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新文化商业,作者邢书博。
最近的新闻。经纪人杨天真和艺人张艺兴解约。
尽管双方的分手信都彬彬有礼,但粉丝们还是替自家艺人打抱不平。
原因在于杨小姐主导经纪这一年,他们家艺人的唱片《梦不落雨林/NAMANANA》没有出圈,既没有流量也没有销量,还没有艺术;参与的几个综艺如《即刻电音》和《吐槽大会》也没能摘下“流量艺人”帽子,倒是误打误撞拿了个华鼎奖最佳男配。
粉丝们觉得很委屈,要知道自家顶流以前是《老九门》这个国民级烂片的大主演男一号,和鹿晗的《择天记》在烂的程度上不分伯仲,怎么在《一出好戏》里才当个配角?太埋汰人了。
不过张艺兴自己还算清醒。有人问他你算演员吗?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要受到观众的认可,才能称作是演员。等观众说张艺兴是个演员的时候,我再说自己是个演员,现在还是个学习的阶段。演员不是自己说的,而是观众评的.”
一
一个演员从学校毕业,经历龙套、配角、主角,最后成名成家,是有演员这个行当以来的常规操作。
但当明星似乎不需要经历这个凤凰涅槃的过程,靠参加选秀、当练习生或者直播当网红,在没有作品支撑的情况下,也可以成名换取商业价值和演出机会,那这个人才培养体系就打破了。当人们反思现在好演员为什么少了的时候,或者批评明星演技差的时候,不妨回想下刚才这段话。
因为单纯是明星的话,基本不需要演技。不信你看杨超越。
什么演技不演技的,漂亮就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你知道的几乎所有的顶级流量艺人们,都跳过了龙套、配角的既定路线,直接担纲多部大剧的主演。
最有代表性的,80后里是各种选秀节目里走出李易峰们,90后里是所谓的归国四子,他们无一例外都有烂片代表作问世,而且成名之初从没当过龙套和配角,也没有在话剧舞台上花费十几年磨练心性,自然不能指望他们有多少演技。
想一想他们主演的剧集,我都不好意思提名字了。
被资本和流量经纪裹挟的艺人们,聪明一点的重新做回了唱跳艺人的舒适区,不再碰影视;笨一点的继续在各大剧组里徘徊,还是放不下他们的电影梦。这里面又分这两类人:一类人从一开始就对电影这玩意儿不感兴趣,纯粹为了骗钱。
还有一类人更真诚一些,他们逐渐洗去流量、选秀、练习生带给他们的光环,认认真真跑龙套,踏踏实实当配角,希望让观众重新认识自己,好像他们都看过星爷的喜剧之王,记住了那句台词:
其实,我是个演员。我一直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努力。
二
选秀本身是一种人才选拔的方式,无可厚非,歌手如周董、陈奕迅都是选秀出身,但你不能说他们不是实力派;
从别的行当转行当演员也不见得比科班出身要差,比如任达华、吴彦祖等都是先当的模特后当的演员。同样,你不能不说他们是戏骨。身材很好的戏骨。
从龙套到戏骨,华哥用了30年。
他们的共同点是,在进入行业之后,都经历过数年默默无闻的龙套生涯。他们通过这些经历磨练演技,磨练对生活的理解,为以后担纲主角做了充足的准备。
但自2006年以来,电视时代的《超级女声》《我型我秀》等选秀节目的出现打破了这种良性发展的状态。选秀艺人在资本和媒体的催熟下,迅速接下巨额代言和主角大戏。影视行业不再看重演员的职业技能,更看重他们所带来的收视率。
2010年以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韩流来袭,更多镀金回来的练习生们超越选秀老前辈们,直接和流量挂钩,把自己的人设、身段和绯闻迅速变现,什么都好,唯独不会演戏,却还能当主角,而一堆苦练十年的戏骨老演员们,只能当陪衬,光怪陆离之状举世难见。
人啊,不怕没实力,怕的是没实力还不自知。
1997年,俄勒冈建筑系毕业后的吴彦祖前往香港旅行,在姐姐的建议下开始当模特。四个月后,导演杨凡在看到吴彦祖拍摄的服装广告后,与他接洽成为他下一部电影的演员,而吴彦祖表示自己没有表演经验而拒绝了。
明星光环堪比流量的吴彦祖这样评价演员这个职业。他说:“在电影里,我把自己交给导演,然后由导演交给观众。”
但是我翻遍流量演员们的履历,却没有一位因为自身技能水平不高而拒绝过导演的记录。不过不能怪他们,流量作家如郭敬明之流不是也没有因为拍了烂片而不当导演呢?
