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赵朋来,作者赵朋来,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 1—
最近,李国庆因"夺玺复辟"的事情登上热搜,吃瓜之时,我不经意间想起,2012年我们关于团购模式的一次“争论”。
我当时在学校研究产品,分析了2010年开始爆发的团购模式之后,提出了“团购新主张:用户自建商品团购,并通过社交软件分享拼团的模式”,同时,我结合当当业务,写了个建议文档,通过邮件发给了李,并表达了想去当当实习的请求。
“团购本来就该是自建型,反向定价......但凑够了人数,谁和商家去谈判呢?”
看到李的回复后,我很兴奋,连夜整理了邮件中提及的问题,重新梳理文件,发送给李。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我当时给的解决方案是,一件团购商品在上架时可以设置两个价格,一个是团购价、一个是正常购买价格,拼单凑够人数,就能享受折扣价格。
也就是2015年诞生的拼多多模式,用类似的拼单、砍价等低成本玩法,通过微信渠道裂变获取用户。而如今拼多多市值已经高达4000亿,当当不足其一个零头。
可能在12年李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有效的新模式,所以也就没有了后话。而我也没能进入社交团购赛道,不过在15年,我创立了“伯小乐”并被58同城全资收购。
现在回想这些,还是有些恍惚的,不知道是李错过了什么,还是我错过。
毕竟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而重要的是当下。今天写这些,也只是还原一下当时我对团购模式的思考,和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先贴下当年发给李的《团购新主张》。
自建团购
团购新主张
李总,您好。我说的自建团购分为两类,一类是实体商品的团购,一种是生活服务类的团购。
一. 实体商品自建团购
基本信息:当当是最大的网上商城,具有天然的优势。在对实体商品进行定价时可以采取两种定价(团购价和一件的价格),当用户看到一件自己有需求的实体物品时可以发起自建团购,通过当当商城跟其他SNS社交的合作,可以将自建团购信息分享到自己的主页,作为最新动态呈现给自己的好友。自己发的团购信息,自己也参加了,这对好友来说肯定比商家自己做的宣传要好用的多。
举例:大学生开学的时候好多都是自己买教材,而且一个班级或者一个专业的好多同学都和自己有同样的需求,那么这时候发起自建团购,同时将团购信息分享到自己的QQ空间等,看到信息之后即可参加团购。
优势:对用户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发起团购又可以享受优惠;对于当当自身来说,即可以通过现有用户吸引到以前没在当当消费过的用户,又可以增加销量。
PS:如果某件商品比如“C++程序设计”已经在自建团购中,那么再有用户点击自建团购,就会自动转入已形成的自建团购页面,用户可以选择单纯的加入,也可以分享给自己的好友。
二.生活服务自建团购
对于生活服务类自建团购,跟单纯意义上的团购不一样,除了为商家推广,享受低价以外,它更是起到了人际维护和人际拓展的作用。生活服务类的分为:现有团购的自建和主题团购的自建。
1. 现有团购
基本信息:当当网现在有自己的团购页面,有自己的团购商家,有自己的团购信息。当用户想参加现有团购时,即可以在现有团购信息页面上点击邀请好友,然后将团购信息分享到自己的主页,好友看到团购信息即可加入。这是在团购的基础上的自建团购。对自己的发起的自建团购设定到参与人数、到期时间以及消费时间。对于四人餐160元的,自建团购之后每人支付自己的那部分,这样也省去了吃饭请客AA的各种麻烦。
举例: 比如现在当当团购上有保定老驴头的团购信息,自己一个下单去消费未免孤独。那么就可以在团购信息页面上点击邀请好友,三个好友加入之后,即可在指定时间去消费。
优势:对用户来说,在享受优惠本地生活的同时,也将经常经常在网上聊天而很少见面的好友带到线下,一起去享受属于你们的美好时光,进行了人际关系的维护。对当当来说,一个用户即可带来额外的几单,积累用户,增加销量。
2. 主题团购
基本信息:主题团购是从线下走到线上的一个团购模式。主题团购就是发起的团购都有自己的一个主题,比如“河北大学篮球爱好者聚会”。这样的团购都是因为共同的兴趣聚到一块,参加团购。这样的团购一方面可以到当当现有的商家(当当团购页面的本地商家)去进行团购(比如自助餐),规定参会人数以及参会时间等信息;另一方面可以由主题团购的发起人自己到当地商家去进行商谈,商议好聚餐时间、人数、人均消费等事项,然后将信息发到当当的“主题团购”页面。“主题团购”就作为一个平台,将有共同兴趣的人聚到一块,并且从网络上带到线下去。消费完成之后,由当当平台和发起人按一定比例(五五或者四六等)将消费提成分成。
