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疫情之后,所有公司都该好好重视ESG?

关注
ESG简单来说就是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的综合指标。区别于传统财务指标,ESG从环境、社会、以及公司治理的角度去审视一下公司的好坏,是一种新兴的企业评价方式。

来源:本文来源于科技唆麻,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写过《基业长青》的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真正卓越的公司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强调纪律的文化和飞轮理念,而飞轮理论的意思是,公司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历一个突破,正如沿着一个方向转动巨大的一个轮子,飞轮一周周地旋转直到发生突破而得到最大动能。为此,创始人要不断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对什么事业充满热情?

———你在哪些方面能达到世界知名的水准?

———你的经济引擎靠什么来驱动?

这就是著名的刺猬理论,在柯林斯看来,再复杂的商业逻辑,都可以化成系统单一的概念和基本指导原则并加以执行。

去年 4 月德勤发布了《2018 全球人力资本趋势报告—社会企业的崛起》,「社会企业」正式向全球发声,倡议消费者、股东、政府甚至其他利益相关方不再以单纯的财务表现来评估其行为,而应通过企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来判断这家企业的价值,以及未来的增长潜力。

这意味着当企业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如何通过其产品、服务、品牌等所有与社会产生接触的地方去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进而实现企业本身的社会价值。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企业活跃身影,以及这背后蕴藏的社会意识,几乎是全民参与的节奏。

除了捐款捐物资,大家还发挥各自业务优势:阿里旗下盒马通过租用员工的方式帮助餐饮企业度过困境,钉钉提供了线上教学与办公的便利;顺丰等物流企业保障物资的快速有效运输;多家银行针对受疫情影响的个人开展贷款逾期保护,向受疫情影响企业优先倾斜信贷资源,建立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网易等教育平台纷纷开放线上教育免费课程...

再比如平安这种跨域发展型企业,调动旗下几十家子公司全上阵,从保险保障、金融服务、医疗支援、教育服务、公益扶贫等全面出席,一家人整整齐齐抗击疫情。

这些企业才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我一直认为,在救灾援助这件事上,中国的企业不是没有爱心,我们也不是没有能力,但是,我们缺乏成体系、成阶梯的规划模式,在全民动员的节奏下,很容易被逼捐或者变成红白喜事随份子。这其实违背了企业的初衷。

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其实类似鱼和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而社会的进步则和企业共识息息相关。那么有没有一种能坚固商业利益和社会价值的方法呢?

这就是我这篇文章想说的,ESG模式—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兼容性。

01 ESG:重新界定什么是“好公司”

ESG简单来说就是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的综合指标。区别于传统财务指标,ESG从环境、社会、以及公司治理的角度去审视一下公司的好坏,是一种新兴的企业评价方式。

ESG的概念在国外比较流行,欧洲资管市场已有近半采纳ESG投资,美国的资管市场也有约1/4采纳ESG投资。虽然中国ESG尚未打开完全局面,但港交所近期公布的新版《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已明确要求,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都要遵守规定及时披露ESG报告。A股虽然目前没有这个规定,但也有主动披露ESG报告的,一般都是行业龙头股,比如中国平安。

有人可能会问,上市公司的规定,和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换个视角来看,ESG更倾向于一种思维。它是一种更加先进、更加合理、更加具有大局观和全面性的公司治理思路,而ESG针对的问题,其实就是类似新冠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

ESG的核心是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在商业价值和社会责任之间取得平衡。

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不光是成绩要好,还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家优秀的企业不应该只有良好的业务增长数据,更要有可持续的发展目光和潜力。ESG是一个很好的框架思维,能帮助企业从更高的角度审视自身的品牌定位、战略方向、经营模式、产品形态等等。

很多人会把ESG当成情怀投资,毕竟,一家生产橡皮的厂商怎么也不可能和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扯上关系,但事实上,即便是一家再小的企业,它也具备商业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比如在日常办公中减少不可回收材料的使用;比如参加社区和街道组织的义务劳动。

这就不得不提一家国内把ESG模式玩的最好的公司——中国平安了。

不吹不黑,中国平安可能是对ESG模式研究最透彻的一家公司了。

秘密就藏在平安ESG报告里。

02 平安:不仅主课成绩好,更要全方位发展

平安近期发布年报显示,公司首次将ESG标准融入公司管理,这也是中国几千家上市公司当中的“首次”。不仅如此,平安还在2019年宣布正式签署联合国支持的‘负责任投资原则’,成为中国第一家加入该组织的资产所有者,更是海内外首个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AI-ESG平台的企业。

中国平安集团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就曾表态,“企业经营的目标是追求百年老店,不是一个短期的财务成就,不是为了短期的排名,追求的是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平安的长期愿景是成为一个国际突出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ESG则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因素存在。

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引下,平安确立了依托“金融 + 科技”两大引擎, 以五大生态圈为土壤助力实现绿色的环境、和谐的社会以及可持续的经济建设的发展目标,并通过专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动行业与社会向资源友好型和社会友好型发展,将赋能社会作为履行企业ESG的根本使命。

平安将公司经营的关键领域和ESG的目标进行了非常具体的融合,并且规划了17个可以结合的领域,绘制了出一副“SDGs”地图,更加科学、专业、体系化地将可持续发展模式付诸实践。

SDGs地图非常详细,几乎囊括了平安所有关键业务如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指导目标和原则,每一块业务,都仔细对比了可持续发展原则,然后总结出一个使命和目标,最后汇总。这个地图几乎可以看成是平安践行ESG模式的指导手册。

事实上,在之前的股东大会上,平安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总结了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历程:第一个十年专注保险,第二个十年致力探索综合金融模式,第三个十年专注「金融+ 科技」双驱动发展。在谈到接下来的十年战略时,马明哲表示,平安要走「金融 + 生态」的新发展模式,而这个生态,则包括了对于社会增长和企业增长之间的同步协调。

有人会质疑,企业的目标不就是追求利润吗?把商业价值和环境目标以及道德标准这些混在一起,会不会损害商业价值?换句话说,两者是不是冲突的?

