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系专栏作者刘涛独家投稿文章,创业邦编辑后发布。
提起“暴力”这个词,我们可能下意识地会打个冷战,脑袋里开始闪过各种各样画面,可能是身体曾经受到的创伤,可能是新闻联播中的违法案件,可能是某次被对方无情的嘲笑,也可能是那些惊动世界的“砍人事件”……无论是哪一个,都不是我们愿意回想起的。我们可能会觉得,大多数的暴力,都是从身体上开始的。但实质上,大多数暴力,都是从语言开始的。比起身体所承受的暴力行为,语言攻击显得更为可怕,因为它并不明显,难以让人发现。
暴力沟通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有时候你可能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就莫名其妙地陷入暴力沟通当中了。
比如:
老师对学生:“你笨死了,我怎么才能教会你呢!”
上级对下级:“你一天到晚迟到,是不是要我送你一个闹钟?”
这些给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指责、嘲讽、否定、说教、随意评价、贴标签、任意打断,无处不有,事实上我们就生存在这样一个痛苦的暴力世界中。很多的行动的暴力,就是源于这些微小的沟通暴力;甚至很多国际上的争端,也充满了这样的暴力沟通和剧烈的冲突。
一、产生暴力沟通语言的四种模式
第一种是道德评判。就是以自身的价值观来评判对方,我们把那些不符合心目中标准的人和事,快速地贴上标签,作出判定,这就是一种暴力语言。
第二种是做比较。比较的话也是一种暴力语言,它让我们心情低落,陷入不自信的迷思,甚至能感受到隐含在对方心底的指责和批评。
一个人总是和别人攀比,始终不能平心静气地看待别人,当然也就不能和别人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关系不平等,也就不能够很好的交流。
第三种是回避责任。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负责人的人,却常常说出不负责任的话。例如:“不得不”这个词,总有那么些事情是我们不得不去做的。
我们工作是为自己负责,并不是为对方负责。但是“不得不”这个词显然是弱化了我们的责任,让我们有种错觉,是所有人都在逼迫我。但是,生活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思想、情感、行动担起责任。
当我们想起“不得不”的时候,作者建议大家用“我选择……因为我想……”这种句式来替换它。比如,我选择加班,因为我想今天完成该做的工作。这句话说出口不容易,但是恰恰能体现我们需要为自己负责。
第四种是强迫他人。强人所难也是一种暴力语言,这种思想其实是上位者对弱者的控制,剥夺对方的选择权,毫无爱意可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这种威胁法、回避责任、进行比较的方法以及道德评判。只要你不好好思考,一张口说话就容易给别人造成暴力沟通的伤害。
因此我们要想做到非暴力沟通,在开口前,就把话在脑袋里过一遍,是不是有给对方贴标签的举措,是不是在比较是好是坏,是不是有很多的不情愿,是不是对方必须完成否则会受到惩罚。只有抛开这四种条件反射的暴力语言,才能让两人的沟通更顺畅,也更真诚。
二、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沟通,达成合作相处呢?
我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交流,即可以很顺畅,也能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和谐友爱呢?这就要介绍下非暴力沟通注重四个方面,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也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第一步,描述观察。观察就是看事实。我们首先得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有时候我们一张口说的话就是一个评论,而不是一个观察事实的结果,没有呈现真相。
它要求我们仔细留意所发生的事情,然后清楚地描述出观察结果。你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难的,这很简单啊!真的是这样吗?那么你来听听这几句话,是不是观察结果呢?“他真是笨死了,买杯奶茶都弄了那么久。”“千万不要把秘密告诉她,她是个大嘴巴。”“你最近总是不理我。”如果你觉得刚刚的三句话都是观察结果,那么很遗憾,这三句话都是评论,不是观察结果。
非暴力沟通不是要求我们保持客观不作评论,而是不能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因为评论比起观察更绝对化,更倾向于批评和指责,而当对方听到这些说法,很容易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穆提曾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确实很难做到,但是非暴力沟通正需要我们克服这些困难,尽力去实现。区分观察和评论,我们可以注意这些词语,“从不”、“总是”、“经常”、“很少”,它们总是被用作评论。如果我们表达出的是观察,有理有据地描述,对方更乐意倾听。如果是评论,对方会把内容忽略,更以为是在批评、指责他,进而反驳、攻击我们。
第二步,表达感受。大多数人认为,我们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真的是这样吗?也许我们受到的传统教育就是,说话要委婉,但是这并不代表将感受和想法混为一谈。“我觉得”、“我被”、“我得不到支持”等都是在表达想法。
比起使用那些负面的、笼统的词语,如失败、拒绝、欺负、打扰等,作者更主张我们表达自己的心情,满足时应该是高兴、快乐、幸福、温暖、喜悦等,不满足时应该是害怕、担心、气馁、难过等。
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让两人的沟通更直接、更坦诚。试想一下,如果你说出的是想法,对方是不是需要不停地问问题,绕圈子来获取你的感受,才能进行下一步沟通呢。尤其是,男性并不擅长猜女性的心思。
第三步,体会感受自己的需要。
需要和感受往往联系在一起,要知道,我们感受的产生正是因为某些需要、期待没有得到满足。作者在书中指出,需要才是我们产生感受的根源。比如,男朋友离我们而去,我们感到伤心,是因为我们的爱没有被满足。升职加薪的人不是我们,感到伤心难过,是因为我们渴望被肯定和赞赏。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要,“我感到……因为我……”感知自己的需要,然后准确地表达,可以减少误会的产生,也可以让对方做出更积极的反馈,而非受到指责、批评等伤害。
