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的“口罩”春运:最特别的一次返程

关注
大数据
广东企业服务
一家大数据信息企业
最近融资:|2014-09-19
我要联系
口罩下春运返程如期而至。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罗超频道,作者罗超。

为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的通知》,2020年春节假期延长至2月2日,2月3日起正常上班。虽然湖北、北京、上海和广东等疫情相对严峻的地方均延迟了复工日期,但大多数地方都将在2月3日起开工,而且延期复工的地方,大都只延迟了一周,这意味着,春运返程潮将无法避免。

图片1.png

口罩下春运返程如期而至

今年的春运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主要矛盾在于出行与疫情。湖北等地封城,在封城后黄冈甚至要求每户每两天可指派一人上街采购生活物资,这些举措,正是希望通过限制人们出行来减少接触次数,进而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风险。然而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企业的生产不能停滞,大多数人都有固定的工作单位,不大可能因为疫情辞职,春运返程又难以避免,这自然会催生很多矛盾:

一些地方因为疫情控制所需,自行封路阻断外界来往,公安部明确表示,对未经批准擅自设卡拦截、断路、阻断交通的违法行为要立即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依法妥善处置;交通运输部也已明确不得简单采取推填挖洞等硬性隔离方式阻断公路交通。

图片2.png

人们希望出行顺畅,然而返程路上,当地均会设置防疫检查站,一车不漏测体温,以发现疫情异常,检查过程比收费更耗时间,自然会加重交通拥堵,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

出行中,排队安检、验票,火车地铁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则难免与人流接触,就算自驾车也还有服务区这样的地方,总之,出行会增加自身感染风险。2月2日,国家卫健委提醒出行市民:乘坐公共交通返程建议隔位而座,分散而坐。

一边是疫情防控,一边是春运返程,重重矛盾之下,勇敢的人们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老家,挥别亲人,踏上回程的路。百度地图迁徙大数据平台显示,1月30日(大年初六)春运返程潮如期而至,重庆、成都、南充、邵阳、盐城等劳动力输出区域成为热门迁出城市,北上广深、东莞、苏州等工业发达地方成为热门迁入城市。

图片3.png

注定是最特别的一次“返程”

而从大数据来看,今年的春运跟往年的又很不一样。

跟往年大年初六会出现返程最高峰不同,今年春运返程人流增长相对平稳。北京、广州等热门目的地返程仍未出现高峰值,迁徙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趋势明显,北京市交通委在2月2日发布会透露,未来一段时间,从订票情况来看,铁路和民航进京客流同比下降超过70%,不会出现大客流返京的情况。原因在于今年返程窗口期相对被拉得较长,人们可以更加灵活地规划返程时间。

图片4.png

最受关注的武汉在“封城”后的人口流动更是出现了“断崖式下跌”,不论是迁入还是迁出均不到去年同期的十分之一。要注意的是,虽然武汉已经“封城”,然而依然有一些人在逆行,保证城市基本运转,或者参与到援助武汉抗疫的行动中。

图片5.png

相对于去年而言,今年春运返程拥堵指数大幅下滑。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七,全国高速平均拥堵里程较去年同期下降89.0%。

截至2月1日20:00,全国高速平均拥堵里程较去年同期下降86.6%,峰值出现在16:00,拥堵里程为254.82km,去年同期峰值出现在16:30,拥堵里程为1618.27km。

拥堵不再那么严重,这应该是疫情唯一的“正面作用”了。

估计再等几天,到了各地复工前时间,拥堵应该会更加严重一些。

而从拥堵路段排名来看,拥堵靠前的高速公路很多都是“省界”路段或者周边区域到中心城市的路段,比如截至2月1日20:24拥堵靠前的路线,G4京港澳高速湖南-郴州-宜章县段, 东向南,G4E武深高速,广东-韶关-仁化县段, 西向南,均属于湘广交界处,而且是向南汇集。今年1月2日,交通运输部宣布,全国29个联网省份的487个省界收费站于1日全部取消,现在省界拥堵的核心原因在于抗击疫情设置的防疫检查站。

图片6.png

1月31日,交通运输部在官方百家号发布了一篇来自《中国交通报》的文章:《来自一线|返程高峰即来,防疫全力以赴》,文章显示,全国各地交运和防疫部门密切联动,迎接返程人流,各个省份均在高速省界设置了防疫检查站,以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通过交通运输途径跨省传播。

科技让艰难返程好一点点

如何保障人们困难重重的春运回程路?如何让不太便捷的回程尽量便捷?

