摩效果更好。

  • 第二是实操层面,即切切实实地给出一些案例,提供一些方向指引。他们看了可能会恍然大悟:“噢,原来我还能这么干!”演讲结束之后,就会觉得更有收获,找到再次创业的方向了。

上面两个层面,显然是宏观层面更容易、实操层面更难。从宏大叙事的角度灌输一堆大道理,这玩意谁都会,谈不上技术含量。某位财经大V最擅长的则是实操层面;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在这个方面下工夫最多最深的财经大V,所以他的生态位很难被替代。在他的“年度演讲”的PPT当中,充斥着各种数据、案例、创业成功者的现身说法,图文并茂、感染力极强,让你不得不信。

当然,这些“成功案例”有多大真实性,一直饱受争议。例如去年的“年度演讲”列出的一个折扣零售商的数据,就被零售行业的朋友群嘲,就连熟悉零售行业的风险投资人都忍不住出来吐槽了。至于今年的“年度演讲”又有多少水分,我没有统计过。不过俗话说得好:当你在房间里发现一只蟑螂时,至少已经有上千只蟑螂在角落里安家了。“严肃且多疑”的专业人士,应该不会把那些PPT里的案例太当回事。

问题在于,不是所有人都“严肃且多疑”的。对于许多民企老板而言,总归要找到业务新方向,总归要换一条赛道继续内卷。其中有些人是意识不到这些案例的水分,有些则是意识到了但不当回事——此时此刻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吗?只要是成功的企业家,不管成功的程度多高,肯定在历史上的某个时刻“过度乐观”过,上帝也报酬了这种“过度乐观”。那些“过度乐观”却又没得到上帝报酬的,就不会出现在企业家行列里,这就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某位财经大V敏锐地抓住了这种“幸存者偏差”、在此基础上提供内容,可谓深通人性,他不赚钱谁赚钱?

不过对于普通打工人来说,就是另一个故事了。不止一个打工人朋友跟我吐槽说,他们最害怕自己的老板(不管是真正的大老板,还是部门或团队的小老板)去听财经大V的正式演讲了。因为老板们回来之后,总会深有感悟,然后就拿出各种方案折腾下面的人——这还算好的。有些老板更夸张,会在内部传达财经大V的精神,要下面的人自己据此想方案折腾自己,即所谓“发动打工人熬打工人”……

结果就是,财经大V收获了真金白银,老板收获了心理按摩,只有打工人受伤的世界达成了。从理论上讲,打工人被折腾是需要消耗公司资源的,例如加班费;可是当前就业形势不太好,就算老板不出资源,打工人一般也不敢不从。等于说老板(伙同财经大V)把自己的心理压力以免费的方式转嫁给了打工人!

我从2020年起就不再打工了,所以没亲身经历过这种折磨。不过我还记得2018年底,我就职的大型券商的老板,确实对全体员工做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名字还是不点了)的威望非常高,大家都认为它的力量源于它的企业文化,经常有各行各业的老板去其总部“朝圣”。我的前东家的董事长、总经理就加入了“朝圣”之旅,据说还见到了对方的一号位,握手合影之余,经受了一整天的、系统性的企业文化熏陶。

效果呢?坊间传闻,董事长、总经理听完那天的课,与对方HR主管抱头痛哭,觉得自己之前白活了,早该在公司内部全面进行企业文化升级。于是,从当年11月到次年年底,我的前东家进行了长达一年多、浩浩荡荡、全面深入的企业文化大培(折)训(腾)活动,其主要动作有:

  • 各部门依次进行为期两天的企业文化培训,使用那家互联网公司的教材,从外部聘请专业讲师,培训结束了还要考试,考不过下星期继续培训。

  • 分析师和销售甚至停开了一天的晨会,不研究资本市场了,专门研究企业文化。相信在券商工作过的朋友都知道这个分量有多重。

  • 公司HR体系全面改组,仿效那家互联网公司,HR要插手业务甚至成为业务团队二把手,如果HR做不到则予以撤换。

  • 对于新员工、基层员工,还额外设立了多个小团体讲座,出勤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小团体内部要互相打分,分数影响转正、提级和年终奖。

这一系列大折腾活动有没有提升企业文化水平,我不得而知,只知道休息日减少了好几个——所有培训占用的全是周末!你能想象在连续出差五天、身心俱疲、只想回家躺平的情况下,还被人拉到荒郊野外的酒店进行一天高度交互性的企业文化培训,是什么感觉吗?由于当时在朋友圈吐槽的人太多,本部门HR不得不依次打招呼,要求大家删除朋友圈或至少收敛一点。最苦的还是基层小朋友们,他们的小团体活动全部设在下午五点半以后,这就是不让人好好吃饭、好好休息的节奏,唉……

神奇的是,从纸面上看,这番大折腾对老板产生的“心理按摩”回报率极高。每个星期都有大量反馈报告从各个部门飞往董事长、总经理办公室,告诉他们员工如何洗心革面、组织如何改善、企业文化如何建立起来了;贴心的HR会专门加上几句吹捧老板如何高瞻远瞩的话。而老板付出的显性成本,仅仅是外聘讲师和培训租用酒店多功能厅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美中不足的是,金融业毕竟是一个高度成熟的行业,老板毕竟也不是真老板(其实是权力比较大的职业经理人),所以折腾被限制在了一定范围内。如果换了一个货真价实的民企,那画面太美我不忍看……

更神奇的是,自从2020年下半年以后,各行各业的公司都不再搞这种大折腾了,因为那家互联网公司进入了一个艰难的转型期,坊间没人再追捧它的“企业文化”了。说到这里,我倒是要为它叫屈:当年的“捧杀”固然过头了,现在的“骂杀”也没有多少道理;站在客观角度,它的企业文化和组织形式还是有值得学习之处的。不过这是另一个故事了,不在本文主题之内。

不知道上个周末,来自各行各业的老板们听完财经大V的“年度演讲”,是不是已经对接下来该怎么折腾自己的员工这件事情胸有成竹了?或许已经正式开始了?不,根据我的理解,老板应该会先在休息日搞一次打鸡血的动员大会,誓要达到让全体员工“抱头痛哭、深感自己白活了”的效果。他可能会拿着“年度演讲”PPT,指着其中真实性高度存疑的数据,对着员工怒吼:“人家能做到这么快的增长,怎么我们做不到?到底差在哪里了?”

那还用问,肯定不是差在老板这儿了,更不可能是差在财经大V那儿。那就只能是差在员工自己不努力、不开动脑筋、光吃饭不干活了。接下来要开部门会、团队会、小组会,财经大V的PPT要人人精读,从字缝里读出字来,然后由打工人自己拿出解决方案,自觉监督执行。拿不出来怎么办?下个周末继续打鸡血、继续熬员工呗,反正为老板提供情绪价值已经是打工人的无薪第二职业了,拒绝履行这个第二职业的人就会失去第一职业。

当打工人在周末的深夜,咬牙切齿地琢磨着财经大V的PPT,企图从那些荒谬的案例和来历不明的数据中找到“自我整改”的灵感时,大概会对着窗外的夜空骂上几句粗话。此时此刻的夜空,大概会浮现出财经大V那张油光水滑、令人过目不忘的笑脸,嘴里还说着熟悉的台词:

“再苦一苦打工人,骂名由我来背!”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