第四步,提出请求。在运用了前三步,表达出观察、感受、需要后,我们要向对方提出请求,请求他们满足我们的需要。那么,怎么提请求,更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要求。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我们看下这样的情形:
大家有没有试过被老板叫到办公室谈话,谈了半个小时彻底晕掉的时候,不知道在说什么?而老板很得意,我今天把他找来呀,我旁敲侧击地跟他谈了一下。老板认为自己谈得很艺术,旁敲侧击地谈了一下。但你根本没听懂,因为老板没有跟你讲谈话的目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谈话的目标讲清楚,并且在我们提出了要求以后请对方反馈。请注意,是请求而不是命令,因为我们其实没有资格命令别人。
我们得能够学会请求帮助,否则的话,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会非常孤独。
概括这四个步骤,我们在表达的时候,可以这样来说,“我看到……这让我的内心感到……而我需要的是……那你可不可以帮我做……”
举个例子,你看到丈夫最近总是和朋友聚餐不回家吃饭,运用非暴力沟通可以这样来表达“我看你这周有四个晚上都约了好朋友,我一个人在家吃饭感到很孤单,我需要你的陪伴,你明晚下班可以早点回来吗?”当然,这句话并非要求我们要一次说完,可以根据对方的反应来使用。
当然,在使用非暴力沟通时,这四个步骤也不是固定公式,是可以随着不同场合作出调整的,目的是更好地表达自己,更好地与别人联系。
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首先要描述观察结果,而不是发表评论,接着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是表达想法,然后通过体会自己藏在感受背后的真实需要,最后诚恳地请求对方一起完成或改善某件事情。运用这四个步骤和对方交流,让彼此多一些真诚、多一些坦白,少一些批评和指责。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对方有可能没有学过非暴力沟通,那我们怎么办呢?
那没关系。对方会有情绪,会生气,发泄自己的情绪,这很正常。这时候需要什么呢?需要我们全身心地倾听。
什么叫全身心地倾听?就是千万不要希望对方停下来,或者千万不要打断对方。
在沟通中,除了学会如何“说”,还要学会如何“听”。这也恰好说明了,所有沟通都离不开倾听,非暴力沟通同样如此。倾听可以治愈我们心中的烦闷,更可以让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失恋、工作不顺利的时候。通常,在这个时候我们总会喜欢找上三五知己,吃一顿饭,聊聊事情,倾诉心情。朋友可能没有给到什么实际有用的解决方法,可能只是静静地在一旁陪你倾诉。但是,在聚会结束后,心中的烦闷、郁结都会随之而变得不再沉重,或者消散。这是倾听的力量,让人身心痊愈、舒畅。而且,还可以让原本不是很相熟的两个人关系更上一层。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犯哪些错误呢?
首先是给建议,“我觉得你应该”,这不是倾听,这是在打断对方。
其次是比较,“你这算不了什么,跟你说我那个事”。
第三个,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会得到很大的好处”,给人建议。然后是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然后是回忆,“你这事让我想起来”,回忆。然后是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不至于”,这是否定。然后同情,“哦,可怜的宝贝”,同情。然后询问,“这种情况什么时候开始的”。然后辩证,“我原来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是昨晚怎么怎么样”。然后是辩解。最后一个叫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这样的”。
这些都是有用的,但是都无助于你体会对方的处境,反而会让对方的情绪更加抓狂。而在对方情绪抓狂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去体会他的感受,说我能够理解,你真的很难过,我知道你的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你的心里边非常焦虑,作为父母我们都能够感受得到。当你能够准确地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的时候,对方的情绪就会立刻好转,他会点头。
在倾听中我们需要全身心投入,保持高度关注。
什么是全身心地投入?我们先要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并适时给予反馈。现在的人,大多数在听人说话的时候都会自己脑补几句,对方说“今天那个经理超级倒霉的,在总监办公室被骂了一个小时”。我们不自觉地就会想“肯定是那个经理做错事了”。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全身心投入,我们一边听着对方的话,一边自己加工,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脑袋里面恐怕已经拍成了一出电影。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对方需要我们给出反馈,也不知道对方是否倾诉完了,这些“开小差”的做法都不符合全身心投入。抛开我们自己“脑补”的想法和判断,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话,也不要像木头一样沉默寡言,这都是全身心倾听必须要做到的。
