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亭:数字治理事关长治久安,健康码又岂止于“抗疫”?

关注
如果作为决策依据的信息失真、迟滞,样本和数据偏少,那谅是有天大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是无从施展的啊!

编者按:本文系创业邦专栏作者刘亭原创内容,作者刘亭,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在杭州今天的《都市快报》上读到一篇报道:“健康码七天时间从杭州走向全国,支付宝的程序员们都经历了什么?”文中介绍了杭州余杭区——也是阿里巴巴集团总部所在地——从2月9日起,率先在支付宝上推出健康码进行人员通行认证管理,随后推广至杭州全市,再推广到浙江全省。最后于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指导支付宝加速研发全国统一的疫情防控健康信息码。全部这一过程,只用了短短7天。

何为健康码?一个以真实数据为基础,由市民或者返工返岗人员通过自行网上申报,经后台审核后生成的属于特定个人的二维码。它作为自然人在本地区出入通行的一个电子凭证,实现了一次申报,全市(具体可根据行政区划专门认定)通用。健康码旨在将通行证电子化,实现“绿码、黄码、红码”三色动态管理。该码在支付宝上线后,首日访问量即达到1000万;随后受到追捧,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直至“上达天听”,要在全国推而广之。

支付宝率先,微信也不甘人后,随即推出了腾讯健康码。两大互联网巨头“你方唱罢我登场”,健康码市场一时风生水起、不亦乐乎。这一专属个人的电子证明和信用产品的“横空出世”,在很大程度上省去了繁琐的表单填报工作、减小了实操场景下交叉感染的可能,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数据收集整合的效率。

通讯报道表扬了为战疫而加班加点开发健康码的程序员们,同时也是为阿里的支付宝唱了一首赞歌。我觉得这没有什么毛病。支付宝是一家专攻无现金支付手段的技术公司,也是一家提供无现金支付服务的商业公司。政府购买了它提供的软件产品及服务,和“政府购买市场化服务”的通例并无违背。至于是否经过招标比选的前置手续,那还不得而知。即便是没有,大约也是情有可原的:大疫当前,急如星火;非常时期,迅雷手段。有些繁琐的套路和程序,也只能简化甚至是弃用了。况且这个项目,本来就是阿里的自主决策。放在全民抗疫的背景下,当作对政府的无偿捐助也未可知。好东西明摆在那儿,面对汹涌而来的复工浪潮,对人头管理“病不择医”的有关部门和人员来说,这不啻为雪中送炭,哪还有闲心和余兴挑三拣四?

健康码在抗疫的风口浪尖推出,是否其作用就仅限于此?对此我倒有一点遐想,不知是否属于不懂装懂。老话说:“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健康的因子带上了,不差再带上一枚安全的因子。战时都经得起考验了,又何愁平时还过不了关!

治理的现代化,真不在那些汗牛充栋的条条框框上。法条和规矩固然绝不能少,但管不管用,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人头上。所谓人头,一谓法人,即各种机构,包括企业事业单位;二谓自然人,即各色人等,包括男女老少。这两类人头信息若能经由数字化实施高效的实时管理,那偌大的国家、十四亿人口,不都早就心中有数、成竹在胸了嘛!又何至于“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大难临头了,才来想到要搞这么一个健康码!

其实,以国家数年投入的电子政务海量资金,成千上万个类似的健康码,也都早就开发成功了。但为什么到了,还要如此“热锅上的蚂蚁”,恨不得“湿手捏干面”呢?想必在平时,各部门扯皮还扯不过来,谁也不服谁,想搞一个“定于一尊”的“一统平台”,就好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记得说过多年的一件事,国家想以身份证为基础,只搞一个唯一的对自然人管理的卡号。其他各部门的管理内容,都在此基础上叠加数据。但至今这个东西在哪里呢?还不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一团乱麻,楞是没辙!

阿里支付宝以敏锐的市场前瞻,开发了“应急+未来”的数据产品;并因异乎寻常的效率和管用,赢得了用户(在此是政府)的认可和购买。这是商业公司的成功,但作为政府,是不是应当就此案例,想一想我们的电子政务究竟应当如何搞好顶层设计,又如何结合政府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之前的机构改革中,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所谓的应急部门。但大疫一来,大家看到有他们的什么事吗?这种貌似无所不管(可以去看看他们的“三定”方案)的部门和内设机构搞多了(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其实因为人无专才、身无长技,麻烦一旦来了,还真的就是一个都顶不上去。

应急的基础在于信息,湖北若是第一手的疫情信息搞得精准,如实上报,且刻不容缓,那中央早就可以下大决心一级防控乃至封城,也早就可以集结数万名医护驰援疫区,当然也就更可以调集最为紧缺的N95口罩、护目镜、医用防护服,来保护白衣天使和平头百姓最可宝贵的生命安全了!但如果作为决策依据的信息失真、迟滞,样本和数据偏少,那谅是有天大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是无从施展的啊!

痛定思痛,大疫之后,国家急需抓好基础信息(譬如说对法人和自然人)的一揽子、一元化管理,并切实保证其运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至于采用数据范围合理性的确定,相关使用安全性的保障,是专家和官员们届时自然须认真解决的问题,无需再靠“槛外之人”多加置喙。

2020年2月18日成稿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