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转自公众号何加盐,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注:本文2万字,看完要一个多小时,请安排好时间。)
自从新冠疫情以来,世界完全变了样子,大家都不知道明天还会发生什么。
很多人无比渴望,有一位智者能告诉我们,在这个动荡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
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叫巴菲特的“先知”。他的一举一动都被媒体捕捉、放大,被人们分析背后的深意。
也有人说,巴菲特也暴雷了、割肉了、亏损了,“股神”大名之下,其实难副。
可巴菲特的公司现在手握1280亿美元的现金,堪称投资领域的“现金之王”。就算形势再动荡,他依然能轻松地笑到最后。
实际上,自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搞投资以来,巴菲特就已经成为一个不可超越的神话。除了被公认为“股神”以外,他还有其他外号,如“投资之神”、“奥马哈的先知”。
他是唯一一个不干实业,光靠投资就成为世界首富的人。
到现在,尽管全球经济形势如此不好,他依然凭借735亿美元(约5200亿人民币)的身家,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四名。
巴菲特的人生,是一个人人都想探究的传奇。
他和查理·芒格的绝世友谊,堪称世界商业史上朋友合作的最佳典范,令每一个想找商业伙伴或人生知己的人都羡慕不已。
他几十年公开保持一妻一情人的三人婚姻生活,却居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更没有招致道德上的指责。
作为全球最有钱人之一,他依然还住着60多年前花3万多美元买的小房子,自己开着便宜的小汽车去上班。
他每天要喝5大杯可乐、最喜欢吃麦当劳的垃圾食品和Dairy Queen的甜食,90岁高龄却依然言辞敏捷,精神矍铄。
但是除了这些逸闻趣事之外,更多人想知道的是:
巴菲特到底是怎么起家的?
他的发财之路有没有可供借鉴之处?
他的投资和人生哲学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扒一扒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投资人,巴菲特的故事。
1
家世
在美国广袤的中西部,有一片高原平地,原是北美印第安人的栖息地,现在叫内布拉斯加。
在内布拉斯加东部,密苏里河的西岸,曾经有一个印第安人部落,叫“陡岸上的居民”,发音是Omaha,即奥马哈。后来美国人赶走了印第安人,但是留下了部落的名字,新建的城市就以此为名。
早在美国南北战争后不久,巴菲特的曾祖父西德尼就来到奥马哈,以开杂货铺为生。
西德尼之所以跑到刚刚才建立没多久的奥马哈,是因为实在受不了老东家的压榨——他此前在一家农场帮工,农场主是个臭名昭著的吝啬鬼——这个吝啬鬼尽管是西德尼的亲爷爷,却给他开出难以忍受的低工资。
不过,西德尼虽然逃离了吝啬的爷爷,却把他吝啬的作风传承到家族里,此后他的儿子欧内斯特和曾孙子沃伦·巴菲特,也都是远近闻名的吝啬鬼。
欧内斯特是巴菲特的亲爷爷,16岁开始在西德尼的店里帮工,后来父子俩人不和,他就自己在城市的另一边新开了一家店。
欧内斯特的开店能力比父亲要厉害,新店生意很是兴隆,渐渐成为奥马哈有名的杂货铺。而欧内斯特为了省钱,让家里孩子从小就去帮工。他很好地继承了祖训:对员工十分严厉,工作时间特别长、工资特别低,而且一天到晚都盯着员工,生怕他们偷一分钟的懒。
巴菲特和他日后的终生挚友芒格,小时候就先后在欧内斯特的店里打过工。欧内斯特要求孩子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期间不能吃饭,不能休息,工钱还少得可怜。这个刻薄的老头子,成为以后巴菲特和芒格回忆童年时,经常一起吐槽的共同谈资。
吝啬老头欧内斯特信奉的是艰苦工作,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拼命省钱。他的儿子霍华德本来想投身于新闻,但欧内斯特却认为新闻行业光有名气,没有油水,坚持让他去卖保险(杂货店由另一个儿子继承了,所以霍华德必须得自谋职业)。
霍华德正是巴菲特的父亲。他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所以走路有点跛。加上老爹太抠,他从小都是捡哥哥们剩下的衣服穿,在中学曾经备受歧视。
霍华德,巴菲特的父亲
不过进入内布拉斯加大学之后,他很快凭借出色的才华而成为校园名人,并吸引了一位小自己两届的学妹。
学妹名叫利拉,是一位智商极高的女孩,被学校的数学教授认为是天才。但她家庭贫困,进入大学的第一目的,就是找一名如意郎君。
利拉到学校的报社去应聘,正好霍华德作为校报的编辑面试她,俩人一见钟情。
霍华德毕业之时,利拉才读大二。但他俩决定结婚。利拉二话不说就办理了退学,这让数学教授大为沮丧。
巴菲特父母:霍华德和利拉
当时美国正值1920年代“柯立芝繁荣”的巅峰时期,霍华德遵从父命干了两年保险工作后,眼红股票市场的疯狂,就跳槽去做股票经纪人。这让欧内斯特大为不满,在他看来,炒股和赌博没什么两样。但霍华德这回没有听老头的。
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霍华德入行后不久,就迎来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股市一落千丈,霍华德连饭都吃不上了。
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经济危机,1/4的人失业,无数家庭陷入困顿。霍华德和利拉的小家也不例外。
而就在这样的境况之中,1930年8月,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这个孩子就是沃伦·巴菲特,他早产了一个多月,体重只有5斤4两。
为了养活孩子,走投无路的霍华德不得不放下面子去求助父亲,希望能在杂货铺打工赚钱。欧内斯特告诉他,杂货铺已经雇不起多余的伙计了,只能请他另谋出路。
当时的情况困难到什么程度呢?霍华德整整4个月才做成了一单生意,拿到5美元的佣金。利拉有时候自己饿着不吃饭,只为了让霍华德能有口吃的。由于出不起轮流请咖啡的29美分,利拉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连教友聚会都不参加了。
在巴菲特将满周岁之前,霍华德打工的公司彻底倒闭。
没办法,他只好和两个同伙一起开了一家新的股票经纪公司,试图最后一搏。
也许是被逼到极限以后,人就会爆发出无穷的能量;也许是运气终于开始眷顾了这个可怜的小伙子。一个月后,霍华德居然赚了400美元,全家的生活,从此开始好转。
此后,生意越做越大,他们再也没有受过之前的那种苦。不过,困顿的生活给霍华德留下深刻印迹。有钱之后,他买下一个农场防止饥荒,还总会在阁楼上放一大袋糖,以防出现最糟糕的情况。
2
少年
巴菲特虽然还是个小宝宝,却似乎特别能体谅父母的艰辛,他从小就很乖巧,被公认为最让大人省事的小孩。
当父母忙的时候,随便给巴菲特一个什么玩具(例如一把牙刷或一个布偶),他都能安静地玩半天。
巴菲特两岁时
这份安静和懂事,对一般的家庭来说,可以说是“值得欣慰”;但是对霍华德和利拉来说,可以用“谢天谢地”四个字来形容。
因为,这意味着巴菲特没有遗传上利拉家族的遗传性精神病。
利拉的外婆、妈妈和妹妹都是精神病患者,好几位亲人也因精神病而自杀;而利拉本人,性格也常常很偏激。这种性格让巴菲特一生受到无尽的折磨。
利拉从来不和孩子说“我爱你”,更不用说抱孩子上床入睡,或给一个甜甜的晚安吻了。她只会不断诉说自己的苦楚和委屈,然后对孩子施加无休止的指责,把他们贬得一无是处,直到孩子们低头认错,留下无助的眼泪,她才会结束刻薄的数落。
巴菲特一直都认为母亲患有狂躁型抑郁症——虽然并没有去医院检查,但是症状是如此明显。他总是避免和母亲待在一起,如果实在没办法避免,他就会像死人一样,一言不发。母亲去世时,巴菲特大哭一场,却不是因为伤心,而是因为解脱。他说:“母亲留给我的,全都是不好的回忆”。
但巴菲特说的显然太过偏颇。母亲留给他的,至少还有一样东西:超高的智商。
利拉本人的智商未见媒体透露,只知道她的妹妹柏妮丝智商高达139,还被认为是家里最笨的一个,而利拉则是最聪明的那个。利拉所生的巴菲特姐弟三人,智商都在148以上,巴菲特本人是152。
从母系那里遗传的超高智商,加上从父系那里遗传来的超级爱财性格,是巴菲特能把投资玩得这么溜、赚到那么多钱的基本素质。
巴菲特对钱的喜爱和擅长从很小就显露出来。小时候,他最爱的玩具是存钱罐,最爱玩的游戏是与数字有关的一切活动,稍微长大一点就收藏邮票和钱币。
7岁时,当其他孩子还在看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故事时,巴菲特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却是:《赚到1000美元的1000种方法》。
这本书介绍了一些普通人怎么发财的案例。7岁的巴菲特看完之后,心潮澎湃,大声向家人宣布,我一定要在35岁之前,成为百万富翁!
