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系专栏作者刘涛独家投稿文章,创业邦编辑后发布。
《小宣言》的作者马格努斯•林奎斯特,全球知名未来学家,TED演讲者,2008年创办了欧洲第一个关于趋势研究与未来研究的学术课程。
写这本书的来由有三个:
1、作为TED的讲者,他发现:TED从最初的“精彩理念、值得传播”逐步变为“伟大的精彩理念比个人随意的观念更值得传播”,现在TED来自全球精英对于未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创见围绕着移民、环境、战争、发展等重大课题展开,似乎他们展现的就是未来要发生的。TED也由自下而上的独创观点分享大会,变成了自上而下的意见领袖。
2、2014年作者参加了一次专题会议,并做了一个分享,观众反馈道,每次只要当作者说到大变化、大趋势的时候,他们就没有兴趣,而当作者分享短小且温馨的故事时,他们的反响就截然不同。这一点让作者意识到自己是不是沉迷于谈论重要的未来趋势,而忘记当初为什么选择未来学这个学科。选择这门学科是源于作者对人类智慧和人类创造力的热爱。
3、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媒体的发展让传播偏离了过去的等级结构,散播成为趋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器,任何人都可以把信息传给其他人,也可以从其他人那里获得信息。整个世界充斥着各种嘈杂的声音,同样也掩盖了客观事实,这些声音愈演愈烈、互相排斥。我们越来越关注伟大的创见,大创见的影响在于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对立”,类似于基督教强势传播一样,“倒逼”人们必须选择某种观点。
约翰·肯尼迪总统说:真理最大的敌人并不是故意编造的谎言,而是长期流传的似是而非的神话。
基于宣言是改变世界趋势的大宣言、大创见,寻求的是共识与共建;而本书《小宣言》则是每个平凡的个体自由的呐喊,是倾听和表达内心的,甚至仅仅属于自己的声音。
现在的政客、专家、企业家、思想家总是希望提出改变世界的伟大的创见,随处可见人们用“大”来描述各种事物,从计算机领域到社会相关的“大数据”、“大社会”、“五大人格”等。在这个全球化的大世界里,似乎只谈论大创见,解决大危机、应对大挑战才合乎情理,譬如改善气候变化、解决贫困问题,毫无疑问,领导者敦促解决此类问题,无可厚非。然而很多新发明、新发现都与团队努力、立场分化及大创见无关,他们只是某个人在某个时刻屡经失败,最终从怀疑、不确定和多次试验中找到答案。
例如:即便是周五午后在实验室随意捣鼓,也可能成就一个跻身诺贝尔奖的伟大发现。
即便是毒药,有时也可以救人一命。
在自家厨房进行的小实验,也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曾说:经济学最奇特的任务就是告诉人们,对我们所认为的力所能及之事,我们其实知之甚少。
信息变得廉价又随处可见,而观点,即你如何看待信息,则变得比信息内容本身更重要
马格努斯将围绕未来故事分为四种原型,分别是进步、衰退、循环性及不连贯性。
进步观点实质是对人类发展持乐观的态度,进步意味着事情的总体趋势变得越来越好,“即便现在没有实现,将来一定会实现”的信念占据主导,例如:人类从没有比今天更健康、更富裕;科技为我们所有人带来便利;今天最穷的人,也比一百年前最富裕的人还要富裕;我们已经消灭了疾病、饥饿和贫困。
衰退观点则是指事情总体上在不断恶化,人类社会已经面临诸多绝望的问题,现在是需要立即做出行动的时候,例如:我们正在迈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恐惧且动荡的时代,彗星、气候变化、传染病威胁着我们的存在。
循环性核心观点就是“历史没有新鲜事”,现在所发生的在过去都已经发生过,但是循环性的观点带有悲哀性,即看不到解决问题的最终路径, 就如《权力的游戏》中所言,历史是个车轮,因为人的属性基本不变,之前发生的事情必将再次发生。
不连贯性的观点则指规则在不断被改写,对于我们熟悉的现在而言,过去和未来都是完全陌生的地域,社会的发展是断层式的,新世界“推翻”旧世界的,但是这种观点的不足在于既然未来与现在完全不同,那么现在所做的意义是什么?例如:旧的规则不再适用;我们所认知的一切都是错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国崛起、海平面上升,这些会改变一切。
每一个阵营都认为自己是开明的少数派,其使命就是引领我们宣泄精神、净化自我、改造自我,让我们相信这条真理之路。如果能够少排二氧化碳,多投资,不再追求经济增长,或者所有规则重写,那么我们就能获得永恒幸福。
不确定性的时代,为什么要重视“小宣言”?
