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邦哥给三线城市的表姐打电话,闲聊问了句“我看你朋友圈天天都在晒跑步,你用得哪个运动App?”
“用的咕咚啊,我朋友圈还有张穿他们绿T恤跑步的照片,我之前还有一个他们的手环呢。他们公司做得怎么样啊?”表姐回答。
做得怎么样……邦哥找咕咚CEO申波聊了聊。
2013年,手环卖了几千万元,但是得放弃
到创业邦网站搜“咕咚”,出来的文章列表,标题很有意思:
2011年,融天使轮的时候,文章标题是“盛大证实投资运动健身社区咕咚网千万元级别”;
2014年3月,融A轮的时候,文章标题是“可穿戴设备公司咕咚网A轮融资6000万深创投领投”;
2014年11月,融B轮的时候,文章标题是“咕咚宣布获3000万美元B轮融资SIG和软银投资”。
咦,从健身社区咕咚网,变成了可穿戴设备公司咕咚网,再变成咕咚,好像一直在转型。
面对这样的疑问,申波笑了,“其实没有一直转,就是中间放弃过一次手环”。
咕咚2010年创立于成都。起初,申波创业只是想解决IT宅男不爱运动的毛病,所以想了一个初心——让运动更好玩。好玩有趣才能动起来嘛。
申波之前曾在诺基亚西门子、思科等公司从事技术研发,所以,你大概可以想到他创业会从哪个角度切入。
起初做的是穿戴式设备。开始是让用户自己填写运动数据,后来觉得数据能自动记录最好了。
申波想到,可以让运动设备智能化,无非是在设备上加个模块,然后可以将数据搜集起来。
本着搜集一切运动数据的宏伟愿景,申波经常开脑洞,“各种设备都想过,智能自行车上的码表、体重秤等等,我们还想过将跳舞毯智能化,反正就只是想嘛,所有的都可以想。”
俗话说得好,idea经常有,能做的是很少的。开脑洞谁都会,但是资源够不够?能力够不够?
想来想去,还是手环更容易被用户接受。2010年7月,咕咚做了手环的前身——健身追踪器。
2011年下半年,咕咚开始研发手环,研发了2年,2013年有了成品。
“当时完全没有人做这个事情啊,国内没有磨具,厂商也不给开,我说开坏了算我的,这才开成的。”
“咕咚是国内最早做运动手环的”,当年销售额也涨得飞快。2013年的时候,一年可以卖到几千万元。
一个不可避免的危机在于:行业火了,巨头会低价杀进来,创业者就赚不到钱了。
“小米2014年杀进来,我们2013年底就放弃了。”
壮士断腕总是听起来很悲壮,但是传统利益就是一种诅咒,如果柯达肯做数码相机,诺基亚肯做安卓手机,都不会有今日的状况。
对此,申波总结了几点:
1.消费电子就是价格战,一打起来,创业公司的资金链、供应链把控不好,胜算不大。
2.硬件软件服务,创业公司不能都做。
3.免费始终扩展地更快,明明手机可以记步,用户干嘛要多买个手环?!
当时咕咚与华为手环有过合作,华为的大品牌、成本、优势、供应链谈判能力、渠道等能力都不是咕咚所具备的。
申波建议创业者,要看清当前的形势,有些明显是巨头的战场。但创业者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比如开发一个App,你也得用10个人,我也是,我说不定还更少。”
申波肯定不是一个头脑发热的创业者,“不是人家有什么,我也做什么,嗅到热点,要分析,其实VR我们也在考虑,但是硬件不做,太重了,小米VR出来卖49块,创业公司又没法打价格战。肯定得有所取舍。”
比如,前两年大火的O2O,咕咚就只是做了场馆点评,并没有涉及交易之类的业务——020太重,主业没做的好的时候,申波不想做这么重的东西,况且,场馆需求上,用户只是想获得一个信息。还需要BD、系统对接等等,而且,O2O还很容易进入价格战。
发力直播,造运动网红
嗅到热点,要分析。
申波认为,“直播会是我们的内容源泉之一,可以提高用户活跃度,改变内容手段,改变线下赛事的玩法。”
事实上,经历了上半年的300多家直播平台混战,大家也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通用直播平台最后只会有一两家,而直播会成为一个功能插件,嵌在各种垂直App里。咕咚要打造全民运动生态系统,就一定要切下这块蛋糕。
于是咕咚两周前低调上线了直播功能。直播内容分为三类:运动知识聊天、边运动边讲解、赛事活动马拉松现场直播。
不过,前期将不会面向所有用户开放,实行主播白名单制,用户通过申请,审核通过后才可进行直播。
初步审核通过了1000个主播,选得是咕咚上活跃度高的用户,包括运动达人、跑团团长等,还会定向邀请测试用户,明星用户。
这么做的一个好处在于,这些运动网红,本来在咕咚就是加V的,本来就有粉丝群。
另一方面,认证加V的主播,知识经验肯定是有保证的。粉丝不会骗人,大V如果是很水的知识就不要讲了。
