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表外表里”(ID:excel-ers),作者:陈梓洁,编辑:付晓玲 慕沐,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不用考虑到周末,我现在就明确拒绝。”
离职后的第三天,一大早被前司人事的“求复合”信息狂轰乱炸的脆脆,直接拒绝、关机一条龙,倒头继续睡。
这当然不是一时冲动,从“被离职”开始,前司的态度就处于反复横跳中。离职申请书收得很痛快,可临签字了却又“涨薪”“调岗”地挽留;离职后,前脚把人踢出群聊,后脚又来画饼召回。
然而,脆脆一次也没有动摇过,只因深知“前司只是没招到人,暂时低头罢了,而为此增加的每一份筹码,也肯定不是白给的。”
脆脆的遭遇,事实上是职场用工情况回归理性的一个缩影。这背后反映的是汹涌而来的优化潮,对各行各业正常经营的冲击——不少公司一顿“淘汰”猛如虎,结果引发“组织管理停摆”“业务衰退”等状况不断,更有甚者裁到大动脉,直接把自己玩没了。
这倒逼企业开始返聘被裁员工,小红书上,此类现身说法的笔记分享多达8万篇。
而我们与几位分享者聊过后发现,对前司重新伸出的“橄榄枝”,大家并非一边倒的“原谅”。她们的选择,深刻演绎了“谁掌握了选择权,谁说了算”。
01刘迪:非说我是“打杂的”,结果裁到大动脉
“请示过校领导了,只要你回来,工资不变,一周只坐班两天。”听着电话那头前院领导放低姿态的声音,开出的丰厚条件,我恍惚间有一种不真实的荒诞感。
犹记得,半年多前我被“优化”时,是这位校领导亲自下的令,求到他面前只得到冷冰冰的“教务岗呢没什么技术含量,撤了就撤了,分给其他人干就是了”。
但结果是,办离职交接的时候,没有一个老师愿意兼任接手,最后以硬性分派给各专业的老师收场。
而没人接的原因很简单,这就是个“烫手山芋”——该教务岗主要负责院里的专硕项目,向上要和四五个专业的各级部门对接,向下得管着130多个研究生学业上的方方面面。
部门对接来说,通常一窝蜂好几个部门找你,这个要出规定截止时间的通告,那个要发交材料的通知,让人头大。学生管理更甚,主打状况百出,且出出不一样。
就拿答辩而言,因为部分答辩评委是外校的,需要至少提前一天把精准的论文材料上交,但无论怎么耳提面命,都有学生不到deadline绝对不交。如此仓促交上来的东西,各种纰漏可想而知,我都不记得多少次,在答辩前一天的凌晨,给学生收拾烂摊子。
这样一来,负责的人天天像个老妈子一样,湮没在无穷无尽的琐碎中。更棘手的是,这些工作还无法量化。也因此,在新任校领导眼里,我成了个“打杂的”,被他新官上任烧的“降本增效火”,给率先“pass”了。
当时,我还没反应呢,深谙其中门道的院领导、学科负责人们先急了。但即便他们据理力争也没能改变什么,校领导始终认为“单设教务岗没必要”,并坚决劝退了我。
而其如今“吃回头草”的举措,显然直接打脸了自己。
事实上,就在我离开没多久,前单位的教务工作就乱成了一锅粥:被分派任务的老师们能躲就躲,负责人甚至能一周两换,频频调动下,发错劳务费、临近期末课表还没公布等纰漏不断。
老师们焦头烂额、学生怨声载道下,院里从领导到任课老师一致申请恢复教务岗,抗不过民意的校领导,最终只能妥协。院里第一时间派前学科负责人和我联系,希望我能重新回去。
但我拒绝了,彼时我的新工作已稳定,待遇也都和之前差不多,没有太大回去的必要。直到院领导亲自打来了电话,不仅全了面子,给得也太多,我才顺势“真香”了。
02李沣:势利眼没得救,“三顾茅庐”也不回去
“现在这个才是我,刚刚是老板用我微信在跟你聊。”
和前同事话赶话聊到工资,正在纠结要不要据实以告时,对方突如其来的这句话,差点把我CPU干烧,足足沉默了五分钟,我才压抑住被窥探的愤怒。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被前老板试探了,自从半个月前重新加上微信后,他就一直话里话外想让我回去。
然而,就我们中间面谈的情况看,他是一点诚意都没有。把我叫出来要边吃边聊,结果就随便找了个路边摊,全程还一半时间都在看手机、聊微信。
对关键的薪资待遇问题,更是一个劲含糊其辞“只要你肯回公司,待遇方面都好商量”。我的新工作已经渐入佳境,谁要吃他的“大饼”,当场就表示“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了”。
我原本以为事情到此为止了,谁想到他还玩起了“无间道”。不过,他会不甘心,我其实也能猜到,毕竟我曾经是那么好用的“老黄牛”。
那时,我名义上是运营,但其实拍摄、剪辑、美工我都一手包,相当于“拿一份工资干了一个团队的活”。更关键的是,便宜又卖力:每月拿着4000的工资,把996干成家常便饭。
对老板的无理要求,也是有求必应。比如,每次的视频,他往往不是看完统一挑刺,而是看一帧有问题就让改,结果就是前后反复调。
可都干到这种地步了,我还是被开掉了,只因新一波应届生更便宜,3500就能打发。
但事与愿违,新来的小朋友只愿意“拿多少钱干多少事”,不仅不会像我一样身兼数职,做出来的东西也是60分万岁,被骂了就诚恳认错、坚决不改。
