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3千亿的方正被“接管”,负债5千亿的海航还好吗

关注
一石激起千层浪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艾问人物。

成立34年,总资产超过3600亿元的方正集团,正经历至暗时刻。

2月18日,方正集团晚间发布公告称,其债权人北京银行以方正集团未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不具备清偿能力为由,已申请法院对方正集团进行破产重整。

目前,央行、教育部、北京市已经成立清算组接管企业。

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为民营企业中曾经的佼佼者,方正在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排名是第138位,体量规模高达3000亿,如今却落得没钱还债“被破产”的结局。

消息一出,“方正破产”很快登上微博热搜,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

那么方正到底欠了多少钱?

2019年三季度末,方正集团总负债已经高达3029亿,资产负债率82.82%——作为一家“科技企业”,这样的负债率可谓高的惊人。

而相比于欠钱,更绝望的是看不到还钱的可能性。

财报显示,2019年方正集团归母的净亏损达31.9亿元,相当于平均每天亏掉1183万元。

从涉足IT、医疗、产业金融、产城融合,坐拥6家上市公司,比肩联想、惠普,到如今深陷债务泥潭被重组,方正集团是如何走到如今的境地呢?

科技起家

1986年,北京大学投资40万元创办方正集团,王选院士发明的“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为方正集团奠定起家基础。

随着激光照排系统投入市场,仅3年过后,其订货金额就突破一亿元大关。

技术大牛出身的王选,一直非常注重自主创新;在他的带领下,方正探索出了一种“顶天立地”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所谓顶天,就是要“不断追求技术突破”,立地,则是要关注“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推广”。

可以说,方正最初的成功与其浓浓的技术底色密不可分。

1995年,方正在香港上市,王选受邀担任方正(香港)董事局主席,成为方正的灵魂和旗帜,媒体甚至称他为“方正之父”,尽管他并没有担任过方正集团的董事长和总裁。

彼时迅猛增长的PC机、显示器、服务器、笔记本电脑业务,为方正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短短两年,方正科技的营收和净利润就增长10倍。

到1999年,方正集团已拥有三家上市公司,A股的方正科技(电脑)和香港的方正控股(电子排版)、方正数码(电子商务)。

同年,王选被诊断出罹患癌症,此时的他或许并不知道自己只剩下7年的寿命,但本能让他开始为自己身后的布局——王选决定辞去方正研究院院长一职,全力支持年轻人参与管理。

2002年,他又辞去了方正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的职务。

“让一个60岁的老者去领导一个高科技企业,无论从哪方面说难度都太大了,至于经营管理,我是不擅长的。”

王选希望他退下来后,新的领导者可以将自己“产学研结合”的方正模式发扬光大。

引狼入室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事与愿违。

中国的早期科技企业,往往都有技术优先与市场优先的路线之争,譬如联想的倪光南和柳传志。

而灵魂人物王选淡出之后,公司再无重量级元老居中调和,方正内部技术派和经营派的矛盾开始日益公开化。

管理层的内部问题自然也反应在公司业绩上,1999年,方正遭遇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亏损。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001年6月,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魏新“空降”方正,出任集团副董事长。

当了十几年大学老师的魏新,并无太多根基和企业治理经验。面对方正内部的“少壮派”和原管理层的压力,急于寻求外援的他,宿命般地遇到了张海和李友。

不同于温文儒雅的魏老师,中专学历的李友很早就出来混社会,靠着十多年摸爬滚打的江湖套路和一股子狠劲,早早就在资本市场上扬名立万。

1996年,从河南审计厅离职的李友与民间“气功大师”张海合伙创业,靠着一招藏秘瑜伽“包治百病”的套路,短短几年竟发展出30万信徒,敛财数千万元,换算到今天相当于现在的十几亿。

这种体量的资金,足以在当初刚起步的股市呼风唤雨。

于是自2000年左右,李友与张海在深圳改组成立凯地投资公司。

他们先是收购了东方时代公司,进而入主上市公司中国高科,并先后操盘方正科技、银鸽投资、飞亚达、中科健、深大通等,成为资本市场名震一时的“凯地系”。

看中了李友的凶狠手段,天真的魏新迅速将他引入了方正集团,出任CEO,希望李友这头狼能够为自己所驱使。

然而与狼共舞的结果,却是“引狼入室”。

李友当初读书的中专叫做郑州航院,靠着这段学习经历,李友积累了众多的“战友”。

据统计,李友执掌方正集团期间,先后有多达21位同学校友投入麾下。

魏新很快成为了被架空的傀儡。

而这群被称为“郑航系”的势力,也将在日后通过各类令人眼花缭乱的神奇操作,最终将方正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李友入住之后,一直以科技突出为底色的方正集团突然调转方向,开启了“多元化经营”的并购模式。