那些企图压倒多样性观点的“大创见”也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因为它“否定”了社会发展需要多样性,同时单一观点往往让我们无法看清事实,其机会成本更高,往往让我们错失良机。
英国诗人斯蒂芬·斯彭德说:“人类最大的错觉在于,认为目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错觉更是让人着魔,励志书、管理大师、理财规划师,一个个催促着我们设定目标,并为之刻苦奋斗。但是显然,未来杂乱不堪、矛盾重重且充满不确定性,设定目标、找到信仰、遵循计划不仅无益,反而是一种阻碍。
我们讨厌不确定性,同样希望外在的信息能够告诉我们怎么做,这样是最好的。但是教育与生活最大的不同在于,教育告诉你怎么做,如果你照搬过来,很多情况下可以解题,而生活或社会现实往往不是这样,即便我们听无数遍马云的成功经历,按图索骥我们也未必能够成功。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经历的、偶然发现的各种事情,都有助于实现更伟大的目标,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些事是什么,也不清楚它们什么时候会发挥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小宣言”,这种个人的小力量在推进社会发展的历程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曾经做过一个荒谬的实验,通过磁悬浮技术克服重力作用,让一只青蛙悬浮半空中,并凭此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此后他享受这种有趣的实验,称之为“星期五晚上实验”。有一次,海姆研究一种用在铅笔盒网球拍上的超薄石墨层,他和一个博士生想看看在不破坏物理属性的情况下,能否提炼出最薄的石墨片。经过几周的打磨,一个小小的石墨片做成了,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他们发现了之前从未见过的二维碳原子晶体,就像蜂巢的六角形一样的二维点阵。更让人惊讶的是,该晶体可以存在于常温环境下,体积超轻,强度却比钢铁还好,能很好地传导热量和能量,这就是石墨烯。石墨烯被评为从未有过的、最具革命性的材料,而海姆也凭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个发现,完全不是在讨论某个主题,也不同于大企业为盈利而开设的创新部门,而是在制作一些快乐、有趣的体验,让人愿意沉浸其中,得到发现。
20世纪80年代末,在瑞典的医生霍尔姆斯及同事林德斯泰特一起研究一种折磨儿童的罕见疾病——酪氨酸血症。这是一种遗传缺陷,患儿体内无法分解络氨酸,造成体内产生废物,从而因肝功能衰竭而死。看着患儿不断地因为同一种疾病渐渐死去,医生会感觉非常受挫。在屡屡受挫的情况下,澳大利亚一家农化公司发现串钱柳中含有某种天然除草剂,该公司开始申请专利进行保护,把这种除草分子命名叫尼替西农。可惜,这是个令人失望的发现,甚至差点儿毁了捷尼康农化公司。尼替西农用小白鼠的实验,导致了小白鼠失明,实验的结果证明,尼替康农可以抑制各种生物体内的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而这种酶正是导致酪氨酸血症的元凶。霍尔姆斯和林德斯泰特在一本科学杂志中看到了这篇报告,迅速在医院进行小规模临床实验,这种药物治疗了一名两个月大的重症婴儿。《科学》杂志,不吝惊叹称:这个治疗的结果,让人激动……病人的肺功能很快恢复了正常……甚至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一种失败的除草剂却成为了一种特效药,尼替西农拯救了全世界无数孩子的生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懈努力可以让看似偶然的实践变成宝贵的工具。在这个故事里,不断探求拯救患儿的疗法就是不懈努力,而地球的另一边研制除草剂的化学实验则是偶然事件。人类一直都在读着、听着、看着,这些行为带领我们取得更伟大的发现、更多的财富,甚至更好的生活。
弗拉泰利·古齐尼在意大利雷卡纳蒂拥有一家经营厨房用具的家族企业,该企业历史悠久,在创新方面经验丰富。1938年,该企业开始使用树脂玻璃板的边角料生产军用飞机的舷窗。“二战”后,意大利战败,古齐尼的晚辈对这一技术进行了革新,可以用于制作各种尺寸、颜色的玻璃板,生产各种餐具,包括玻璃杯,刀具和餐盘等。这些餐盘色彩前卫、时尚,人们很快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闻名后世的塑料餐具,再后来,他们捕捉商机,把树脂玻璃灯纳入餐具业务范畴内,利用凹形沙拉碗设计了一种大的吊灯,成为风靡欧洲厨房的一大特色,也成就了当今世界最成功的照明器材公司依古姿妮照明公司,沙拉碗颠倒过来,成了现代厨房灯具的经典。
未来的路在哪里?未来杂乱不堪、矛盾重重且充满了不确定性,设定目标、找到信仰、遵循计划有时候可能会成为一种阻碍。
我们看到推动产业变更,有时候是一些偶然的因素,很多人厌恶“偶然”这个词汇,因为这仿佛让努力变得廉价,但是在作者看来,这种偶然因素并不是无迹可寻的。
