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黎晓梅
编辑丨刘恒涛
图源丨华科创智
“最笨的办法可能是最有效的办法。”创业十年来,华科创智董事长喻东旭对此深有感悟。华科创智成立之初,纳米银线在国内还是一项全新的技术,通过搭建全产业链的“笨”办法,华科创智在这一片荒袤的“无人区”上,成功闯出了一条路。
作为以纳米银线技术为核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华科创智打造了从纳米银材料合成、涂布、触控模组到纳米电容触控屏生产的全产业链。在超大尺寸触控屏领域,华科创智已经实现65、75、86和110英寸触控屏的量产,被行业称为“大尺寸纳米银电容屏一哥”。
目前,华科创智产品包括纳米银导电膜、金刚TP、触控模组等部件产品,以及纳米银电容会议平板、教育黑板、教学一体机、广告机和女神屏终端产品,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智慧教育、智能商显、车载、智能家居等触控场景。
锚定纳米银线
切入大尺寸触控屏市场
喻东旭是湖北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MBA,在创业前,他在联想集团、比亚迪等大公司任高管,事业顺风顺水。他1995年加入联想集团,从总裁办到销售大区、产品经理、市场经理、供应链管理,13年间轮岗了五六个部门、七八个岗位。2008年,喻东旭在比亚迪担任高管,负责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大客户代工及ODM/OEM业务。
进入2012年,在行业深耕多年的喻东旭,嗅到了创业的机会。
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7亿,同比增长超过40%,对功能机呈碾压之势。在这场手机革命中,智能机的触控屏技术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发挥了关键作用。
触控屏的关键材料是ITO(氧化铟锡)材料。但以前ITO材料主要掌握在日本、韩国等厂商手中。喻东旭说,当时从日本进口的ITO材料一旦断货,整个珠三角的手机生产线都要停工。由于ITO材料供不应求,国内触控面板厂商纷纷寻求新材料来替代ITO。
同年,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温维佳教授与学生曾西平博士在实验中,首次发现表面活性剂对纳米银线生长机理的影响。这一发现为纳米材料的设计和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此后的量产奠定了基础。
纳米银线是一种具有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纳米材料,拥有优异的导电性、光学性能和延展性。这种特性使得纳米银线薄膜在显示图像时更细腻真实,触控反应精准,还更耐弯折磨损,很适合做电子产品的触控屏。国际市场上,已经有Cambrios、C3Nano等厂商将纳米银线用于智能手机、平板和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中。
2014年,一个偶然机会,喻东旭和温维佳教授结识,两人对纳米银线的商业化前景达成了高度共识。于是他们带着一支8人的团队,在深圳成立了华科创智,喻东旭担任董事长,温维佳教授任首席科学家,曾西平博士担任CTO。温维佳除了担任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外,还是国家基金委、科技部、科学院评审专家,发表了300+SCI论文,是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曾西平2012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物理学博士。
最初,华科创智团队想用纳米银线做手机触控屏。但彼时手机触控面板行业已经进入洗牌期,“如果我们产业化的时候做手机触控屏,可能公司就不存在了。因为手机的投资门槛高,并且手机触控屏已经进入红海阶段。”喻东旭认为,作为一种新材料,纳米银线应该避开ITO的锋芒,不能在ITO有优势的中小触控屏领域“硬碰硬”。
他们发现,受材料柔韧性和导电性限制,ITO材料很难应用到超大尺寸触控屏上,而纳米银线却没有这些限制。
超大尺寸触控屏彼时还是一个很小的市场,主要用在会议平板和教育设备上。喻东旭说,超大尺寸触控屏是公司的“井冈山”根据地,战略意义重大。
布局全产业链
用“笨办法“打开市场
2016年,华科创智研发了触控屏制造的核心材料——第一代纳米银墨水。同年,公司成功研发出86英寸的纳米银电容触控模组,成为国际上第一家量产该尺寸产品的公司。
但华科创智将样品送去给客户测试时,反馈都不好,其中“产业链可靠性”是客户最担心的因素。
客户的担心不无道理,用纳米银线做超大尺寸触控屏,国内并无成功先例。国内几家生产出65寸以上超大尺寸触控屏的企业,使用的也主要是石墨烯、金属网格、低阻隔ITO薄膜等材料,这些材料都有成熟的供应链。
而纳米银线,国内没有技术,没有设备和产线,堪称“无人区”,就连华科创智的生产设备和产线都得在国内外到处“借”,华科创智负担不起电镜等试验仪器,CTO曾西平只能频繁从深圳到香港两头跑,借用香港科技大学的实验室进行实验。公司没有涂布产线,华科创智的工程师用刮刀涂膜材,后来才找到日本大仓公司以及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公司提供外发涂布。直到2021年,公司才得以自主生产,解决涂布问题。
制造企业,最关注的是供应链的稳定性,就凭这种条件,华科创智如何保证供应?