巴菲特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笔生意——从爷爷家进了一批口香糖的货,然后挨家挨户去邻居家推销。
哪怕是年纪那么小的时候,巴菲特做生意就十分有原则,自己认可的规则,会坚持到底。当时邻居一位太太想要把一包五片装的口香糖拆开来,只买其中一片。巴菲特坚持不肯,一定要五片一起卖——这个细节,一直到巴菲特80多岁时,他仍然记忆犹新。
此后,他又通过卖可乐、报纸、爆米花,以及在爷爷的杂货店打工,一笔一笔地攒着自己的钱。
10岁那年,巴菲特第一次去了纽约——父亲霍华德会在每个孩子满10岁时,专程把他(她)带到美国东海岸去玩一圈。对三个孩子来说,这可是他们人生的一件大事。
而巴菲特到了纽约,不去游乐场,不去动物园,他要求父亲带他去的地方是:纽约证券交易所!
在那里,巴菲特被人们交易股票的火热气氛深深吸引。尤其是一个交易员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深深地印在巴菲特的脑海里——那个交易员居然专门雇了一个人帮他卷烟。
巴菲特心想,这个交易员可以雇佣一个人只干卷烟这么一件事,只为满足个人的喜好,那他得多有钱?
他下定决心:“我要赚钱!钱可以让我独立,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让别人主导我。”
另一件对巴菲特影响深远的事情,是他见到了高盛传奇CEO西德尼·温伯格。温伯格是当时华尔街最有声望的人,在曼哈顿一座超豪华办公楼工作。
温伯格和巴菲特父子聊了半个小时,在巴菲特离开的时候,温伯格专门拥抱了他,并且问他:“你喜欢那支股票,沃伦?”
巴菲特日后回忆说:“也许温伯格第二天就会忘记这件事,但是,我会一辈子都记得。”
一位华尔街最为传奇的大人物,这么重视巴菲特这个小孩子的看法,让巴菲特深受鼓舞,坚定了长大后要做投资的想法。
儿时的巴菲特
从11岁起,巴菲特就开始炒股。他用自己和姐姐攒下的零花钱,以38.25美元的价格,买了3股股票。
与后来神话版的投资业绩不同的是,巴菲特的第一笔投资乏善可陈。他的股票很快就跌到27美元,这让他感觉“压力大得可怕”。
于是,在股票价格涨回到40美元的时候,巴菲特赶紧就抛掉了。从这笔交易中,姐弟俩总共赚的钱,是5美元。
而后来,这支股票很快就涨到了202美元——只要巴菲特能多持有几个月,他赚到的钱将翻近百倍。
这笔虽然赚了钱,但仍然被看作是超级失败的投资,给巴菲特留下三个非常深刻教训:
第一,股票的买入成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成长空间;
第二,短期的蝇头小利不重要,重要的是长期收益;
第三,如果他的投资失误,可能有人会因此而烦恼和不安。
由于这些顿悟,日后巴菲特把这次投资当成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3
学业
巴菲特12岁那年,父亲霍华德当选为美国联邦众议员,此后他总共任了3届——这个在大萧条时曾经一度养不活家人的人,成了奥马哈有名的风云人物。
国会议员时期的霍华德
霍华德当选国会议员之后,全家搬到首都华盛顿去居住。巴菲特先是在艾丽斯迪尔初中过渡了一段时间,然后进入了著名的伍德罗威尔逊高中。
在中学,巴菲特小时候招人喜欢的性格消失得无影无踪,变成了一个叛逆的问题少年。他不仅学习成绩降到D甚至D-,还在教室捣蛋,在商场偷东西,甚至和小伙伴一起离家出走,给父母带去了无尽的麻烦。
不过,他的生意倒是越来越好。在华盛顿,巴菲特做过诸如球童、送报、推销杂志等工作,赚的钱比学校的老师还多。他最大的手笔是花1200美元买了一个40英亩的农场,并请了一名雇农来耕种,那时他才14岁。有时,他也会跟着爸爸到美国国会去听国会辩论。
16岁那年,他还和同学搞了一家游戏机公司,每个星期能净赚50多美元,让巴菲特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他们还花350美元买了一辆破旧的劳斯莱斯汽车,用于出租,每天能给他们带来30美元的收入。
到高中毕业时,巴菲特已经攒了6000多美元——那可是1947年。
此时,巴菲特家族的固有传统:父子关于择业的冲突,又出现了。
巴菲特满脑子想的都是做生意,根本就不想上大学。他甚至已经买好了一辆灵车,准备专做出租灵车的生意。
父亲霍华德对此大为光火,逼着他把灵车卖掉,非让他去读大学不可。巴菲特没有办法,只好听从父命。
好在高中后期他的学习成绩已经追了上来,毕业时是350名毕业生中的16名,这个成绩,让他得以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就读。
沃顿是美国著名商学院,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特朗普,就专门找关系从普通学校转学到沃顿。
但巴菲特却没觉得沃顿有什么好,他在此只待了两年,就转学回到家乡,进入爸妈的母校内布拉斯加大学。在这里,他仅用一年时间,就以全A的成绩修完课程,拿到了本科学位。
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仍在继续增长,19岁大学毕业时,他已经拥有了9800美元的存款。
大学时期的巴菲特
但此时,巴菲特又不想那么快投身于商业了,他想继续深造,于是向哈佛商学院提出了读硕士的申请。他本以为,凭自己大学成绩和商业实践,进哈佛商学院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在面试中,哈佛的面试官说巴菲特看起来只有16岁的面容、12岁的身材、9岁的情绪表现,如果几年后申请,他将会有更好的机会。
这句话是如此明显的拒绝,而当时情商巨低的巴菲特居然没有听出来,他还对自己信心满满。直到收到书面拒信,才如梦初醒。
哈佛被拒巴菲特的打击很大。不过,他很快就又向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提出了申请。这个时候早就过了哥大招生的时间,但巴菲特的信打动了负责招生的金融系主任戴维·多德,他对巴菲特的商业和投资经历产生了浓厚兴趣,直接免试就录取了。
哥伦比亚大学当时还有一位知名教授,名叫本杰明·格雷厄姆,正是他和多德合写了《证券分析》这本巨著,开创了现代证券分析理论。而巴菲特也正是被他俩所吸引,才选择了哥大。
格雷厄姆除了以学者身份做出巨大贡献、被誉为“证券分析之父”以外,还以投资者的身份,在华尔街闯出了赫赫名声,被称为“投资大师”、“华尔街教父”。