申波称,在运营上,要有序的发展主播,但以后也还是会严格审批,因为初期要产生优质的内容,得有传播的价值。
申波对于运动直播的认识有以下要点:
直播用户要精准,运动大V的目标粉丝在咕咚;
直播是一个工具,咕咚的社区从图文,扩展到视频,再到直播,都是为了记录数据和内容。工具能产生内容,丰富运动社交的功能和定位;
直播可以聚合,比如北京马拉松,几十上百个人一起直播,观众可以随意切,等于一个直播大V一个机位。
这确实改变了以往电视直播体育赛事的方式,更有实时互动性,可以主播交流,看到一个美女,还能让主播冲上去问美女是谁。
这种赛事直播,咕咚也和KK直播合作,还有奥运冠军直播等等。功能上,咕咚也尝试了一些差异化,比如,横屏直播,因为户外需要更宽的视野,横屏更合适。后期,咕咚还将支持Gopro、无人机直播等等。
“(做直播)技术并不难,难的是定位,我们是只做运动健身的直播。我们是一个生态,我们的各种赛事活动、跑团,是别人没有的。”
今年5月底,在完成C轮融资之后,咕咚公布了明晰的四位一体战略:
专注全民运动社交领域,通过扩展更多的运动品类、产品和服务,围绕“数据+内容+赛事运营+增值服务”全面服务运动健身人群,打造闭环的全民运动生态系统。
“四个方向,记录就有数据,内容赛事相辅相成,环环相扣。”
四个方向的具体玩法
之所以锁定“社交”二字,申波解释道,社交、社区是从工具属性转过来的,数据本身不太重要,数据背后的含义才是重要的。
2012年,咕咚就发现,手环用几个月,用户就不用了,我每天走1万步,又怎样呢?一点都不cool啊!但是朋友之间的社交关联,会刺激用户持久用这个东西。体育本身有竞技性,要挑起竞争,要晒图。“你看,你走了1万步,我走了1万5千步。”
这也符合咕咚的初心“让运动更好玩”,好玩才能坚持,反正让用户动起来再说。
咕咚还组织有各个城市的跑团,通过组织性,组织压力,来让用户互相督促,动起来。
在目前市场上的同类竞品中,咕咚的赛事是做得最好的,有线上马拉松、城市微马、创业跑等等。
赛事不太好做。因为不太好赚钱,赛事讲究的是IP,有IP才能赚到钱。申波的看法略热血——赛事IP都是外国的,像中国制造品牌的崛起一样,中国自有赛事IP也应该崛起。
赛事IP肯定是有价值,但需要养,赛事需要人参与,咕咚做IP天然有优势(咕咚6000万用户位列行业第一)。
可以和现有线下IP合作,把线下IP搬线上,帮忙运营,做赛事服务商。还可以自己做自有IP,比如咕咚的Running Girl等。
“人群+持续养,color run不是一开始就火的,要让用户持续知道,我们的Running Girl也是几季几季的,和超级女声一样。”
申波还认为,体育要分级,运动员分一二三四级,总有一些用户,到一定水平想参加比赛,要给他机会,这也符合进阶体育的特点。用户可以分级参加咕咚的不同赛事。
邦哥了解到,咕咚商业化的方式是“广告+电商”。申波称,咕咚电商并没有多大压力,转化率销售额是社区转化,自然而然的,大环境也是这样。
电商的做法是第三方平台+自有咕咚品牌。咕咚的自有品牌,咕咚速干跑步T恤已卖出几十万件。因为跑步人群基数最大,所以咕咚最先做跑步人群,出了速干衣裤、帽子、袜子、臂带等等。
“虽然流量还是没法和大平台竞争,但是我们的价值是智能分析推荐,根据用户行为,频次、位置来推荐适合的跑鞋等等。”
创业者说
变与不变:
理念一直没变,就是“让运动更好玩”。
通过乐趣、快乐,来鼓励用户形成运动习惯。2010年没有移动互联网,那会儿叫运动+社区,后来2011年我们最早做可穿戴设备,是手环+App,后来做App+第三方数据服务。
就是增加运动次数、频次,让用户随时随地运动起来,对身体有好处,就完了。
马云创业开始也没想过做支付宝,核心没变,形式变了。
放弃手环:
也有好处。
放弃一颗树木,得到一片森林。
现在App可以接各种各样别人的产品(数据),也可以卖他们的产品。用户量更大了,可以挖掘用户的价值,可以支持很多的手表手环,还能联合其他品牌推智能跑鞋。
运动行业:
分为2012年前和2012年后。
2012年前,08年奥运会,厂商形势误判,觉得运动会火,结果用户需求没起来。正好赶上08年经济危机。积压了大量库存。
2012年之后,行业开始返转,运动品牌开始快速发展,安踏最大,2015年销售突破了100亿元。
促进运动行业发展的三个便利条件:
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体育产业就会爆发;
2014年,政策支持,希望10年后体育产业做到5万亿元规模;
移动互联网爆发,用户喜欢晒出去,SNS影响,促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