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财经无忌,作者朱虚侯,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2015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在2016年风靡社交网络。
前一句说出了普通人试图摆脱平庸日常的心声,后一句暗合了一部分人跳脱旧有打工窠臼的心理,先不论价值观对错,至少反映出当时的就业现状还没到那么差的地步。
而在2020年网络流行语却陡然一转,变成了“打工人,打工魂,打工才是人上人”。显而易见,打工正在由自嘲变成自勉,因为疫情改变了一切,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比任何时候都具有安全感。
也正是因此,“保就业”成为“六保”之首,“稳就业”被称为“稳住经济基本盘”。在这一宏观局面之下,全力做好稳企业保就业,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就成为重中之重,也是包括外资行在内的各大金融机构落实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坚强措施与关键一招。
让岁月流金的仍然是个人奋斗
1988年亦舒的同名小说改编成电影《流金岁月》上映,张曼玉在剧中饰演的文静富家女蒋南孙毕业后从低做起捱得辛苦。
然而,电影之外张曼玉却有“贵人相助”,亦舒就曾指名要让张曼玉出演自己小说改编电影中的角色,“我不管她会不会演戏,只要她走出来,我就要看。”
而最近热播的剧版《流金岁月》,刘诗诗饰演的蒋南孙因家中变故,改变读博计划选择出来工作,面试VP助理时一样遭到挫折。
在戏外,由于稻草熊影业上市,所谓吴奇隆送给刘诗诗的5亿聘礼得到兑现的新闻满天飞。一时间,刘诗诗又成了“人生赢家”。
来源:电视剧《流金岁月》官方微博
世间只有一个张曼玉或者刘诗诗,这是她们的幸运之处。但是世间不是只有一个蒋南孙,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蒋南孙”在谋求一份体面的工作时,面对的何尝只是冷嘲热讽,恐怕还有太多不足为人道的心酸。
一句“打工人”的自嘲在2020与2021交替之际成了网络热词,这背后折射的正是职场生活的困窘与去留两难的尴尬,而更深层次的因素则是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像一个看不见的沙漏在给所有人计时。
有人做了一项统计发现,最近三年清华大学本科生就业去向中,不见了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然而,阿里巴巴依然名列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前三,原因就在于阿里巴巴录取的都是硕士与博士研究生。
于是有网友戏谑:
“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原来也和我一样,无缘入职阿里。”
虽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的确透露出大厂越来越不好进的现实。
个中的矛盾在于,一方面是名企招人倾向“实操派”,另一方面则是大学毕业生欠缺点亮“技能树”的实践平台。
如何在二者间架梯搭桥让双方相向而行?就业指导培训一定意义上起着打通大学生就业的“任督二脉”作用,例如近期的一项名为“京珠汇能”计划的公益培训就帮助大学生有效弥补了这一“预就业”短板。
关注到疫情后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汇丰与爱德基金会合作启动了“京珠汇能”计划,面向珠三角地区十所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系列就业指导与技能提升的培训活动。
在谈及计划初衷时,汇丰表示希望通过支持“京珠汇能”计划,帮助珠三角地区应届毕业生拓宽视野和就业渠道,培养更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活动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将自身发展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战略项目的建设。
对于刚刚踏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让岁月流金的唯有自我奋斗,而找的奋斗的方向显然将会事半功倍。
没有商业天才,只有不断磨砺的创业计划
如今每个人都知道马斯克是一个商业天才,特斯拉的市值超过8000亿美元,没有任何一家燃油车企业达到这一数值。
不久前,SpaceX的第二代货运龙飞船从国际空间站启程返回地球,开创人类商业航天史新篇章。
马斯克或许是个天才,但不是在商业上。他商业上的成功不能归为天才,而是不断折腾出来的,以折腾的方式创业,通过一个个商业计划、创业项目,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的商业思维、理念与模式。
马斯克
马斯克创业的第一个项目叫Zip2,1996年离开斯坦福大学时所建立的公司,四年之后,康博公司以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Zip2。
马斯克随即把赚来的钱全部又投到了新公司Paypal,三年之后,ebay又出价15亿美元收购了Paypal。
