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锦缎(ID:jinduan006),作者:耀华,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序曲:第五消费时代》报告中,我们首度揭示了“第五消费时代”的底层逻辑与典型特征。
以“序曲”开篇之后,我们将于今年,正式进入“第五消费时代”的深度主题研究之中。冀望透过该系列研究,形成一个独特又务实的关于中国大消费的认知框架。
作为首个重要主题词,我们的本篇研究落脚于:悦己。
这不是凭空而来的流行词。在过去30年间的日本消费市场,已经2020年以后得中国消费市场,“悦己”二字在消费领域的内涵与份量愈渐深刻与厚重,正成为第五消费时代的一个关键词。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对比中日悦己消费市场内因、消费特性,理清悦己消费对企业有哪些启示,尤其重要。
01 悦己消费的两种内涵
我们还需要从悦己消费的定义聊起。
根据《Z世代消费趋势分析报告》显示,在微博、小红书和抖音等主流内容平台中,“有关悦己”的推文同比增长了74%。“悦己”已经成为影响Z世代消费的一个重要标签。 当然对于诸多85前人群而言,可能 存乎一个相同的困惑:悦己这个题眼,似乎有点莫名其妙。
在过往大多数的语境描述中,悦己使用的语境往往是存在明确对立面,即将财富和时间投入到自身而非外部:比如为了巴结领导客户送礼,可能吃力不讨好,还不如省下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但近几年,平价产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悦己消费这个词:比如购买阶级身份认同感更强的传统品牌汽车,功能还没有平价国产新能源汽车好,为了对外的“面子”牺牲“里子”并不值当。
从某种角度出发,后者的逻辑似乎经不起推敲,因为悦人与悦己的关系总是有点暧昧。
对于奢侈品,在部分人眼里这就是为了对外彰显地位和身份,是悦人的表现。但假如我就是非常喜欢这件奢侈品的质感,设计,买了就心里满足,那这是不是悦己?
再比如,通常情况下口红被当作是化妆品的下位替代平价产品,我买口红涂了自己开心,但实际上涂口红提升外貌是外人再看,那这算悦人还是悦己?
带着这个问题,我尝试从两位消费大师的表述中寻求答案,一位是三浦展,另一位是比肩“消费大师”,但更具中国特色的“小红书”。
在三浦展的视角里,日本社会的悦己消费是“再生活化”的体现:日本社会从未向今天一样渴求真实感,而不是虚幻的魔法膨胀。因此悦己成为了最直接,最真实的消费行为。
以日本社会的视角出发,悦己消费的定义就是真实感。而真实感的定义就是具备使用价值,能够切实对生活产生改变的才是悦己产品。
在小红书的“悦己”标签里,我们得到了类似却存在区别的答案。
多数博主表达与“悦己”对立的标签并不完全是“虚幻、膨胀”,更多的是一种情绪表达,比如反内耗、满足感、个性化、学会拒绝。
图:悦己消费部分社媒内容,来源:小红书
显然,中日两个版本的悦己消费有相似性但不是完全趋同。相同的一面——都强调真实感和亲身体验的自我满足,比如最右面的悦己生活指南都是动手尝试某事物);不同的一面在于,“小红书”版本的悦己更加包容,稍显务虚式的消费(比如精致文学、谷子经济等等)也可以被视为悦己消费。
因此,我们认为“悦己消费”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内涵:
1) 狭义的悦己消费,类似于三浦展所说的追求真实感,所有虚幻、泡沫和对未来的憧憬都站在对立面,满足自身切实的体验才是第一性。
2) 广义的悦己消费,在追求真实感的同时,任何有助于情绪正反馈的消费都算悦己消费。
如果我们考量的终极问题是第五消费时代,悦己消费对企业和投资的启示。还是得刨根问底,搞清楚两个版本悦己消费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02 悦己消费的驱动内因
如果考量悦己消费对企业和投资的启示,还须刨根问底,搞清楚两个版本悦己消费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先来谈谈三浦展视角下,日本悦己消费形成的内因。
还是要延续消费代际发展的思路——日本社会学者见田宗介将战后的日本社会划分为“理想的时代”、“梦想的时代”和“虚构的时代”,它们分别对应着三浦展笔下的第1-3消费时代。
从“虚构的时代”走向“魔法的时代”就是第三、四消费时代的切换。
所谓“魔法”,其实代指的就是信息化。阪神大地震后,正值日本社会高速迈入物质到信息的高速转变周期,对于身处信息时代的年轻人而言,没有车是可以接受的,没有物质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没有虚拟的世界和网络社交是不可接受的。
而这些看似酷炫的数字化产品、高科技应用,对如偏保守的日本社会而言,就像是魔法。
图:消费时代划分,来源:《孤独社会》
以三浦展的解构来看,疫情中后期,日本社会逐渐迈入第五消费时代,那么与“魔法的时代”对应的,其实就是“再生活化”,即所谓“真实的时代”。
当然与第三、四消费时代切换一样,第五消费时代也由节点事件催生:一是福岛地震的余波,二是疫情来袭。这俩个在我们看来的偶发事件,却深深影响了日本社会的思维模式。
以三浦展的原话来讲:
“许多人发现自己对很多重大负面事件根本没有知情权,就这样将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托付给了他人,人们开始对这样的生活产生了质疑,人们也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自己掌控。”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一样,人们如此渴求真实感,人们想要的是生活,而不是魔法。每个行为都是真实的生活,人们制作真实的物品,用真实的行动感受生活,感受真实生活的魅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他人的不信任感和对未来悲观的情绪,是日本寻求真实感,悦己消费文化诞生的内因。
再来谈谈现阶段国内视角下悦己消费的内因有何不同。
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的悦己文化根基,也是膨胀的泡沫破裂后的产物。只不过与日本消费泡沫相比,我们实际上并没有经历过长周期的消费泡沫,而是一种“期望”泡沫的破裂。
比如在传统的社会认知中,就业、住房、婚姻、育儿等等现实因素是塑造个人社会价值的核心,但随着过去数十年快速发展,驱动力逐渐成为了现实社会难以实现的压力,逐渐脱离了正常人短期购买力可以承接的范围。
因此,我们的悦己消费并没有类似日本一般,动不动就谈及生死的过渡悲观情绪。
当然也有人会认为,只是因为我们的经济环境要显著优于萧条期的日本,或者我们的人口结构还没有完全迈入类似日本的老龄化社会。因此现阶段的差异仅仅是时间上的差异,未来消费发展会延续日本消费市场的轨迹。
但我们并不这么认为,日本的悲观情绪很大程度上根植于民族历史。
作为资源并不算丰腴的岛国,日本充斥着“物哀”文化,他们充斥着对永恒的向往,象征永恒的天皇成为了日本民众刻画时代的符号,但注定无法实现。
无论是川端康成意境中“悲与美是相通的”,还是太宰治笔下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都是日本社会极度物哀、悲观的具象表达。
而我们的文化氛围完全不同,作为仅有延续了古文明的中华文化,我们的思维方式总是冠以更广的视角,更长的周期,即便面对挫折,也可以潇洒道上一句:“大不了就从头再来。”
从经济动因讲,我们和日本处于第四消费时代向第五消费时代过渡的过程中,因此悦己都成为消费市场的核心词,但两国文化氛围存在底层差异,注定了我们并不会一比一复刻日本消费观。
所以,从第五消费时代的视角出发,并不能简单的复制日本悦己消费的模式,更需要考虑到差异性, 那么具体到消费市场,差异性在哪。
03 中日悦己消费启示录
行文至此,我们终于可以简要地回答下,第五消费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悦己消费,机遇在哪?
首先,传统的大众日用品,无论我们还是日本,都是表彰实用主义,惩罚虚无主义,这是第五消费时代的大背景,悦己消费也不例外。
从买下全球近7成的奢侈品,Logo贴满大街小巷,到迅销、无印良品的崛起,日本消费实用主义的愈演愈烈。2023年三浦展社会调查显示,近几年日本消费实用主义进一步提升,消费偏好增长了20.7%,排名第一。
图:日本消费偏好调查,来源:《孤独社会》
近两年来,我们也经历了消费实用主义的转变,平价替代成为了最热门的消费标签。供给内卷、渠道内卷的本质,就是需求侧的消费实用主义。
与之相对应的是,前两年火热的新消费逐步退潮,虚无符号主义逐步暂时退出了消费市场,即便是通过新消费浪潮实现扩店、上市的品牌(比如新茶饮),也在推出轻量化平价产品,复合大众最基本的需求。
第五消费时代,对于绝大多数消费品而言,实用主义就是最典型的标签。
其次,无论驱动悦己消费的内因是追求真实感,还是逃避社会压力的反叛精神,都会追求即时性反馈,杠杆消费会越来越差。
福岛地震后,日本消费市场的即时性需求显著增加,大多数企业和个人不在讲述长期主义的故事,就比如日本的智能车市场,分析师可以从各个方面找出日本电动车落后的原因。但总是忽略一条:日本的消费者不愿意相信企业未来的技术承诺,比如建多少充电桩、多少软件更新。
国内的消费市场亦是如此,不接受画饼成为悦己主义的核心。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会花钱才会赚钱等等标签其实都是对消费即时性的体现。
当然,我们对长期主义的容忍度要远高于日本,不然新能源车也不会创造奇迹。这就好比史铁生笔下童年和老年都会对未来迷茫,前者迷茫的是前途未卜,后者迷茫的是该如何接受只有一条路,看不见未来的人,其实早已看见了未来。
那么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指标来理解这个即时性,在我们看来,所有带有“杠杆”性质的消费都会越来越差。
这个“杠杆”不是指绝对的贷款,而是超过购买力的支出,比如花90%工资购买电子产品,虽然没有借贷,但是影响了日常生活,也算是杠杆。
这种预支未来的消费会越来越少,初创消费企业也应该避免做这样的产品。
再次,现阶段悦己消费认知的最大误区便是平价=悦己。
关于平价=悦己的固有印象,主要的原因还是悦己标签的实用主义特性。但实用主义的核心绝不仅仅是平价,而是能够满足长尾需求的供给。
常常被认为吃了平价红利的典型日本企业迅销(优衣库母公司),实际上并不是如此。日本的家庭消费增速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出现显著的负增长。而优衣库1984年开店,到1994年早已完成上市,并不是因为绝对平价而成功。
