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巨潮WAVE(ID:WAVE-BIZ),作者:小卢鱼,编辑:杨旭然,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DeepSeek对资本市场的冲击显然没有随着春节而结束。
春节之后,A股中的“DeepSeek概念股”涨幅超过46%,同时带动了云计算、操作系统、华为鸿蒙等多个概念板块股价的上涨。
港股市场的卖空压力也得到缓解,一段时间以来整体上涨明显,恒生科技指数持续上涨,带动恒生指数重回两万大关。
分析师们普遍认为,港股的这一波行情主要由AI技术突破和资金回流共同驱动。
除了反应明显的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也在暗中酝酿着一波风起云涌。关于DeepSeek未来的种种猜想,并没有因为阿里否认拟投资10亿美元而结束。Kimi、豆包等竞对如今是否能跟上竞争,也都成了问题。
远在美国市场,以英伟达为代表的众多AI企业,则已经从DeepSeek的第一波冲击中回过神来,“崩溃”之类的提法已经越来越少。
相比中国AI,美国自身的战略收缩、关税、裁撤机构等等议题,也都是冲击美股市场的重要原因,甚至是更加直接的那部分。
![图片](/static/js/ueditor-plus/themes/default/images/spacer.gif)
震动
DeepSeek的爆火,离不开国内同行的衬托、对手的破防,以及英伟达等美股股价的大跌,这些戏剧性的场景让整件事的发展抓人眼球。
甚至有有段子称,DeepSeek的母公司幻方量化只需要每次在AI模型升级前做空英伟达,就能完美解决目前AI难以商业盈利的问题。
英伟达股价表现(2024年9月至今)
英伟达的股价变化,并不完全是因为DeepSeek的冲击,美股指数的震荡,更多是来自于特朗普上台后施行的一系列政策影响。
英伟达“垄断卖铲子”的身份,并没有被Deepseek取缔。AI模型的开发成本虽然被已经被大幅度降低,但参考互联网等行业发展的历程可知,算力价格大幅下降,本身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走向。
没有DeepSeek,也会有别的企业、AI模型横空出世,让算力的门槛不再高不可攀。而且英伟达自身也是推动算力成本降低的核心力量,之前就在通过CUDA平台上的算法优化来追求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说,市场对算力价格下降是有一定预期的,甚至更相信这会推动算力整体需求的上升——对英伟达来说,这显然算不上坏消息。
根据财报,美国科技巨头今年确定会加大对AI的资本支出,预计谷歌投入750亿美元、亚马逊投入1000亿美元、Meta投入600-650亿美元。尽管DeepSeek可能导致AI行业整体性的成本节约、支出放缓,但还远不到崩盘的地步。
最终这些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还是会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对英伟达高性能计算芯片的需求,这是英伟达股价反弹的动力来源。
但Deepseek的出现,让整个市场变得更加理性,而且美国大型科技企业的财报表现,也正处于一个喜忧参半的状态。
华尔街预计,美股“七姐妹”2024年四季度利润同比增速约为22%,这是2023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并且是连续第四个季度增长放缓。
科技巨头们的业绩表现并不及市场预期:特斯拉2024年汽车交付量、利润率都下滑,iPhone2024Q4全球营收同比微降0.9%,亚马逊、微软以及Alphabet云业务的增长也都不及预期。
加上在AI上不得不进行的巨额投入,市场难免产生各种担心。而且特朗普的“百日新政”也需要市场花时间来消化。
目前美股科技巨头的财报表现还能支撑着其股价,但科技霸权一旦遭遇实质性的挑战,泡沫就容易被戳破——最近高盛、美银等金融机构也已经在提示美股的风险。
博弈
美股牛市与美元霸权、科技垄断脱不开关系,而美股又被视为其国家经济重要的根基之一,因此其他国家的科技企业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各种针对。
特朗普2月7日的表态似乎已经放弃敌对:“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不会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相反,美国可以从DeepSeek的创新中受益”,但实际的情况显然远非这么简单。
AI是能和各种产业深度绑定的新生产力工具,美国如果能在这个领域确立绝对领先、彻底垄断,利用“AI税”继续收割全球就是大概率事件。到时候,这个“AI税”可比“苹果税”厉害多了。
面对DeepSeek带来的挑战,美国在第一阶段给其科技企业留足了时间,上线、研究并化为己用。目前,微软、英伟达、亚马逊、英特尔、AMD等科技巨头已纷纷宣布上线DeepSeek大模型。