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如鱼得水。他对多德和格雷厄姆的所有著作都了如指掌,加上自己丰富的投资实践,他总能和老师们做深入的交流。在他们的课堂上,巴菲特总是抢着回答所有的问题,以至于课堂每每成为他和老师的二重奏,其他同学只有听的份,完全插不上嘴。
多德和格雷厄姆对这位高足是如此喜爱:多德经常请巴菲特到自己家中作客,而格雷厄姆则给巴菲特打了其教学二十多年来第一个A+的分。
更重要的是,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了“价值投资”的理念。日后,巴菲特将终生秉持这一理念,并成为其最有名的鼓吹者和获利最丰的实践者。
4
婚姻
毕业之时,巴菲特觉得自己还没有把格雷厄姆的本事学到家,于是就想进入格雷厄姆的公司工作。
他对自己的信心非常足,毕竟,他可是格雷厄姆最欣赏的学生。而且,他还准备了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条件:他愿意无薪为格雷厄姆工作。
可是,格雷厄姆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这倒不是格雷厄姆看不上巴菲特,相反,他一直认为巴菲特将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家。
他拒绝的理由是:当时华尔街存在严重的歧视犹太人现象,那些大型投资银行都不愿意雇佣犹太人。而格雷厄姆自己作为一个犹太人,反对这种歧视的方法是:我的公司只用犹太人。尽管巴菲特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也不能为他破这个例。
于是,巴菲特只好闷闷不乐地回到了奥马哈。
他先是加入了内布拉斯加的国民警卫队——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对美国人而言是朝鲜战争),适龄的美国男青年有服兵役义务。巴菲特作为国会议员的儿子,自有其门路,没有被送去朝鲜战场,而是得以在家门口服役。
但也不是没有其他的代价:当格雷厄姆推荐巴菲特去华尔街一家证券公司工作时,国民警卫队告知,他必须待在奥马哈,随时等待警卫队召唤,不可以去其他城市工作。
巴菲特只好一直留在父亲的股票经纪公司,当一名股票推销员。
由于他的情商超低,这份推销员的工作让他吃尽了苦头。而且,为了以最好的价钱尽快卖出最多的股票,推销的时候难免会有种种忽悠。有时候,他明明认为一只股票会亏钱,为了完成销售业绩却不得不拼命推销,这也让巴菲特心中感到极度痛苦。
好在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改变,很大程度上抚慰了这种痛苦:22岁那年,巴菲特结婚了。
在此前,巴菲特的恋爱生涯简直不堪回首。他从来都不知道怎么和女孩说话,要么就是沉默不语,要么就是满口女孩子根本听不懂的股票术语,把气氛搞得极其尴尬。
他的第一次约会还是在刚搬到华盛顿不久,约会对象恰好是高中最害羞的女孩。因此,俩人的约会就像是一场害羞比赛,几乎全程保持缄默。日后巴菲特回忆说:我们可能是整个美国最害羞的两个人。
另一次,巴菲特和一个女孩约会,结果过于紧张,开车撞上了一头奶牛。最灾难的是高中毕业时,他曾经开着一辆灵车去接另一个约会的女孩。
19岁时,巴菲特迷恋上了一个叫贝蒂的女孩,但是贝蒂喜欢一个弹尤克里里的男孩。为了竞争,巴菲特也开始了学这种乐器。从此,尤克里里成了他终身的爱好。直到现在,给宾客弹奏尤克里里,仍是这位带着黑框眼镜的长者乐此不疲的活动。
但是,虽然尤克里里学会了,贝蒂却根本没有看上巴菲特。只是给他增加了一段痛苦的失败回忆。
不过,到哥伦比亚大学读研时,巴菲特居然成功了一次,而且被他搞定的女孩是超级美女、内布拉斯加州选美冠军、1949年的“内布拉斯加小姐”范妮塔。
这是巴菲特第一次正式交往的女孩。范妮塔聪明、漂亮、有趣,让巴菲特感到刺激和着迷。但很快,巴菲特发现范妮塔有超强的控制欲望,经常搞得他倍感尴尬,浑身不舒服。
巴菲特第一个正式女友,“内布拉斯加小姐”范妮塔
于是,与范妮塔交往的同时,巴菲特也在追求另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名叫苏珊,是巴菲特妹妹的同学,也是奥马哈人,当时有正在交往的男友。
苏珊的性格非常好,特别善解人意,以至于巴菲特第一次接触时,认为她好得简直不真实,他以为苏珊一定是装出来的,但后来发现苏珊本性就是如此。
由于自己实在不擅长和女孩聊天,巴菲特采用的办法给苏珊弹奏尤克里里!苏珊却对此并不感冒。好在她的爸爸喜欢音乐。所以后来常常出现这样奇怪的场景:巴菲特去找苏珊,却变成他和苏珊的爸妈在家里弹琴、聊天,苏珊出去和男朋友约会。
但是古话说得好,没有挖不开的墙角,只有不努力的小三。在巴菲特和苏珊爸爸的共同努力下,苏珊被迫和男朋友分手,最后不得不和巴菲特交往。
苏珊最终答应了巴菲特的追求——她并不是看中巴菲特的才华和财富,而是发现了这个男孩的脆弱。巴菲特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他母亲对他精神上的折磨、他在生活中的弱智,让性格善良的苏珊倍感心痛,终于决定付出自己的一切,来拯救他。
经过巴菲特艰难的两年追求,俩人终于在一起了。巴菲特给亲戚写信高兴地报告这件事,他说“这女孩就一点不好,她丝毫不懂股票。不过,我想我可以不在乎这个缺点。”
1952年,巴菲特和苏珊结婚。和巴菲特的妈妈利拉一模一样的情形是:苏珊此时也是在读大学二年级,也因为婚姻而退学了。
巴菲特和苏珊在婚礼上
婚礼当天还发生了一个插曲:当时正值奥马哈发生大洪水,巴菲特在婚礼上接到警卫队的征召电话,要求他立刻前去抗洪。正在他沮丧地准备取消婚礼,前去抗洪时,警卫队的师长打来电话,取消了对他的征召,让他好好享受蜜月。
于是,当警卫队的其他人累死累活地在大堤上扛沙袋时,巴菲特和苏珊快乐地在拉斯维加斯蜜月旅行——当时苏珊才19岁,甚至都不够年龄去赌博(21岁才允许参与)。
对于巴菲特来说,苏珊就像是上帝赐给他的一位天使。她不仅让他从母亲的阴影中解救出来,也让巴菲特在父亲公司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痛苦得到缓解,更为重要的是,22岁的巴菲特对生活一无所知,恨不得连自理能力都没有,他的生活全都是19岁的苏珊在照顾。
苏珊就像是一缕明媚的阳光,照亮了巴菲特灰暗的生活。
苏珊和巴菲特
可惜的是,20多年之后,他们的婚姻出现了巨大裂痕。
在巴菲特40多岁时,他开始和情人阿斯特丽德·门克斯同居。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巴菲特和阿斯特丽德走到一起,正是苏珊安排的。