正如柳井正在《一胜九败》中所表述内核,迅销之所以做休闲装,是因为二十岁上下男士除西装外的供给不足,休闲装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具有高周转的特性,才能成功。而非简简单单一句低价就能掩盖这其中的巧思。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从日本“华强北”转变为二次元天堂,成为第五消费时代典型标签的秋叶原,借用虎扑老哥的以一句话,秋叶原能成功依靠的也并不是绝对的低价,而是极为丰富的产品供给。
图:有关秋叶原的虎扑网友评论,来源:虎扑网
所以企业要做的,实际上是寻求在能够满足情绪价值的情况下,通过价格发现来满足多数用户的需求。
比如,我们一直认为,拼多多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低价,更多的是通过拆分需求来满足更多的消费者,从而实现更多的贸易,低价只是价格发现的结果。
还是那个例子,修电脑需要一个S码的扳手,只修一次通常情况下需要买全码的工具箱,你能说19.9的工具箱不够平价?但你真正的需求是有人1.99卖你一个扳手而已,拼多多就做到了这点。
再比如很多人认为第四、第五消费时代,很难开辟出新的赛道,可是瑞幸也能通过9.9带动咖啡市场的增长。最核心的逻辑是瑞幸通过更低的价格,匹配了咖啡最核心的需求咖啡因,而不是提供一个安静的办公氛围。
这样的例子在当下数不胜数,小红书的实用静音皮鞋、蜜雪冰城的平价多巴胺供给都塑造了商业神话。
最后,悦己消费表彰的是小而美,而不是大而全,小是指品牌足够垂,美是指需要满足消费者的情绪价值。
日本的制造业在过去二十年的主流叙事是小而精,“工匠精神”背后围绕着的就是产品的精致化和小型化,但日本的企业其实永远追求的是大而全。
从消费电子到化工制药再到新兴传媒文化产业,只要叫得上号的日本知名企业总在追求产业一体化和企业多元化,饮料企业投资医药,医药企业投资半导体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日本汽车联盟、索尼收购哥伦比亚电影等等)。
大而全的叙事逻辑其实是供给匮乏年代的符号主义品牌价值观,利用大而全的企业形象向产品背书,而彼时消费者并没有过高的专业性需求,所以挑选产品往往信赖大公司,大企业。
但近几年的日本企业,都在缩窄投资范围,回归主线(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三丽欧和三得利),因为大多数消费者不再信赖符号主义,而是具备了基础的产品辨别能力。
纵观近几年国内,出圈爆火的品牌,从lululemon到泡泡玛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产品和用户相对牟定在某一个赛道,做深自己擅长的产业。
情绪价值的概念相对抽象,但我们总结出两大类最直观切中情绪的核心要素:透明度和低姿态。
透明度对应的是第五消费时代下消费者渴望的真实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胖东来,通过铺天盖地对员工关怀形成了与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又通过透明的价格标签再一次出圈。
图:胖东来价格标签图示,来源:新营销
可能胖东来的东西卖的并不算便宜,但价格体系的透明,等于将消费的选择权完全让渡到消费者手中,再一次满足了情绪价值。
低姿态对应的是老生常谈的产品逻辑—永远不要教育消费者。学习成本偏高的产品根本卖不出去,反倒是千人千面的产品给足了消费者情绪价值。
泡泡玛特就是品牌足够垂和情绪价值足够高的集大成者,泡泡玛特的产品大多数没有情绪表达(参考《潮玩:快乐及正义》中Molly设计师故意将玩偶的嘴角拉平),在用户开心时,看到的玩偶就是开心的,烦恼时看到的玩偶就是烦恼的,这才是最低成本的情感共鸣。
回头看看,今年真正做到“小而美”的企业,是不是都受到了市场的嘉奖。
04 结语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当下对“悦己消费”的基本观点:
·悦己消费的界定分为两种,狭义就是追求真实感和切肤感,广义还包括能够带来情绪正反馈的消费行为都算。
·第五消费时代下,日本和中国的悦己消费驱动的内因有所不同,日本来自长期“物哀”文化,短期受到偶发事件影响催化;中国是对社会压力的排解和表达不满,前者程度深,后者程度低。
·对于消费品商家而言,第五消费时代需要遵从的消费心理,一是实用主义,二是即时性不画饼,三是企业应当追求更广泛的供给,第四是品牌应当做小而美而非大而全,做到以上四点,悦己消费会给予企业时代的表彰。
当然,正如三浦展在《孤独社会》中文版后记中的阐述:过去三十年人们经历过泡沫和幻灭,他们追求真实感,未来的年轻人如果生活一直很简约,那会不会更向往泡沫经济期的生活呢?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消费文化总是随着经济、人口和教育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没有一尘不变的标准答卷,因此以上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