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盛大退休后,阿里巴巴一度失去了马云这位创始人的身影。
然而,近半年来,久未露面的马云开始频频现身。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马云虽未被安排发言,但只消一个身影,就已经引起业界轰动。
过去几年,阿里巴巴经历了资本市场的“滑铁卢”,市值一路跌到谷底,四年来跌超70%。
马云“回归”,结合几天前蔡崇信官宣与苹果合作AI,官宣当日阿里巴巴美股收盘大涨近5%,开年至今阿里巴巴股价已涨超60%。
这一切,表明阿里巴巴正处在历史转折关键点。
| 从扩张到聚焦,阿里 AI First? |
曾经,阿里巴巴像一艘商海中全速前进的大船,不断扩张业务版图,涉足零售、金融、文娱传媒、汽车交通、医疗健康等领域。
然而,阿里市值从2020年巅峰时期的8000多亿美元跌掉约三个半拼多多,2024年6月仅剩1700多亿美元,甚至一度被拼多多超过。
这无疑给阿里巴巴敲响了警钟,过度扩张并非良策,战略聚焦才是硬道理。
阿里巴巴开始了断舍离,去年开始,阿里巴巴相继卖掉了银泰百货和高鑫零售,减持小鹏汽车、商汤科技、华谊兄弟等公司股份,出售持有的全部哔哩哔哩股份等等。
在此基础上,阿里巴巴将战略目光集中在电商、云和AI上,尤其AI更是重中之重。
尽管市场饱和等问题带来了挑战,但电商业务仍然是阿里巴巴现金牛业务和用户规模的重要支撑。云服务和AI则是阿里巴巴履带式发展战略的新希望。尤其AI业务,是阿里巴巴寄予厚望的新引擎。
2023年,阿里巴巴现任CEO吴泳铭接任时就曾明确表示,AI将成为阿里巴巴“第二增长曲线”的核心引擎,集团所有业务(电商、云计算、物流、本地生活等)必须全面拥抱AI技术重构,目标是实现“AI First”战略转型,颇有当年百度All in AI的气魄。
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蔡崇信自2024年公开承认阿里巴巴落后之后,一共出来3次,每次露面必定提及AI。尤其是24年股东信中,蔡崇信更是将阿里巴巴定义为电商+云计算。
就连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马云,每次出现也必言及AI。最近两年,马云公开露面5次,在内部发声超过3次。
2023年现身杭州云谷学校时,马云谈到,ChatGPT的技术已经对教育领域带来挑战,但这仅仅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开端。
2024年12月,在蚂蚁集团20周年活动上,他强调科技的最终使命是改善普通人的生活。
今年2月11日,马云现身阿里巴巴杭州园区,再次强调AI的重要性,提出“AI会改变一切,但不代表AI能决定一切”。
从阿里巴巴的高层态度到整个集团战略,种种迹象表明,AI是阿里巴巴未来发展的一大关键所在。
事实证明,阿里巴巴的AI First也开始拉动增长。
阿里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季度,阿里巴巴云智能集团收入为人民币317.42亿元(43.49亿美元),同比增长13%,重回双位数。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六个季度实现三位数的同比增长。
吴泳铭在财报中表示:“本季度的业绩充分展示我们在‘用户为先,AI驱动’的战略取得显著进展,核心业务增长重新加速。展望未来,由AI推动的云智能集团收入增速还会持续提升。我们将继续执行聚焦电商和云计算的战略,持续投入以推动长期增长。”
| 苹果送来大礼包 |
深耕AI多年的阿里巴巴还在今年迎来了大礼包——苹果在中国销售的iPhone手机将采用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技术。
2月13日,在阿联酋迪拜举办的World Governments Summit 2025峰会上,蔡崇信宣布阿里巴巴将与苹果合作,为其国内版苹果手机开发AI功能。
原本,外界普遍预期苹果会和百度合作,毕竟在此之前百度曾是苹果的重要合作伙伴,而此番阿里巴巴突然官宣与苹果的合作,着实让业内外多方人士大感意外。
技术成色是苹果最看重的。
2025年1月,阿里巴巴开源了新一代多模态模型Qwen2.5-VL,并推出基于MoE架构的旗舰版模型Qwen2.5-Max。这两个模型在公认的基准测试中均取得全球领先的成绩。截至2025年1月31日,基于Qwen模型家族在 Hugging Face 上开发的衍生模型数量已超过90,000个,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AI模型家族之一,超越美国Meta公司旗下的Llama系列开源模型,位居全球前列。
在三方基准测试平台Chatbot Arena公布的最新大模型盲测榜单中,不久前发布的Qwen2.5-Max直接冲进前十,超越DeepSeek V3, o1-mini和Claude-3.5-Sonnet等模型,以1332分位列全球第七名。同时,Qwen2.5-Max在数学和编程上排名第一,在Hard prompts方面排名第二。