各地政府部门的努力。面对返程高峰和依然严峻的疫情防控工作,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千方百计保障路网畅通,比如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印发了《关于保障疫情防控期间高速公路出入口畅通的通知》,要求各级交通运输部门配合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严格做好路网车辆筛查工作,对外省入赣车辆逢车必查,同时要求各高速公路出入口增开通道、增派人手,保障出入口畅通及疫情防控两不误;

各地卫生防疫部门严阵以待,通过种种措施发现潜在疫情传染源,以加派人手、增加通道的方式在确保严格检查的前提下,减轻拥堵;在外地人返回北京被一些社区限制入住时,北京民政局第一时间回应:“非确诊病例应自由进入”,市民不能进小区可拨打民政局电话求助。

我们也看到科技在扮演重要角色。

人工测体温慢,且不精准,在火车站这样的人流密集场所,面对春运返程人流很难奏效,一些地方配置了双光谱测温仪、红外成像自动测温仪、热能测温仪等新型测温仪器,可以快速精准测温,发现发热乘客自动预警。

广东省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对中国新闻网介绍,车辆排队等候检疫点检查时,会造成车内温度短时间内升高,体温测量会产生误差,建议各位车主提早打开车窗通风降温。在车辆到达检疫站前,各地道路部门都设置了提示牌,这样的功能是不是可以做到地图上进行智能提醒?现在百度地图更新了深圳交警70个防疫检查站的定位信息,在用户驾车行驶过程中,百度地图还将在距离防疫站两公里位置时进行导航语音播报:“深圳交警提醒您,前方2公里,体温检测,请戴好口罩,配合检查。”我觉得这样的功能要是能普及所有城市就好了。

图片8.png

一个网友1月31日从湛江开车到重庆接老婆回程,开了18小时到湖北重庆交界处,才发现当地已经限制非本地车辆进入,设卡进行劝返,类似于这样白跑一趟的网友不少。百度地图已经上线了“肺炎疫情期出行管控消息速报”功能服务页,实时更新疫情最新消息动态。如果当地可以跟地图应用实现数据互通,用户在导航时提前知晓实时管控消息,就可以避免白跑,中途返回避免添堵。

图片9.png

一次感动人心的“口罩”春运

1981年3月,“铁路春运”一词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八九十年代打工潮开始出现,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沿海地区,在“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的团圆情结下,产生了春运潮流,人们不顾山高水长,不惜舟车劳顿,也要赶赴一顿年夜饭,跟家人聚在一起看春晚、发红包、放烟花。春运成为人们春节回忆的一部分。

有人说,去坐坐火车,最好是慢车,最好是春运时坐火车,能更明白中国人最真实的生活,也更能明白中国人回家的路。火车车厢就是微缩的社会空间,在那里,你总有机会见识中国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见识苦难的生活与卑微的梦想,见识迁徙带来的机遇和财富,见识绝大多数的中国民众正在经历、遭受的种种日常。

图片10.png

十多年前我求学时,从南京回重庆奉节,先要挤绿皮车,硬座几十个小时到宜昌,再坐船从宜昌经过三峡大坝到奉节,这又需要一个晚上。回家的路穿越千山万水,对我来说是艰难的,快到家前的那份激动今天仍记忆犹新,回家后的那种温暖依然弥足珍贵。

在人们的记忆里:春运时通宵排队买票,黄牛,肩扛手提,绿皮车,马扎、瓜子花生口香糖……久远的记忆苦涩却又温暖。如今,春运人口从最初的不足1亿人发展到今天的超过30亿人次,被外媒称作是“人类最大的迁徙运动”。飞机、高铁、自驾,多种多样的出行工具可供选择。电子购票、网约车、地图应用、移动支付、智能手机……让出行更加便捷、舒适和高效。

英国《每日邮报》在2018年评论中国春运:一年一度全球最大的人类迁徙开始,这场史诗般的旅行中国游客预计共达到30亿人次。2019年春运,CNN聚焦中国春运刊发文章评论道:“在任何其他国家,这么多的人都会让当地的基础设施瘫痪。但是,中国不同于任何其他国家,有很好的条件来处理这个问题。”

这些年不论是春运还是日常,我们看到让出行变得更舒适的,最重要的功臣就是科技。

中国高铁的建设速度让世界惊叹,助力中国赢得“基建狂魔”的美誉;地图应用让人们在不同出行场景下可以从容规划路线,以最有效的方式从A到B,甚至探索目的地,百度地图更可以让用户全程不用手只用语音来实现导航操作;网约车则让人们可以拿起手机动动手指就能呼叫各种出行工具;共享单车遍布在大街小巷解决人们“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所需;OTA则让人们预订飞机票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

在出行场景中,比如坐火车,电子购票、刷脸支付、扫码支付和刷脸实名制验证等等AI应用,让出行便捷了不少。出行中,拥有4G信号的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让人们的旅行再也不枯燥。因为科技,出行变得简单,变得舒适,变得高效。即便是在疯狂肆虐的疫情前,科技依然在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出了自己的本色,让艰难的出行变得舒适一点点。

今年的春运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成为最特别的一次春运。春运前,很多人该回家的回家了,武汉在封城前就流出了500万人。如今,疫情未能挡住人们回城工作的脚步。如果可以,谁都希望可以窝在家里抗疫情,然而大家都要求一份生活,每个人都在追寻梦想,而社会的运转,亦离不开勤劳的劳动者。人们戴上口罩踏上返程路,背后同样有一种特别感动人心的力量。

生活还要继续,明天一定会更好。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