马格努斯发现这种偶然性的背后往往伴随着绝望的环境,一往无前的勇气及在某一领域的经验,偶然并不是凭空产生在某个人身上的,就像苹果掉在牛顿头上的概率并不比其他人高,但是牛顿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上述条件下,还需要一定的“催化剂”,可能是酒精、音乐、轻松的气氛或者是其他,两者结合起来让人们的意识产生了创造性的想法,即灵感。灵感属于意识的范畴,而意识在创造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意识是五官对于外部的反应,同时意识又在“挖掘情感的改变形态,发现新想法,探索新世界”。因此,多经历是一条非常好的路径,这种经历不一定是愉快的,也可能是悲伤的,可能是自己的经历,也可能是他人的经历对自己的启发。
当我们产生创新的意识后,关键的一步是“转化”,即从一个点子变成一个有价值的成果。马格努斯讨论了转化的方式,通过“观察预想法”,即不仅仅思考“是什么”,而且要探索“会怎样”,转化过程是一个发明与发现相互纠葛的过程。正如书中理查德•詹姆斯发现了弹簧的特性,看到的弹簧不仅仅是一个“部件”,他还看到“玩具”,并发明出有商业价值的产品。
马格努斯还讨论了环境的影响,“周围的环境成就了我们”,大部分人选择随波追流,但是有些人选择逆流而上,违背主流,而非突然改变方向。在宣传手淫危害的环境下,美国医生凯洛格坚持食疗克服手淫,在不断尝试后偶然发现了“玉米小薄片”;漫画家拉尔德及伊士曼逆当时“英雄与恶棍”故事横行(这句话想表达什么意思,看不懂),最终《忍者神龟》横空出世,经久不衰。
如今,我们更容易担心,更容易考虑最坏的结果,因为害怕牺牲未来。人类讨厌神秘、讨厌未知,所以我们宁愿相信错误的观点,也不想徘徊在错综复杂的不确定性中。
但爱因斯坦曾说:神秘,是人类所能经历的最美的事物,它是一切真艺术和科学的源头。
生活的真正意义
意识是非常神奇的,一方面,意识是用五官感受现在实时的透镜;另一方面,意识又像一个入口,我们可以从这里挖掘情感的改变,发现新想法,探索新世界。哲学家萨姆·哈里斯说:生活的意义就是使用各种手段去不断地寻求,从而改变主意。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改变意识。我们交朋友,是为了感受某种情感,比如爱,抑或是为了回避某种情感,比如孤独。我们吃某种食物,是为了感受食物给舌头带来的短暂享受。我们阅读,是为了了解别人的想法带来的快乐。醒着的每一时刻,甚至是睡着的时候,我们都在梳理对所珍视的意识状态的感觉、感情和认知。
英国哲学家罗伯特·罗兰·史密斯如是说:如果你一直固守自己的想法,那么你永远不会为了生计而变得足够开放,你最终只是在循环利用那些早已存在于时代精神中的东西。
成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成长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幻想破灭,基本上,我们都想避免人生的不确定性,所以就紧紧依靠幻想,尽管这些幻想并不成立。幻想破灭时,我们就会无比困惑失落。第二个阶段,是在没有幻觉的新世界中迈出疲惫不堪的第一步,你分不清真假,每迈出一步都可能跃入黑暗。但正是这种往黑暗中的一跃让人兴奋,毕竟就是这一跃,让我们领悟到失败的力量,萌生新的想法。
无论我们的想法是宏大还是渺小,愚蠢还是明智,要成功实现这些想法,都必须经历玩耍、即兴发挥及实验验证的阶段,也必须经历无数次挫折。我们一边观察,一边设想,才能在这些失败中得出与众不同的更好的成果。
小结
未来在哪里?
未来不仅仅在大的趋势和判断里,更在于我们能够心怀好奇、对未知的探索和不断地尝试,未来就是在这些持之以恒孜孜不断地追求中发现新的世界,创造新的世界、新的未来。
面向未来,我们如何面对?
我们被不断地灌输要读书、要工作、要努力、要保持忙碌、要不断学习、要不断发展,这些都是给生活增添动力的秘方。在杂乱不堪的环境中,有的人得到了灵感和启发。灵感地带常常在最不经意的时间和地点浮现,例如在梦中、在醉酒不醒时、在酒吧里、在走廊里、在车里,或是任何一个你能想到的地方。当我们有这些美妙的想法的时候,及时地记录下来,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尝试。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是依靠于某个大创见,正如我们看到了的苏联的解体,执政者必须每五年提出一些新的创见,只要领导者的想象力超越民众,这个体制就能发挥作用,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先是缺乏大创见,后是缺少资金,苏联主义自然破产了。而生活中的汉堡、牛仔裤、电脑游戏、电烤面包炉、塑料圣诞树以及形形色色的个人,这样的多样性以及创造性,才会让我们的未来充满更多的期待。
作者简介
刘涛,物理化学硕士,青岛海创汇康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商学院院长,潍坊海创汇康生物有限公司总经理,《创业邦》专栏作者,担任青岛高创投融资担保专家评委以及西海岸创新创业中心等多家基地的创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孵化器、加速器运营管理经验,参与首批国家级创客空间-创益客、山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益邦、海尔双创示范基地-红岛海创汇、李沧海创汇、临沂海创汇、潍坊海创汇等各地孵化器地运营管理,孵化项目:青岛悟空智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创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佐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