相反,他还大言不惭的在《演员请就位》当导师点评别人的演技,还靠一堆能上奇葩说的诡辩技能舌战李成儒呢。
戏骨李成儒一辈子当配角,从《大腕儿》一直当到《重案六组》。直到2010年,他出道20年的时候才捞上一部戏的主演。2010年凭借《你是我的生命》南大炮获得南方盛典最佳男主角。
作为明星,他比较“失败”,在戏剧之外的曝光度基本为0。而作为演员,他塑造的人物和他总结的方法论,进了大学《视听语言》的教材,影史留名。
郭敬明呢,靠畅销书建立起来的IP赚的盆满钵满;从作家转型做导演,拍了《小时代123》,同样赚的盆满钵满,从此掀开了臭名昭著的IP改编电影的大潮流,让整个行业的艺术价值倒退十年。从头到尾,郭的作品没有关注过审美,只关注钞票。
当行业泡沫的时候,纯粹的娱乐作品满足了细分市场的需要,从商业上讲是合理的。但当行业进入调整期需要回归作品回归演技的时候,郭的这套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把戏就成了笑柄。
终于, 被《小时代》刺激到了的观众,在他的第二个IP《爵迹》上线的时候,长了记性。郭被打了脸蛋,还哭诉说“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他错就错在侮辱了观众的智商和审美。
李成儒说他这畅销书没深度,改编的电影质量不行。但郭敬明说你可以不喜欢但要允许他存在。还说这是国内“首部关注校园欺凌”的青春电影。言下之意是您孤陋寡闻了。又暗藏杀机,这意味着你批评他还要买一本书再来骂他。果真是“商业”导演。
真正的商业导演不是这样的。卡梅隆是影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导演,他的作品《终结者》《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在电影技术上的贡献无出其右;
大卫芬奇也是商业片导演,他监制的《纸牌屋》系列让奈飞公司一战成名,开启了网剧时代;
麦当娜的前老公盖里奇也是商业片导演,他的《两杆大烟枪》、《偷抢拐骗》在电影艺术上贡献了多线叙事、快速剪辑等多项创新,直接启发了国内导演宁浩等一众知名导演。
《两杆大烟枪》中的杰森斯坦森那时还不是肌肉猛男,而是英国话痨。
腾讯视频这次把“商业导演”的头衔按在了郭敬明头上,不知道是埋汰卡梅隆还是埋汰腾讯自己,实在草率。
说回那本畅销书。
由于岁数的原因,我有幸在高中读了全本的《悲伤逆流成河》;也由于职业的关系,我也看了改编的电影。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这本书三分之二在讲堕胎,三分之一在讲自杀,和“校园欺凌”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而且语言描写露骨鸡贼,既有郭敬明式的45度角悲伤,又有渡边淳一的上海郊区式软色情。记得当时我同桌介绍给我这本书的时候,说这是一本“小黄书”。嗯,于是我津津有味的在英语课上看完了。
郭敬明在节目里这么说,无非是在节目里做个美化,如同把嫖娼美化成大保健、把吸毒美化成飞叶子一样不可理喻。
李成儒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戏骨,但却没想到碰到一个文化流氓,有口难辩。
三
2010年到2019年间,行业泡沫越吹越大,行业也越来越浮躁。行业的风气就是趁着年轻数据好看捞一票就走。但也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偶像,仿佛看穿了时代,却在逆风飞行。
欧豪算一个。
由欧豪和宋茜搭档出演的励志年代剧《山月不知心底事》上月开播。年代剧不好拍,需对历史、社会有很深的感悟,同时演技在线才有可能拍好。可以说这是演技的试金石。几乎每一位实力派演员都有自己看家的年代戏作品:陈宝国的《大宅门》,唐国强的《小花》,王劲松的《血色湘西》。没拍过年代戏,在大家都不好意思叫他们实力派。要知道唐国强在80年代的也被观众叫做小鲜肉。那会儿的称谓还比较文雅,叫小白脸。
编剧汪海林说“小鲜肉”这个词不好,露骨又直接,最开始是港台富婆包养鸭子才用的。他还说小鲜肉的阴柔风潮危害整个国家的审美安全。
