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纬创投(ID:matrixpartnerschina),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纪录片,讲述NBA公牛王朝97-98赛季最后一冠历程,《最后之舞》(The Last Dace)。
公牛97-98赛季夺冠十集纪录片《最后之舞》
之所以推荐这部纪录片,一是因为,和创业环境最相像的莫过于竞技体育,尤其是篮球这种需要团队合作的项目:都是出类拔萃的一群人在最近的距离中进行最激烈的比拼;都是第一名礼花飞扬、名载史册、衣锦还乡;都是失败者最多是提起第一名时的背景板。所谓汗水与努力,也只有在你是第一名时才值得被赞扬。
二是因为,公牛队最后一冠时面临的各种内忧,几乎正在或将会发生于每个创业公司的团队当中。核心业务团队和管理层离心,明星员工和老板不对付,梯队建设青黄不接,薪酬倒挂让老黄牛员工都生出怨言递了辞职信。这些故事你以为发生在某个创业公司?不,这是97-98赛季的公牛,那个最终拿了冠军,达成第二次三连冠,成就王朝的芝加哥公牛队。
如果你看倦了企业案例,那这个以体育史上最成功的的球队之一为真实案例的纪录片,值得你一看。以下:
1 管理团队与业务团队的矛盾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公牛队当时面对的问题,我们先对NBA球队的构成进行一个粗线条的拆解,让矛盾可以展示得更清晰一些。
职业球队的管理模式
如果把一支球队比喻为公司,球队经理带领的管理团队主要负责的就是人力、行政、财务等工作;球队教练带领的球队队员主要负责的就是公司业务。看似两条平行的线,不存在明确的上下级关系。但是,在实际的球队运营中,选择和签约教练与球员,也都在球队经理的职权范围内,管理团队时常要触碰业务团队(教练和球员)的自留地。
而球员和教练直接与公司业绩相关,毕竟管理团队不能上场打球,市场认可的也只是球星而非管理层。明星教练和明星球员也都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影响甚至干涉管理团队的决定。正如公司一样,谁说话声音大,和他与老板之间的信任度,为公司创造的价值,都有着密切关系。
矛盾就在这种交叉管理、话语权争夺中逐渐产生。
公牛队经理克劳斯与乔丹
公牛队的经理叫杰里·克劳斯,一个总是被队员取笑的矮胖子。但也正是他通过选秀前的精彩交易带来了公牛第二人皮蓬,是他为公牛带来强有力的篮板和防守保障罗德曼,也是他把公牛后来的功勋教练,后来的“禅师”菲尔·杰克逊带入了队中,生涯两次最佳经理人的奖杯也是他卓越贡献的明证。
但是NBA注定是竞技体育的舞台,是球星的秀场,即使再优秀的经理人,也不会占据体育版面的头条。或许是对球队经营管理理念的坚持,this is a business,或许是对自我价值需要体现的追求,克劳斯在和业务团队的相处中非常强势。
强势到,在乔丹加盟公牛的第二赛季伤愈复出后,为了能继续摆烂拿到更高顺位的选秀权,而强制限定乔丹的出场时间,拿着秒表计时,多出一秒就要开掉主教练;
强势到,因为杰克逊教练要求更高的工资,他决定换掉这个五冠教练,甚至带着他的备选到球场观看比赛,任由媒体拍摄;
强势到,即使迫于乔丹放话“我只为杰克逊教练打球”,而不得不和杰克逊续约一年,也要指着杰克逊说:“这就是你最后一个赛季,即使你赢了82场比赛,也给我走人”;
克劳斯对媒体强调杰克逊倒计时
强势到,在乔丹已经封神的情况下,喊出了“球队的成功并不只是某个人的成功,属于全队!”这样诛心的话语。
也因此,在97-98赛季的季前训练采访中,记者问乔丹新赛季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时,乔丹望了一眼球队经理办公室,尴尬一笑,记者们附和大笑。
所有媒体都知道经理与球队不和
97-98赛季的公牛,就是在这样一种全世界都知道教练、球员和管理层不和的戏谑笑声中开始的。
2 明星球员与老板不对付
如果你是一个老板,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形——
你发掘了一个人才,小迈,很棒,有潜力,月薪一万块给公司干了5年。在这期间,他已然成为了公司的绝对明星员工。如果你做的是ToB的生意,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客户都喜欢和他谈单子;如果你做的是ToC的生意,那就是他做出的产品贡献了你家八成的流水,六成的利润。
然后,一天,他说,老板你得重新考虑下我的价值,我现在要月薪30万,还是无责任底薪。
你给不给?你大概率得给。你爽不爽?不用大概率,你肯定,就是,不爽。
而且,不爽你也还得哄他高兴。而且的而且,第二年,他还会要求再涨10%,你还得满足,并哄他高兴。
估计你已经恨得牙根痒痒了,快要冲昏头脑,冒着业务崩塌的风险也想要把他开掉了。那如果,这个人是乔丹呢?那个被拉里·伯德评价为穿着乔丹球衣打球的上帝呢?