亚马逊将DeepSeek整合至Bedrock和SageMaker,微软则将其纳入Azure AI Foundry,而用户原本使用这些平台就需要付费,相当于DeepSeek给这些平台贡献了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改变对DeepSeek的表态,就发生与黄仁勋的见面之后。
美国科技企业把DeepSeek的技术都研究透了,自己可以推出更有成本和性能优势的AI大模型之后,其对DeepSeek等中国AI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
而且,在美国仍然占据优势的高端芯片领域,对中国制裁的加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甚至可能会因为DeepSeek的出现而变得更加严苛。
2月9日有消息称,台积电已正式通知其中国大陆客户,所有16/14纳米及以下制程的相关产品,必须在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批准的封装厂完成封装。这一规定适用于所有芯片,无论其应用领域。
此前,美国政府还曾下令,要求查清新加坡是否向 DeepSeek转售过英伟达芯片。
特朗普政府AI事务负责人,前 PayPal首席运营官戴维·萨克斯曾在一场博客节目中表示,打算“要求台积电在出口芯片植入性能衰减程序,让芯片在离开特定地理区域后算力每月下降8%。”
戴维·萨克斯
这些举措,显然都是为了阻止中国企业获得高性能芯片,从而拖累中国AI技术的研发速度、升级进程。
一个“AI北约”似乎正悄然出现,他们以数据安全、国家安全等万能说辞,让所有利益相关方选边战队。目前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台湾地区已经冲在了禁用DeepSeek的前线。
预期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最近接到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人工智能大会的邀请,因此很多国内网友都担心起了他的人身安全。毕竟利益的对抗是残酷的,前车之鉴也实在不少。
世界的风起云涌并不是某个人工智能应用所能左右的,但作为其中的重要角色,梁文锋和DeepSeek已经开始肩负沉重的时代责任了。
那么,是否要将所有人的利益与命运系于一身,就成了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DeepSeek诞生在一群80后、90后极客手中,背景简单,本身就是量化圈中极少没有海外背景的团队。已经实现的财富自由,让他们相比获得短期利益,更愿意纯粹地追求技术突破,并且大方地把成果开源给全世界的开发者。
但那都是在DeepSeek爆火之前的情况。如今的局面是,所有消费者、开发者、投资者都希望利用DeepSeek获得收益。
更重要的是,人们都希望这个成功的平台能够平稳、顺利地发展运营,而不是独自对抗“AI北约”的夹攻,乃至于崩塌。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享受到更稳定的、中国AI的服务,而不是总得到“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的提示。
功能受限的情况下,想正常使用的人实在太多,以至于教用户本地化部署DeepSeek,都已经成了一门能挣到钱的生意。
本地化部署,是指将DeepSeek的AI大模型安装到本地计算机内,不用依赖网络或云服务,还支持个人根据需求,对DeepSeek进行一些定制化修改。
相比于个人,企业是尝试本地化部署DeepSeek更加活跃的力量。
企业既然基于自身盈利考量部署了DeepSeek,自然就希望DeepSeek符合正常的商业运作逻辑。至少,DeepSeek要能覆盖AI模型广泛应用后,带来的运营、维护成本增长,这样才能确保API服务的可持续性。
目前DeepSeek-V3 API服务的45天优惠价格体验期已结束,从2月9日开始将调整为新的价格,即每百万输入tokens 0.5元(缓存命中)/2元(缓存未命中),每百万输出tokens 8元。与OpenAI相比,这仍是非常便宜的价格。
而且,OpenAI刚与日本软银集团敲定了400亿美元的新一笔融资金额,投前估值已经达到2600亿美元。
外媒报道软银将投资OpenAI
可以说,资金量仍然是左右AI竞争的关键因素,无论这些资金是来自商业收费还是股权融资。幻方虽然很有钱,但相比这种体量的资本仍有巨大落差。
资本介入的规模越大,未来吞并更多市场的胃口就越大。可以确定的是,“星际之门”计划并不会因为DeepSeek横空出世就完全停滞,反而会加紧“邀请”日本、中东等地资本入局,用股权捆绑出真正的利益阵营,为以后美国AI服务横扫这些地区的市场奠定基础。
这种情况下,DeepSeek完全不接受外界投资并不一定是好事。
近期市场谣传阿里将投资DeepSeek10亿美元,显然不止是为了炒作阿里的股价,这其中也包含了市场对梁文锋接受融资的热烈预期——不论这潜在的投资者是阿里,还是更高规格的国资。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