对此我完全赞同。在儒家文化圈中,日韩泰国等娱乐业发展较早的国家几乎全部淘汰了那些阳刚富有英气的艺人。尤其日本,平成萧条经济低迷之后,阴柔风的审美取向令整个社会靡靡不振,萎靡不举,让上世纪7080年代风靡全球的日本影视行业折戟沉沙,如今只保留着本土市场和部分日剧爱好者的硬盘里。韩流在经历了本世纪初的发展之后也慢慢凋敝,令韩国的文化立国政策落空。
审美安全并不是小事,不过宏观层面的见解太过枯燥。见微知著,从一些演员的转型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对于非科班演员欧豪来说,马上奔三的他在拍《山月不知心底事》年代戏确立成熟演技之前,也跑了好几年龙套才成长起来。
其实他原本不必如此。选秀出道当主角对于片方来说才是最赚钱的路子。
最早在苏有朋的《左耳》这部青春片中,欧豪就是主角。苏有朋说,“他眼里是有故事的”。说明的欧豪演技有天赋,但缺历练。
接着他也出演了很多电影,《青禾男高》《少年》《悟空传》等等,这些电影让欧豪帅痞小生的形象深入人心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质疑,有人说他只能出演一些青春电影。
而且对于质疑,欧豪没有感到委屈,“质疑肯定是会有的,这也是一种动力,比起反驳,努力才是最有用的。”
欧豪应该知道历练的意义。因为家里生意失败,欧豪在少年时期就自力更生,给大姨帮工、送外卖来赚取生活费,连当初上音乐学校的学费也都是自己挣的。
过早的独立生活让欧豪对人间冷暖有了深刻的体会,他的身上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质。而如何系统化的学习表演和增长演技,对于已经过了上学的年纪的他来说,选择不多,唯有跑龙套当配角这一条路。
在电影《建军大业》里他饰演将军叶挺,首次饰演历史人物的他一度受到了很多争议。甚至导演叶大鹰(叶挺之孙)还微博质疑选角,压力很大。
第一次参演历史题材的作品的欧豪,非常地慎重,为了表现出叶挺将军的年轻时代,穿着军装戏服的欧豪在片场从来不敢坐下,他说怕自己会松懈下来,然后状态就不对了。
对于非科班出身的欧豪来说,这个办法也许显得稍微笨了一点,但是这是他想到的最稳妥的办法。因为工作的时候他不允许自己有失误、懈怠,甚至在拍戏过程中看到腹肌少了两块也会嘀咕几句。
终于在开画之后,虽然片子整体评价不高,但欧豪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船上运筹帷幄还是武昌城里大笔一挥闹革命,都表现出色。
除了出演了年代励志剧《山月不知心底事》,还饰演了《烈火英雄》里的特勤中队长徐小斌、《铤而走险》里的视哥哥为软肋的“亡命徒”夏西,更与袁泉、张涵予等实力派演员搭档出演《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中欧豪坐在房顶上喊话,随后北京市民拿着锅碗瓢盆来帮助剧中人物寻找宝贵的金属材料。导演把欧豪放在这个题眼的位置,可以说是对他演技很放心了。若不然,满盘皆输,这个戏点就没办法立起来。都是配角,但个个出彩。
欧豪从富有青春荷尔蒙的帅痞小生到现在多类型影片的尝试,他的成长是大家都能看得见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他为了拓宽戏路磨练演技而跑的那么多配角,还是继续走着青春偶像的路子。也就不会有今日的成长。毕竟青春总有不再的时候,比如大S,现在甚至有人想要让他演王大陆的妈。可能是因为大S被偶像剧惯坏了。片方也不解:你以前演偶像剧女主角,现在演偶像剧男女主角的妈,没毛病啊。因为他们也不知道大s除了会演偶像剧还会演什么。
欧豪老了的话就不用这么担心了。他演过将军、痞子、流氓、战士和猪八戒,那就什么角色都能驾驭了。
四
欧豪想要从偶像变成演员,这是他的必经之路。
王传君想要从演员变成表演艺术家,配角生涯也是他的必经之路。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王传君的表现很有记忆度。他饰演了白血病人吕受益,举手投足都将这个人物的怯懦胆小,但面对家人的深情爱意表现的淋漓尽致。别人演戏都是假吃假拍,抠图换头像更是常有的事;他拍戏时真的吃了44个包子。
他的表演可以说是完全颠覆了《爱情公寓》里面的关谷神奇的形象,但其实在之前《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王传君已经开始了不同的角色尝试,并成功用实力告诉众人他不止一种可能。