而苏珊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她想要离开巴菲特,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当时,巴菲特和华盛顿一个寡居的女老板过于亲密,令苏珊重新审视夫妻二人的关系。
在一种很复杂的心情之下,她一个人搬到了距离奥马哈2千多公里外的旧金山,追求自己的歌手梦想。走之前,由于还是有些不放心巴菲特,她请了一些朋友帮忙照看他,其中就包括奥马哈一个酒吧的女招待阿斯特丽德。
巴菲特的公开情人阿斯特丽德
在苏珊离开后,阿斯特丽德就开始经常给巴菲特送自己在家煲的汤,一年以后,她搬进了巴菲特的家。
而苏珊在旧金山,也和她的网球教练同居了。当巴菲特听到这个消息时,感觉天都塌下来,一天之内瘦了10磅(约等于9斤),一度想要自杀。
但后来他们还是熬过了这段时间,并没有离婚,而是让这种分居生活长期维持了下去。他和苏珊后来的关系依然很亲密,他们每天通电话,而苏珊不管在干什么,只要电话响起,都会兴奋地跳起来说,“It's Warren!”(是沃伦),然后把别人扔下,去和巴菲特煲电话粥。
当巴菲特要去旧金山看望苏珊时,阿斯特丽德也不会有任何抱怨,还会帮助他收拾行李。她还经常会出现在苏珊身边,俩人亲密地微笑、交谈,甚至手挽着手。
巴菲特、苏珊和阿斯特丽德对这种三角关系并不忌讳。甚至,在他们给朋友寄出的圣诞贺卡上,落款是:沃伦、苏珊和阿斯特丽德。
和谐的一家三口。左为阿斯特丽德;右为苏珊。
苏珊于2004年去世。在去世之前,她一直都是巴菲特的妻子,不管法律意义上还是名义上。他们每年都会有很多时间一起度过。
苏珊死后两年,巴菲特和阿斯特丽德结婚,那时巴菲特76岁,阿斯特丽德60岁。在同居近30年之后,他们终于过上了一夫一妻的生活。
5
起家
巴菲特和苏珊结婚两年后,他的事业也终于有了转机——在巴菲特一次又一次的要求下,格雷厄姆终于愿意让巴菲特去他的公司工作。
而此时,巴菲特也得到了国民警卫队的允许,可以离开奥马哈,前往纽约生活了。
虽然24岁的巴菲特已经有了很多积蓄,但是吝啬的本性让他在纽约选择了最便宜房子——该地距离曼哈顿足足有40公里之远,而且房屋破旧,家具不全。巴菲特又没有任何安排生活的能力,以至于当一个月后苏珊挺着怀二胎的大肚子,带着刚满一岁的女儿跟随而来时,家里还是乱得一团糟,3间卧室只有一间能住人,女儿不得不睡在梳妆台的抽屉临时做成的小床里。
而在生活中,巴菲特的抠门到什么程度了呢?衣服要穿到很脏了才送到干洗店去;买杂志不买当期的,而是买过期一周的,因为这样打折;从邻居那里借了汽车,他从来都不会加满油箱;自己买车后,都是趁下雨的时候洗车,因为那样省水省力……
格雷厄姆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专门提醒巴菲特说:沃伦,你记住一件事,不要过于操心钱了,因为它不会使你的生活变得多么不一样。
但巴菲特依然我行我素。他的传记《滚雪球》里面写道:“让他放弃一些钱,他就会像狗保护骨头那样护住,甚至像正在被抢食的狗那样护那么紧。”
而格雷厄姆之所以要巴菲特不要在操心钱了,是因为他在格雷厄姆的公司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巴菲特的投资才华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从来不会根据直觉去投资,而是勤奋地调研他认为有价值的公司,做出细致的判断,从而决定该公司股价是否被低估。
与一般的研究者不同的是,他不是坐在办公室看资料,而是像个侦探一样,到被研究的公司去实地考察。他还会常常跑到穆迪和标普公司去查阅相关资料——那个时候,他是唯一一个会出现在那里的人。
他的眼光甚至已经超越了格雷厄姆。在投资一家名为“家庭保护公司”的股票时,格雷厄姆认为没有投资价值,巴菲特则坚决认为应该投,他用自己的积蓄,以15美元一股的价格买了一些,不久后,其股价就涨到了370美元,让他狠赚了一笔。
更成功的是对“联合电车公司”的股票交易,仅此一笔,他个人就进账2万美元——这是巴菲特家族自18世纪进入美国以来,第一次有人一单生意就赚到这么多钱。
到纽约两年后,巴菲特已经有了17万多美元,这在1956年的美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时,他们一家全年的生活花销,才不过1.2万美元而已。巴菲特准备“退休”了。
26岁的巴菲特,使用“退休”这个词,是真心实意的。因为他的导师格雷厄姆已经对投资生涯感到厌倦,准备解散公司专心教书。而巴菲特也已经不愿意为别人打工了,他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回到奥马哈,用3.15万美元买了一栋5个卧室的房子。从那以后,他就一直住在那里,直到现在。
巴菲特1957年买下的房子,现在仍住在那里,经常会有游客过来合影
在奥马哈,巴菲特新成立了一家合伙人公司,共筹集资金100100美元。其中10万美元来自于亲戚朋友,100美元来自于巴菲特的投入。
日后巴菲特的公司不断创造奇迹,他本人在其中所占股份高达七八百亿美元,起步就是这100美元。
而此时,他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最亲密的战友,查理·芒格,就要登场了。
6
知己
到1957年6月,随着越来越多早就知道并羡慕巴菲特赚钱能力的亲戚朋友加入进来,巴菲特已经开办了4家合伙人公司,共计筹集了30万美元。
不过,相对于巴菲特的抱负和能力来说,这个数字实在是小的可怜。而只有亲友的投资,没有社会资金,巴菲特的公司,还谈不上是一家市场化的企业。他不得不每天四处去拉投资。
现在出去拉投资和5年前推销股票,虽然都是要做说服人的工作,但是巴菲特的感觉却截然不同。
本质上,他擅长的是分析和投资,而不是忽悠。他喜欢别人把钱直接给他,让他来帮忙管理和增值,而不是说服别人买股票。他坚信自己在做对客户极有价值的事情,加上又专门学习了戴尔·卡耐基的人际交往课程,因此,他推销起自己的基金,信心十足,干得非常带劲。
创业初期的巴菲特
一天晚上,巴菲特去镇上的医生戴维斯家里,想让他投1万美元进来。
巴菲特注意到,戴维斯医生似乎并不感兴趣。他讲得口干舌燥,戴维斯却听得心不在焉。
谈完以后,戴维斯医生说,我要和太太商量一下。
销售员都知道,“要和太太商量一下”,是拒绝的一种委婉托词。当客户这样说时,生意一般是要黄。
巴菲特经过几年的历练,情商已经不像哈佛面试的时候那么低,他觉得没戏了,准备要告辞。
没想到,戴维斯和太太在旁边小声商量了几句后,就转身对巴菲特说:我投10万美元。
巴菲特惊呆了。顾不上失礼,他问道:“我看到您刚才根本就没有认真听,为什么您会决定投钱给我呢?
