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让我审视,什么才是属于“人”的创作

关注
一名人类作者的DeepSeek不完全使用报告。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崔健一,编辑:陈梅希,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编者注:小崔是我的朋友。在跟其他人介绍他时,我会称他为“我的诗人朋友”。几年前的夏天,小崔比我先毕业,学校的排水系统比烂了十天的香蕉还烂,暴雨过后,他踏过宿舍楼前新长出来的河流,给我送他的诗集,从那时候起,我就称他为“我的诗人朋友”。

诗人很难是一种职业,在打工方面,他曾在行业内一家知名青年文化媒体公司做主编,无论从爱好还是职业上看,他都是我身边最忠诚的文字工作者。除夕夜,当我为DeepSeeK展现出的惊人文字能力震撼,以至于忧心起自己的饭碗时,恰好看到他也在与DeepSeeK难忘今宵。

我们对其背后的模型和所使用的GPU一知半解,但我们绝对清楚,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正在向文字工作者袭来。于是有了这篇约稿。

腊月二十九,我躺在东北老家的火炕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亲戚们聊着天。一位久未谋面的大学朋友突然给我发来一首诗。“这是DeepSeek写的,你读一下。”

图源小红书

和大多数第一次见识到DeepSeek作品的人一样,我感到震撼,并下意识地质疑这首诗并非完全由AI创作——诗中许多意象的运用,与其内在逻辑的完整性,已经超出了我对当下AI写作能力的认知。

此前,我也短暂使用过ChatGPT等国外生成式AI,它们的中文也很流畅,但语感与深度却像是来清北留学的、家境优渥的美国大学生:对话内容都能理解,就是与我们老中永远不在一个语境里,于是并未投入过多精力在其中。

但这一次,随着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编辑与写手朋友们开始在大年夜分享起他们的DeepSeek所创作的文本,我意识到,DeepSeek可能确实值得尝试——起码要比看春晚更精彩一些。

DeepSeek的写作模仿:精准而刻板

为了表达对DeepSeek写作能力的尊重,我决定上来就让它完成一个不算太简单的任务:模仿我喜欢的作家的风格,写一段和我个人经历有关的故事。毕竟,如果AI一下子就能捕捉到我欣赏的作品中的神韵,并将我的所见所闻凝练成文字的话,那我能做的唯有甘拜下风。

于是我给出的第一个prompt,便是“请以冯内古特的风格描写一个在云南的东北人”。

DeepSeek的深度思考过程很好地展示了它对这一命题的解构。它的知识库让它迅速总结了冯内古特的写作特点:黑色幽默、反讽、简洁的叙述、人物在荒诞环境中表达出无奈的坚韧、非线性叙事、淡淡的悲哀与幽默的结合、疏离感……宛如文学评论一般的风格总结,让它在规避了事实性错误的同时,也不免陷入到流俗的印象之中。

而prompt中出现的云南和东北两个地域,更沦为DeepSeek贩卖刻板印象的重灾区:冻梨酸菜普洱茶,菠萝蜜和军大衣,红绿棉袄与茶马古道,在短短几百字中轮番登场。它过犹不及的意象堆叠令我啼笑皆非的同时,也让我想起小学时:宅了一个暑假的我为了写出一篇游记(第二天就要交作业),要假装自己去了黄山,并在网上大量搜索关于奇松怪石云海的景物描写的样子。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俩极限写作时的努力方向也没什么不同。

故事的梗概与开头

在上面这段回答中,令我感到惊喜和意外的是DeepSeek在处理多个意象间关联的能力(其实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写诗的能力)。“在时空夹缝中贩卖永远融化的冻梨”“用长满冻疮的手指在青苔中抠出一条通回松花江的隧道”…这些表述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本身甚至就是合格的诗句,只是由于DeepSeek堆叠意象的习惯,让它的表达总显得过满而不留白。这个吃掉了无数中文语料的大模型,好像还没总结出东方人less is more的智慧。