王传君可以说是——无骨无相,幻化众生,演啥像啥,没有局限。他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让人会暂时性地忘记这个演员而记住他的角色,把角色演成自己,把自己演到失忆。王传君在处理角色时都非常细腻,很注重抠细节,对于角色的分寸感和准确度都有非常精准的拿捏。
其实说拍戏辛苦本就是个伪命题。陈道明说,就你辛苦,哪个行业不辛苦。你吃的是演员这碗饭,就要对得起你拿的钱。
但现如今,正常的演员为角色减肥、催吐都成了“劳模”要大肆宣扬,可见又有多少人在糊弄事。
王传君不想糊弄,所以他选择把自己藏起来。练好内功再出来。
其实这些年王传君的演出并不少,不过不是在影视舞台,而是在话剧舞台。这些年他出演了《红与黑》《爱神来了》《茶花女》《我爱阿尔法女郎》《抄写员巴特比》等多部话剧。
对于一个想成为表演艺术家的演员来说,话剧是最好的舞台。因为他演出的时候,可以听到看到观众的反应。而只对着摄像机演的话,他只能靠猜。
看我上一篇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共电影小组发起左翼电影运动时,曾从话剧界向电影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人艺和各地方话剧院也为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优质演员。如今,这些数得上号的戏骨们,都在话剧舞台上有过多年历练,方成大器。
为什么演员会以自己曾是话剧演员的身份为傲?
因为以前的演员他们大多数人之所以从事这个行业,都是因为热爱。
张译一开始其实是想做播音员的,结果连续两年没考上北京广播学院,被居委会大妈打上了待业标签(发待业证)。正感觉前路茫茫的时候,哈尔滨话剧学院刚巧在当地招表演学习班,父母亲戚就劝他去试试,反正都是搞文艺嘛,学点儿啥总比待业强,张译就去学了半年话剧。
冯远征老师一天24小时至少三分之二都献给了表演,给演员训练台词,给学生做讲课,自己还要排练演出。
媒体上总写他批评这个,批评那个,什么三大表演体系是骗人的,小鲜肉演技不好老师也有责任之类的爆炸宣言,追根溯源,这其实是一个老艺术家对热爱的演绎事业的苦口良言。
网上一位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这样说:
(每天排练50块钱,演出200一场)排练的时候你需要喝水,偶尔饿了还得买点吃的,剧组里上上下下的人买次买点零食都得带一份。从家到排练场得坐地铁,往往排练完已经没地铁了还得打车回家。演出的时候我的小侄子来了,看完演出又带小侄子去吃了个饭。这还不算朋友来看戏的时候朋友没为了给我撑场面买的花。这样一算真的以收入的角度来说是赔本的。更何况我还是住在家里!!吃爸妈的!!
但为什么仍然有那么一群人热爱着戏剧呢?或许就是因为那片地板,那束光,那一次鞠躬,那一阵掌声罢了。
说到底,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话剧是演员的艺术。话剧没有NG,必须一次演到底。没有前期拍摄后期剪辑特效换头,一场戏所有的情绪、空间、味道都是演员一招一式演出来的。只有对表演热爱和有信心的演员才会如此青睐话剧。
不,是热爱。
而在《演员请就位》里,一个舞台形式的表演场所本身其实更适合话剧表演而不是影视表演。而我们的郭敬明导演竟然批评演员话剧感太浓了,要回归影视表演。
演员在台上直接懵掉了,用上海话说脑子瓦特了。李少红和陈凯歌导演在一旁表情复杂。把影视表演体系本来就脱胎于舞台戏剧表演体系,否定了话剧就是否定了影剧。这是典型的文化虚无主义表述,让人无法接受。
好歹你郭敬明是上海大学影视编导专业的肄业的学生,真的太给我们这个专业丢人了。
王传君说,结果不是全部,终有一天他会变成我们的全部过程,所以有没有所得,有没有提升经验值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配角生涯和话剧生涯,这样的解释再清楚不过。演戏固然需要天赋,但演技也是需要锤炼的。这些经验的累积,才是一个艺人从明星成长为演员的必由之路。
当然,郭敬明肯定是不懂的。你看,他连影视表演脱胎于话剧表演都不懂。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