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女人的精神家园,被这座小镇承包了

小小佟二堡,是怎么成为东北人的“宇宙中心”的?

图片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深氪新消费 (ID:xinshangye2016),作者:沐九九,编辑:黄晓军,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一句“江南皮革厂倒闭了”的魔性广告词几乎让所有男女老少都记住了江南的皮革产业。

但对于一向酷爱貂皮大衣的东北人来说,他们在皮革、裘皮制作上同样不甘示弱。有人评价称,如果说宇宙的尽头是铁岭,那么宇宙的中心就是佟二堡,一个被称为“东北女人的精神家园”的小镇。

佟二堡位于辽宁省灯塔市,这里有着东北最大的皮草生产加工基地,是国内三大裘皮服装市场之一。在这个仅4万人口的小镇上,每年生产的皮衣、裘皮高达500万件,裘皮服装销量约占全国60%,享有“中国皮草之都”的美誉。

小小佟二堡,是怎么成为东北人的“宇宙中心”的?

01

作为“鱼米之乡”,佟二堡与多数以老工业基地闻名的东北小城不同的是,这里土地肥沃,是重要的玉米、高粱、大豆等旱田作物产粮区,长期以种植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较为薄弱。

一个直观的数据是,1987年佟二堡的工业总产值仅为107万元,位于灯塔市所有乡镇的倒数第三。

俗话讲穷则思变,八十年代初中期,部分因当地灯塔制线厂、针织厂等县办企业不景气的工人在自家办起了手工作坊,生产运动服、大纹哔叽等补贴家用。每逢二、五、八赶集日,他们便在农贸市场和镇区露天市场支个小摊,与周边五星、柳条寨、沈旦等乡镇的人进行交易。

图片图源/Pixabay

与佟二堡小打小闹式的“家庭作坊+露天市场”的生产销售模式不同,此时在距离佟二堡900公里外的河北辛集、大营等地,正将皮草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1983年,一位叫孙佐民的香港皮草商人被推荐为河北省政协委员,此后他将其在香港经营皮草的技术在辛集、枣强等地进行普及。于是,拥有裘皮制作历史的当地人将其与本土制裘技术相结合,迅速带动了皮草产业发展,并逐渐打开知名度,被远在山海关以外的地区所知晓。比如佟二堡。

八十年代后期,第一批佟二堡人开始跨过山海关,来到河北批发皮夹克,而后销售到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长此以往,聪明的佟二堡人也逐渐学会了制作皮衣皮裤。之后,他们从河北辛集、枣强等地进购皮草,再拿回佟二堡进行加工,久而久之在当地形成了皮革产业。

由于技术源自香港商人,许多佟二堡商人也爱自我标榜商品为香港货,并在后期创建品牌时将名称取为带有香港或欧美风格的名字,比如“皇室夫人”“圣路易皮草”“美国花花公子”“皇家贵族夫人”“巴黎”等。南方周末记者曾报道称,至少10家门店宣称自己的产品来源于香港。

为了打响知名度,1994年起,佟二堡还举办起皮装节,同时邀请宋祖英、赵本山、范伟、六小龄童、刘晓庆、那英等名人前来站台。每到皮装节开幕,佟二堡就会呈现万人空巷的场景。而在1996年有佟二堡生意人买断T12,从沈阳-北京的列车广告冠名权后,“佟二堡”三个字更是跟着列车驶入中国的心脏首都北京,将佟二堡的名声远播到更远的地方甚至是海外。

巅峰时期,佟二堡海宁皮革城的日高峰客流量能突破3万人。这其中,有不少外地人专门驱车来到佟二堡,只为购买一件貂皮。

十年前《华商晨报》报道称,一辆前往佟二堡的购物大巴在高速公路侧翻。车辆伤者被送往医院,余下未受伤的乘客仍然结伴而行去佟二堡买貂。可见消费者对佟二堡裘皮产品的喜爱程度。

02

佟二堡不是中国唯一生产裘皮的小镇,除了河北辛集、大营等,与它齐名的还有浙江海宁。与这两个地方相比,佟二堡的地理位置以及资源都不占优势,它凭什么能与之并列成为国内裘皮三大基地?