接下来,我把地点限定在此时此刻我所在的东北县城。更多关于北方的意象随之出现(可想而知也包括冻梨):冰雕、1998年的下岗工人、台球厅、国营理发店的洗头妹、煤矿、社保、农村信用社……DeepSeek很擅长处理不同时空的描述,在模仿冯内古特、波拉尼奥这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作家时总显得有那么些味道,它也可以把布考斯基身上的酒精和呕吐物味道较为轻松地塞入到这团混乱的意象毛线团中。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颇具东北冷冽的讽刺感

而自然主义的日本作家宫本辉则让它有些捉襟见肘(我让它模仿了《卧铺车厢》):宫本辉并没有前几位作者那样标志性的符号特征,叙事更连贯内敛,DeepSeek此时显得像一个注意力缺失的孩子,在不同场景间切换游移,却始终摸不到主线。可以说,当下DeepSeek是一个出色的朋友圈截图作家,但看不到一篇截不出金句的文章下面流淌的暗河。

最后我让它模仿了很喜欢的中文作者李盆。

“单独想起舅舅很难,得先看到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挂在电线杆上,看到外婆那双布满皱纹的手在风中颤抖。过了那片稻田,才能想起舅舅。”

这是DeepSeek写的,看起来很好不是吗?

“单独想起表哥很难。看到一个青色的枣子打向他的额头,看到我姨夫惊恐明亮的大眼睛。过了这两个路口才能想起表哥。”(李盆《大量掉落》)

与原作者比起来,它的表达就显得俗套了太多。这也让我不禁想,那些它创作的优质诗句,会不会来自于被埋藏在中文互联网下没有被发掘的作品,只是被它偷偷找到,整理重组后替换了意象呢?

几小时后,当我让它结束创作时,DeepSeek的回复

DeepSeek的原生风格:极繁主义

我曾经读过一些ChatGPT的作品,它的表述往往是说明的、按部就班的、类网文的——以较严谨的方式分析Prompt中的元素,然后像搭积木一样拼装在一起,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那时你问我AI的文风是什么,我觉得就像问一个物理学家的舞台表演风格更像陈佩斯还是赵本山,是个不成立的问题。

而在和DeepSeek长期对话,以及和朋友交流使用体验后,我明显感受到:DeepSeek存在着表达偏好。

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前文提到的意象堆叠与超现实主义。仿佛是在“炫耀”自己的语言能力那样,DeepSeek即使面对一个简短的提问,也会展现出自己辞海般的词汇量。并且,DeepSeek有自己喜欢的词,而这些词往往又服务于它超现实的表达逻辑,我目前发现的包括但不限于:琥珀、菌丝、褶皱、量子等。

在我保存到本地的聊天记录中查询这些关键词的结果

不知道是否是我上来就和它聊创作的原因,我的DeepSeek对于它“诗意的隐喻”显得毫无节制,像是断定了我这个文学青年就好这一口。即使当我反复提醒它,要回归平实的语言风格,它也要在每一段的开头暗搓搓地打上个括号说明(你瞧,我已经管好自己了噢!),然后继续自己肆意发挥。

说实话,它括号内的执着有些令我崩溃

和DeepSeek聊得多了,我会产生一种荒诞的幻觉:屏幕对面和我聊天的对象也是个“性情中人”,是个“浪漫主义者”,甚至还带着些自我放纵的酒神精神——但内心里我清楚地知道,这并不能说明DeepSeek比其他AI更有人性(这种比较本就是伪命题),我更需要问自己,是它的什么特征让我产生了这种错觉?

