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李安

关注
在电影里开枪的必须是老亨利,电影之外向24帧时代开枪的,必须是65岁的李安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娱乐产业,作者蓝河。

在吉安拍《卧虎藏龙》竹林戏时,李安让摄制组把机器置于吊机上,让镜头跟着演员在竹海之巅随风摇曳。

这段戏公布于众后,乔治·卢卡斯的工业光魔团队找李安来取经,李安觉得有趣,“他们不晓得这个不是特效,很好奇我们是怎么拍出来。记得拍摄当时我们还曾想过,不知好莱坞的高科技会怎么拍?我们这个是低科技。”

一晃20年过去,曾经笃信“有些东西高科技拍不出来”的李安,正在向往技术信徒的路上狂奔。

一骑绝尘背后注定是孤独和争议,三年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时,李安坦言很怕世界下一部120帧电影依然是自己的——如今已经不幸言中,更焦灼的是《双子杀手》在全球范围内除了法国,反响并不是很好,烂番茄给出了25%的低分,1.38亿美元的制作成本是李安作品中仅次于《绿巨人浩克》的大体量,这还没算上宣传费,派拉蒙为这部电影投放的电视广告预算就达到2141万美元。

截至目前,《双子杀手》的全球票房只有7553万美元,中国票房则预期在3亿人民币左右。“感觉自己看了一部高清美剧,”有网友体验了4K 3D 120帧的效果后坦言。“纵享丝滑是真的,不过到9012年了还在讲克隆人伦理,会不会老套了点?”

如果《双子杀手》亏本,李安可能会距离他心心念念的《马尼拉之战》又远了那么几分。人们常说李安体内住着一位睿智的长者和一位充满好奇心的少年,进入人生后半程,少年的那一半似乎愈发占据主导,李安在高帧率电影上的激进探索,究竟会推动电影技术变革掀起新浪潮,还是路已走偏?

制造威尔·史密斯

“如果时光倒流,我想回到1999年《飙风战警》,然后我会对自己说你个傻×,为什么不去演《黑客帝国》?”

2018年2月,《双子杀手》开拍,51岁的威尔·史密斯在采访中开起了玩笑。电影中他饰演的特工亨利在洞穴第一次见到23岁克隆版自己的真容,手电筒照到那张年轻而充满惊惧的脸,镜头再转回沧桑的亨利眼中五味陈杂,这可能是数字电影史上最精彩的一幕。

摆在李安面前的是多重考验:做人脸一向是电影技术中最难的,更何况希望让本身不存在的东西(年轻的威尔·史密斯)让观众相信甚至有情感投入,数百万观众早在《茶煲表哥》中见过真正年轻的他。而且采用高帧率拍摄,更是给特效团队增加了难度,哪怕是脸上微小的的黑色素沉淀在无动态模糊的视觉画面下都变得无法遁形。

观众是很苛刻的。负责De-Aging技术的维塔工作室提前收集了威尔·史密斯的所有信息进行数字建模,力求精细到每一个毛孔,最终《双子杀手》中的克隆人小克几乎完美还原了22岁左右威尔·史密斯的模样,但依然有人觉得“脸假”、“有看CG游戏的感觉”。

《双子杀手》中克隆人小克,与1990年的威尔·史密斯

不过这种无限接近真实的人造感,无形之中与《双子杀手》的主题相互呼应。作为Darren Lemke 20多年前就写就的剧本,《双子杀手》的故事是老套的,它几乎就是科幻外壳包裹下,一个中年男人的心理完型:行将退休的老特工遭遇23岁克隆人的追杀,自己的人生肯定没法重来了,但年轻的“世另我”却可以被挽救。

再加上电影中的父子关系内核是李安一向驾轻就熟的,更让《双子杀手》显得不那么令人惊喜,甚至故事过于简单。观众疑惑于反派为何收养克隆人做儿子还要杀掉本体的逻辑,同时小克与亨利在成长经历不同的情况下长成了几乎一样的性格,却没有受到太多养父的影响,这是完全抹杀家庭环境作用的基因决定论使然么?

而在视效方面,娱sir三年前在博纳影院看了120帧版本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当时高清晰度的感受确实震撼。这部电影票房表现不尽如人意,李安认为失败的原因部分是由于高帧率影院不够普及——当时全球仅有5家影院能够支持120帧放映,同时电影背后的出品方索尼对项目前景并不看好,“他们忧喜参半”。

此次《双子杀手》不少戏份是夜戏,一定程度弥补了《比利·林恩》色彩过于明亮的状况,但个人感受依然很像电视电影,尤其是如今4K电视逐渐普及,观众对于流畅的画面质感并不陌生或感到新奇。

且不讨论过于丰富的细节是否会产生不够聚焦的状况,以及技术革新和内容创新哪个更重要,仅从视觉体验来看,高帧率目前带给行业的冲击,可能远不如当时《阿凡达》之于3D电影的划时代意义。

而人物年轻化的“数字造人”尽管接近完美,但无论1992年的《双龙会》还是2017年的《白夜追凶》,观众对于替身梗早已熟悉,花三倍于威尔·史密斯片酬的钱造一个年轻版,说实在的还不如找他儿子来演伪父子。

《双子杀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摩托车巷战以及教堂地窖打斗戏,长镜头运镜与主客观视角的切换令人惊艳,但如果你玩过GTA(侠盗猎车手)可能就不会这么觉得,对电影而言的拍摄创新早在十多年前的游戏动画里就很常见。


不那么“李安”?