戴维斯医生说:“因为你让我想起了一个人,查理·芒格。”
这是巴菲特第一次对芒格这个名字留下深刻印象。他很想知道,这个能让人如此信任,以至于自己只是和他有点相似,就能得到别人大笔投资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
2年以后,巴菲特终于如愿以偿。1959年,芒格回家处理父亲葬礼事宜。戴维斯介绍了巴菲特和他认识。
巴菲特与芒格初次见面的咖啡馆,现在仍在营业
那天晚上,巴菲特走进约定的地点琼妮咖啡馆,听到一个人在高谈阔论,他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据旁观者称,巴菲特那天出奇地安静,平时酷爱主导谈话的他,一个晚上都在耐心地听别人说话。
那个谈话的人,就是芒格。
年轻时的芒格
芒格出生于1924年,比巴菲特大6岁,俩人小时候的家只隔几个街区,但却没有见过面。
芒格的爷爷是联邦法官,爸爸是律师。他小时候有阅读障碍症,但在妈妈的耐心教导下,他克服了这个问题,并爱上了读书。后来,芒格平均每天都要花2/3的时间在读书上面。以至于孩子们称他为“行走的书架”。
从密西根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芒格参加了二战,成为一名气象兵。退役后,芒格申请了哈佛大学法学院,和巴菲特的命运一样,他也被哈佛大学无情拒绝了。
不过,芒格家在哈佛有关系,经过走老乡的后门,芒格最终还是进了哈佛,后来以优秀毕业生拿到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律师。
1959年,芒格父亲在老家去世,他回奥马哈料理后事。他的发小正是戴维斯医生的儿子,兴奋地和他说:我介绍一个朋友给你认识,你一定要见,因为你们俩太像了。
于是就有了琼妮咖啡馆的见面。日后的人们如果要写关于友谊的文章,这次见面可以和中国古代的“桃园结义”或“高山流水”相媲美。
巴菲特和芒格年轻时
巴菲特后来回忆说,“芒格不停地讲笑话,然后被自己讲的笑话逗得在地上打滚——我也一样。”(是真的在地板上打滚,而不是一种夸张的形容)
这是真正的一见钟情。他们彼此都对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交谈得意犹未尽。桌上的其他人对他们来说似乎都不存在,他们的眼里只有对方。
第二天,他们又相约在一起。两个人之间的话题谈不完。芒格拉着巴菲特只顾聊,当别人要开口说话时,他还不耐烦地挥手示意别人:不要打断我俩!
芒格回到加州后,巴菲特每天都和他通电话,有时一打就是好几个小时。芒格把自己认识的加州土豪们都介绍给巴菲特,其中很多都成了巴菲特的投资人。可以说,是芒格把巴菲特从内巴拉斯加平原带到了富庶的西海岸。
巴菲特对自己的智商和投资能力特别自负,从来都瞧不上别人。但是他觉得芒格比他更厉害。日后他如此评价:“芒格用思想的力量,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很多。”
芒格深情地望着巴菲特
巴菲特觉得,以芒格的天才,做律师太屈才了,应该做投资才对路。在他的建议下,芒格在律师业务之外,也开始做一些投资,后来随着投资赚的钱远远超过律师,他便彻底退出了律师行业,专做投资。
1959年初见时,巴菲特29岁,芒格35岁。从此,他们在感情上的亲密无间,事业上的珠联璧合,将经历半个多世纪,一直维持到现在。
有了芒格以后,巴菲特说话的口头禅就变成了“我和芒格”(Charlie and I)。媒体提起他俩,常用的词是“那一对儿”(the pair)。
“我俩都清楚,我们就是天生一对!(We knew we were sort of made for each other.)”