有知情人士透露,苹果手机上AI功能,正是为了应对在中国销售下滑,旨在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软件功能。
苹果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正不断被国产手机品牌蚕食。据Canalys数据,2024Q4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7740万台,同比增长5%。其中,苹果出货量达到1310万台,市场份额为17%,排名第一。但由于国产旗舰设备竞争加剧,苹果出货量同比大幅下滑25%。
再看2024年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的全年出货量,共2.85亿台,苹果仅排名第三,占据15%的市场份额。
壹度Pro猜测,苹果选择阿里巴巴,还看中其中国最大电商玩家的地位,庞大的电商渠道和海量的用户数据,对于苹果提升销量至关重要。过去十一年,阿里旗下的天猫几乎成为了苹果的“第二官网”。
自2014年,Apple Store官方旗舰店上线天猫以来,苹果连续11年在天猫首发新品。去年,天猫Apple Store 官方旗舰店首次在iPhone 16首发之际,支持24期免息,成为除官网之外唯一的24期免息电商渠道。
根据公开数据,去年618,苹果在天猫开卖首小时成交额突破了15亿;去年双11,天猫现货开售仅5分钟,苹果成交金额便超过10亿元。
当然,苹果也并未放弃多元化合作策略,依然在与百度合作,继续开发AI搜索方面的功能。
| 蛰伏后的爆发 |
从2018年GPT-1问世以来,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到2022年ChatGPT的爆火进一步推动中国AI大模型产业进入“百模大战”。这几年间,也是阿里云及AI被乌云笼罩的几年。
从2019财年到2023财年阿里云曾经历了增速“雪崩”,由84%一路下滑至3%,直到2024财年,阿里云才将营收增速相对稳在3%,直到最新一个季度,阿里云营收增速才重回两位数。
一个残酷的问题是:云服务时代全球第三、中国第一的阿里云,能否在大模型时代继续领先?
虽然阿里巴巴在2023年发布了通义千问大模型,但过去一年,阿里云通义在AI TOC端的业务进展缓慢。
据研究机构QuestMobile数据,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国AIGC APP整体月活用户规模达1.2亿,豆包、Kimi、文小言三家包揽80%流量,豆包以7523万月活领先,而通义则以291万月活位列第七,不到豆包的4%。在AI To C端,阿里巴巴AI原生产品落后不少。
而此次与苹果合作,无疑能够打消一部分外界的质疑,证明阿里巴巴在AI领域的实力。一直困扰国内AI企业的变现问题,也能通过苹果的付费生态直接为阿里巴巴打开变现通道,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的AI能力与苹果手机的结合,能被更多B端、C端用户所感知。
比如在智能语音交互方面,阿里巴巴自研的Qwen系列多模态大模型,作为全球下载和使用量最高的开源模型之一,在电商、翻译、智能客服、物流、语音助手、监控等场景中表现非常出色。Qwen2-Audio语音模型对中文语义理解的深度优化和准确率,可以强化苹果的Siri助手,能实现更精准、更智能的语音交互。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语音指令,让Siri完成查询信息、购物下单、设备控制等复杂操作。
在手机交互方面,阿里巴巴前不久发布的视觉多模态大模型Qwen2.5-VL,可以作为一个视觉 Agent来自动化操作电脑、手机。例如,根据行程日期,自动预订机票。
此外,Qwen2.5-VL还能理解超过1小时的长视频,并且能定位特定时间点发生的事件,还能在长视频中搜索具体事件、总结不同时段要点,帮用户快速提取手机中视频文件的关键信息,极大节省审阅视频的时间。
同时Qwen2.5-VL也增强了其通用图像识别能力,大幅扩大了可识别的图像类别量级。不仅包括植物、动物、著名山川的地标,还包括影视作品中的IP以及各种各样的商品。
当然,阿里巴巴的AI战略不仅是与苹果的合作。有员工称,马云前不久现身的夸克,已不仅专注于提升用户的搜索体验,还融合了天猫精灵、通义团队等,在AI硬件以及更多AI To C的领域进行技术突破与布局。
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许主洪也于近期加入阿里巴巴,负责AI To C业务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及Agents相关基础研究与应用解决方案。
阿里巴巴的AI战略,既是自救,亦是革新。从财报中的增长数据到苹果合作的官宣,阿里巴巴正用行动证明:技术驱动的第二曲线并非空谈,其正在成为一家以技术创新定义未来的公司。
图片源于官方、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