佟二堡刚生产皮衣皮裤时,主要以家庭作坊为主,规模小且分散,当时全镇所有皮革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仅能勉强承担沈阳外贸部门1000件皮夹克的出口任务。

从小规模分散的家庭作坊跃身成为产业之都,政府在里面提供的支持功不可没。

1989年,面对露天市场难以满足皮革交易需求的问题,佟二堡政府主动将办公室的俱乐部和政府机关干部办公的四合大院腾出来,兴建了一个临时交易市场,在里面搭建了540个简易摊床出售给家庭作坊业户从事交易,这才促进了佟二堡皮夹克交易的不断升温。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还确定了以发展皮装业为主的政策,并加大财政、税务等方面的支持。比如在1990年前期和中期,政府又陆续兴建了皮装交易大厅等6处简易的交易市场,这才促使佟二堡皮革产业从原本的“家庭作坊+露天市场”生产销售模式变更为“中小企业+简易市场”的生产销售模式。

而在千禧年以后,政府又投资了800万元,在镇区东部开发建设了工业园区,同时还专门引进了海宁皮革城、上海国际皮革城等现代皮革专业市场,为当地皮革销售创建了有利环境。

2016年,在佟二堡商家遭遇电商冲击、裘皮产品难销时,也是灯塔市政府、佟二堡镇政府牵头成立了佟二堡皮草小镇电商园,才给佟二堡商户拥抱线上、拥抱互联网创造了条件。

可以说,政府的支持对于佟二堡裘皮产业发展壮大、形成集群效应起了关键作用。当然,除此之外,佟二堡人的奋斗精神也至关重要。而在多方努力下,佟二堡的皮草产业也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不过,真正论起促进佟二堡皮革产业增长的直接原因,还是源于东北人对裘皮产品的狂热追捧。

尤其是2000年以后,当穿貂皮在东北变得流行,皮草逐渐衍生为一种富贵的象征物,佟二堡的貂皮也吸引了不少东北人追捧购买。有学者调查后也发现,在佟二堡绝大部分企业的产品2/3以上是销往东北市场。可以说,东北人养活了佟二堡的皮草产业。

图片图源/Pexels

03

实际上,后期为了避免过度依赖东北市场,佟二堡还曾试图加大对俄罗斯的出口,可惜最后没有成功。尤其是在2012年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被削弱,加上三年后卢布贬值,导致俄罗斯商家购买力减弱,直接影响到佟二堡裘皮产品的出口。

这并非佟二堡皮草产业首次遭遇危机。

20世纪末,由于佟二堡皮革加工企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难以满足急剧增加的市场需求,不少人开始偷工减料制作产品,更有甚者以次充好,用猪皮、狗皮替代羊皮制作皮衣,最终导致佟二堡声誉受损,当地皮草行业也进入长达几年的寒冬时期。据了解,2000年前后,镇7处市场大厅有5处关门停业。

此后虽然陆续恢复运营,小镇也从皮革产业升级为皮草产业,并获得了“中国皮草之都”的称号,但随着后期皮草消费走低,以及哈尔滨等海宁皮草城开业分走了多数客流,导致佟二堡在2016年左右再度进入寒冬时期。媒体报道称,在2016年10月上半月本该旺季的季节,销量同比下滑四成到六成不等,且多数销量仅维持到上一年的五成。

而在租金压力下,不少佟二堡皮草商家也开始摸索起线上电商的路径。媒体报道称,传统皮草服装生意单价高、成本也高,模式是先生产后销售,一旦销量不佳,可能存在库存积压甚至资金断裂的风险。在此背景下,商家们不得不放弃重资产运营,转而开启快手直播带货,以寻求新的机遇。

不过,即便如此,佟二堡皮草产业还是面临至关重要的难题——商家“干半年,闲半年”的现象依然存在,加上创新能力不强,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

等待佟二堡皮草产业的,是又一次破局。

*以上图片已注明出处,配图仅供参考,无指向性意义及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辽宁佟二堡皮革制造集群与专业市场共同演化》
《佟二堡:东北女人的貂皮圣地》
《这个东北小镇,拿捏年轻人的第一件貂》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