被折腾得没脾气的老板,这时终于想起我的好了。而拿回微信权的前同事,给我透露的第一个消息就是,小朋友已经被辞退了,前老板可能会再次找我。
果不其然,当天下午他就约我去一家高档咖啡馆面谈,且一改之前的敷衍态度,甩出“涨薪1000”“年终奖承诺”等一系列条件。甚至怕我不信,他还拿出手机,现场给我看公司近几个月的营业额。
然而,看他这么表演,我心里没有一丝波澜,因为我很清楚他的势利,这些优待都是明码标价的,回去后可能是变本加厉当受气包,并且一有风吹草动,还是会被舍弃。
我不愿意为一个不知道能不能拿得到的好收入,赌上现在的安稳。
03娃娃:回去搬砖可以,先让我出了恶气再说
收到前领导让我回去的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他发错了,毕竟双方早就“撕破脸”了。
我以实习身份进去前司时,领导向我保证肯定会让我转正,为此,我拿着2000块的微薄工资,咬牙熬过了六个月实习期。
可实习最后一天,等来的却是“公司没有留用名额”的噩耗。之前和我拍胸脯保证的部门领导,也180度大变脸,不仅没有任何解释和安慰,反而冷漠地让我赶紧离开,作为实习生的我,连一分钱的赔偿都没拿到。
更可气的是,当时已临近毕业,因为这份实习,我几乎错过了所有大公司的校招机会,辅导员也开始天天追着我要三方,我真的是恨死前公司了。
但确定这份返聘函确实是给我的后,我还是决定接受它,只因我之后的求职一直都不顺。
最夸张的一次,我去一家小公司面试,发现他们的办公室就是宿舍,员工们直接睡公司。我上午10点按时去面试时,全公司居然都在沉睡,给我开门的员工,更是不耐烦地朝我翻了好几个白眼。
我震惊得还没回过神来,就又听到了老板的离谱发言:“我们公司虽然月薪3000,但是包住,旁边还有个空位,你入职就坐这个位置,我亲自带你”,吓得我胡乱应付完面试,就赶紧逃离了。
各种“牛鬼蛇神”见的多了,有章可循、流程清晰、公事公办的前公司,就显得“眉清目秀”起来。不过,之前让我栽了那么大的跟头,终于等来“报仇”机会,我也不会那么轻易松口。
了解到前公司是因为调整动作太大,领导们成了“光杆司令”开展不了业务,才不得不喊老员工回去,好快速接手工作,我准备了一套针对性的谈判话术。
比如,前领导和我打感情牌,我表示他之前的冷漠,到现在都让我心有余悸;他在工作待遇上给我“画饼”、不落实际,我就摆出“其实我也不是很着急,gap一段时间也挺好”的态度,主打一个对这份工作无所谓。
事实证明,只要你不急,着急的就是别人,领导直接提高了原定的薪资待遇,还不停地跟我解释当时公司的难处,并为他当时的态度向我道歉。
恶气已出,我也就不“作”了,老老实实回到前公司“搬砖”。
04凯莉:抱紧前司大腿,小透明喜升销冠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二次回炉居然能从小透明晋升为销冠。
前司是一家知名硅胶原料制品香港公司,接洽的都是海外大公司,但我当时待的是新开发的小家电部门,品类边缘化不说,直属领导还常驻国外,对这块业务根本不上心。
我每天的任务,就是在几个线上平台更新下产品图片和信息,几个月都成交不了一单,晋升通道更是为零。
记得全员提交来年工作方案时,我熬了整整一个星期,梳理对比了过去一年的业务数据,最终形成可行性方案,就想着激起一些水花。可没想到一个多月过去了,却毫无反馈。
我怼过去问领导,得到的回复是:公司目前主要精力在别的业务上,没有多余资源支持。而后随着公司业绩下滑,身为“边缘人”的我就成了被优化的那个。
不过,离职时HR那句“公司之后业绩好了,我们还是有机会再共事的”,让我留了个心眼。
和很多人一被裁就与前公司老死不相往来不同,我离职后一直和前公司保持着良好联系,在朋友圈努力维持着健康向上的正能量人设。
没想到,这竟真为我赢来了机会。那天,我刚发了一条去户外徒步健身的朋友圈,前公司HR立马点赞并私信问我“愿不愿意回去上班”。
他表示,前公司现在人手紧缺,领导决定召回有经验的老员工来接手工作,而朋友圈人设“稳稳”的我,被率先举荐了。
我几乎没有犹豫,就决定重回老东家,并且这次运气很好,分到了一个好领导。
回归后,我被安排负责最大客户的交易订单,我挺高兴的,想着这么大的项目,到手的绩效奖金肯定不少,但很快现实就给了我重重一击。
这个项目之前是别人在管,交到我手上的时候,产品报价、项目进度、时间安排等等我全都不了解,公司的资料也跟客户的信息不一致。
还没来得及把手头上的资料理清楚,客户已经发来小作文把我骂得狗血淋头,领导那里也接连收到了投诉。
屋漏偏逢连夜雨,一些其他项目的客户也在投诉品质问题。而光是措辞安抚客户就愁得我差点薅光头发。
好在我这次的新领导非常负责,她非但没有指责我,还手把手带我梳理现有资料,联系客户同步信息,最终让项目重回正轨。
再加上自己没日没夜恶补,努力保持言行一致,我得以在一个又一个项目的历练中迅速成长。
仅仅不到一年,我就加薪两次,涨薪50%,目前已能够独自负责项目,还做出了1800多万的业绩额。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