这就是巴菲特对俩人关系的评价。
7
起飞
在芒格的智力和人脉支持下,巴菲特的事业更是如虎添翼。
他的投资收益远高于道琼斯指数涨幅,给合伙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渐渐地,他在奥马哈的名声越来越大,人们都在传言,“跟着巴菲特投资就能发财”,很多人甚至会专程到他常去的餐厅就餐,或者跟着他到俱乐部去,只为了能坐在他的身边听个一言半语。此时,“奥马哈的先知”,已经显出雏形。
他已经不用费尽口舌去募资,只需要坐在自己的办公室,等着别人送钱来。而他还要再三挑剔,才批准是否让对方加入。
1960年初,巴菲特成立的合伙人公司已经有7家之多,管理的资产达到131万美元。他已经不再满足于买几只股票的小打小闹,而是开始了以大笔投资寻求进入公司董事会、甚至成为控股股东的全新投资阶段。
他的第一个猎物是桑伯恩地图公司。为了进入董事会,他把自己掌握的全部资金的35%都投入进去,购买了23%的流通股,然后又联合了和他友好的董事,总计控制了44%的股份,取得了公司控制权。
巴菲特利用自己在董事会掌握的权利,让公司按照自己的想法经营、分割业务、处理纳税问题,最后为自己的投资挣得了两年50%的收益。
顺便说一下,尽管巴菲特在这笔交易中赚了很多钱,但董事会开会的过程,却总是让他十分不爽——因为每次开会时,大家都要凑钱买雪茄,而巴菲特不抽雪茄,他觉得自己亏了。
每当看到其他董事吞云吐雾,巴菲特就气的冒烟,血压飙升。
“那是用我的钱买的雪茄!”他咬牙切齿地想。
“他们应该为我嚼的口香糖支付1/3的钱!”他又想,越想越心痛。最后不得不掏出孩子们的照片来看,才能把血压降下去。
到1962年,巴菲特掌握的资金已经超过700万美元,他个人资产也达到102.5万美元,提前3年实现了年幼时许下的百万富翁梦想。
以下是巴菲特投资收益与当时道琼斯指数的对比,由此可以见到巴菲特的投资业绩有多么惊人:
而到了1965年,巴菲特35岁,也就是他小时候说要成为百万富翁的目标年,巴菲特的合伙人公司资产达到了3700万美元,他的个人资产也达到680万美元。
这个收入哪怕放在现在,也是大富翁,何况是55年前。而巴菲特仍然过着十分小气的生活。苏珊每次找他要零花钱,都如同一场战争,俩人吵得几乎像是要分手;孩子们跟着他去看电影,别想吃顿爆米花;最过分的是他爸爸霍华德去世时,苏珊操办了全部后事,而巴菲特认为棺材买得贵,和她大吵了一架。
巴菲特和苏珊,看起来巴菲特好像在生气
还是在1965年,尽管巴菲特的投资收益率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47.2%,但是也做了一次他日后耿耿于怀的“最糟糕的一次投资”。
那一年,他买下了一家纺织工厂。
这家工厂已经连续亏损了多年。而巴菲特之所以买它的股票,是因为会计核算其股票价值每股19.46美元,而其市场交易价却只有7点几美元。所以从1962年起,他陆陆续续购进这只股票,并在1965年大举吃进,成为控股股东。
巴菲特没有满足于纯粹投资,而是自己当了董事会主席,并赶走了原来的CEO,自己重新任命了一个。
很快,巴菲特就发现纺织品生意并不好做。虽然公司的股价上升了,他也赢了利,但是炒股炒成大股东,也让他陷入了纺织品行业的具体的商业细节里面。
用巴菲特的话说:(买入这家公司就好像)“我在街道上走着,碰到一个烟蒂,它湿漉漉的让人很恶心……也许它只剩最后一口烟,而我买入了这个烟蒂……它什么也没有了,只剩一个湿漉漉的烟蒂在嘴里,我的很多钱都被套在里面……”
虽然巴菲特把这笔交易形容得如此失败,甚至恶心。但是,如果考虑到这家公司以后的发展,以及它在市场上的名声和影响力,我们也许需要重新评价一下。
因为这家纺织公司的名字叫做:Berkshire Hathaway。
中文名:伯克希尔·哈撒韦!
今天市值4530亿美元,在投资界如日中天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前身就是那家失败的纺织工厂。
1967年,伯克希尔公司在巴菲特的投资版图中,还属于沉重的累赘。由于工资和原料价格的上涨,以及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纺织业的兴起,美国的纺织工业越来越衰落,伯克希尔也深陷泥潭。巴菲特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累赘。
他看中了一家名为“国民赔偿公司”的保险公司,想将其纳入伯克希尔的旗下。但不幸的是,巴菲特以前得罪过这家公司的老板林沃尔特——当年林沃尔特想成为巴菲特的合伙人,巴菲特嫌他投的钱太少,毫不留情地、近乎侮辱性地直接给拒了。
不过,巴菲特在国民赔偿公司有一个“卧底”——该公司的一位董事是他的好朋友。他告诉巴菲特,林沃尔特偶尔会被一些事情逼疯,那时候他就会想要卖掉公司——每年大概会有15分钟这样的时间。
巴菲特告诉朋友,如果下次再有这样的“15分钟时间”,你赶紧告诉我。
果然,机会出现了。下一次林沃尔特流露出想卖掉公司的想法时,卧底赶紧告诉巴菲特。于是,巴菲特立马跑过去见林沃尔特。林沃尔特提出了很多苛刻的条件,但巴菲特全盘答应,在15分钟之内就达成了交易。
为了防止林沃尔特反悔,巴菲特用最快的时间办完了所有手续。国民赔偿公司终于被他收入囊中。
有了保险公司以后,巴菲特的生意模式就完全不同了,他可以把保险费用来投资,而不再需要去找合伙人募资。
所以,当其他投资公司需要从银行借款,或者从有高回报要求的合伙人那里募集资金时,巴菲特却有了源源不断的、几乎是零成本的资金可用于投资(两年后他和芒格收购蓝筹印花公司,也同样是看中其几乎零成本的浮存金)。
由于巴菲特已经不再需要通过拿别人的钱来投资,他解散了此前建立的合伙人公司,把自己的大部分资产都装进伯克希尔,并且全心全意运营这一家公司。
此后,伯克希尔又买入了伊利诺斯州国家银行、伊利诺斯州罗克福德联合企业和国家雇员保险公司等公司,由原来的纺织工厂逐渐转型成为一家以保险和投资为主业的集团。
伯克希尔开始了在投资领域的狂飙。到1979年,伯克希尔公司每股净值由1964年的19.46美元成长至335.85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5%。伯克希尔和巴菲特已经成为美国股市的神话,市场盛传,只要巴菲特购买任何股票,其股价将立马被拉高10%。
8
投资
在芒格的影响之下,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也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买估值不合理的股票,等高价时卖出”升级为“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公司的股票,并长期持有。”
下面是三个巴菲特的经典投资案例:
一、投资华盛顿邮报公司
1973年,美国经历了经济危机,股票价格剧降,华尔街一片恐慌。
不过对巴菲特来说,这却是他的黄金时候,因为他的座右铭是:“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
所以1972年的股市繁荣期,他按兵不动,投资组合中只有17%是股票产品。而到了1973年,大家都恐惧时,他就大举出手了,就像是一只闯进香蕉园的猴子,兴奋得恨不得跳踢踏舞。
而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一笔,就是投资华盛顿邮报公司。
《华盛顿邮报》
这家公司拥有4家电视台,还有《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这样的重量级报纸和杂志,当时的市值只有8800万美元。巴菲特仔细分析了华邮的资料,认为这家报纸在华盛顿地区已经取得合法垄断地位,具有持久性的竞争力,至少值4-5亿美元,于是就大胆地入股。
2个月内,巴菲特买下了10%的华邮股票,成为华邮第二大股东,这些总共只花了1060万美元。
巴菲特买下这些股份后,没有因为其涨价就卖掉赚一笔,更不会因为其下跌而恐慌性抛掉,而是一直长期持有。到1995年,当初投下的1060万美元,不仅股票价值已经上涨到4亿多美元,还每年额外给伯克希尔带去约700万美元的分红。
华盛顿邮报股价,左边箭头处为巴菲特买入时间,右边箭头为收益率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为投资华邮,巴菲特和华邮的女老板凯瑟琳走得太近,所有人都怀疑他俩有特殊关系(如巴菲特经常在她家留宿,俩人会一起去旅行等),搞得苏珊重新审视夫妻二人的关系,最终独自一人去加州追求歌手梦想,把巴菲特推给了酒吧女服务员阿斯特丽德。
有意思的是,尽管巴菲特和凯瑟琳关系如此之近,他的抠门仍然无可救药——有一次俩人一起旅游,在机场凯瑟琳想打个电话,问巴菲特借10美分的零钱,巴菲特身上只有25美分的,他竟然不愿意给她,而是要去换成10美分再借。气得凯瑟琳在后面追着喊:够了,沃伦,你就不能给我25美分吗?
