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没戏了?

疫情即将散去,影院的春天还遥遥无期。

编者按: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作者木 宇,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疫情之下,影院走入“至暗时刻”。

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全国影院数量超过12400家、屏幕约7万个,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电影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而这辆狂飙突进的高铁,在今年春天猛然熄火,中国电影行业迎来了有史以来,全国范围内所有银幕一起关闭的局面。

24家影视类上市公司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18家亏损,超过2/3的上市公司收入下滑超过50%,只有6家盈利。其中,影院为主营业务的亏损最严重。

有业内人士估计,今年将有3000-5000家影院倒闭。

天灾之下,所有的萧条都有了归因。但哪怕影院解禁在即,“佳片”难觅、“盗版”横行、“小屏”崛起,依然是悬在影院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乌云散去,影院能否重现辉煌?

流量时代下的电影业,内容的崩坏都是从源头开始的。

2015年,互联网巨头纷纷提出大文娱战略。有人因此表示:电影不需要专业编剧了,现在是IP为王了!

一语成谶,满座哗然。

这句话背后,意味着整个行业内容生产机制的变革。市场倒逼生产转型,这在互联网时代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但到了电影这里,就成了一切祸乱的根源。

从基本常识角度出发,好剧本对电影可谓至关重要,更何况,这直接威胁到一群重要从业人员的饭碗。编剧们揭竿而起,能够发声的,在各个公开场合表示抗议。著名编剧汪海林甚至开始怀念煤老板投资电影的时代,那时候资本还尊重专业,不太干涉内容的创作。

热钱涌入,各种IP和流量打法眼花缭乱,电影产量猛然剧增。大数据的“荷鲁斯之眼”替代了编剧的“上帝之手”,一千个编剧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大数据却只有一个热点,最终呈现的局面,就是内容的同质化严重。用汪海林的说法,就是“IP热剥夺编剧的创意权,其实一千万个IP,总结下来就是四个故事:《霸道总裁爱上我》、《满朝文武爱上我》、《花魁大长腿之贴身龟奴》、《鬼吹牛、鬼吹蜡、鬼吹灯》。”

所有影视公司都在登陆同一个“诺曼底”,恶性竞争的结果,就是大批粗制滥造盲目追逐IP的电影折戟沉沙,市场口碑双输,电影行业的信任度不断下沉。

惨重现实前,资本也陷入了迟疑。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曾表示,影视行业的“铺张浪费吓退资本”,“不仅对小公司,对头部的影视公司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虽然票房在增长,行业收入在提高,但是只有行业内的人知道,这个行业在真正地走向水深火热。”

电影业的乱象也被相关部门所注意。借由《手机2》逃税事件,2018年,税务大整顿随之而来,成了压在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整个电影行业自食恶果,大量公司因此倒闭。

这一年开始,唱衰电影行业的“寒冬论”不绝于耳。

▲winter is coming 图源:冰与火之歌

讽刺的是,相对于上游优质内容的枯竭,下游院线的扩展依然如火如荼。结果2018年,平均每天倒闭一家影院。

喧哗过后,一切重归常识,业内业外纷纷呼吁“内容为王”。《我不是药神》谱写的神话,让大家幡然醒悟,用心做的好内容,自然会赢得市场的投票;半年后,《流浪地球》凭借实力再创新高,对比同期《上海堡垒》的折戟沉沙,所有人都又感觉到,好内容的春天就要来了。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整个行业的重归正轨也很难在一朝一夕间完成,优质内容还需慢慢积累,流失的人才尚待慢慢回归。

可惜,时间没有站在电影行业这边。

2020年初疫情来袭,这只庞大的黑天鹅一举再将整个行业打入谷底。剧组停工,人才流失,没有优质内容的支撑,即便疫情过去再次开业,憋了许久的《唐人街探案3》等优质影片,还能否迎来报复性的票房爆炸?子弹打完之后,影院还有多少粮草可以用?

所有这些,都高度存疑。

对于内容行业而言,盗版是永远的敌人。

国内影视盗版问题由来已久,但公平地讲,盗版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电影行业发展。鉴于我国特有的国情,多少资深影迷,当年都是依靠盗版资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提高了电影审美素养;就更广泛的大众而言,国民观影素质的普遍提升,也是建立在大量欧美港台的盗版DVD和互联网“资源”之上的。

国内观众养成走进电影院的习惯,多少离不开盗版电影的滋养。任何行业的草莽发展阶段,都无法避免一些乱象的出现,灰色地带的存在,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但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当一个行业逐渐走入产业化和规模化,规范的市场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原创内容产业链上的利益都被盗版瓜分,对于整个行业无疑是摧毁性的打击,无人愿意生产优质内容的后果,就是影视公司和观众的双输。

而经过多年发展,盗版灰色产业链已经十分成熟,它们伴随中国电影市场一起成长,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有业内人士估计,盗版每年给电影票房带来的损失至少是10亿元,这都是在从影院的碗里分一杯羹。

