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一个创业孵化比创业公司还要爆发的年份。不管这股风会刮多久,每个城市的高新区、工业园区都在想着从传统孵化向众创空间去转型。
我们这篇文章所提到的漕河泾开发区,是一家从1989年开始做孵化的载体(那时很多创业者还未出生呢)。现在它有自己的孵化服务,同时也吸引一些市场化孵化器来进驻,用游戏圈的说法是“联运”,用电商来比喻,就是京东这样的“自营+平台”。
电商公司敢玩自营+平台,因为既有流量,又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漕河泾敢尝试各种孵化的方式,而且与市场化机构合作的形式也足够多元化,因为身后是一直在持续开发土地、进行基础建设的临港集团,血液里流动的其实是科技地产基因。除了上海市区的漕河泾本部和浦江高科技园,它在浙江海宁和江苏盐城也在拓展着分区。
————不想做孵化的地产公司不能好好创业的分割线————
把漕河泾的历史串起来,可以算是半个上海的科技创业史了。
漕河泾开发区创业中心总经理韩宝富是国内现在仍在经营孵化器的行业元老。上世纪90年代初,漕河泾开发区邀请英国曼彻斯顿大学科技园主席约翰·阿伦(John C. Allen)到上海讲课,吸引了全上海各种科技创新机构的参与者来围观。
这位主席和韩宝富惺惺相惜握手(小编猜的)。主席惊叹:你们(漕河泾)竟然是农舍孵化器出身!
韩宝富说,是的没错,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房地产不景气,就开始利用车库来做孵化器;欧洲如德国、法国和英国,是利用二战以后的兵营来孵化;而漕河泾是用农舍来搞创业孵化的。
农舍孵化器
80年代上海正在经历转型,以老市长汪道涵为代表的领导认为上海缺两白(棉花,粮食)一黑(煤炭),说白了是缺资源。所以要拥抱新技术革命,当时定下的方针是发展微电子,成立了漕河泾的前身,专门发展微电子产业。
那时候国字头下属只有“经济开发区”,还没有“高新区”这样的称法。所以漕河泾并没有头衔,这也就意味着,无法获得政策和规则的最大支持。1988年的时候,漕河泾向上海市领导反映,有没有可能做一个新的尝试——本质是发展高新技术,但是承载在经济开发区里面。最终它成为了全国14个沿海经济开发区当中唯一一个从事于高新技术发展的开发区。
1989年的漕河泾 接着国家颁布了两个计划,火炬计划与863计划,由于美国的孵化器做得很成功,我国便开始从上至下推动孵化器的兴建。漕河泾在征地动迁的过程中,发现这里的绿化带当中有一些农舍,地理位置不错,就决定就地取材变为“农舍孵化器”。这是1989年时候的事。 韩宝富有多年海外留学背景,是澳大利亚Latrobe大学工业企业管理硕士。1989年农舍孵化器开张时,他开始研究美国的孵化器规则,以及风险投资是如何运作的。
当然他也意识到,尽管中国是在学习美国,但美国人不会把最尖端的技术交给中国人。所以自主知识产权从哪里来呢?