拉里·伯德对乔丹的经典评价
事实就是如此,乔丹是1984年加入的芝加哥公牛队,那时的NBA和今天NBA的薪资水平完全没有可比性。而NBA在联盟主席大卫·斯特恩的带领下,在90年代迎来了爆炸性的发展,打法更加华丽好看,球星引领作用更加强劲,商业化程度逐步健全。总的来说,就是NBA的转播合同更大了,球队赞助商更多了,有钱了。
大卫·斯特恩把NBA带向了成功
而95-96赛季的乔丹的薪资只有385万美元一年,可以比较的是就在那个夏天,96黄金一代的状元秀艾弗森的新秀第一年合同就达到了227万美元。这会儿的乔丹已经是四个总冠军在手,实至名归的联盟第一人,NBA的国际国内icon、logo和idol。
于是,在96-97赛季开始,乔丹选择了一年和公牛队续约一次,这个赛季的薪酬也达到了几乎十倍于前的3000万美元。之后的97-98赛季,乔丹再次与公牛续约一年,拿到了3300万美元的年薪。要知道,97-98赛季,NBA的工资帽(每支球队薪金总和超过后需要缴纳奢侈税)才只有2690万美元。仅乔丹一人的工资,就让公牛队打破了工资帽,需要缴纳高额的奢侈税(可以粗略理解为每超过一美元就交一美元罚款)。而这年,乔丹35岁,已经进入职业生涯的末期。
芝加哥公牛队老板-杰里·莱茵斯多夫
这笔钱一定是值得的,至少从球迷的角度来看是赚翻了,公牛的第五和第六冠,第二次三连冠王朝,也正是在乔丹的超高薪酬水平下得到的。但公牛队的老板杰里·莱茵斯多夫作何感想,也许只能从他在纪录片中一直苦苦的脸色中探寻一二。
3 老黄牛员工的怨念
明星员工拿大报酬,合理,身边的人也会服气。但薪资倒挂呢,老员工还会服气吗?
很多创业公司,甚至是成熟的大公司也会面对这个问题。老员工看到新进员工拿的薪酬比自己还高,产生怨念,愤而离职这种事屡见不鲜,这也是薪酬保密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在NBA这样的组织当中,薪酬根本不是个秘密。
如果愤而离职的真的只是相对庸碌、没有进取心的员工,尚可接受。但如果想要走的是业务团队仅次于明星员工的二号骨干呢?一直勤勤恳恳,不争不抢,但绝对有实力独挑大梁的那个人心生不满了,你还会坐得住吗?
23号与33号
这个矛盾点的主人公,就是斯科蒂·皮蓬,芝加哥公牛队的绝对二号主力球员,一组数据可以说明他的重要性——
队内场均得分排名第二
队内场均篮板排名第二
队内场均助攻排名第一
队内场均抢断排名第一
队内场均出场时间第二
两个数据也能说明他的薪资倒挂情况——
队内薪水排名第六
全联盟薪水排名122位
皮蓬96-97赛季的薪酬只有225万美元,比当年新秀赛季的艾弗森还要少。严格意义上讲,皮蓬的数据拿到任何一支其他球队,都将得到明星球员的待遇。这点在他离开公牛加盟火箭和开拓者之后也得到了明证,在火箭,皮蓬拿到了1100万美元的薪酬,在开拓者,皮蓬最高拿到了将近2000万的薪酬。
皮蓬不是如乔丹般的超级巨星,乔丹也确实是无人可比的存在。但如乔丹是北卡的骄傲一样,皮蓬也是阿肯色州的骄傲,时任阿肯色州长比尔·克林顿就是皮蓬大学时代的球迷。华盛顿邮报的专职记者也曾说过,“如果乔丹是蝙蝠侠,皮蓬就是他的罗宾”。
比尔·克林顿评价皮蓬
就是对球队如此重要的皮蓬,在薪酬如此严重倒挂的情况下,向球队提出了涨薪,但却被球队经理克劳斯没有任何余地驳回了。毕竟皮蓬只比乔丹小两岁,也已经33岁了,他不在公牛队未来的计划当中,球队也确实开始认真听取其他球队对皮蓬的报价,严肃考虑要把皮蓬交易出去。
老实人也是有火气的
于是,涨薪不成,还要被交易的老实人愤怒了。当时有伤的皮蓬没有选择在96-97赛季结束后立刻进行手术,而是选择在新赛季开始后手术,用新赛季来养伤,有意用伤病来拒绝为公牛出场比赛,并且明确提出了希望被交易到其他球队,不达目的就拒绝从伤病名单中出来。
老黄牛和球队决裂了,缺少了皮蓬的公牛队甚至出现了客场三连败的成绩。媒体再次疯狂,无数麦克风杵到了公牛队的更衣室里,密切关注公牛队是不是将在97-98赛季直接崩溃。
4 谁的最后一舞?
这部纪录片在国内官方上线渠道被翻译做《最后之舞》,但是著名篮球评论员杨毅翻译的“最后一舞”更让人喜欢。也许“一舞”这个词才能表达出英雄迟暮却壮烈,迎难而上取桂冠的豪迈悲情。
最后一舞(The Last Dance)这个片名并不是纪录片导演或片方的文艺感爆发拟定的,而是来自于公牛队主教练“禅师”菲尔·杰克逊。杰克逊每个赛季开始前,都会给队员下发一份本赛季的战术手册,战术手册的名字就是他给这个赛季定的“主题”,97-98赛季的战术手册的主题就是“最后一舞”。
战术手册上的最后一舞是有问号的
这是谁的最后一舞呢?
应该是“禅师”杰克逊自己的,因为他已被明确通知这是他执教公牛队的最后一个赛季;
应该是“上帝”乔丹的,一只手戴满总冠军戒指的他,35岁,已经没有什么需要去证明的了;
应该是二当家皮蓬的,决裂不可挽回,更要在生涯末年挣够自己的退休金;
也应该是公牛全队的,篮板王罗德曼已经36岁,哈珀34岁,科尔33岁,库科奇和朗利也已30岁;
更是希望见证王者再塑三冠神话,公牛王朝再度君临天下的球迷们的。
只是,都不需要外患,只看内忧,这次夺冠的道路都将会极其不易。
球队与管理层的矛盾如何解决?破碎的团队如何再度凝聚?低迷的士气该如何再起?曲将尽,公牛队会如何完成自己谢幕的最后一舞?这些,都可以在这部纪录片中得到答案,也值得代入自身,细细咂摸。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