而苏珊和巴菲特分居后,终于享受到了财务自由。巴菲特不再管她花多少钱。面对两件喜欢的衣服,以前她会纠结半天到底买哪一件,现在她会说,“我为什么需要选择呢?都买了不就好了吗?”圣诞节巴菲特问她需要多少钱,她说7.5万美元,要搁以前,过个节要花7.5万,那还不如杀了巴菲特。但现在巴菲特二话不说就在支票上签字——虽然可能心里在滴着血。
二、投资B夫人
B夫人本名叫罗斯,因为丈夫姓布鲁姆金(Blumkin),大家都称她为B夫人。
她出生于俄国一个极度贫寒的犹太人家庭,由于营养不良,身高只有1米47。13岁就光着脚到几百公里外的城镇去打工。20岁时,为了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乱,她从俄国西部一路东行,横跨西部利亚,经由中国、日本,最终去到美国,然后定居在奥马哈。
B夫人的语言天赋很差,到美国两年都不会几句英语。但是她做生意却是一把好手,特别能吃苦耐劳,算账超级快。尤其厉害的是:她坚持所有商品只加10%的利润,所以卖同样的东西,她的商品总是价格最低的。
B夫人先是开当铺,然后卖衣服,最后发现家具生意好做,就一直做家具。
有一次,一家地毯厂把她告上法院,指控她卖的地毯价格太低。她也没钱请律师,就用自己蹩脚的英语自己辩护说:“我不过在成本价的基础上只加10%的利润卖出去而已,这有什么错呢?”法官听了后马上判她胜诉,然后第二天就跑到她店里买了全屋地毯。
另一次,龙卷风把她一家位置很好的店屋顶吹掉了,她立马在另一个位置不好的地方又开了店,并说出一句名言:“如果你价格最低,哪怕在河底开店,顾客也会找到你。”
最令人称道的是B夫人对做生意的热情。她甚至会把自己家里装饰成家具卖场的样子,连家具上的价签都原样保留,住得才舒服。她说:“我迫不及待地等天亮,这样我就又可以去工作了。”
在如此热情、诚实而又精明的经营之下,B夫人的家具店逐渐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家具城,连很多外州的人都专门开车来她店里买家具。
B夫人91岁时,想把家具城卖掉,已经在和一家德国公司洽谈。巴菲特听到消息后,立马跑过去,劝B夫人不要卖给德国人而是卖给他。
实际上,巴菲特很多年前就想买这个家具城了,他早就仔细研究过家具城所有数据,也研究过B夫人的经营风格,认为这是一家极好的公司。
巴菲特问自己:假设自己手上有足够多的钱,有足够多的员工,也有足够多的经验,要和B夫人竞争的话,难度有多大?
他给出的答案是:“我情愿和大灰熊去摔跤,也不要和B夫人竞争。”
就这样,巴菲特买下了B夫人家具城90%的股份,交易时,他甚至都没有要求对方提供会计账本和货物清单。
家具城后来给伯克希尔公司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而巴菲特也给了B夫人充分的回报——他到处传颂B夫人的传奇,让B夫人成为广为人知的名人;他说服两所大学,给B夫人授予了荣誉商学博士学位;在B夫人投资翻修一所剧院时,巴菲特捐款100万美元——要知道,别人想从巴菲特口袋里掏出一分钱,都像是要杀了他一样,何况是100万!
巴菲特和B夫人
三、投资可口可乐
巴菲特与可口可乐的关系始于幼年——他7岁就沿街贩卖可口可乐。但是在做投资很多年后,他都没有买可口可乐的股票,当开始研究可口可乐公司的历史时,他才后悔不迭地说,我早干嘛去了。
他和芒格发现,可口可乐成立一百多年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业绩都在稳步增长。世界大战、大萧条、无数次的经济危机,都没有阻挡可口可乐成长的脚步。
根据他俩的研究,如果要从头复制可口可乐这个品牌,至少需要投入1000亿美金。而当时可口可乐的市值才150亿美金。
1987年,机会来了。那年10月,美国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股灾,史称“黑色星期一”,半天之内,道琼斯跌去22.6%,纽交所蒸发了占全国GDP1/8的市值。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所有公司的股价全都剧降,可口可乐也不例外。
但正当可口可乐公司董事会陷入愁云的时候,他们发现有人在大量吃进可口可乐的股票。
买股票的人,正是巴菲特。别人的股灾,对他来说又是一次饕鬄的良机。此后两年,巴菲特不停地买买买,总共买了可口可乐公司7%的股票,为此花去了10.2亿美元——当时伯克希尔公司的净资产也才34亿美元。
到1991年,巴菲特买的可口可乐股票已经增值到37.43亿美元,两年回报率高达266%。此后,巴菲特一直持有可口可乐的股票,直到现在。这些股票已经价值接近200亿美元,是伯克希尔历史上最成功的的投资之一。
可口可乐股价,箭头处为巴菲特买入时间
除了这些经典案例以外,伯克希尔还重仓了苹果、亚马逊、美国运通、美国银行等,都是长期看好的超强企业。
在中国,巴菲特最有名的投资是买中石油和比亚迪。中石油的股票曾经坑了很多中国投资人,网上流传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的段子。而巴菲特投资中石油,却大获全胜,以5亿美元进来,4年后以40亿美元退出,狂赚7倍。
比亚迪则是巴菲特2008年买入,现在还大量持有的一只股票,年化收益率也高达20%多。前两天,他还在帮比亚迪推销口罩。
巴菲特推销比亚迪口罩,衣服上写着,我要长生不死;下面的字是:比亚迪口罩正在帮我实现目标
9
慈善
随着巴菲特投资的公司股票狂涨,巴菲特个人的财富,也以几何级数不断增长。
2008年,78岁的巴菲特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目前(2020年4月23日),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为735亿美元,排名世界第四。他也是唯一一位凭借投资进入世界前10的大富豪。
由于巴菲特的投资业绩是如此惊人,他每年写给股东的信,成为全球搞投资的人必读的“圣经”。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投资人大会,也是全球投资行业的一场盛会,96岁的芒格和90岁的巴菲特,依然会上台和大家分享他们关于世界经济、投资等问题的看法,每次都会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
伯克希尔一年一度的投资人大会
由于有那么多人都希望聆听巴菲特的教诲,从2000年开始,巴菲特干脆每年拿出一次和他共进午餐的机会出来拍卖。刚开始,中标的价格只有2.5万美元,现在已经涨到450多万美元。
中国有4位富豪拍到过巴菲特的午餐,分别是2006年的段永平、2008年的赵丹阳、2015年的朱晔、2019年的孙宇晨。比较有名的是段永平那次和孙宇晨这次。
段永平从巴菲特那里学到很多,他还带了一个年轻人一起参加,就是后来创立拼多多的黄峥。孙宇晨则因为高调宣扬而搞得全网皆知,结果乐极生悲一度被迫取消,不过今年一月最终还是完成了约定。2018年中国畅销电影《西虹市首富》还专门用了“巴菲特午餐”这个梗作为恶搞。
段永平参加巴菲特午餐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抠门大王的巴菲特,拍卖午餐所得的钱,并没有装进自己的口袋,而是全部捐给了慈善事业。
事实上,巴菲特曾经长期因为对慈善的淡漠而广受非议。他认为钱放在自己手里比捐出去更能发挥作用,不愿意捐钱给慈善机构。所以,虽然他也说过死后会把遗产捐出去,也偶尔会有些捐款行为,但其捐款占财富的比例,在美国大富翁里面,属于最低的那种。