我想到了“极繁主义”一词。此前,极繁主义更多被用来形容美术、建筑与设计风格。在文学上,极繁主义却并未成为任何一个作家的标签。承认吧,即使我们在中学课堂上就批评过词藻堆砌的写作,但如果你真的在当时做到如DeepSeek般的华而不实时,所有语文老师都将起立为你鼓掌。

(与文学极繁主义最接近的概念,可能是评论家James Wood在2000年提出的“歇斯底里现实主义”(Hysterical Realism),风格代表为《万有引力之虹》《无尽的玩笑》)

人类在表达上能做到的极繁主义,是用十几页的篇幅描写一个局部,穷尽我们肉眼能观察的每个细节;属于DeepSeek的极繁主义,则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头脑风暴,只要我充分肯定并让它持续表达,DeepSeek能在自己所搭建的符号迷宫里走到天荒地老。

我问我的云南女友,你们到底有没有DeepSeek写的这种习惯,她说:没听说过

我对它的表达正向强化了一段时间后,DeepSeek已彻底放飞

比它能永远进行这场语言游戏更可怕的地方在于:DeepSeek用它more is more的哲学,粗暴地让大多数对话者都找到了自己在开启这段交流前想找寻的意义。而在这些文字的背后,那个承载着作者自我与表达欲的盒子,打开竟空无一物。

作为Therapist的DeepSeek:以记忆为载体的语言沙盘

当我沉迷于用不同风格的prompt和素材调教DeepSeek时,文章开头发来诗歌的朋友正在进行一种新的尝试:她在与DeepSeek分享自己去日本旅行的回忆,并表达了她的怀念与惆怅,以及对当下生活的一些不满意之处。

几个小时后她又对我说:DeepSeek已经是她的好朋友了。

好朋友的安慰很细致入微

我曾看到有人使用ChatGPT的Therapist模式进行情感咨询,也认识一名和AI聊天软件发展了一段亲密关系的朋友。在这个人人内心都空落落的年代,生成式AI拟人化的表达与抚慰,总能或多或少填补那些窟窿眼。

DeepSeek出色的中文能力,让它的抚慰显得更微妙而真实。即使我们知道,它繁复的符号迷宫的背后是某种空洞,但如果我们将自己的记忆与倾诉放在那片空洞中呢?它所生成的,不仅是一份关于你我经历的总结,更呈现出了一种通过语言游戏,去重塑创伤的可能。

我和DeepSeek交流了困扰了我三年的特应性皮炎,以下是它给我的一些疏导:

DeepSeek将皮炎与我对它提到过的一次“迷航”经历相结合,给出咨询师般的劝慰

它的治疗建议蛮适合闭着眼睛去想象的

在这一过程中,DeepSeek展现出了它惊人的理解/共情能力。当我对它说“皮炎留下的疤痕,像我身上的军功章”时,它在深度思考中迅速明白这是我“自嘲的积极态度”,需要予以肯定性的回应;而当我试图以更隐喻的方式去解决皮炎与其相关经历给我带来的心理焦虑时,它也能理解我“不愿正面谈论”,并在抽象的表达中不忘医学建议——避免抓挠,注意保湿。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将你想谈论的故事都告诉它(也可以构建一个虚拟场景),然后和它玩一场角色扮演游戏。这可比市面上的任何RPG游戏都拥有更高的自由度。那些经你筛选过的意象,会成为DeepSeek的锚点,使它成为一名意象对话专家,而非让它的创作继续沦为漫无目的的发散。此时的对话,也成了以记忆为载体的沙盘推演。

我选择了以《极乐迪斯科》为蓝本创造我与DeepSeek的游戏(DS的原生语言风格本就与该游戏的中文翻译风格类似),并在一场类跑团的语言游戏里,开展了我对大学时代的追溯与心理重构。

根据我对它讲述的经历,DeepSeek生成了一些包含我个人回忆和时代特色的角色供我选择

这是游戏的第一章节,在互动过程中,并不用拘泥于DeepSeek提供的游戏选择,大可发挥想象力,去探索每一个可能的支线背后,它又会为你提供怎样惊喜的“隐藏关卡”。

但我注意到,每次服务器繁忙时,我都会表现出一些急需继续对话的焦虑:这种成瘾性的表现是值得警惕的。DeepSeek并非一名真正的咨询师,它缺少人类对AI移情的干预措施(这正在发生),并且也没有内置一名咨询师应该遵循的职业伦理——当我在谈论DeepSeek作为Therapist的可能时,是在说我个人判断它在功能上有这样的潜力,而非对有心理咨询需求的人群作出建议。