根据哈佛商学院乔治·希拉费(George Serafeim)等人的研究,在1990年起就开始针对ESG议题进行绩效沟通的企业,在接下来的18年的长期观察里,和精确匹配的常规对照组相比,财务表现更出色。

投资者证据也佐证了这点:北欧联合证券研究(北欧地区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在201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从2012年-2015年间,ESG评分最低与评分最高的公司相比,前者仅为后者绩效的40%。

这些数据很好地解决了很多人的一个认知误区:企业必须以牺牲部分经济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社会存续与生态保护层面的回报。

ESG非但不会阻碍商业发展,反而会促进企业的价值提升。

还是平安的例子。2019年的年报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19年里,中国平安的营收达1.17万亿元,同比增19.7%;净利润方面同样表现强劲,期内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94.07亿元,同比增长39.1%,截至2019年末,该集团总资产达8.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1%,集团个人客户数首次突破2亿。

营收净利润双双强劲增长,客户数也突破2亿人次 ,这其实也证明了一点:ESG与经济增长并不矛盾,反而是价值有效叠加。ESG的价值和作用,本质上来说是通过一套科学方式管理企业行为,从而让商业往的向善方向去发展。

就这次疫情来看,武汉平安好医生医学检验室被纳入第一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定点机构,之后平安派出旗下医保科技的健康中心,将12.6米长,26吨的64层影像车送到了武汉,日均220人次的影像扫描能力大大缓解了两家医院的CT检查压力。

针对无法快速问诊的人群,平安好医生联合56个省市地区政府,携手3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第一时间开通7*24小时的免费义诊,向广大市民提供专业医疗咨询服务。面临疫情中社会事务办理可能停摆的危机,平安智慧城市在”i深圳“APP上推出了”深i您“疫情服务专区及在线问诊等硬核服务,为市民提供咨询、救助、预防到办事的全链路服务...。

这就有点像不光考试考的好,音体美成绩还特别棒。当绝大多数的企业还停留在语数外考高分的阶段,平安已经一骑绝尘成为全能生了。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好找工作吗?同样的,什么才是好公司?好公司的标准是什么?是年入几十亿还是年底分红派息?是财大气粗只手遮天还是乐善好施回馈社会?”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些议题太大,与小公司无关。

但其实好公司的标准不仅仅是他做了什么,更是他想了什么,这个思维才是一切的基础,大公司有经济基础做ESG是一方面,但是这个思维的建立却不是一朝一夕的,有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这个观点放在这里同样适用,为什么大公司越做越好,这与其长远的战略布局、共赢互惠的思维有极大关系,而这往往是小公司在发展中需要思考的。

03 共生:商业与社会的共生共荣正在路上

社会是共生关系,人与人、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甚至跨越物种的关系中,皆是如此,缺乏这种思维不仅伤害的是经济利益,更是生死存亡。2020的魔幻开年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深刻拷问,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沉痛打击。

踏入20世纪以来,我们没有一次比这一次更深刻地意识到人类是一个共同的命运体。

今年刚过去的2个月的时间里,东非蝗灾、澳洲山火、全球疫情、西班牙强风暴、菲律宾火山喷发、南北极冰原面积锐减、成千上万的物种惨遭灭绝...灾难席卷而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次摆到了世人面前。

上世纪50年代伦敦烟雾事件造成12000人因空气污染丧生,消息传遍全球,这一鲜血凝成的代价才让人们第一次意识到生态平衡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这种意识的诞生也成了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起源。时至今日,据研究显示,每年全球因空气污染的死亡人数仍有450万之多,由此带来世界经济损失更是数以亿计。可见即便在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可持续发展议题依然是摆在人类面前一道难题。

回溯商业文明的发展过程,其中历经了多次变革,每次变革都在重塑商业背后的价值表达。

从商业发展脉络上看,以往“瞻前不顾后”的发展模式在社会层面已经造成巨大问题,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的恶性影响,随着全球化地球公民意识的整体觉醒,这也让许多企业开始从解决社会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自身定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趋势下制定更长远的企业战略。

人类过去的生产活动都是以个人或者群体首先的,为什么会出现公司这种形态呢?

古典经济学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这是这种劳动集合体能够通过合理地分工协作产生更大的生产力,因此,古典经济学对公司的定义是在技术、市场、法律的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但社会之所以发展,文明之所以薪火相传,并不是完全因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还有道德成分以及宗教伦理,现代企业的血液流淌着的不再是工业文明资本原始积累带来的罪恶和剥削,而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主义和共享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才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万物共生的基础和根本。

如Colin Mayer所说,“公司使命并非仅仅创造利润,而是在创造利润的过程中,为人类和地球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伟大的企业,其目标绝不仅止于盈利,如何让商业与社会共生共荣,是目前国内以平安为代表的生态型企业共有的发展诉求与责任担当。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