以光线影业为例,2016年推出的《泰囧》《港囧》《寻龙诀》《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都是市场卖座电影,但即便采取了多种手段,依然未能逃过盗版的毒手。根据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的说法,《泰囧》盗版造成的损失至少占总票房的20%、大约3亿元,“《港囧》上映当天晚上,白天我就看到一个微博,他公开说今天晚上10点会有种子放到网上,果然10点钟准时就有盗版出现,非常猖獗。”

上海发布的2019年十大知产保护案件中,《流浪地球》《廉政风云》《疯狂外星人》等热门电影赫然在列,相关涉案者通过盗版获利上千万。阿里大文娱也曾透露:《流浪地球》等春节档电影盗版非常严重,电影还在院线上映时,非法网站上已经上线,且点击次数达2000万次。

盗版猖獗的原因,主要在三方面:国内民众版权意识薄弱,相关法律的监管打击不足,电影制作和流通环节保护不力。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在于源头把关的孱弱。

通常而言,一部影片从制作到上映,要经过很多道流程,经手的公司和人员众多。但由于我国电影工业发展不完善,流程标准化不足,给了不少人可趁之机。

这点上,还需要向国外成熟电影工业体系学习。以好莱坞为例,特效公司使用的服务器,都要通过美国影视网络安全服务中心认证,包括使用的所有管理软件都要符合标准,在交接素材时也会有相应的流程系统去规范。

盗版的打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电影产业链上下游配合,以及相关法律的完善和严厉监管。而作为产业链下游的影院,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可谓有苦难言。

院线场地的局限,让“大屏”天然就受到了时空的局限,在面临“小屏”降维打击时处处掣肘。毕竟,影院扩张的速度再快,也追不上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场地再大,也装不下全国的网民。排片也只能照顾到大部分人的喜好,无法做到千人千面。

此次疫情中,相较于院线的颗粒无收,线上视频风景独好。

2020年春节期间,爱优腾等在线视频平台日活表现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日活增速Top5的App中,腾讯视频和爱奇艺App占据两席。5月8日招商证券发布影视行业研报,称电影“网播”为下一个可能的“风口”,或可成为传统发行模式的有益补充,以爱优腾为代表的在线视频平台均有可能从中受益。

随着4G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小屏”崛起已经势不可挡,新一代消费者已经习惯于在手机和平板上观看影视内容。消费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不可逆的,这背后更大的趋势是,大众娱乐消费正在从线下向线上平移。对于内容生产商而言,这其实并不是坏事,不过是发行渠道的变化而已;但对于线下影院而言,无疑就是严峻的挑战了。

“小屏”的崛起,给影院带来的威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的分流,一个是渠道的分流。

关于内容分流,这里必须提到“网大”在国内的崛起。

“网大”即网络大电影,由爱奇艺在2014年“网络大电影成就梦想”高峰论坛上提出。2014年-2017年,网大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全网上线电影从450部暴增到1892部,市场规模从1亿元暴增到20亿元。4年间,产量翻了4.2倍、规模翻了20倍。

即便在监管严厉、影业寒冬的2018年,最高分账票房也达到了5078万元,相比2017年翻了近一番。而在2019年,分账超千万的网大更超过了30部。

投资小、周期短、变现快,相较风险更大的院线而言,网大更具备互联网时代的商品特征。资本的推动下,影视公司、明星演员、导演和编剧纷纷涌入这块新开辟的战场,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分流。尤其在影视寒冬下,网大更成了业内人士的避风港,一边是愈加饱和且严苛的市场环境,一边是蓬勃发展的流媒体平台、庞大的网民基础、不断攀升的票房分账,很多头部以下影视公司和从业者不难抉择。

虽然网大的市场规模还不能和院线电影相提并论,但就数据表现和趋势而言,无疑是一大威胁。

网大的分账规模也引发了大制作电影方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院线电影开始尝试线上线下双重渠道发布。尽管多数还是线下为主、线上为辅,但对观众而言,无疑多了一种选择。如果不是特别期待的电影,可能就在视频平台上付费看了,尤其对非特效电影而言,线下影院的设备优势无从发挥,分流现象更是严重。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原本作为院线种子选手的《囧妈》直接放弃了线下放映,被制作方欢喜传媒以6.3亿的版权价格打包卖给字节跳动,成为行业标志性事件,引发了院线的集体抵制和抗议。

▲电影《囧妈》

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作为一个重要发行渠道,对于线下院线的冲击将会越来越大。尤其是5G时代来临,院线面临的局势将会更加严峻。

可以预见的是,疫情过后,影院期待中的“春天”一时还不会到来。作为一门“古老”的生意,影院的商业模式已经显得保守且被动,即便是置于死地而后生,传统影院的转型也已经急不可待。不知道影院们有没有利用停业的这段时间,好好思考接下来的出路?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华商韬略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