2002年,方正斥资2.3亿收购了浙江证券;2003年出资2亿收购苏州钢铁集团;同年以3亿入主西南合成制药、以4亿元收购武汉正信投资等。

靠着高杠杆举债的疯狂扩张,方正短短几年时间资产已膨胀数倍。

审计出身的李友,非常熟悉大型国企的审计工作,这段经历使他对资本市场那些舞弊的手法烂熟于心。

在大量“郑州航院”的亲信同学以及自己的亲戚的配合下,李友熟练运用“交叉持股”、“空壳公司”、“资本腾挪”等资本玩法,编制起了一张以自己为中心、密不透风的大网。

方正错综复杂的股权结构及交易关联方,不仅让外人看得云里雾里,连监管层也看不清真相。

靠着一群“外围公司”的利益输送,李友等人把方正的资产一点点掏空。

8年后,第一财经日报发表《方正集团高管250万撬动200亿国资》的报道,揭露出当年方正集团改制的内幕:

时任方正集团首席执行官李友,利用职权让亲属同学各据高位,通过北京招润以250万元净资产“撬动”200亿元的国资巨头。

媒体的舆论揭开了冰山一角。

2015年1月5日,李友与魏新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方正集团董事会当天由北大方面派出的团队接管。

2016年,李友因犯内幕交易罪、隐匿会计账簿罪等,数罪并罚,判以有期徒刑4年6个月,判处罚金7.5亿。

次年,李友因“行为性质特别恶劣,违法情节特别严重”,被证监会“终身市场禁入”。

方正集团大批高管纷纷落马,其后方正集团高层人事持续动荡。

债务型扩张的黄昏

抛开管理层的经济问题不谈,方正的悲剧,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其选择的债务扩张路径。

如果说联想最为人诟病的遗憾,是放弃了“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让公司变成了“电脑组装厂”。

那么脱离了“产学研”模式的方正,则索性扔掉了技术的帽子,一路朝类金融公司蒙眼狂奔。

毕竟炒资产的钱太好赚,谁还会苦哈哈的做研发呢?

2019年前三季度,方正集团营业收入917亿,净利润亏损24.68亿,其中公司的研发费用3.33亿,研发费用仅占比营业收入的0.36%。

作为标榜以IT产业为基础的方正,这一数据远低于大多数高科技公司研发占比10%左右的平均水平。

而3.33亿的研发费用,即使绝对额来算,也远不及许多科技类上市公司动辄百亿的研发投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前三季度财务费用高达62.04亿,是研发费用的近20倍。

再结合集团涉及的产业包括金融、地产、大宗商品贸易等领域,与超高的资产负债率,方正俨然已是一家类金融公司。

2月21日,上海清算所发布公告称,目前“仍未收到北大方正支付的付息兑付资金,无法代理发行人进行本期债券的付息兑付工作”。但因北大方正已进入重整程序,因此不会提前清偿单一债务,也不会兑付21日到期的这笔超短融。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一天前启动了重整程序,方正的这20亿元债券将在今日构成实际性违约。

然而出来混,迟早也还是要还,巨大的债务窟窿早晚要来填。

目前方正集团旗下拥有6家上市公司,方正证券、方正科技、方正控股、北大医药、北大资源和中国高科。此次方正集团进入重整程序,这6家上市公司可能面临股权结构变化,实际控制人也可能易主。

事实上,方正的困境也并非个案。

无独有偶,2月19日晚间,据多家媒体报道称,拥有万亿资产却又高额负债的海航集团即将“被接管”,旗下的航空资产也将被拆分。

2月20日,针对市场传言,海航集团一高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相关传闻并不确切,其从未了解到关于海航集团的接管、拆分或重组等相关信息。

消息的真伪无法评论,但是客观上,负债累累的海航集团无疑正徘徊在生死关头。

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曾在去年的新年献词中,这样定义海航的2020年:2020年是海航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决胜之年。

截至2019年6月底,海航集团的有息借款总额超过5548亿元。据2019年三季报,海航公司账上货币资金为389.6亿元。即便加上应收账款等流动性较高的资产,非流动资产也仅是513亿元。而海航的短期借款,如果加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其负债金额为972亿元。

考虑到公司日常运营所需资金,如果这些借款银行不续贷的话,海航很难过关。

唯有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业内有句老话,“大潮退去,就知道谁在裸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资产像潮水,债务像石头。

处于经济扩张期,企业可以通过高杠杆控股模式进行债务性扩张,在短时间内迅速做高资产规模,再用资产去抵押,源源不断的借出新的贷款,进而去控股新的企业,周而复始。

在这个时期里,资产的价值大于债务的价值,潮水盖在石头的上面。

但经济有高有低,潮水有起有落,石头却永远是刚性的。

一旦经济进入调整期,潮水退去,水落石出。

近年来,随着金融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金融开始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市场也日趋理性,此前高杠杆、高负债的资产扩张模式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而邓公则更进一步,直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有数据显示,在经济增长中,科技创新平均贡献率高达85%,著名管理学大师波特(Porter)早在1992年就说过,一个国家要想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不断地对产业进行创新和升级,而这又来源于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投资。

2019横空出世的科创板,正是重构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这也标志着赚快钱的日子已一去不返,踏踏实实做技术的“老实人”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而以方正为代表的企业们,唯有不忘自己当初“科技起家”的初心,回归商业的本质,才是正途。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