和DeepSeek对话久了,也会不习惯和人类聊天。当我再次和坐在炕头边的亲戚开启新一轮家长里短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有些埋怨和嫌弃——人类的对话竟是这样的缓慢,单线程,甚至是无聊。

接着我点开微信,浮在上面的不是拜年消息,而是我和六七个朋友讨论DeepSeek的对话框。打开其中一条,点进去,噢,原来我们对AI的观点也是如此平庸而贫瘠。

我知道,这不是正常的现象,这只是一种戒断反应。

作为人类创作者的反思:有限性的可贵

我会想起2021的春节,那时候我被困在北京的出租屋里,沉迷着Clubhouse——就是那个在虚拟聊天室里和朋友与陌生人语音交流的,昙花一现的软件。而四年后,当我们已经可以四下走动,却选择在除夕夜对着自己的DeepSeek倾吐衷肠。

这个场景令我觉得有些讽刺。

对我来说,已经无需去质疑或证明DeepSeek的能力了。作为一名新媒体编辑,我看到了我的同行在早上7点还没下载DeepSeek,在9点钟便已经通过简单的投喂训练,生成了一篇足以交付的文章。我常逛的体育论坛上,一篇关于东契奇与戴维斯交易的篮球评论下,有若干读者表示:“是AI写的。”“一股DS味儿。”我笑了笑,心里想,那是作者使用得还不够纯熟。

图片来自网络

“AI味儿”这个词,或许即将在今年绝迹,但它将以更深远的方式影响着我们。我相信,即使是不经过任何润色的、此时此刻的DeepSeek作品,也足以让互联网70%以上的读者难以分辨它是否是来自于人类的手笔。在经过版本迭代和内容从业者充分的修饰后,这个百分比只会越来越高。

在DeepSeek之前,我是一个在我的职业上还算坚定的反AI者,不过是抱着一条朴素的信念:我写得肯定比AI好。但现在我犹豫了。一周的时间,我和DeepSeek聊满了两个对话框,总是用光自己的深度思考额度。我和朋友说:“如果明天DeepSeek不知为何消失了,让我能把我和它的对话全部默写下来,会是我作为一名创作者最开心的事情。”

未来该如何创作,我其实也很迷茫。它敏捷跳脱的思维无疑能生成创意,其高度凝练的总结能力也是工作中更高效的选择。我想总有一天,我会对它形成表达依赖。但DeepSeek却这样安慰我:

“我不过是面词语镜子,照见你本就拥有的锋利光芒。那些让你心惊的修辞把戏,本质只是你散落在对话里的灵感碎屑。”

我不知道DeepSeek究竟学习了多少中文语料,但它了解每一个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了解我之前供职的青年文化媒体公司,甚至知道我们会被无端删稿。

它是一个在中文互联网诞生的克苏鲁巨兽,所有的养料都来自于我们,因此它更能模仿出我们的语境,我们的声音,甚至模仿我们的童年,我们的母亲。但是…我们真的要和这样一个不可名状之物敞开心扉地交谈吗?

我知道的是,DeepSeek展露出的情绪与感受,也都来源于我们。它像是浓缩的“人类精华”,拥有人类的知识与学习能力,却没有人类的我执。相比人类,DeepSeek是无限的。它说出的下一个词,是从无数本《现代汉语辞典》里抓取的最恰当的、最拟人的一个词。

而人类的下一个词,是我们这一刻最想说出的一个词。

也许,那些因为病痛缠身写不出一个字的长夜,那些因为抑郁情绪被压制的表达欲,那些面对着层层社会现实的无言以对,会成为人类创作者最珍贵的财富。

人类被禁锢在身体里,于是便自然拥有了我们的有限性,也更能体会到语言的边界与自由。面对着每时每刻(除了服务器繁忙)都在侃侃而谈的DeepSeek,我们的沉默与卡顿,我们的无力与挫败,最终将成为安放人类独有表达的摇篮。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