当时有很多复旦、交大这些高校的科研人员偷偷下海,虽然工资低,但是不敢摔碎铁饭碗,所以做生意还要周末跑到郊区偷偷地干活。为了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农舍孵化器鼓励他们勇敢地下海经商。农舍孵化器最早的一批驻地创业者都是高校科研人员。
接着,漕河泾背靠临港集团的地产属性逐渐显现出来,它开始在这片区域频繁建设各种建筑作为孵化载体,推动公共交通建设,还主导创办了几所小学。虽然漕河泾开发区有个“区”字,实际上它的属性是工业区,漕河泾开发区本部和浦江高科技园的面积14.28平方公里。在闵行和徐家汇交界这样一个并不偏远的地理位置,它的规模已经非常大,而且还是在地铁1号线很早就能触及到的区域。
地铁9号线开通后,这里的交通更方便。松江大学城的毕业生也愿意在这里找工作。漕河泾创业中心副总经理赖浩锋说,有一项调查,由于这里有跨国、国企、创业公司全都有,所以夫妻两人在漕河泾原地跳槽的情况非常多。开发刀塔传奇的莉莉丝科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触宝,创业4年上市的淘米等一众互联网企业都在这里。腾讯大厦也落户在漕河泾。
漕河泾开发区创业中心总经理韩宝富
————最老孵化器运营者现身说法的分割线————
面对2015年孵化器大爆发,韩宝富把遍地开花的众创空间解读为“新兴孵化器”。不是新型,而是新兴,概念也算不上创新。
这是因为,20年前美国人的孵化器一直就是这个样子。像创业一样,适者生存,自生自灭,孵化器也是追求盈利的。美国没有大型创业园区,没什么政府补贴,奥巴马所组建的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管辖范围根本不包括孵化器在内。
然而中国的国有孵化器,必须要走另一种路线。漕河泾开发区有一个数据,这里企业的存活率超过91%。有一群冲着融资、IPO的团队,也会出现独角兽公司,但是他们并不排斥小富即安型企业,甚至大量招募这样的企业入驻。
创业中心副总经理赖浩锋认为,这不是欠缺冒险精神,而是要把社会责任感放到前面,毕竟是国企背景嘛。
并且与新一批市场化孵化器不同的是,漕河泾一向最重视的还是技术型企业,包括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等。尽管去年O2O概念把整个市场都洗刷得很彻底,但是漕河泾的“最爱”一直没有变化,所以玩O2O概念的公司进驻的比较少。
赖浩锋觉得这两年亚历山大。虽然漕河泾在1989年就赶上了这个时髦,但是新一批孵化器,甚至一些国有背景的机构,动作更快而且更大。比如在海外建立分支,或者作为载体招募其他机构入驻,迅速形成了中关村创业大街这样的集群效应。
但是据他观察,国产孵化器大多数还是在走地产路线,而不是依靠投资孵化企业来获取收益。美国的斯坦福和伯克利是两大创业中心院校,斯坦福的特点也是玩地产,它周边的地产都归属于斯坦福。新的模式都在冲击,已有的包袱则甩不掉,在这样的情况下,竞合和曲线救国是漕河泾管理者采取的重要战略。
创业邦:创业孵化到底是不是一个技术活?
韩宝富:绝对是的。大家都没少见过这样的孵化器:民营房地产老板牵头,下面有一两个招商经理,再下面可能就是一些小姑娘做客户接待,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像售楼中心? 漕河泾开发区的大部分员工是海归,英语流利。我们赖总是复旦毕业,在比利时留学。我们挖人都要找律师事务所、投行、500强。 孵化器运营者是非常累的,你面对的企业有很多,今天这个有需求,明天那个有需求,都要尽可能去满足,每天心里挂着很多问题,超级累。我们这有一位领导,退休前一天还在处理各种业务,我可总结来说,我们是一个非常拼的团队。
创业邦:漕河泾有哪些别人学不到的优势?
韩宝富:这……其实国有背景让漕河泾对国家林林总总的补贴、申报都特别了解。我们的服务人员经常要揪着创业公司填写各种申请表格,所以对于它们的经营情况、融资情况就比较了解,这其中就会有更多的服务机会,当然也有投资机会出现。 另外漕河泾开发区是一个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也是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这带动很多牛人会带着他们的创业公司落地在漕河泾。触宝就是这样。
创业邦:大多数孵化器的服务是模块化的,租借工位、代办事物、介绍投资、介绍媒体……你有我有他也有。那么怎样的服务是好的服务?
韩宝富:这并不容易界定。但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帮企业拿到融资,走上资本的路线。
创业邦:好公司到底是不是被孵化出来的?这可能需要很多数据去论证。那么往后几年来看,是否有更多年轻人愿意被孵化?
韩宝富:我当然认为是肯定的。如果有一个专门的、特殊的区域,里面有一帮人,不给你找麻烦,只给你提供帮助,共同发展把蛋糕做大,何乐而不为呢?况且中国创业公司的基数真的太大了。公务员下海,高管下海,央视主持人也在下海,无数人进入连续创业的循环。整个生态够蓬勃,也会支撑孵化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