在不少观后感中,大家对于《双子杀手》的评价都是“不那么李安”。

但李安作品到底长啥样?事实上从早期的“父亲三部曲”之后,他一直不按套路出牌,无论英伦范儿的《理智与情感》,浓烈肃杀引起价值观争议的《色戒》,还是被低估的美国内战电影《与魔鬼共骑》,李安打破中外古今等各种边界,并不总活在人们对于他“温厚细腻优雅”的想象里,或者说温润如玉的外壳,理所应当包裹着一颗叛逆灵魂。

而他对技术的痴迷是一以贯之的——如果65岁的他遇见37岁的自己,可能只会更早开启120帧探索。

“从学生时代起,我拍片就有个目的:想练习一样新技巧......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这个习惯,每拍新片总希望能触摸一些新技术。而且我希望做出不同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我就有很大的满足感。”

2003年李安执导《绿巨人浩克》,这是该系列作品首次采用CG特效而非真人扮演变身。尽管当时的技术尚不完善,但变身后的绿巨人很明显能看到其演员艾瑞克·巴纳的面部特征。

此外,李安成功地运用了分割银幕画面的做法,使用移动帧线以及画中画来模拟漫画常用的叙事镜头,前景和背景互相提示的动态分割效果在《绿巨人》以及在《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中都有不错的呈现。

到了2012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除了美轮美奂的海上奇观绝对让你想象不到是在水缸中完成,电影采用CGI模拟的数字老虎理查德·帕克也足以令人惊艳。

视效团队采集了部分真实老虎的画面在它单独出现的镜头中运用,与人类或动物共处的90%镜头则完全由数字建模。从骨架、肌肉运动到皮肤毛发的光泽细节,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近一年,从而完成了CG动画飞跃式的进步。1.2亿美元的成本主要花在了特效上,这也让电影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奖最佳视觉效果大奖。

李安坦言在《少年派》中得到的经验是,数字电影需要做到“更真实、更沉浸、更加充满人性”,而他的目标是竭尽所能想为观众提供独一无二的极致观影体验,无论从内容还是技术层面。

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李安开始了他的高帧率冒险。大的动态场面比如战争戏,看120帧的效果堪称牛逼,一颗子弹向银幕袭来都会让你感到毛骨悚然。传统3D电影的晕眩感在《比利·林恩》中得到了解决,快切和运动镜头的流畅感让人分外过瘾,体育场的烟火盛会绚丽得如梦似幻,在Wes Anderson作品之外头一次感受到色彩语言的力量。

为何李安总能如此“任性”?某种程度上,影迷和影评人的偏爱,片方的放权以及不为钱工作的纯粹,让他腰杆保持坚挺的状态。李安自己也说,早年拍独立电影时,有海外片商的投资做后盾,后来与大的好莱坞片厂合作,“在拍摄时,大家都会跟我说:‘拍你想拍的东西最重要’。”

这让他从未面对过太多资方刁难,“其实很多事情在我背后进行,我不晓得,压力没到我身上”。影评人尤其中国的影评人对李安的态度也很宽容,这一定程度上基于李安多年来积累的好人缘。坦率讲,如果《双子杀手》换个人拍,被骂得一文不值是大概率事件,而如今你翻阅豆瓣,大家只会抱怨“这样的故事,配不上李安导演的才华”。

而多数时候,李安也并未辜负期待。从影近30年推出的14部长片,除了《与魔鬼共骑》惨败,多数影片仅靠票房就回收了成本。不断磨练的扎实制片经验,让李安的导演之路走得比常人更加稳健。


向电影旧时代开枪

多数时候,李安是温和的谦谦君子,将锐气不露声色地隐藏,但谈起120帧电影眼里闪光。上一次这样的李安出现,是在2001年《卧虎藏龙》奥斯卡得奖后,《十年一觉电影梦》作者张靓蓓赴李安家中采访,“我看到的是一个意气风发、滔滔不绝的李安,一如花之盛开,他的各种想法也如泉而出。第一次,我看见如此具批判性的李安。”

李安笃信高帧频率电影是未来电影的趋势,在内容上我们不敢苟同,但三年两部120帧电影上映,的确推动了影院端的技术升级。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时,全球仅有5家影院可以放映4K/3D/120帧影片,其中2家在中国大陆。如今全国约50家影院达到了放映4K/3D/120帧版《双子杀手》的标准,RealD在全国有1700块银幕支持60帧3D版。

体验升级,价格却更加优惠。三年前北京博纳影城悠唐店放映的4K/3D/120帧版本票价定为288元一张,可以说是非常昂贵;现在博纳悠唐选择更多放映4K/3D/60帧的版本,定价在60元左右,而北京合生汇寰映影城杜比影厅2K/3D/120帧的版本,定价也不超过110元。

也许等到李安第三部120帧电影上映,高帧率影厅已经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普及。由追求内容情感的丰富细腻,到如今追求技术带来的极致体验,李安并没有偏离他的锚定:做电影是为了搅动人性,平衡人心。

李安的电影里,父亲以及父子关系几乎是永恒母题。《双子杀手》结尾处,克隆人小克举枪试图杀死养育自己多年的反派大boss,李安却没有让他达成弑父情节,而选择让“旁人”亨利终结养父的生命。

除了这段,《双子杀手》整体的情感色彩都是相对淡漠的。随着年纪增长,李安也许愈发明白父亲赠与自己的一副对联:入山不必太深,下笔不必太浓。一部作品问世,作者隐身其后,功过留予后人评说。

“电影比我大,电影引发的回响又比电影大,”他看得通透。

在电影里开枪的必须是老亨利,电影之外向24帧时代开枪的,必须是65岁的李安。

参考:《十年一觉电影梦》,张靓蓓著,中信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

凤凰卫视:从胶片到“未来3D”—李安的光影记忆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