举例:比如我喜欢计算机,想找和自己有同样爱好的人们交流计算机的相关知识。那么我就可以发起这样的主题团购,确定团购主题,然后将主题团购信息发到当当“主题团购”页面,有同样兴趣的人们就可以参加。
优势:对用户来说,可以在当当主题团购这个平台上找到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的好友,然后将线上的这种弱关系变为线上真正的朋友;同时可以在周末享受优惠的线下消费。对于当当来说,作为一个平台,收取了消费提成。
— 2—
团购兴起是在2010年,背景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爆发。
2010年,苹果发布革命性机型iPhone4,此后多款Android手机也陆续发布,国内智能手机普及率则迅速提升;另一方面,3G网络开始商用,让随时随地高速上网成为可能。
这时,新的趋势也就出现了,移动互联网平台崛起,美团、头条等移动互联网头部企业也都是在那个时间点前后创立,传统企业也开始快速向移动互联网迁徙。
而刚需高频的餐饮行业,自然率先火了起来,“团购省钱”成了餐饮店的获客法宝。随后线下各种生活服务全面跟进,百团大战随即打响。
我当时则判断生活服务类的团购模式并不能长久发展。
因为,本质上生活服务类团购只是解决了信息层面的问题,消费者线上获取信息、下单支付,但真实的消费场景是发生在店内。这个模式能成立的逻辑是,消费者拿到实惠、商家得到流量,经此反复。
但这有个问题:核心商圈的店铺基本上不缺进店流量,甚至高峰时间还要等位。原因很简单,线下商家因店铺面积以及人员问题产能有限,每天可交付服务的上限是确定的,所以对于核心商圈的店铺来讲,就算团购能带来新流量,他们也不一定有能力来提供服务。而偏远地点的店铺可能才需要进店流量,但对消费者来讲就需要评估路程带来的新问题。
当然,对于刚需高频的餐饮服务,有一个新的解决方案:餐饮外卖。
对于餐饮商家来讲,消费者不需要进店,不占堂食的时间和空间,只要解决厨房供应问题即可,外卖订单相当于是堂食外的增量,甚至因此出现了只做外卖的餐饮模式。
同样的道理,还有社区生鲜团购等模式,连接的都是“人和商品”,但同时新建了“消费场景”,也就打开了更大市场空间。
美团的发展就是很好的证明,其通过餐饮团购业务起家,但经过不断扩展消费场景,至今已经发展成一家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业务服务更是涵盖餐饮、外卖、打车等200多个品类,而现如今团购业务营收占比已经非常非常低了。
另外,借鉴了Groupon的国内团购也开始变形,在阿干加盟美团后发现团购sku的增加有助于提升单量,于是BD团队开始推行“狂拜访、狂上单”的策略,于是团购网站有了海量商品信息。这就又造成人货匹配的方式从最开始团购的“货找人”到了后面的“人找货”。
所以,这也是我当时联系李国庆想解决的问题:从生活服务团购扩展到实体商品团购,从由商家发起团购改为由用户发起团购然后通过分享成团。
只是当时的讨论没有了结果。
幸运的是,拼多多验证了这套用户自发的社交拼团打法,而我也得解开当年内心遗留的困惑。
— 3—
最后,关于未来团购模式发展的一点小思考。
其实,回归商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包括商业模式迭代和技术进步的影响,都是为了降低商品生产成本和渠道流通成本,而用户得以更便捷、更便宜的获取想要的商品和服务。
团购不过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拿利润换流量的玩法。
那基于此,我有以下几点判断:
第一,渠道的去中间化。剔除中间商,消费端得以直接与生产端的工厂连接,再加以团购模式,整个消费流程的成本将大幅压缩,工厂也可以直接获取用户流量。
第二,从“需”到“供”的团购模式。传统供应模式是从“供”到“需”,销量很难预测,造成的产量不足或库存积压等问题。而当前各种团购模式,其实是建构了从“需求到供应端”的传导机制,因为通过大数据可以相对精准对需求端进行预测,做到真正的从需求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最后一公里团购模式。2018年大火的社群团购和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线上+实体”的新零售模式,都是在争夺最后一公里的消费场景,商业模式也在向“店仓一体+社区团购+线上服务+配送到家”快速转化。
第四,定制+团购的新模式。现在国内一个很重要的趋势是,人们开始追求“质优价平有品味”的定制化产品。而厂家完全可以依据大数据销量预测或众筹模式,规划定制产品,挖掘目标客户,形成差异化服务优势。
最后,直播+社群的模式。直播模式是对图文和短视频模式的升级,互动感更强的交流模式,和标签鲜明的人物形象,都增加了消费者的信任程度,但像抖音、快手等中心化流量平台马太效应明显,头部主播占据绝对流量。未来,在细分行业专业化直播+精准客户社群的模式,将成为发展方向。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