于是,刚过而立之年,马斯克便成为了亿万富翁。
成功是有例可循的,马斯克的成功正在于其每一次创业项目的案例积累。
在今天的中国商业环境中,创业也是许多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就业方向之一。然而很多时候,他们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有地方展示与演练。
由国家部委指导和支持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恰恰是为创客群体提供创业想法展示的极佳舞台,权威、专业、政策支持力度大,无论从哪一个方面都堪称顶级赛事。
于此同时,“挑战者杯”、“创客中国”等一系列赛事同样从不同维度补充、完善创业赛事版图的完整性与可延展性。
而在全球知名的同类赛事中,汇丰商业案例大赛则从可持续商业维度贡献了一块拼图。
从2008年起,汇丰银行即在香港启动汇丰商业案例大赛,聚焦大学生专业发展的同时,提供注重管理学领域案例分析的平台。2015年起,该大赛延申至内地高校。
去年受疫情影响,汇丰商业案例大赛从线下搬到线上,以“云赛”的形式为内地20所高校提供探讨真实商业问题的有效机会,帮助包括来自内地的高校学生更深入理解商业在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发挥的作用,提升国际视野与综合能力。
由此不难看出,汇丰没有将就业孤立对待,而是以创业为导向,商业案例大赛为切入点,在赛后的就业、创业中提供资源与资金支持,让更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及早感受商业氛围,提炼商业思维,从而帮助更多优秀的项目落地,带动解决更多的就业机会。
关注“弱势群体”,从“泛就业”到“干事业”
创业毕竟有门槛,更多的普通人选择从事一门手艺技能做专职“打工人”。
然而,因为职业培训机会的稀缺,对于很多外出务工人群来说,有时候掌握一门手艺成为专业人才也并非易事。
老家湖南郴州的陈鑫是一个从贫困地区出来的农村年轻人,至今他仍记得刚来上海的时候,下了车站,看到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种惊奇与喜悦交织的情绪在心头,久久难忘。
“在去往江南技校的路上,看到从未见过的大吊车,比家乡村庄还要大的工厂,那么大的轮船。”看到这些第一次看到的新鲜事物,陈鑫就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积极参加机械培训,练好技术,“要留在江南厂工作,生活在大上海。”
沪上居也许并非那么“大不易”,但的确也需要机会与付出。
陈鑫不怕付出,但他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够提升技能的机会,为未来参与“团战”做准备而非一味靠“打野”攒经验值。
陈鑫
上海青年就业技能公益项目简直是为陈鑫这样的来沪“打工人”量身打造,通过对进城务工者、农民工进行就业技能培训,举办“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者进行技能提升的“后续扶持”工作,真正让他们在“上海滩”闯出一片天。
陈鑫被推荐参加了该技能培训公益项目,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掌握了MARKⅢ氩弧焊各项技术,在项目阶段性考核技能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各项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点亮“技能树”,有了“硬实力”,陈鑫留在上海的底气更足了。
事实上,上海青年就业技能公益项目正是汇丰资助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开展的支持上海外来青年就业项目之一,合计开展基础班培训971人,提高班培训117人。
近年来,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上海,成为上海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同时由于外来务工群体没有经历过专业学习与系统技能培训,被狭义定义为“弱势群体”,而能够为他们提供的就业范围也颇为狭窄,多数在各类服务业、建筑业、制造生产的第一线从事普通工、物业保安、钟点工、快递员的基础性工作,形成“要么赚的少、要么太辛苦,风险比较大”的逆循环。
虽然看上去每个人都有事做,然而这种从业行为更像是“泛就业”,既制约了外来务工群体的职业发展与收入增长,也不利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在基层的推进。
而通过职业培训公益项目将外来务工群体培养成符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则是解决上述难题的一种可行且稳妥的办法,也切实帮助他们从“泛就业”转向“干事业”,提升社会凝聚力和幸福指数。
时间会过去,“打工人”也会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而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社会都不会忘记我们共同经历过的奋斗的2020,“做事”就是我们奋斗的根基。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