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unsplash
编者按:本文来自超越S曲线,作者李刚强,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几乎所有的投资机构都建立了完善严谨的投资决策流程,从项目挖掘,到立项会、到尽职调查,到投决会,到投资协议谈判,到工商变更,整个流程行云流水,环环相扣。但据我所了解,很少有投资机构也建立了退出决策委员会。
在中国,大部分的投资机构实际上人数都很少,以少数几个合伙人为核心,加几个投资经理,形成了最精干的投资团队。核心合伙人在基金里起到灵魂人物的作用,也对基金的所有决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笔者曾经见过一些基金合伙人,对于项目的退出决策,经常出现反复变化的情况。可能由于市场环境的一些变化,或者从某个渠道听到的关于项目的某些不好消息,便决定要退出某个项目;过一段时间,又因为市场突然变热了,或者竞争对手融到了钱,资本变得关注了,或者因为被投项目的CEO找到基金合伙人,一阵忽悠,又将合伙人打动了,导致基金合伙人的决策经常反复变化,做事犹豫不决。
在笔者过去创业的四年多时间,遇到过三四起这样的事件,我们帮助其找到了潜在买家,合伙人一看,有这么多人对项目感兴趣,是不是项目挺好的;或者某天市场突然出现一个利好的消息,基金的老大说我们不卖了,将我们晾在那里好不尴尬,还得跟潜在买家编各种理由来圆过去卖家突然不卖。
1. 为什么要建立退出决策委员会
在笔者看来,建立退出决策委员会,对于基金的科学决策来说至关重要,原因如下:
首先,退出是比投资更重要的决策。资本市场有句老话,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投资的本质是获取退出收益,只有退出才是真金白银的收益。对于如此重要的决策,怎能不慎之又慎?
其次,建立退出决策委员会,将倒逼项目的负责人,无论是投资经理,还是投后经理,对项目进行充分全面的了解,避免基于片面信息的决策错误。
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基金在投资一个项目时,才是对项目最了解的时间,越往后推,对项目的了解程度越弱。这就像刚高考完,对高中课本知识是最了解的,读完大学,基本课本知识全忘光了。而对项目不了解的原因,实际上是我们投后做的工作不到位。建立退出决策委员会,必然要求项目负责人,重新审视、调查分析项目的自身情况、竞争情况,形成充分详尽的退出建议报告。要谨防在片面信息的基础上去做退出决策。退出与投资一样,都要掌握信息的充分了解权。
再次,建立退出决策委员会,有利于避免基金一言堂,避免基金老大决策的反复无常。前文说到,很多基金是建立在老大或少数创始人的绝对权威基础上,老大的决策又经常反复。很多做投后的人、退出的人,可能对这一点深有感触。建立退出决策委员会,是用基金的内部机制和流程,来约束少数人的不理智决策,使得大家都在机制框架范围内做事。
第四,建立退出决策委员会,有利于大家进行充分的讨论,从而建立更合理更准确的决策。既然要开会,那么必然项目负责人、退出决策委员会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充分探讨,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群策群力,依靠大家的经验知识,做出更合理更准确的决策。
第五,建立退出决策委员会,便于利益各方的相互理解和达成利益均衡。一个基金中,投资经理、GP、LP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简单来说,投资经理考虑的是自己升职加薪跳槽更有利,GP考虑的是投资机构利益的最大化,LP考虑的是LP利益最大化。建立退出决策委员会,必然要综合考虑GP、基金的情况,比如说LP近期是否有资金回笼需求,基金的周期,基金的其他项目表现情况和退出预期,比如说GP近期是否有新的募资计划,GP是否有对外宣传需求,GP的核心成员是否有变动等。
第六,建立退出决策委员会,有利于厘清责任和计算功过。我们无法保证在做每一个决策时都是正确的,但每个退出委员会、项目负责人的观点和退出意见都应该记录在退出决策会议纪要中,以便于在未来进行复盘和总结,并在计算功过时作为依据参考。
2. 如何建立退出决策委员会
(1)退出决策委员会成员
笔者建议,退出决策委员会的成员可以由主管合伙人、投后退出负责人、投后退出具体执行者、投资经理等人共同组成一个退出决策委员会,其中由主管合伙人、投后退出负责人为退出决策委员会的常委,负责所有项目退出的判断;投后退出具体执行者、投资经理,为临时委员,来提供相关信息,共同参与讨论。
(2)退出建议报告的内容
退出建议报告类似于投资建议报告,是退出负责小组基于对被投企业的再次尽调,对行业的分析,以及对未来资本市场的预测的基础上形成的完整严谨报告。
笔者认为,退出建议报告应该包括公司的业务、财务分析,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这些投资建议报告中应有的内容,还应至少包含如下几个方面信息:
一是该项目所处行业当前一级市场的资本市场热点、动态;比如当前市场是过热还是处于过于低估,如果该市场过热,意味着项目估值虚高,未来可能down round,也意味着现在退出可能较为容易;
二是投资该项目的基金的其他porfolio的现状,未来退出计划、可能性和预期收益;
三是LP的动态及诉求等相关信息。
这些基金的信息对于退出决策至关重要。比如如果LP对当前基金的现金回报表现十分不满意,给GP施加了较大压力,那么当前应该更多考虑退出;再比如在基金的portfolio中,是否有头部项目、肩部项目,这些项目的收益是否能cover整个基金的成本,如果能,那么该项目的退出可以相对灵活;如果该基金的Porfolio中,这个项目是最好的,那么就要基于LP的需求考虑是加注还是部分退出。
(3)形成退出决策会议纪要
在召开退出决策会议时,要记录每个委员的观点和意见,以便有利于基金未来在复盘总结时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这些记录,追溯哪些委员的意见是相对符合事实,得到事实验证的,后续他的意见权重自然应该提高。
3. 退出时的其他一些问题
(1)以退为投
就是将每一次退出当做新的一次投资,每一次退出时,我们应该独立思考,在当下的状态下,我是否愿意继续投资该项目?对于答案十分笃定的项目,我们应该继续加注投资;对于答案犹豫的项目,我们至少应该部分退出,或拿回本金和部分收益;对于答案否定的项目,我们应该毫不犹豫的全部退出;
(2)一支基金退出,另一支基金可以继续追投
对于那些很看好的项目,我们应该追加投资,但是前面的基金可能由于快到期了,或者有退出压力,并不妨碍原有的基金退出,另一支基金追投。两支基金其背后的利益主体不一致,存续期间不一致,所投资的项目不一致,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主体,其决策不应因由同一个GP管理而有所影响。
(3)以退出决策委员会决策为尚方宝剑
对于退出的决策执行者,经常面临着老大、合伙人或者项目团队临时起意,希望改变退出决策的情况,在没有退出决策委员会决策意见时,投后退出的人员确实非常被动。但一旦有了退出决策委员会的决策,投后退出人员则掌握了尚方宝剑,凡是要变动的决策,都应再次经过委员会的决策方可变动。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投资机构应像重视投决会一样重视退出决策委员会,在充分掌握信息、充分讨论、严谨决策、群策群力的基础上,对待每一个项目的退出。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