而2004年妻子苏珊去世,2005年自己大肠癌差点死掉,让巴菲特对人生和财富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006年,巴菲特宣布把自己拥有的伯克希尔股票的85%都捐出去,这笔钱数额高达370亿美元,其中5/6捐给比尔盖茨夫妇设立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这是人类慈善事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笔捐赠。
标题:巴菲特不要了;黑体字:史上最大笔慈善捐款
此后,巴菲特又公开承诺,会在自己有生之年或将死之时,把99%的财产全部捐出去。同时,他还满世界劝说其他富豪也和他一样把钱都捐了,或至少捐出一半。
巴菲特还专门和比尔盖茨一起来中国办过慈善晚宴,王石、潘石屹等都参加了。不过,面对他俩的呼吁,中国富豪们都报以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当巴菲特劝马云把自己的钱也都捐了时,马云反问巴菲特:您老高寿?巴菲特说:我80了。马云笑笑说:等我80岁我也捐。
10
启发
巴菲特的一生,起步于大萧条的极度困顿,却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超级富豪。
与其他所有富豪不同的是,他不是靠胼手砥足地做产品,而是凭自己的智慧和眼光,用钱生钱。这份独特,让无数希望以投资为生的人为之着迷。
那么巴菲特的发家之路,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财富密码呢?
我认为,他有两个先天条件,是很多人无法企及的:那就是超高的智商和对金钱的热爱。
一个智商高达152的人,又如此狂热地喜欢钱,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怎么赚钱、怎么省钱。这样的人,在金钱上怎么可能会不成功呢?
但是除此之外,也有很多我们普通人可以学的东西:
一是好学不倦。
巴菲特是超级爱书之人,他日常工作80%的时间都花在阅读上,每天的阅读量高达500页甚至更多。他的最佳拍档芒格也是如此,芒格甚至被称为“行走的书架”。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巴菲特和芒格特别强调,他俩阅读,不是读别人的观点,而是注重其中的事实,并从事实中形成自己的判断。
喜欢阅读,又不盲从,一个人在见识上就能超越大多数人。
巴菲特日常工作就是阅读
二是精心选择好的赛道。
巴菲特最著名的名言是: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这句话,也是巴菲特一生坚守的“价值投资”的注解。
他很少关注短期小利,而总是致力于寻找那些有前途的伟大公司,并长期持有他们的股票。这也是他投资成功的最重要密码。
至于怎么挑选出这些伟大公司,巴菲特给出的解释是:尊重人性,尊重常识。他选出可口可乐,是因为看到了那么多人喜欢喝——他自己就是几十年的忠实拥趸。选择喜诗糖果、亨氏食品、麦当劳等,也都是基于同样的逻辑。
巴菲特这样形容:你要投资那些会让人亲你一口而不是打你一耳光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此前从不投高科技企业的巴菲特看到苹果手机后,就果断重仓了苹果的股票。
巴菲特唯一授权传记,名字就叫《滚雪球》
三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巴菲特从来都不投自己不懂的东西。
作为被认为最聪明的投资人,他投的公司却长期都非常传统。那些在风投市场获利百倍千倍的高科技公司,巴菲特一向敬而远之。
所以,他遗憾地错过了微软、谷歌和早期的苹果。但是,他也并不因此而后悔,因为他认为自己真的是不懂。虽然和比尔·盖茨1991年就成了好朋友,但他却看不到微软10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这种谨慎让巴菲特错过了500倍的投资回报,但是也避免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灾难。
巴菲特说:我错过了微软,错过了很多,但它们并不是我的游戏。我从不为错过我的能力圈范围外的事情而担忧,如果在我自己的能力圈错过了好机会,那才是我的错误。
四是相信时间的力量。
巴菲特是“复利”最忠实的信徒。在1963和1964两年的《巴菲特致合伙人的信》中,他花了很多篇幅讲解复利的作用,并揭示了时间能带来的惊人效果。
他用10万美元作为例子画了一张表,说明这笔钱在不同利率下,经过时间的加持,能够带来多大的投资收益:
他指出:“某一年的涨跌不必在意,只要从长期看,我们相对道指能保持适度突出优势,我们就能取得理想的长期业绩,能赚钱,心也不会乱。”
正是在这种理念之下,巴菲特对于自己看好的东西特别有耐心,从来都不会因为阶段性的起伏而盲目行动,心里也从来都不会慌。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如今这么有钱的巴菲特,也是到32岁才跨过百万美元这条线(这还是财富总值,而不是年薪),他的主要财富是在50岁以后才积累的。
所以,今天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甚至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有什么好着急和焦虑的呢?只要你在持续成长,在复利的威力之下,未来你能达到的位置会让人惊叹。
11
满足
到今年8月,巴菲特就90岁了。
他的性格、事业和家庭生活,并非没有争议。
有人认为他自私抠门、爱财如命;有人认为他的成功是运气和阴谋;有人说他做慈善是为了避税的伪善;有人说他也犯过很多错误,前不久还刚刚暴雷,他的话不能信……
但是,更多的人,把他看成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智者,希望从他身上吸取无穷的智慧。
无论如何,不管是世俗认为的成功,还是个人内心的满足感,巴菲特都走到了知名。
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能过这样的一生,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end---
主要参考资料:
1.《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艾丽斯·施罗德著,覃扬眉等译,中信出版社
2.《穷查理宝典》,彼得·考夫曼著,李继宏译,中信出版社
3.《查理·芒格传》,珍妮特·洛尔著,邱舒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巴菲特传》,李永宁编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5.《巴菲特投资案例集》,黄建平,中国经济出版社
6.Warren Buffett, Wikipedia
7.Charlie Munger, Wikipedia
8.Berkshire Hathaway, Wikipedia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