另外,倾听一定是一个绝对安静的过程吗?不是的。非暴力沟通要求我们体会对方的所见所想、需要和请求,这些都要通过提问来完成。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你的同事觉得你工作中经常出现错别字,向你抱怨说,“你就不能下次多审几次再交上去吗?还是有挺多错别字的。”听到这样的话,你可能会条件反射,觉得同事是在说你粗心大意,能力不够好,并且是在指责你、批评你错字太多。此时,冲动之下你可能会不甘心地骂回去,最后两人不欢而散,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等下次工作时还是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但如果运用非暴力沟通来倾听,我们听到的话就很不一样了。我们能感受到,这位同事的抱怨中,他的观察是看到文档上的错字数量非常多,他的心情可能是郁闷的。那么同事的需要是什么呢?是收到一份质量好的、专业度高的文档。他的请求就是希望你能提高文档的质量和专业度。为了验证我们猜测,可以通过询问的方式获取对方的反馈。比如,当听到同事向你抱怨“你就不能下次多审几次再交上去吗?还是有挺多错别字的。”我们可以问问他,“你看到这份文档,不太高兴,是因为我的错字太多了吗?”同事可能会回答你,“是的。”你可以继续问,“所以,你是需要我给出一份质量高的文档,对吗?”同事点点头。
要做到有效的倾听,我们需要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全身心投入,并且通过提问的方式,得到对方的所见所想、需要和请求。这样的倾听,才能让沟通事倍功半,既坦诚表达自己,又能让两人的关系更和谐友好。
当然我们也有愤怒的情绪,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要怎么做呢?
我们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地提出请求或者换一个环境,让自己安静一下。
第一点: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宽容和爱自己。
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这个词就是“应该”,也就是“我应该早点知道”或“我不应该做那件事情”中的“应该”。如果我们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作者写到自己的亲身案例:“一次研讨会结束后,许多人围着我询问信息并请我签名。为了赶下一场会面,我飞快地冲出门,把没有盖笔帽的笔放进了新外套的口袋。结果那件外套染上了墨水。我懊恼不已。但幸运的是,我随即开始思考自己的“粗心”和“愚蠢”是想满足什么需求?我马上明白了,其实我是想服务他人并照顾好自己的需要。想到这,我便不再自责,更加关爱自己。
第二点:当我们愤怒时,充分表达愤怒
当生气的时候,很多人听到的都是“不要生气”、“接受现实”诸如此类的话。这些话听得多了,听上去像是在教训他们,丝毫不能减少他们的愤怒和痛苦。愤怒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需要借助它来提醒自己,我们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非暴力沟通并不主张忽视或压抑愤怒,而是通过深入地了解愤怒,表达内心的渴望。
第三点: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在有些情形中,我们没有机会和他人交流。这时,我们也需要使用强制力来保护自己和他人。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例如,我们抱住年幼的孩子不让他跑到公路上,是为了他的安全。但如果我们打他的屁股或骂他,则是惩罚。
当我们威胁他人或实施惩罚,人们常常会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同时,惩罚还可能使人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
第四点:重获生活的热情
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怨天尤人。然而,如果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去。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将会重获生活的热情。
小结:
语言是一切误会的根源,我们依赖语言进行沟通和世界交流,却又担心因为使用不当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如何与对方和谐、真实地进行一场交流呢?
需要我们学习非暴力沟通这样的语言。
首先,我们要学会识别暴力语言,不能以自身的价值观来评判对方;更不应该用来做对比,分出好坏;不和对方说一些回避责任的话,影响对方的判断和想法;也不利用高位强迫对方,让对方顺从就范。
同时学会运用非暴力沟通,具体采用四个步骤:
首先是描述观察结果,不加入自己的判断;然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是模糊不清的想法;接着联系感受,来体会内心深处没被满足的需要;最后是诚恳地请求对方,一起做出改变。这四个要素并不是一套说话的模板,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也不是必须从观察开始运用,有的时候我们也能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和请求。
最后,在沟通过程,学会全身心地投入倾听。
倾听自己的内心的声音,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只有认真倾听才能拉近双方的关系,治愈彼此身心;而且倾听过程中请放下自己“脑补”的想法和判断;通过提问获取对方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同时要学会宽容和爱自己,懂得的感受和需求,去理解自己;也要勇于进行表达需求和感谢,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关系越来越融洽,越来越好。
作者简介
刘涛,物理化学硕士,青岛海创汇康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商学院院长,潍坊海创汇康生物有限公司总经理,《创业邦》专栏作者,担任青岛高创投融资担保专家评委以及西海岸创新创业中心等多家基地的创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孵化器、加速器运营管理经验,参与首批国家级创客空间-创益客、山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益邦、海尔双创示范基地-红岛海创汇、李沧海创汇、临沂海创汇、潍坊海创汇等各地孵化器地运营管理,孵化项目:青岛悟空智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创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佐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