“如果我投资做触控屏,谁来投产业链?”一位客户曾经这样问。
“最笨的方法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喻东旭下定决心,“客户担心供应链,那我们只能自己上,自己建工厂、做产线,买设备。”整合产业链很烧钱,华科创智的账面一度只剩下几万元。
2016年,华科创智确定了第一个纳米银应用场景,教育场景,生产用于会议的超大尺寸电容式触控屏,瞄准的是行业头部品牌客户。生产这种超大尺寸电容屏,需要激光机、贴合机等设备,市面上没有,公司就把一些设备厂商找过来,请他们配合开发。
之后,几乎每获得一轮融资,华科创智都把钱主要投到研发和产线建设中。2018年,华科创智开始建设涂布产线。2019年,华科创智已经打通了从纳米银墨水、纳米银导电膜到电容屏模组的全产业链环节,甚至还能为客户做ODM代工。喻东旭表示,从墨水制备、导电膜制备、到电容屏制备,华科创智在产业链上投了4个多亿。
“新材料只是一颗种子,材料人要跑到下游去做,只有把产业链拉通,才能让这颗种子发芽、长成大树。”喻东旭说,将产业链垂直整合后,华科创智通过为客户做代工以及推出自研终端品牌,直观展示性能的提升,缩短了用户教育周期,逐渐积累了一批客户。
“很多客户实际上是不愿意提前去投资新品类的,这给了我们ODM代工的机会。通过从上而下的全产业链模式,推广新材料技术,大大缩短了市场教育周期。”这种代工模式,被华科创智称为“OTM”模式,即“Original Technology Manufacturer”。也就是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或关键材料,并通过这些优势提供“材料+方案”的综合服务。与ODM和OEM模式不同的是,华科创智的OTM模式更强调对核心技术的把握。
2017年,视源股份与华科创智达成合作,发布了86寸超大会议平板MAXHUB,在国际领先。“微软推出的最大尺寸电容触摸屏也才84寸,而我们是86寸的。”喻东旭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而MAXHUB发布后迅速占领了高端市场,2017年即成为国内会议平板销量冠军,被行业称为“大尺寸电容屏一哥。”
这场发布会也提升了华科创智的市场知名度,更多订单找上门来。目前,华科创智的产品已销往欧洲、北美、东南亚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客户包括京东方、创维、康佳等多家知名企业。
“业务层面,我们很感谢视源股份、鸿合科技给了我们创业公司机会,给了量产项目和订单。”喻东旭至今对客户的垂青念念不忘。
创业公司永远在解决问题的路上。公司顺风顺水没多久,因为步子迈得太快,2018年,市场反馈产品出现问题,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从中作梗,抢客户,抢团队,破坏融资。面对暴风骤雨,华科创智冷静反思,彻查原因,狠抓管理,最终成功挽回颓势。
2020年,华科创智推出了第五代纳米银墨水,直径仅8纳米,大约是头发丝百分之一的横切面,一举超过当时美国11纳米的直径量产标准,成为全球最小的纳米银线,产品在导电性、透光性和柔韧性方面有了更大的突破;2023年,华科创智实现了110英寸触控屏的量产,是全球更早实现纳米银电容触控屏110英寸的品牌。
目前,华科创智的纳米银线产品已从超大尺寸覆盖到全尺寸。包括纳米银导电膜、金刚TP、超大及中小尺寸纳米银线电容屏、PDLC智能调光膜、PDEC电致变色、LED柔性透明显示屏、可折叠触控模组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智慧教育、智能商显、车载、智能家居等触控场景。
“我们每年都要有一个Milestone出来,包括技术突破,产品更新,市场进步,这样才能连续六年都有一轮融资进来。”喻东旭说,从2016年到2021年的6年间,华科创智保持每年融资一次的频次。
通过及时融资和源源不断的客户订单,华科创智平衡了早期的数亿元支出,不仅在死亡率极高的新材料创业中“活”了下来,还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成绩。2024年,华科创智实现高速增长,海外市场呈现多点爆发式增长,海外营收占了将近6成。
新机遇:折叠手机与AI
近年来,折叠手机和AI智能硬件的兴起,为华科创智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
早在2016年,华科创智就专门组建了一个团队开发CPI(无色聚酰亚胺)材料。CPI材料也是未实现国产化的“卡脖子”材料,可以用在柔性显示、航空航天、电子、光学、医疗和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在过去几年间,华科创智陆续投入了超亿元进行CPI材料的研发。如今,华科创智的CPI材料也进入了收获期。
喻东旭介绍,公司目前已接到100多个来自全球各地客户的样品订单,即将实现可折叠触控模组的量产,2025年可望实现国产化替代。
“CPI材料有望成为华科创智发展的第二引擎。这一材料2025年我们将成功量产,实现在OLED显示、透明显示、折叠盖板、半导体FCC等关键材料市场上的突破,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CPI材料进口问题。”喻东旭表示。
其中,喻东旭很看好折叠手机市场,CPI材料可以作为折叠手机的屏幕材料,也能制作保护屏幕的柔性盖板。IDC预计,国内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从2024年的1068万台有望提升至2028年的1700万台,市场空间较大。
此外,喻东旭认为AI也将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AI终将要应用到硬件上,这些硬件就是华科创智的机会,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透露,2025年二季度,华科创智将联合合作伙伴发布AI智能硬件新品,将纳米银线、CPI等新材料应用到具身智能中。
“把一个一尺宽的东西做到一万米深,这就是构成了护城河,其他人是很难超越的。”华科创智在纳米银线和CPI材料的深入布局,已经形成了深厚的护城河。
“我们是科学家时代的企业,靠核心技术、靠科学家发明创造,是当今最有机会成功的企业。”喻东旭说,华科创智解决的是“卡脖子”的问题,他有信心,在折叠手机和AI发展的浪潮下,华科创智将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